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排名

绝世美人儿
883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6: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茜茜公主1电影)


世界读书日排名




【 篇一:全球各个国家读书数量


131102


< br>



全球各个国家读书数量


131102




中国人年均读书


0.7


本,日本的


40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 遍网


络。读后令人惊悚。全文如下:




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


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


ipad


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 ,而且他


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


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


国乘客大部 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


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 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 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


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 国的朋友突然


问我:



为什么中国人都 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

< br>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


打游戏。或喧嚣 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


0.7


本,与韩国的人均


7

< br>本,日本的


40


本,俄罗斯的


5 5


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


中小城镇最繁 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


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 。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


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 麻将、上


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

< p>
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


书的学生 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


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 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


了。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是


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

< br>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


著作《低智商社 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


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 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


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


15


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


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 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在这个世


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 个是匈牙利。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


64


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


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 钱或钻石贵重得多,


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 /p>


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


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


典型的例子,在



安息日



,所有的 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


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 要停运,


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


“< /p>


安息



祈祷。但


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


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 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另一个国


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 百分之一,但却拥有


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


500

< p>
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


45.9


万人才拥 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



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 读书的人数达


500


万以上,占


人口的


1/4


还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


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


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


8


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 土大


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

< br>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而匈牙利,诺贝尔


奖得主就有


14


位,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


也有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


智慧和 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



大国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


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 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


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 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


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


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


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


的民族。

< p>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

< br>1875


年【文明论概略】。福泽谕吉精


辟地指出,日本 必须脱离支、韩两国所深陷的儒佛文化圈,跳脱出


愚昧与落后的亚洲,以西方先进文明的 准则为最高准则,实现彻底


西化,脱亚入欧,否则:




调查称中国年人均读书


4.3




约为日本人


1/10




原标题:



中国年人均读书


4.3



< p>
,真的吗?




“201 1


年,中国人均读书


4.3


本,比韩国 的


11


本、法国的


20


本、


日本的


40


本、犹太人的


64


本少得多。


一段时间以来,这个论断被


各种媒体反复引用,说它令我们感到振聋发聩甚至痛心疾 首,并不


为过。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我国当真已经成为



世界上年人均读书


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了吗?




带着这 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


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




“4.3


本< /p>



是怎么得出来的?




“2011


年,我国


18



70


周岁国民人均阅读 传统纸质图书


4.35


本,


这是我院组 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得出的结果。



徐升国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隶属新闻出版总署,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于去 年年底进行,今年


4



23

< p>



世界读书日



前夕发布调查结果。



徐升国介绍,全国国民 阅读调查开始于


1999


年,现在每年进行一次,


是一项对国民文化消费的长期跟踪调查,有央视市场研究和零点调


查公司等专 业公司参与,采用国际上社会调查的标准体系,在全国


29


个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的


50


个左右城市对居民进行入户调查,获< /p>



2


万个左右的样本,调查问卷的设置涵 盖图书、期刊、音像、网


络、手机等载体和途径以及公共阅读服务、读书节、农家书屋等 项


目,已经被视为我国国民阅读的风向标。




与这个数字在各类媒体上被用来


“< /p>


警醒世人



不同,专业人士眼里,


“4.35




的结 果无惊无喜,



去年的调查结果是


4. 25


本,前年是


3.88


本,


2008


年是


4.75


本,所以总的趋势是在徘徊波动中趋稳,


但也不值得乐观。


”< /p>


徐升国说。他表示,阅读量下降是全球性的趋势,


对此的担忧并非 国人所独有。但是,从全球横向比较来看,我们确


实偏低,跟传统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 地位不相符。当下的读书风


气和氛围还不如上世纪


80


年代,



知识无用论



似乎愈演愈烈,阅读


少尤其年轻人不读书是我们切实的所见、所 感。




我国何时能有全国性的阅读工程?




在国外,阅读被当做



总统工程



,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都由元首 、王室出面倡导阅读。英国政府拨款数千万英镑资助



阅读


起跑线



项目,给每一位妈妈和低幼儿童发 放内含绘本、笔、贴纸等


的大礼包,这一项目已经被全球


20< /p>


多个国家和地区借鉴,中国香港、


台湾地区都已引进。英国还有< /p>


“1


英镑购书计划


,每个孩子都可以领



1


英镑,去 书店购买指定的、定价为


1


英镑的图书。




而我国内地目前还没有政府支持的全国性此类活动,往往 仅限于某


一地区。比如北京阅读季、上海读书月、深圳读书月、杭州西湖读


书节、苏州读书节、陕西三秦读书月、湖南三湘读书节、广州岭南


读书节、新 疆天山读书月、内蒙古草原读书节等。也有部分社会资


金开始以慈善的方式进入阅读领域 ,如段永平的



心平基金


< p>
在学校


建的书屋等。



三 叶草读书会



等民间读书组织也纷纷成立。还有一


些商业机构以产业方式进入阅读领域,如



南方分级 阅读研究中心




< br>亲近母语阅读中心



的成立等。此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 社、接力


出版社和


21


世纪出版社等出 版机构也纷纷以新的业态和方式促进阅


读,比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创办的青少年阅读体 验大世界等。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们上至政府官员、领导、出版社、文化部门,


下至妈妈、宝宝、儿童、学生,都应该重塑对阅读的认知,而国家


应该把阅读 当做一项国家战略,早日设立国家读书节和国家阅读基




。徐升国透露,聂振宁、冯骥才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经多次


提议 ,希望尽快得到批准。




数字阅读势如猛虎,为什么却不被计算在内?



