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教语文
-
《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张云栽实验小学
邓彩芬
《
我怎样教语文》是于永正老师写的。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
部“跨世纪名师工
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1962
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
教学工作。
1985
年被评为江苏省特
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
模范”称号。
199
5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
1999
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
文教学方法研讨会”
,推广其“五重”
(重情
< br>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
2001
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
模范”
。
20
02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20
13
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
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
所。
于老师的这本书包括了对教育实践与感悟、对语文教学与
感悟、忆师友与
对人生的感悟等三个方面。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
于老师的教育观,
语文观,
学生
观。于
老师在这部书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
是做出来的。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
”读着于老师写
的这本书,
感受着于老师的教育艺术,
我时而心中窃喜,
因为在教学中有些作法
我与于老师不谋而合,
时而心中羞愧,
因为自己没有于老师的那种
“实”
。
·
·
·
·
·
·
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
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
一、
重情趣
先生把“重情趣”摆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先生对其教学中“情
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
对语文教学有情,
上课有情。
先生关爱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
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
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
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
至愤怒。所以,于永正
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
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
“一个人”
。
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
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
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
是用一把尺子量全
班的结果。
所谓“差生”
,只不过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在其他领域里,
“差生”
不一定就差,许多“差生”在成人后变得很有出息,而且对老师也很
有感情。因
此,
我们做老师的也要象先生那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和人才观,
才能彻底改变对
“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
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
我们学习都能感到快乐,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
和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
的是上课要有情,只
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
生和教材三
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
把
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
我们外出听课或看录象,
先生每每范读总是绘声绘
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和听课的
老师都会陶醉其间,流连忘我。
先生认为,
< br>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
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因此,
在他的课堂上,
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责任
定位于组织教学,
是引
导、是点播、是鼓舞、是激励,在他走进
课堂之前,就准备了一百高帽子,上课
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头上。因为,他清楚地知道
,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
大海,而是溪流。
说到语文教学中的“趣”字,先生认为决不是凭着课件、教具、表演以及
各种
形式的合作来体现,而是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沉入文字之中寻“趣”
,
教学设计要有新异性。
另外一点,
先生强调教师要有
幽默感,
幽默是教师强有力
的助手,它能是使学习变得轻松,能
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二、
重感悟
什么是感悟?先生认为,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
己读书,自己领会。怎么悟呢?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
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
教育、情
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先生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
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
的。于永正先生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
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
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
读到“其言皆出吾口”
“其意皆出吾心心”为止。
课堂上,先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每篇课
文
,他都花一节课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接下
来的第二件
事是品味赏读,
在微观上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
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
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表现力特别
强的词语;
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
或抓住表
< br>现手法上的精彩之处等等。
第三件事就是精彩之处熟读成诵。
在此过程中,
先生
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
他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是为了在阅读中学
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是单单为了理解、领会
内容而读
的。如果把时间过多的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是有悖
于语文教学的根本
宗旨的。
三、
重积累
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
记忆的最佳期,在孩子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
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
说是无法挽回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积累呢?第一,教学
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
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做到
“不饶舌”
;对那些
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常强调的是“
粗知大意”
,先“吞咽”后“反刍”
;
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还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
记得牢。
说到这里,我在想,常听到老师们说上课上不动,推不下去,甚至一节
课就上一段内容,
是否把“不必解”
“不可解”的东西强调、细化了呢?第二,
重
视课外阅读,
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
.5
倍时,
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
自学能力。
在于永正先生所带的实验班里,
学生人均背古诗
1
00
多首,
还有能背
300
首的,不少人到中学、大学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
另外,于永正先生还注重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他认为现在学生生活单调,
感受不多,<
/p>
情感不丰富,
在加上读书少,
这样一定会
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的提高,
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他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博物
馆、军营、工厂,常
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
让城里的孩子们了解
农村,
让农村的孩子们了解城市……
四、
重迁移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就是一个
“用”字,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学过的语言,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
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
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
用在语文课上
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
,去读报纸、杂志。先生特别重
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
、鼓励,引导学生看课
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怎样由读到写的迁移呢?先生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他先从模仿开始,根
据
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
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
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
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
等等。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
必须如古人
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五、
重习惯
先生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
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
学最大的成功。
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
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
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做读书笔记的习
惯,
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
而运用语言的
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先生还特别
重视
“身教”
,
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
学校里读,
故意把自己的
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
人们常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
小培
养好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一口
气读完先生的
“五重教学法”
,
对先生
的创新意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教学的态度,
< br>对语文教学认识的深刻性以及鞭辟入里地剖析语文教学的种种现象
等等,惊叹不已
。掩卷深思,为什么先生会对语文教学能够如此高瞻远瞩,他既
能跳出语文教学纵览全局
,
又能出神入化的融入其中,
归根结底,
我想还是缘于
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吧。由此我想,我
们做老
师的,也只有象于永正先生那样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爱”字,爱自己的教学,<
/p>
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爱辐射到周围每个人,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下午
13
:
00
—
17
:
00
B
.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在保证完成甲方工作任务情况下,经公司同意
,
可自行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3<
/p>
.
1
.
2
打卡制度
3.1.2.1
< br>公司实行上、下班指纹录入打卡制度。全体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工作时间,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必打 卡。
3.1.2.2
打卡次数:一日
两次,即早上上班打卡一次,下午下班打卡一次。
3.1.2
.3
打卡时间:打卡时间为上班到岗时间和下班离岗时间;
3.1.2.4
因公外出不能打卡:
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应填写《外勤登记表》
,
注明外出日期、事由
、外勤起止时间。因公外出需事先申请,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请,应在事毕到岗当日完成申请、
审批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因停电、卡钟(工卡)故障未打卡的员工,上班前、下班后要及时到部门
考勤员处填写《未打卡补签申请表》
,由直接主管签字证明当日的出勤状况,报部门经理
、
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月底由部门考勤员据此上报考勤。上述情况考勤由各部门或分公司
和项目文员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管理。
3.1.2.5
手工考勤制度
3.1.2.6
手工考勤制申请:由于工作性质,员工无法正常打卡(
如外围人员、出差)
,可由各部门提出人员名单,经主管副总批准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批
备案。
3.1.2.7
参与手工考勤
的员工,需由其主管部门的部门考勤员
(
文员
< br>)
或部门指定人员进行考勤管理,并于每月
26
日前向人力资源部递交考勤报表。
3.1.2
.8
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如有请假情况发生,应遵守相关请、休假制度,如实填报相关表
单。
3.1.2.9
外派员工在外
派工作期间的考勤
,
需在外派公司打卡记录
;
如遇中途出差
,
持出差证明
p>
,
出差期间的考勤在出差地所在公司打卡记录
;
3.2
加班管理
3.2.1
定义
加班是指员工在节假日或公司规定的休息日仍照常工作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