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_练习题

别妄想泡我
563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7: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十二月十三)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


) 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 p>


2


)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 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



望春台

< p>


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答:



1






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


< /p>




;而



一枝



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

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




字。




2


)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 头。



4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问题。(


6


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p>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 ;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


_;第二句写塞上



孤城



及环境。从表现



孤城



的角度看,这一 句运用了_的手法。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

< p>


孤城



< br>


画卷



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 /p>



孤城



是什么关系 ?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①



自 下而上





由近 及远



;上;反衬。


(3



)


②首句是



孤城



的背景画面。(


1


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2


分)



44


、阅读 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 br>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


5


个字)(


1


分);初夏天 气


的总体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不超过


4


个字)(


1


分)



< p>
2


)散文创作有



形散神不 散



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






不散



。(


4





答:(


1


)①初夏的风光(或


初夏的景物



);②清和


< p>
清新、和暖



)。(各


1< /p>


分)




2


)这首诗的







不散


< p>
: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


有近 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


2


分) 而诗人的情怀可谓



不散



:前


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


< br>分明



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 /p>



向日



的葵花上, 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


2

< br>分)



45


、阅读下面的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庆庵寺桃花


[


南宋< /p>


]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



]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


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


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 br>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




< p>
和白诗





的对象分别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



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 别是:


____________



_ ________


。(


4


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 诗句。(


2


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 (拟人)。(


4


分,每空


1

< p>
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 br>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


集中于 某一点具体来谈,


不可谈得过于散乱。(


2

分)



46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


1



-



2


)题(


6


分)




北斋雨后①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 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 p>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



]


此诗为 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


.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 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

.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


.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 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

.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



双禽





一蝶


< p>
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


.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



野 性



,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


)从 你所认定的第(


1


)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



不恰当



< p>


答:(


1



B C


(共


4


分,选对一项得


2


分)




2


)第二句中的



放吏衙



,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


B


项不恰当。第


三、四两中的



雨后





深秋



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 后),故


C


项不恰当。


(只

< p>
就其中一项回答。意思对即可。)



4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


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80


字 左右)




答:要点:(


1


)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


2


)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


栀子,意象甚美。(


3


)含蓄不发,摇曳生姿。


< br>48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 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


)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


___________


节的情 景。(


2


分)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


1


)重阳(


2


)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 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


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


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


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


表达出淡然的心境,< /p>


显示了


旷达的情怀。)



4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

< p>
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 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br>1


)《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 的英雄成败而


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 /p>



2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 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


1


)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 的铁


戟,


沉没在水底沙中,


经过了六百 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


鉴定了它的确是赤


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 br>(


2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 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


心裁的反映生活,


乃是 诗的生命。


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


即小见大,


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6


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 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 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


绿红之景, 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因此,他主张将“千里”改为“十里”。要


不 要将“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