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世界读书日30句名言+12本好书推荐+5篇美文(10页)
-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世界读书日
30
句名言
+12
本好书推荐
+5
篇美文
关于读书的
30
句名言
1.
我是退过学,但我没说过读书无用。——韩寒
2.
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王小
波
3.
乐观地活着,用阅读引导,才
是人类进步的基石。——白岩松
4.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5.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6.
学问之道,是人格的建立、生命的领悟、凡事广涵的体认,而不是做一架“念书机器”
。——三毛
7.
阅读
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8.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
人以希望。——季羡林
9.
美化灵魂
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严歌苓
10.
善于阅读生活、提炼生活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钱锺书
11.
读书是门槛最低
的高贵。——人民网
12.
闭门即是
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陈继儒
13.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孙玉石
14.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杨绛
<
/p>
15.
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
—鲁迅
16.
读书人所学的尊重,是
不以他人的背景去妄断他的尊严。——伊能静
17.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刘屈艳扬
p>
18.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19.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
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20.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
/p>
21.
读书为我们还原了生命那些值得崇拜的纷繁驳杂,由它们来
对抗死神的傀儡。——《为什么阅读》
22.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格言联璧》
23.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岛上书店》
< br>
24.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格言联璧
》
25.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
之味,愈久愈深。——《读书录》
26.
日子是一天天地走,书要一页页地读。——毕淑敏
27.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联璧》
28.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
疾病。——章学诚
29.
一时劝人以
口,百世劝人以书。——《了凡四训》
30.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白说》
关于读书的
5
篇美文
论读书
培根(
译者:王佐良)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
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
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
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
全局策划,
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
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
无知者
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
/p>
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
消化。
换言之,
有只须读其部分者,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
少数则须全读,<
/p>
读时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
代读,
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
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
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
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
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
,皆可
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
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
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
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
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
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阅读与人生
莫言
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书读
,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书越多的时候,
实际上
人读书的热情就越淡薄;当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的时候,人渴望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我<
/p>
读书的经历以及阅读对于创作以及人生的影响,希望同大家一起分享。
我是
1955
年出生于山东的一
个农村,十几岁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辍学回家。但我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阅读能
力与
对读书的渴望。
当时农村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
再加上文化大革
命对文化的摧残,
能够找到的可读的书籍屈指可数。
为了读到一
本书,我常常要付出沉重的劳动来进行交换。
记得我邻村同学
家里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义》
,为了读到这本书,经常要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推磨。
推磨是让
孩子痛苦不堪的一种劳动,因为它非常单调,没有任何趣味。
< br>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小学老师,他收藏了十几本革命小说,比如《苦菜花》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等。这些书被我
借
到之后,都是用最快的时间读完。当时我们家养了两只羊,放羊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但借到书后,我往往钻到
