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案
-
教育实习教案
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实习生
林彩虹
学号
本校指导教师
柯跃海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陈丹
原任课教师
陈丹
2014
年
10
月
日
(星期
)
第
节课
(本人本次实习第
1
个教案)
课题:§2.
5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p>
课标要求:
(
1
)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知识与技能:
(
1
)引导学生探究进而导出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
p>
2
)
引领学生合理而又准确地运用等比数列
的前
n
项和公式求解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
1
)
在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的导出过程中,
引领学生体会“类比”、
“转化”、
“分
三维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
引导学生在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导出过程中,
体验知识的“横”“纵”关联,<
/p>
进而形成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所必须的科学世界观;
(
2
)引导学生在公式的应用过程中,体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
等逻辑
方式的价值,
进而产生学习数学、
运用数学所必须的积极情感和
态度,
正确地认识数
学知识与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教学重点:
(
1
)理解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导出;
(
p>
2
)掌握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导出.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类与整合”以及“特殊与一般”等数学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首先回忆一下前两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
.等比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
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
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
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
q
表示
(
q
0)
,即:
a
2
a
3
a
4
< br>a
n
q
,
(
q
p>
0
)
a
1
a
2
a
3
a
n
1
< br>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p>
a
n
a
1
q
n
1
,
(
a
1
q
0
)
,
a
n<
/p>
a
m
q
m
n
,
(
a
1
q
0
)
3
.
性质
:若
m
n
p
q<
/p>
,
a
m
a
n
a
p
a
q
处理方式:
个别提问,教师完善并板演.
二、引入新课
国际象
棋起源于古代印度。
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问他想
要什么。
发明者说:
“请
在棋牌的第一
个格子里放上
1
颗麦粒,第
2
个格子里放上
2
颗麦粒,第
3
个格子里放上
4
颗麦粒。
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
2<
/p>
倍,直到第
64
个格子。请给
我足够的麦粒以实现上述要求。
”国王觉得这个要求不高,就欣然同意了。
那么这位发明者到底需
要多少颗麦粒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发明者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处理方式:
教师朗读题干的同时,强调需要注意的要点,将情景抽象化帮
助学生理解,引导
63
2
2
?
)
1
2
2
学生写出麦粒总数
1
2
2
2
…
< br>
2
.并板书要求解的等式(
…
.
2
3
p>
63
,
2
,
2
,,
2
…
,
2
是什么数列呢有什么特征
< br>
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1
p>
求
1
2
2
2
…
2
< br>应归结问什么数学问题呢
2
3
63
探讨
1
:
设
S
64
1
2
2
p>
2
…
2
,记为(
1
)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
2
3
63
2
3
63
(引导学生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
2
倍)
探讨
2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
2
,就变成了后一项,
(
1
)式两边同乘以
2
p>
,则有
2
S
64<
/p>
2
2
2
2
3
…
2
63
+2
64
,记为(
2
)式.比较(
1
)
(
2
)式,你有什么发现
留出时间给学生做充分的比较,经过比较、研究,引导学生发现把两式相减
,相同的项就消
去
了,得到
(1
2)
S
64
=1
2
.
教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
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
1
)式两边要乘以
2
呢
三、问题解决
思考
< br>1
: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我们可不可以像等差数列一样求出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设等比数列
{
a
n
}
p>
,首项
a
1
,公比
q
,如何求前
n
项和
S
n
类比特殊的
1
2
2
2
…
2
的
求解
过程。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最后教师规范证明过程:
n
1
<
/p>
a
n
a
1
q
;
64
2
3
63
如果记
S
n
a
1
a
2
a
3
…
a
n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
S
p>
n
a
1
a
1
q
a
1
q
< br>2
…
a
1
q
n
1
2
n
p>
1
n
那么
qS
n
a
1
q
a
1
q
…
< br>
a
1
q
a
1
q
.
n
两式相减就可以得到:
(1
q
)
S
n
a
< br>1
(1
q
)
a
1
(1
q
n
)
思考
2
:
由<
/p>
(1
q
)
p>
S
n
a
1
(1
q
)
直接得
S
n
对不对这里
q
能不能取
1
等比数列中
1
q
n
的公比能不能为
1
如果
q
1
,该数列变成什么数列
a
1
(1
q<
/p>
n
)
如果
q
p>
1
,则有
S
p>
n
.
如果
q
1
,那么
S
n
a
1
a
1
…
< br>a
1
=
na
1
.
1
q
q
1<
/p>
na
1
,
p>
即
S
n
a
1
(1
q
n
)
1
q
,
q
1
n
<
/p>
1
思考
3
:
p>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a
1
q
< br>(
q
0)
,
在
q
1
的情况下,
其前
n
< br>项和公式又可
改写为
S
n
a
1
a
n
q
,所以整理等比数
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得
1
q
na
1
,
q
1
S
n
a
p>
1
(1
q
n
)
a
1
a
n
q
或
,
q
1
1
q
1
q
<
/p>
处理方式:
通过通项公式的导入,形成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对比公比
q
1
的情形的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我们会发现两个公式分别
适用于不同的已知
条件下,如
a
p>
1
(1
q
n
)
适用于
a
1
,
q
,
n
已知的情况下;
S<
/p>
n
1
q
S
n
a
1
a
n
q
适用于
a
1
,
a
n
,
q
已知的情况下.以后求等比数列的前
< br>n
项和就用公式法来求.
1<
/p>
q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等差数列的前
p>
n
项和公式,并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从方程角度认识等
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以便正确灵活地运用
它.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和公式中共有
a
1
,
a
n
,
n
,
q
,
S
n
五个
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都可以通过建立方程(组)等手段,求出其余两
个量.<
/p>
问题
1
p>
【课本例题
1
】求下列等比数列前
8
项和:
(
1
)
1
1
1
,
,
,…;
2
4
8
< br>1
,
q
0
.
243
(
2
)
a
1
< br>
27
,
a
9
解:
(
1
)因为
a
1
1
1
,
q
,所以当
n
8
时,
2
2
1
1
[1<
/p>
(
)
8
]
255
2
S
n
2
;
1
256
1
2
(
2
)由
a
1
27
,
a
9
1
,可得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