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世界史》读书笔记

别妄想泡我
750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7: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蓝脸的道尔顿)



读书笔记



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班











2







王冲



序号



9787208041


516


书、


篇名



《绿色世界史》



2002

< p>


8


月首次版



著者



作者:


(英)





克莱夫


·


庞迁






译者:王毅

< br>.




张学广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摘要:


:


本书用绿色视角审视历史,一改传统史书对历史人物、政经问题的浓重描写 ,给人


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研究,从人口和资源的角度阐明了 人类社


会向前推进的内在原因及动力,同时也说明了人口和资源对形成当今世界格局的决 定性作


用。


为什么罗马会崩溃?作者对此的回答对于我们现代全 球文明具有急迫的启示。


罗马帝国,


随着它的人口增长,


随着它在科技复杂性上的发展,


最终耗尽了它那丰富的自然资源,


遭遇


到了这个社会命中注定的生态崩溃。


作 者展示了这样的故事如何在整部人类史之中和全世界


各地重复


— —


从苏美尔到古埃及,


到哥伦布之前的北美,

< br>到小小的复活节岛。


人类靠着开发


地球上的种种资源而繁 荣,


直到这些资源不再能够维持一个社会的人口,


这就导致它的 衰败,


最终是这个社会的崩溃。


此书有着大量令人激动、


极具启发性的细节,


而它的论证冷静理性,


它 迫使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来审视历史的实质,


从而认识到环境保护、

人类与自然界和睦相


处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



1


复活节岛的教训



2


历史的奠基



3


人类史的百分之九十九



4


第一次大转变



5


破坏与生存



6


长期的奋斗



7


欧洲人的四处定居



8


思维的不同方式



9


对世界的掠夺



10


创造第三世界



11


死亡改变着的面孔



12


人口数的分量



13


第二次大转变



14


城市的崛起



15


创造富裕社会



16


世界的污染



17


过去的阴影





主要观点:


该书的主要观点认为,



人口


-


资源


-


扩张



这一矛盾循环的滚动发展写就了人类的


历史:人类要依赖资源才可生存, 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资源相对匮乏,人类就会进


行改革,寻找新的资源,从而引起 历史的变迁;此后,因为卫生条件改善、科学技术进步


等因素,人口再次扩张,资源再次 相对短缺,新的循环就开始了。


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只是


这一循环 的往复表现而已。作者认为,其间有两次转变对人类社会意义重大。





第一次大转变发生在距今五千到一 万年左右,农业社会开始成型,人类学会种植农作物、


圈养家畜,定居逐渐成为人类生活 的主要方式。


为什么人类会放弃采摘野果、狩猎这种更


简单、< /p>


原始的方式呢?作者从人口压力这一角度作了解释:


由于部族人口 过多,


部族所占领


的有限土地已经无法产出足够食物,


这迫使人类使用强度更大、


技术更高和时间花费更多的

< br>方式来开发自然资源,


这就是如今被称作农业的生产方式。


最终,


农业技术和定居社会的发


展促成了城市的诞生和国家的 出现。可见,人口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原始的推动力。





不过,人口增长、资源相对短缺的循环并没有就此而终止。由 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世界各


地的人类都在拼命寻求新的资源,如砍林造田、排水造田等。 当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本地资


源已经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需求时,


对外扩张便是唯一的途径。


从此,


欧洲国家将


人类社会带入了殖民时代。


为什么欧洲国家能扮演这个角色?作者给出 了两个理由:


一是欧


洲国家在砍林造田、排水造田的运动中壮大 了自己;二是他们



朝西的探险没有遇到像地中

< br>海地区那类强有力组织起来的国家,


而进一步朝东去也没有遇到能够挑战欧洲人力 量的对手



。该书



欧洲人的四处定居



一章用详实的资料重新描绘了殖民时代的兴 起。作者认为,欧


洲人移居海外的扩展,


对全球的植物区系、< /p>


动物区系、


经济联系和文化观念都带来了巨大的

< br>冲击。可见,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也决定了近代世界的格局。





好景不长,人口膨胀再一次向自然 资源提出了挑战。这样,开发新能源成为唯一的出路,


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第二次大转变。


他认为这次转变的



重要性相比于农业的 采用和定居社会


的兴起来说,包含着开采地球大量(但有限)贮藏的矿物燃料,这是一种 是世界部分人口拥


有富足能源的转变




这一转变之所以如此重要,


是因为



以往使用的所有形式的能源都是可


再生的


< /p>


,但最近


200


年所消耗的资源大多不可 再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回顾了人类


所使用的各种动力:人、畜、水、风、木材、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这


几种动力(能源)更替的原因。作者狠狠地 批判了近百年来人类开采能源的行为,他认为




(人类)将所有能源都看作似乎是不会枯竭的



态度是错 误的。





通过对上述两个重大转折的论述,作者成功地从人口和资源的角度重新阐述了世界历史,


尤其是人口迁移、国家变迁、文化变迁和能源开采的历史。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似乎还要


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就是人类的自然哲学,


即人如何看到 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书第八章



思维的不 同方式



就从西方哲学和经济思想的发展探讨了这个问题。


在哲学方面,主流思想


是以基督教教义为中心的,

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


人是全能上帝

的代理人


……


其后发展的经济学也继承了这样的思想,



都忽略了资源损耗的问题


< br>。


对欧洲


人的这些思想,作者尖锐地指出,它不过是



为他们对自然界所作所为提供一种精神上的自


我辩护,


为他们按照自己的目的来改造其他社会、


为他们榨取 世界上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自


我辩护



。 为此,作者也列举了一些非主流的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哲学思想。





此外,该书还专门探讨了人口史、 传染病史和污染史等内容。每个问题,作者都引用了大


量历史材料,按时间顺序,如讲故 事一般娓娓道来,读者可以从中获取大量有用信息。例如


学习环境工程的读者可以从污染 史的介绍中,


了解一些关于给排水技术发展演变的历史。



的来说,该书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并且文笔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