草
垛里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两本书看完。书读完了,天也黑了,羊饿得“咩咩”直叫,回到
家难免要受到家长的惩罚,即便
这样心里也不后悔。
现在回忆起来,
像我刚才提到的红色经典小说,
它们的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甚至主要人物讲过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至今记忆犹新。这说明童年确实是一个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记忆力特别强,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读过了 也能够记
得住。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得来一本书确实不易,因此对得来的机
会格外珍惜。
让我收益最大的是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期,我大
哥家中留下很多中学语文教材,每逢雨天无法下地,我
便躲到磨房里去读这些课本。当时
的语文课本分为汉语和文学两种教材,汉语教材主要讲逻辑、语法、文言文;文学教
材主
要选录了古今中外名著的片段,比如《林家铺子》
《骆驼祥子》
《说岳全传》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等。
< br>这些教材虽然很薄,但它们打开了农村少年的眼界。茅盾的《林家铺子》使我知道了民族资本家和民族资本 走过的
艰难道路,
《雷雨》让我知道了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老
舍的《骆驼祥子》让我知道了北京车夫的艰苦生活以及生动活
泼的北京方言。
《骆驼祥子》中有个细节讲到,车夫祥子饱喝了一顿凉水之后,肚子里发
出的声音就像刚饮了水的骡马一样。这让
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感受。我们当时在农村非常
累了之后饱喝一顿凉水,活动之后肚子就会发出“吮当吮当”的响声。
这种描写非常生动
、
准确、
独特,
这对我后来走向文学道
路进行人物描写产生了很大的榜样作用。
我童年读过的书不多,
但是非常广,而且都是精读;因为读物非常少。所以,对中学语文教材的阅读还是让我受益终生。
后来我到了部队。在中国上世纪的
60
、
70
年代,农村青年能参军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因为农村青年没有什么出
路。我在部队中的任务很单调,就是站岗。我所在的部队是驻扎
在农村的,干部战士加起来就十几个人。作为人民公社
的饲养场,没有人来查岗,这样我
就在岗上偷偷地读书。
当时我们一个战友的未婚妻在县城当图
书管理员,
每个星期我都会从她那里借古今中外的小说,
比如<
/p>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约翰
克里斯朵夫》等等。很多外国的经典名著是在部队站岗的三年间读的,这三年的阅读使我的眼
界更加开阔,也了解了更多世界文学知识。
1979
p>
年,我被调到河北保定的一所解放军军校。学校里有个小图书馆,许多人不愿意担任图书管理
员,我主动要
求当图书管理员。这三年期间,我利用图书管理员的便利还是读了不少书。
后来学校让我当政治教员,教大学里的《政治经济学》
《哲学》
《科学社会主义》
。这些内容都是我
第一次接触。当
时判断一个政治教员水平的高低就是看能否脱稿讲课,如果能够脱离书本
,滔滔不绝地讲完一堂课的话,大家就认为这
个人水平非常高。
我当时很年轻,几乎可以把当天要讲的课背下来,所以来听课的首长还有观摩的教员,都
感觉我很有理论水平。这
种背诵对我后来的创作还是有很大帮助,
因为我不能完全照本宣科,
需要从别的著作里抽出一些内容来丰富自己的讲座,
为此我读了一些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
19
84
年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个时候我开始写小说,这都归功于在保定几年打下的基础
。简单回顾了一下我这
几十年读书的过程,阅读对我人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我每天都会收到一大堆的刊物。虽然我从事的是小说创作
,但我的阅读范围反而更广,有一些小说之外的好读
物也能给我带来极大的阅读快感,让
我燃烧起当年有过的阅读乐趣。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如果确实
有创作的才能,不妨让他写写诗歌、小说,鼓励他成为一个作家;但是如果没有这方
面的
兴趣,也没有必要强制所有的学生都写小说。
一个人是可以既
写出很好的小说,又能够成为屈指可数的优秀学者的,比如钱钟书先生。他一方面写出了《围城》
这样优秀的小说,一方面他又是博通古今的大学者。像我这样的作家,没有上过中学、大学,最终还是成
为一个被人认
可的作家。
假如让我重
新走一遍我的人生道路,如果能有一个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进入中学、大学学习的过程,我宁愿不要作家
这个头衔,因为通过自学成为作家的过程太艰苦,而且这种作家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不系统的,尤 其在外语方面,几
乎等于空白。假如我们能够打开另一种语言的窗口,用外文去阅读,我
相信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改观。语言也需要比
较,只有几种语言在参照比较之中,你才
能真正体会到母语的奥妙。
1984
年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这时候思想界、文艺界、美术界等各个领域都在创新,也都
在大胆地向西方借鉴学习。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到中国,我们的作家眼界大开
,看到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法
国的新小说派等。虽然这些都是国外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作品,但它让我们认识到小说可以这样写,我们恪守的传统浪
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选题和创作原则让外国作家感到非常惊讶。这时候一方面是大量阅读,
一方面是积极模仿和创作。
很多人都认为我的创作受了拉丁美
洲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
的影响,
对
此我也坦然承认。
不过直到去年
10
月
份,
我才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完。当时读不完是因为刚翻开书看了几行,就有了
创作的冲动。小说里的人拿着磁铁
在大街上行走,把每家每户的铁盘、铁钉子都吸出来跟
磁铁走。这么夸张的细节,我们生活中太多了。这种魔幻主义创
作把我在农村这些年的积
累给激活了,因此没等把这本书读完就放下来写小说。
对于年
轻人而言,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年轻人的阅读应该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精读;一是泛读。人类的阅读物浩
如烟海,就算从刚具备阅读能力开始一直到白发苍苍,也读不到其中的万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
把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
就非常重要。对那些已经被确认为经典的读物,我们应该认真读;
对于现在的网络作品,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大概知
道在讲什么就可以了。
有了精读和泛读的基础,
要想进行小说创作的话就
从模仿开始。
当然模仿对一个成熟作家来讲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但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模仿不是耻辱,而是捷径。鲁迅早期的作品也都有模仿的痕迹,他的《狂人日记》就是
模仿果
