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家教的智慧
-
于丹:家教的智慧
主持人:
< br>一个人的家教,
对于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于他的人生<
/p>
走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关于家教,也留下了像孟母三
迁和岳母刺字这样的广为人知的故事。那么今天家教的内容是什
么?应当来如何实施家教
?
《文明之旅》
我们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
著名教授、文化学者于丹老师,为我们解读家教的故事。
……
主持人:
您认为家教到底教的是什么
于丹:
如果要说到中国古代说到的家教,
那是指一种基本的道德
教养,指这一个家,带出来的价值默契,而不是哪一门功课上请
的
家庭教师。家族教养和家庭教师,这完全是南辕北辙的。所以任何
家庭都认为,修德为先。也就是一个家,教的最重要的内容,首先
就应该是道德。比
如说,我们现在知道的陶渊明,其实往上再数,
他的(曾)祖父陶侃就是东晋当时著名的
大司马。陶侃原来家世就
特别贫寒,即使陶侃后来出去做官,他也是从小官熬起的。一开
始
离家不远,
做的第一个小官是个鱼梁吏。
做什么呢?因为他们家一
直都在江西九江这个附近,
打鱼。
所以有很多违法违规打上来的鱼,
被官家没收了。没收多了,那
时候没有冰箱,怎么办呢?只能给腌
起来,
一罐一罐地腌好,<
/p>
他就尽职尽心地给人家管着这些没收的咸
鱼,
但是真是惦记自己在家孤苦伶仃的妈妈,
所以有一天实在是忍
不住了,就取了一罐咸鱼,这是他管理范围之内的嘛,然后就让人
送回去给他妈妈。<
/p>
主持人:
这个可犯了大忌了吧
于丹:
对。妈妈拿到这个鱼,问清是怎么回事儿,就把这个罐子
给封起来了,然后给他写了一封信。她说,
“汝为吏
< br>,
拿公家的东西
给我送回来,你不但不让我感到欣慰,为
你骄傲,反而你增加了我
好多的担忧。
”
因为这就是用今天的话来讲,
就是一个腐败的开始。
因为你在
用你的职权,
你职权小的时候你小腐败,
你职权要大了的
时候,
还不知道你能够腐败到什么份儿上呢。
所以妈妈说你不增加
我欢欣,你增加的都是我的忧伤。那个咸鱼叫“鲊”
,所以这个故
事就叫“封鲊返书”
。所有做这些事情,
我想都不是说他妈妈就高
瞻远瞩,说我以后能够做一个达官显贵,一切本乎良知。她可能
都
没有读多少书,但是她认为,这是底线。所以过去的家教,其实就
是这一家应该守住的道德底线,
也就是说,
家教其实是一种
人生的
底线教育。
主持人:
就像您刚才讲到,
陶侃的母亲她的言传身教,
就
是道德
的底线。
于丹:
就是道德的底线,就是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碰的底线。
所以这不是说人上学
以后的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而是一个家举手投
足的修德。修德,
这就是过去在家教中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对
道德培养。第二,我认为就是他做不做到
一个自食其力的人,那其
实郑板桥在临终的时候有一个故事就流传得很广,
就是他最后到奄
奄一息的时候,孩子们都在那儿哭着,等着父亲的遗训,他就
看着
自己一直最最宠爱的小儿子,天资聪颖,从小跟着父亲舞文弄墨,
< br>受惊诗书的濡染。他就咽不下这口气,看着小儿子,小儿子说,就
需要我做什么?
他就用尽力气撑着跟小儿子说,
爸爸想吃一口你蒸
的馍。小儿子
赶紧下厨房,手忙脚乱,才发现能够在书斋里写一笔
漂亮字的人,不知道怎么和面,怎么
上锅去蒸这个馍,什么都拿不
起来,小儿子在那儿特别崩溃,然后这个老父亲奄奄一息地
等着,
就是我到死能不能吃上这个孩子蒸的馍,能不能让我咽下这口气,
放心,这孩子以后还能自立。其实这就是个故事。你说,你需要的
是孩子考中功
名吗?有的时候就是他做不做到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我其实跟我自己的博士和博士后都有
过这种对话,
我带的很多学生
都是各地上来特别优秀的孩子,<
/p>
但是比如说我接待外宾,
或者外校
来的校
长在一起,我给大家泡茶的时候,大家坐在那桌上,我拿着
水壶,我告诉我非常优秀的博
士,我说旁边就是那壶座,我这儿离
电插头太远了,你去给我打壶水,就一步之遥,这孩
子就能喊“服
务员!
”
,我说干嘛呀,
“坐水!
”
,我说这就是卫生间,我这
儿聊天
我出不去,你去卫生间打水坐上,
“哦”
,自己打了水坐上了,然后
我继续聊聊。
茶早喝完了,
给我急得,
水怎么还没开,
我一看电壶
,
他就没摁……我说摁一下,摁一下。
“摁哪儿?”我说:
p>
“你看那有
一个钮,就那个钮,摁一下。
”
摁完了以后又找服务员,特紧张,
“怎么样算开了?”我说:
“
它一会儿会跳起来,不亮了就开了。
”
然后呢我就在想,
他都已经读博士了,
而且他学问非常好。
我问
他:
“你为什么就不坐水呢?”他说,
“老师,因为我立志要做
大事,
做大事的人不能被这些小事耽误了。
”我说如果你要是生
活的事情
都不做,以后你想谁为你做小事呢?
