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排名
-
世界读书日排名
【
篇一:全球各个国家读书数量
131102
】
< br>
全球各个国家读书数量
131102
中国人年均读书
0.7
本,日本的
40
本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
遍网
络。读后令人惊悚。全文如下:
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
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
ipad
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
,而且他
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
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
国乘客大部
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
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
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
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
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
国的朋友突然
问我:
“
为什么中国人都
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
我一看,
< br>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
打游戏。或喧嚣
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
0.7
本,与韩国的人均
7
< br>本,日本的
40
本,俄罗斯的
5
5
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
中小城镇最繁
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
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
。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
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
麻将、上
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
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
书的学生
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
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
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
了。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是
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
< br>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
著作《低智商社
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
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
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
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
15
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
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
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在这个世
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
个是匈牙利。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
64
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
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
钱或钻石贵重得多,
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
/p>
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
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
典型的例子,在
“
安息日
”
,所有的
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
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
要停运,
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
“<
/p>
安息
”
祈祷。但
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
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
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另一个国
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
百分之一,但却拥有
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
500
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
45.9
万人才拥
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
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
读书的人数达
500
万以上,占
人口的
1/4
还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
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
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
8
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
土大
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
< br>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而匈牙利,诺贝尔
奖得主就有
p>
14
位,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
也有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
智慧和
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
“
大国
”
。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
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
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
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
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
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
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
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
的民族。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
< br>1875
年【文明论概略】。福泽谕吉精
辟地指出,日本
必须脱离支、韩两国所深陷的儒佛文化圈,跳脱出
愚昧与落后的亚洲,以西方先进文明的
准则为最高准则,实现彻底
西化,脱亚入欧,否则:
调查称中国年人均读书
4.3
p>
本
约为日本人
1/10
原标题:
“
中国年人均读书
4.3
本
”
,真的吗?
“201
1
年,中国人均读书
4.3
本,比韩国
的
11
本、法国的
20
本、
日本的
40
本、犹太人的
64
本少得多。
”
一段时间以来,这个论断被
各种媒体反复引用,说它令我们感到振聋发聩甚至痛心疾
首,并不
为过。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我国当真已经成为
“
p>
世界上年人均读书
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
p>
了吗?
带着这
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
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
p>
“4.3
本<
/p>
”
是怎么得出来的?
“2011
年,我国
18
—
70
周岁国民人均阅读
传统纸质图书
4.35
本,
这是我院组
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得出的结果。
”
徐升国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隶属新闻出版总署,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于去
年年底进行,今年
4
月
23
日
“
世界读书日
”
前夕发布调查结果。
徐升国介绍,全国国民
阅读调查开始于
1999
年,现在每年进行一次,
是一项对国民文化消费的长期跟踪调查,有央视市场研究和零点调
查公司等专
业公司参与,采用国际上社会调查的标准体系,在全国
29
个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的
50
个左右城市对居民进行入户调查,获<
/p>
得
2
万个左右的样本,调查问卷的设置涵
盖图书、期刊、音像、网
络、手机等载体和途径以及公共阅读服务、读书节、农家书屋等
项
目,已经被视为我国国民阅读的风向标。
与这个数字在各类媒体上被用来
“<
/p>
警醒世人
”
不同,专业人士眼里,
“4.35
本
”
的结
果无惊无喜,
“
去年的调查结果是
4.
25
本,前年是
3.88
本,
2008
年是
4.75
本,所以总的趋势是在徘徊波动中趋稳,
但也不值得乐观。
”<
/p>
徐升国说。他表示,阅读量下降是全球性的趋势,
对此的担忧并非
国人所独有。但是,从全球横向比较来看,我们确
实偏低,跟传统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
地位不相符。当下的读书风
气和氛围还不如上世纪
80
年代,
“
知识无用论
”
似乎愈演愈烈,阅读
少尤其年轻人不读书是我们切实的所见、所
感。
我国何时能有全国性的阅读工程?
在国外,阅读被当做
“
总统工程
”
,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都由元首
、王室出面倡导阅读。英国政府拨款数千万英镑资助
“
阅读
p>
起跑线
”
项目,给每一位妈妈和低幼儿童发
放内含绘本、笔、贴纸等
的大礼包,这一项目已经被全球
20<
/p>
多个国家和地区借鉴,中国香港、
台湾地区都已引进。英国还有<
/p>
“1
英镑购书计划
”
,每个孩子都可以领
到
1
英镑,去
书店购买指定的、定价为
1
英镑的图书。
而我国内地目前还没有政府支持的全国性此类活动,往往
仅限于某
一地区。比如北京阅读季、上海读书月、深圳读书月、杭州西湖读
书节、苏州读书节、陕西三秦读书月、湖南三湘读书节、广州岭南
读书节、新
疆天山读书月、内蒙古草原读书节等。也有部分社会资
金开始以慈善的方式进入阅读领域
,如段永平的
“
心平基金
”
在学校
建的书屋等。
“
三
叶草读书会
”
等民间读书组织也纷纷成立。还有一
些商业机构以产业方式进入阅读领域,如
“
南方分级
阅读研究中心
”
、
“
< br>亲近母语阅读中心
”
的成立等。此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
社、接力
出版社和
21
世纪出版社等出
版机构也纷纷以新的业态和方式促进阅
读,比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创办的青少年阅读体
验大世界等。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
我们上至政府官员、领导、出版社、文化部门,
下至妈妈、宝宝、儿童、学生,都应该重塑对阅读的认知,而国家
应该把阅读
当做一项国家战略,早日设立国家读书节和国家阅读基
金
”
p>
。徐升国透露,聂振宁、冯骥才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经多次
提议
,希望尽快得到批准。
数字阅读势如猛虎,为什么却不被计算在内?
