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后裔

玛丽莲梦兔
800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7: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有的拼音)


一、基本情况




< /p>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地处浦城、建阳、武夷山三县(市)交接地带,距市区


51


公里,镇


政府驻五一村,辖


11


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


3764



15468


人,总面积


1 75.75


平方公里,其中耕


地面积


3 .2


万亩,林地面积


19.6


万亩,是 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农业集镇。五夫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


人,物产丰富,人烟稠密,盛 产白莲、红菇、田螺,远近闻名,是武夷山市重要的农副产品区之一林


地。





五夫镇自古就有



邹鲁渊源



之称,是 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五夫从师


就学长达

40


余年。


是重要历史文化名镇,历代名人辈出,境内遗址 遗迹丰富,是武夷山武夷文化遗产


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二、近年基本情况






200 1


年,工农业总产值


7918.6


万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


4601.6


万元,工业总产值


3317


万元,


粮食总产稳定在

14500


吨,农民人均收入


1750

元,烤烟、白莲、食用菌、特色种养四大主导产业的


经济总收入

2240


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50%


。全镇计划生育率达


95.04%


,人口自然增长率< /p>


1.78‰






五夫镇素有



白莲之乡



的美称,种植历史悠久,市场前景广阔。通过把白莲生 产与旅游观光农业


相结合,在引进新品种、增施有机肥、提高单产、主攻质量、提高加工 经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使白


莲这一传统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2000


年,全镇种植白莲


5000


亩,总收入达


600


万元,人均增收


4 00


元。






五夫镇把烤烟生产作为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的重点工作,


烤烟生产 得到


迅猛发展,产值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从


98


年的


18


亩增加到


2000< /p>


年的


942


亩,产值达到


120


万元,


并向万担烟乡镇发展。三是食用菌产业稳 步提高。从


1995


年起,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五夫镇农村经济< /p>


新的增长点。


2000


年,全镇强化销售 保障和技术服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香菇种殖


350

万袋。并进行特优食用菌开发,


,逐步推广菌草食用菌,食用菌总产值


1000


万元,已经成为农民


收入的主导产业。五是 特色渔业显著提高。黄鳝、田螺养殖是五夫镇的传统优势项目,是具有五夫特


色的农业经 济。





五 夫镇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里,是朱子理学的形成地,历史遗迹遗址丰富,为弘扬朱子文化,发

展旅游经济,镇党委、政府以



抢救、保护、开发

< p>


为原则,以朱子故里


--


紫阳楼为中心,在紫阳楼遗址


上重建占地


50

< br>亩的朱子故里公园为重点,将文化旅游、


生态旅游、


民俗 旅游相结合,


不断完善其基础


设施,扩大宣传,拓展旅游市场, 逐步建成一个集游览、休闲、度假、考古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景点。


随着宣传的深入,朱 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朱子理学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重


视,理学 的研究和交往活动日趋频繁活跃,中外学者、游客也不断来五夫旅游观光,五夫旅游经济已


初具规模。





三、游程指南: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 东南、距离度假区


51


公里。游览时间为


1


天。汽车站每天有定期班车前往。




四、景观解说:


< br>五夫镇自古



邹鲁渊源



之美称,历代名人辈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工商仕农极为

< br>繁荣,抗金名将刘子羽、吴介、吴遴在五夫降生;词圣柳永以及他家


< p>
柳氏三杰



在五夫孕育;


胡安国


家族的胡氏五贤


出自五夫;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 ,可谓



群英荟萃


< br>。五夫镇自然环境幽美、


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盛产白莲、板栗、杨梅、香菇、田 螺等。



主要景观有二处:



一是朱子故居--紫阳楼;



二是兴贤古街。









五夫朱子文化之旅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


1163



1189


年)


,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


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 院讲学授徒。之所以名为



兴贤



,民间传说有



兴贤育秀

< br>”


,继往开来之意。


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 ,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有两


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 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兴贤书院曾是朱熹弘讲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现今


在书院内可欣 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



继往开来


”< /p>


等堂匾和各式楹联。




朱子巷:南宋绍兴十三年(


1143


年)


,朱熹


14


岁时家时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 前将儿子托给


原武夷山籍的挚友刘子恽、刘勉之、胡宪教养。于是,朱熹随母移居到武夷 山五夫里,从此朱熹定居


五夫里近


50


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


条小巷。这条巷子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长


300


米,现仅存


138


米 ,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


仿佛回荡起 朱熹求学的足音。




紫阳楼: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


紫阳书室,


建于南宋绍 兴十四年



1144


年)



朱熹从


15


岁起在此定居 ,


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


住了近


5 0


年。


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


潭溪之畔 ,


周围古树参天,


修竹成林,


屋前是半 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


灵感,信手写就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紫阳


楼构筑风格庄重典雅,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

< p>



韦斋



,将书房命名为



晦堂


”< /p>


。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属江西)的紫

阳之意。




朱子社仓:朱子社仓 坐落在五夫镇凤凰巷内,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


1171


年)创建,因社仓


地址在五夫里,又名


五夫社仓



。社仓竣工时,朱熹曾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 里社仓记》一文,并


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警诗


< br>度质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



,借


以劝戒社仓管理人员。朱子社仓建成后,在春夏青黄不接时赈放粮种 ,冬秋偿清存放,大利于民。自


此该社仓开了南宋救荒的先河,南宋朝廷为此将朱熹所呈 请施行的《社仓法》颁诏行于诸府各村。



< br>子社仓



被誉于



先儒经济盛迹






朱子家宴:朱熹不仅在学术上成为理学宗师,在饮食文化上也 很有影响。朱熹定生注重礼仪,热情好


客又谨守



勤俭乃持家之本



的家训,为此,他待客时常以地方 特产精心加工制作,形成了富有特色、


美味可口、经济实惠的朱子家宴。有朱子家酒、文 公菜、鼠曲饼、酿豆腐、青炒田螺等。



二、



武夷山间游人如织,人声鼎沸, 可


45


公里外的五夫镇却极其宁静。






镇政府 大院和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


已历尽多年的风霜。


这里,


处处是高耸的樟树、


正在冒笋的竹林、带着小鸡觅食的母鸡,给人一种 与生命、与土地贴得很近的亲切感。


从大院后门拾阶而上走了几十米,眼前出现一片郁郁 葱葱的树林,其中几棵大樟树,据


说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了。


村人告诉我们,


这几棵樟树,


其中有一棵是朱熹亲手种植的。






恍惚间明白了,人的生命其实是极 短暂的,甚至比不过一棵树,能够永恒的唯有思


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