戈里,但这并不妨碍鲁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慢慢他就超越了模仿阶段,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文风。
模仿是培养我们语感的最重要的方法。
一个人的语言风格是跟个人对语言的感受相关的。
初中阶段对培养一个
人的
语感至关重要。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培养起一个人对语言的感受,那么后来的努力可
能会事倍功半。掌握了一种很好的
语感,就好像一个从事音乐的人很好地掌握了一种乐感
一样。当时在农村有一些二胡演奏者,他们并不懂乐谱,但他们
照样可以拉起琴来演奏一
曲委婉动听的乐曲。
这种感觉我是亲身经历过的。当我十几岁
的时候,我爹说你什么本事都没有,家里有二胡,你练练二胡吧。刚开始
拉的时候,只有
“吱吱”的声音,这种声音一直持续了两三个月,后来发现我己经能够演奏出《东方红》了,我的手、
耳朵和《东方红》的旋律建立起一种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民间艺术家虽然不识乐谱却仍然可以 拉出自己心中的旋
律的原因。
我的创
作也分为几个阶段。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期,我在部队里开始学
习创作,一开始也是模仿,而且模仿得很拙
劣。到了上个世纪
8
0
年代初期开始发表作品,这时还停留在模仿阶段,比如《春夜雨霏霏》
,这是模仿了茨威格的《一
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段
时间我一直在模仿,但他们还是发表了,因为里面己经出现了自己的东西。第一,里面表现
的都是中国内容;第二,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真正摆脱模仿
状态形成自己文风是在
1984
年我到解放军艺术学院之后。<
/p>
我想我的成名小说应该是
《透明的红萝卜》
这部作品。这部小说所描写的内容跟我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我曾经在一个桥梁工地上为一个铁匠师傅做过小工
,所以
我对打铁非常熟悉。当我描写深更半夜,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桥洞里边,一个铁匠炉
边,一个赤着上身,只穿一条短裤的
孩子,拉着风箱,看着熊熊燃烧的炉火的时候,我们
能想象那种很奇妙的感受。
所以,一个成熟作家最重要的标志
就是形成自己的文风,只有他的风格在丰富语言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时候,我们
可以说他
已经超出了一个小说家或小说匠的阶段,可以说得上是一个文学家。文学家与小说家是有区别的,小说家成群
p>
结队,文学家寥寥无几。在艰苦的岁月里面,尽管前途渺茫,我们还是要努力奋斗。
谈读书
老舍
若是学者才准念书,我就什么也
不要说了。大概书不是专为学者预备的,那么,我可要多嘴了。
从我一生下来直到如今,没人盼望我成个学者
;
我永远喜欢服
从多数人的意见。可是我爱念书。
书的种类很多,能和我有交
情的可很少。我有决定念什么的全权
;
自幼儿我就会逃学,楞挨
板子也不肯说我爱《三
字经》和《百家姓》
。对,
《三字经》便可以代表一类——这类书,据我看,顶好在判了无期徒刑后去念,反正活着也没
多大味儿。这类书可真不少,不知道为什么
;
也
许是犯无期徒刑罪的太多
;
要不然便是太少——我自己就常想杀
些写这类
书的人。我可是还没杀过一个,一来是因为——我才明白过来——写这样书的人
敢情有好些已经死了,比如写《尚书》
的那位李二哥,二来是因为现在还有些人专爱念这
类书,我不使得罪人太多了。顶好,我看是不管别人,我不爱念的就
不动好了。好在,我
爸爸没希望我成个学者。
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
,没有一个“然而”和“所以”
。据说,这类书里藏着打开宇宙秘密的小金钥
匙。我倒久想明白点真理,如地是圆的之类
;
可是
这种书别扭,它老瞪着我,书不老老实实的当本书,瞪人干吗呀
?
我不
能受这个气
!
有一回,
一位朋友给我一本
《相对论原理》
,
他说:
明白这个就什么都明白了。
我下了决心去念
这本宝贝书。
读了两个“配纸”
(
英译
音:页——编注
)
我遇上了一个公式。我跟它“相对”了两点多
钟
!
往后边一看,公式还多了去啦
!<
/p>
我知道和它们“相对”下去,它们也许不在乎,我还活着不呢
?<
/p>
可是我对这类书,老有点敬意。这类书和第一类有些不同,我看
得出。第一类书不是没法懂,而是懂了以后使我更
糊涂。
以我现
在的理解力——比上我七岁的时候,
我现在满可以作圣人了——我能明白
“人之初,
性本善”
。
明白完
了,
紧跟着就糊涂了
;
昨儿个晚上,我
还挨了小女儿——玫瑰唇的小天使——一个嘴巴。我知道这个小天使性本不善,她才
两岁
。第二类书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
;
懂
不懂的,人家不闹玄虚,它瞪我,或者我是该瞪。
我的心这么一软,便把它好好放在书架
上
;
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
p>
这要说到第三类书了。其实这不该算一类
;
就这么算吧,顺嘴。这类书是这样的:名气挺大,念过的人总不肯说它
坏,没念过的人老
怪害羞地说将要念。譬如说《元曲》
,太炎“先生”的文章,罗马的悲剧,辛克莱的小说
,
《大公报》
——不知是哪儿出版的一本书——都算在这类里,
这些书我也都拿起来过,
随手便又放下了。
这里还就属那本
《大公报》
有点劲。我不害羞,永远不说将
要念。好些书的广告与威风是很大的,我只能承认那些广告作得不错,谁管它威风不威
风
呢。
“类”还多着呢,不便再说
;<
/p>
有上面的三项也就足以证明我怎样的不高明了。该说读的方法。
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
;
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
遇着什么,就
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
?<
/p>
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庆的发问是:
“那个典故
是哪儿的呢
?
”
“那句话
是怎么来着
?
”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
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
读得快
,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
!
看侦探小说的时
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
“嘿,你读《啼笑姻缘》
?
”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姻缘
》
,
人家写它干吗呢
?
一批评就糟:
“尊家这点意见
?
”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
在我自己心里。
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
不能批评。
“印
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
最入我的味
;
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
;
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
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
不去管
;
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
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
了。
第四,
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
“儿子是自己的好”
,我
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
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
/p>
“老婆是别人的好”
,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
准知道,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