近年来,数字阅读的迅猛发展令专业人士也始料未及。
1999
年的全
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国人的上网率才
3%
,数字阅读无从
考察;
2011<
/p>
年,上网率增加到
54.9%
,数字阅读
率达到
40%
,手机
阅读率达
27.6%
。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2011
年,
国民数字阅读人均读书仅
1.42
本。
徐升国说,数字阅读之所以没有与传统阅读合并计算,首先因为数
字阅读的统计
是不能以
“
本
”
为单位的,很可能只是部分章节、段落;
此外,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这两种形式有较大
差异,比如,手机阅
读的可能是书,更大的可能是报纸、刊物。也不能以传统纸质阅读<
/p>
的监测手段,监测数字阅读的阅读量。
“
数字阅读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检测,但是
目前
全世界对数字阅读的关注结果都认为,还不能简单地说数字阅读好
< br>或者坏;数字阅读目前也不能取代传统阅读,因为其还有明显缺憾,
比如可能损害
儿童的视力;往往因超链接的存在,不断分散读者注
意力,使其无法专注于阅读本身;数
字阅读也容易导致碎片化和浅
阅读。
”
徐升国的观点是谨慎的。几年前,
ipad
刚刚出现时,有人曾
经说:
ipad
是阅读的杀手。在某种
意义上,也许这并非危言耸听。
莫言获诺奖对全民阅读会有多大的拉动作用?
据悉,出版机构
“
< br>精典博维
”
获得了莫言作品
3<
/p>
年的版权,将在
3
年
内出版约包括
20
本书的《莫言文集》,定价七八百元人民
币,希望
卖出
100
万套。徐升国算了
一笔账:
“
虽然文集主要用于收藏,但假
定每套书都有两个人阅读了其中一本,最终可以拉动当年全民图书
阅读率上升
0.001
,就是说,如果要将人均读书数量从
4.35
本提升
至
4.36
本,约需要
10
个莫言。
”
当然,此结果没有把重读旧书、购
买单行本以及通过数字方式
阅读的莫言小说计算在内。
徐升国
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策划如何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为契机和起点,推动国民阅读
潮流和阅读时尚。
“
不管在什么程度上,
这毕竟是一个机遇。
”
不久前,徐升国所在单位与中央文明委联合开展了向全国各地各行
各业的
1
万人赠送一本书的活动,这
1
万人最想得到什么书的统计
结果令人吃惊:《百年孤独》、《平凡的世
界》和《红楼梦》位列
前三。徐升国认为,国民对文学阅读有这样深刻而广泛的偏好且阅
读水准和品位如此之高,使人对文学阅读拉动国民整体阅读水准、
对国民阅读的前景有了信心。
德国
一个阅读的民族
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
任王竞认识的一位德国外
交官有些
“
另
类
”
。这位外交官最大的快乐是从世界各地飞回家,不
过,
“
别人都是同亲人团聚,他要和书团聚。<
/p>
”
在他的家里,有一座
对他充满魅力的小
型图书馆,这是在他父亲去
世后,由家中房屋的
二层改造而成的,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书都收藏于此。他笑着和
王竞说,担
心有一天他的房子会突然坍塌。
据
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博思先生提供的德国书商及出版商协会的最新
调查数据显示,有近
p>
1/3
的德国人认为自己读得
“
很多
”
(很多
≥18
p>
本
/
年),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藏书
200
-
500
本,<
/p>
14%
的德国家庭甚至
有自己
“
小图书馆
”
。
所以,有人感叹,德国,是一个阅读的民族。
每年入秋,整个德国就笼罩在阴冷潮湿的气候中,这种状况有
时可
以持续半年之久,这带给了德国人沉郁的气质。不过,感伤、孤独、
忧郁,正是读书的好动力。在这个疆界和政权分裂多于统一的国度,
却始终延续
着绵长的阅读传统,文化生活永远高于政治生活。
就这样,阅读在德国形成了一个矛盾的传统
——
渴望公共的交流,
主流却依旧是个体的默默阅读。当法兰克福书市高调成为世界最为
p>
知名的图书交易会时,阅读依旧是无数孤独者的心灯,强壮着他们
的
心灵,所以,在德国哪怕最僻角的的小书店里,也可能藏着大隐
于市的哲人。
从宗教中解放了的精神生活
【篇二:
清华大学教授倾力推荐的大学生必读的
100
本
书】
< br>清华大学教授倾力推荐的大学生必读的
100
本书
1
、《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弗兰克尔
< br>弗兰克尔是
20
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纳粹时期,作为犹
太人,他的
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
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
痛苦,更
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
绝处再生的意义。本书第一部分
叙述了弗兰克尔的集中营经历,第
二部分阐述了他的
“
意义疗法
”
。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爱好者,也
适合面临挑战希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
2
、《拖延心理学》
你想要向拖延的恶习开刀吗?这两位加利福尼亚心理学家在
她们治
疗拖延者的实践中精准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这本书可以帮
助读者减轻拖延,更好地享受生活。
3
、《梦的解析》
作者:
[
奥地利
]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被誉为精神分析的第一名著。它通过对梦
境的科学探索
和解释,找破了几千年来人类对梦的无知、迷信和秘
感,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
的潜意识的奥秘。不管你是否
对心理学感兴趣,这本书都会带给你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一
个新的
视角。
4
、《宽容》
作者:
[
美
]
房龙
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宗教以血腥和仁慈维护着它几千年的
统治,
更迭变幻、不滞不流。从众神的黄昏到好奇的人,从宗教裁判所到
新天堂,从耶稣基督到布鲁诺
……
历史席卷一切,也记
忆一切。而
在这一切之后,始终不离其左右,是利益抑或是人性?这是一部宗
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
历史。文
图之间,《宽容》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