近年来,数字阅读的迅猛发展令专业人士也始料未及。


1999


年的全


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国人的上网率才


3%


,数字阅读无从


考察;


2011< /p>


年,上网率增加到


54.9%


,数字阅读 率达到


40%


,手机


阅读率达


27.6%


。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2011


年,


国民数字阅读人均读书仅

1.42


本。




徐升国说,数字阅读之所以没有与传统阅读合并计算,首先因为数


字阅读的统计 是不能以





为单位的,很可能只是部分章节、段落;


此外,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这两种形式有较大 差异,比如,手机阅


读的可能是书,更大的可能是报纸、刊物。也不能以传统纸质阅读< /p>


的监测手段,监测数字阅读的阅读量。





数字阅读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检测,但是 目前


全世界对数字阅读的关注结果都认为,还不能简单地说数字阅读好

< br>或者坏;数字阅读目前也不能取代传统阅读,因为其还有明显缺憾,


比如可能损害 儿童的视力;往往因超链接的存在,不断分散读者注


意力,使其无法专注于阅读本身;数 字阅读也容易导致碎片化和浅


阅读。



徐升国的观点是谨慎的。几年前,


ipad


刚刚出现时,有人曾


经说:


ipad


是阅读的杀手。在某种 意义上,也许这并非危言耸听。




莫言获诺奖对全民阅读会有多大的拉动作用?




据悉,出版机构


< br>精典博维



获得了莫言作品


3< /p>


年的版权,将在


3


内出版约包括


20


本书的《莫言文集》,定价七八百元人民 币,希望


卖出


100


万套。徐升国算了 一笔账:



虽然文集主要用于收藏,但假


定每套书都有两个人阅读了其中一本,最终可以拉动当年全民图书


阅读率上升


0.001


,就是说,如果要将人均读书数量从


4.35


本提升



4.36

< p>
本,约需要


10


个莫言。



当然,此结果没有把重读旧书、购


买单行本以及通过数字方式 阅读的莫言小说计算在内。




徐升国 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策划如何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为契机和起点,推动国民阅读 潮流和阅读时尚。



不管在什么程度上,


这毕竟是一个机遇。





不久前,徐升国所在单位与中央文明委联合开展了向全国各地各行


各业的


1


万人赠送一本书的活动,这


1


万人最想得到什么书的统计


结果令人吃惊:《百年孤独》、《平凡的世 界》和《红楼梦》位列


前三。徐升国认为,国民对文学阅读有这样深刻而广泛的偏好且阅


读水准和品位如此之高,使人对文学阅读拉动国民整体阅读水准、


对国民阅读的前景有了信心。




德国



一个阅读的民族



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 任王竞认识的一位德国外


交官有些



另 类



。这位外交官最大的快乐是从世界各地飞回家,不


过,



别人都是同亲人团聚,他要和书团聚。< /p>



在他的家里,有一座


对他充满魅力的小 型图书馆,这是在他父亲去



世后,由家中房屋的


二层改造而成的,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书都收藏于此。他笑着和


王竞说,担 心有一天他的房子会突然坍塌。




据 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博思先生提供的德国书商及出版商协会的最新


调查数据显示,有近


1/3


的德国人认为自己读得


< p>
很多



(很多


≥18



/


年),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藏书


200



500


本,< /p>


14%


的德国家庭甚至


有自己

< p>


小图书馆






所以,有人感叹,德国,是一个阅读的民族。




每年入秋,整个德国就笼罩在阴冷潮湿的气候中,这种状况有 时可


以持续半年之久,这带给了德国人沉郁的气质。不过,感伤、孤独、


忧郁,正是读书的好动力。在这个疆界和政权分裂多于统一的国度,


却始终延续 着绵长的阅读传统,文化生活永远高于政治生活。




就这样,阅读在德国形成了一个矛盾的传统


——


渴望公共的交流,


主流却依旧是个体的默默阅读。当法兰克福书市高调成为世界最为


知名的图书交易会时,阅读依旧是无数孤独者的心灯,强壮着他们


的 心灵,所以,在德国哪怕最僻角的的小书店里,也可能藏着大隐


于市的哲人。

< p>



从宗教中解放了的精神生活



【篇二: 清华大学教授倾力推荐的大学生必读的


100



书】




< br>清华大学教授倾力推荐的大学生必读的


100


本书



1


、《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弗兰克尔



< br>弗兰克尔是


20


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纳粹时期,作为犹 太人,他的


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

< p>
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


痛苦,更 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


绝处再生的意义。本书第一部分 叙述了弗兰克尔的集中营经历,第


二部分阐述了他的



意义疗法



。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爱好者,也


适合面临挑战希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



2


、《拖延心理学》




你想要向拖延的恶习开刀吗?这两位加利福尼亚心理学家在 她们治


疗拖延者的实践中精准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这本书可以帮


助读者减轻拖延,更好地享受生活。



3


、《梦的解析》




作者:


[


奥地利

]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被誉为精神分析的第一名著。它通过对梦


境的科学探索 和解释,找破了几千年来人类对梦的无知、迷信和秘


感,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 的潜意识的奥秘。不管你是否


对心理学感兴趣,这本书都会带给你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一 个新的


视角。



4


、《宽容》




作者:


[



]


房龙




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宗教以血腥和仁慈维护着它几千年的 统治,


更迭变幻、不滞不流。从众神的黄昏到好奇的人,从宗教裁判所到


新天堂,从耶稣基督到布鲁诺


……


历史席卷一切,也记 忆一切。而


在这一切之后,始终不离其左右,是利益抑或是人性?这是一部宗

< p>
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


历史。文 图之间,《宽容》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