主持人:
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没有
p>
于丹:
那他觉得说,
我既然是一个要做大事
的男人,
我娶的媳妇
儿就要做小事,
这
都是他最早的设定,
你知道吗?像他没有女朋友
的时候,就已经
设定,我的女朋友以后是要做所有的小事的,因为
在家里我妈妈没有让我做过这些,
p>
以后我也不准备做这些。
所以他
对我让他做
这个其实挺不屑的。
就是老师你不用操心了,
以后我也
不会做这些的。
主持人:
所以从这点您看到了他家庭教育的缺失
于丹:
所以有时候我在想,
这其实还都是家教挺好的人家出来的
< br>孩子。
主持人:
这个家教我们
说的是知书达礼,有礼貌、懂文明,但是
没想到这个生活技能的缺失,这其实家教也缺失
了。
于丹:
生活技能的缺失其实是一
种很重要的缺失,
你能不能把一
件小事做好。所以过去的家教,
其实是让你家的孩子自食其力,一
定要诚实、要勤俭、要孝顺、一个人要有责任心,就所
有的这些东
西都是属于家教体系。
你知道现在有多少家里的小孩
儿,
不要说不
叠被子,被子一掀,奶奶就已经拎着衣服,她一边
系扣子,一边追
着给他收拾。
然后这孩子在前面刷牙,
奶奶字啊后头给她梳小辫儿,
然后孩子一边手里抓着吃的,奶奶捧着牛奶
说“喝口稀的”
,然后
最后爷爷给背着书包,
< br>在外头说咱们现在去上学。
我描述的这个漫
画一样的场景
,
这一定是现在很多家庭正在上演的故事,
这就形成
了我们判断上的一种割裂,
就是那种习惯上小孩儿的自私自利。
因
为他觉得所有人伺候他,为他买单,是应该的。可是看看我们现在
怎么对人呢?觉得外人的事情我为什么要那么上心,
那我们家的事
p>
情,我自己好了就行了,我管别人怎么样。其实要说一句当下的现
象
,
就是大家都知道,
国内新起来的这种公共产品,
就是共享单车。
你看我们在微信上这一段时间都会看到,
这么方便,
离你最近的地
方就可以骑车到下一个地方,
p>
再把它锁着放在那里,
然后别人再来
扫码,
再来骑。但是这些自行车有挂在树上的,有窝在墙角的,有
在车后头再加把锁方便自己明
天再用的,
甚至最恶劣的还有车座上
给人家插针的。
你说一个公共产品的出现为什么今天会这样呢?这
就是我们要回头想,
p>
这些人的私德已经在伤害公德。
一个社会是不
可以说提倡公民的公共道德建设,然后一点一点往家里养私德的。
永远都是私德养好,
自然形成公德。所以家教如果做得好,家风就
形成。家庭风气共同,就形成社会风气。所
以家教,是一个人从一
家带出来最大的财富。
捷盖:
您如何看待以下的两个极端?一个是,
家长老是
让着孩子,
也可以管这个叫溺爱或疼爱。
另一个极端是什么呢?
传统概念说棍
棒下出孝子。您觉得这两个的正中间应该大概在什么位置?
于丹:
这是个好问题,因为为人父母者人人都会遇到
这个问题。
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判定行为,
而要看行为背后的那个
观念在哪儿画
的那条线。比如说孩子要的东西,我一定要先问一问,什么是他可
以要的,
什么是他不能要的。
那什么是他可以要
的呢?比如说他如
果有买书的习惯,
就是我们家其实原来就有这
习惯,
每个月有这么
一个周末去买书,
这是我可以买单的事情。
但是也有一些他要的可
能是非分的。<
/p>
比如说,
小孩子一定要用奢侈品吗?小孩子什么叫奢
侈品,我可能会跟孩子讲,你看比如在欧洲,我们会看到很多白发
苍苍的老人
家,优雅的老太太,她用的是真正的名牌,你会觉得她
们用这些是应该的。因为她这个年
龄,她这个资历,她已经跟这个
匹配了。
但是很年轻的十几二十
岁的小姑娘,
如果穿一身名牌的话,
在欧洲很多国家是被人质疑
的,
觉得这个孩子钱来路不正,
她穿的
是不是假的啊,
这个牌子跟她身份不符。
所以我们其实要告诉孩
子,
有些东西不该你要,
不属于你的东西就是不能够给你买。<
/p>
这有一个
底线,什么是该给的,什么是不给的。至于说,棍棒出孝
子,我觉
得最怕的就是这种父母,忽而就是暴怒,忽而就是宠爱。所以我觉
得,
惩罚也罢,
惯纵也罢,
都是行为层面的。
做一个明事理的家长,
是在行为的背后知道自
己的底线和自己的鼓励在哪里,
他行为就会
稳定了。
主持人:
刚才于丹老师为我们讲了家教,那么在
家庭教育环节,
家庭的成员,
特别是父亲和母亲,
他们分别在家教中扮演什么样的
角色呢?
于丹:
其实你看过去说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是什么样的人,父
子头非常简单,
它就是一个大十字交叉,
是所有
仪仗队出来排在最
前面的那个最高仪轨的象征。也就是说一个家的最高规矩是父亲,
p>
父亲要做一个什么人,这是门风。所以过去的天地君亲师,亲和师
排
的位子是要供上的。
亲和师都是得以身作则的,
所以一个家族的
父亲往往就觉得他是什么人,
那他的孩子就应该继承这个门风,
所
以他自己上不敢不进取的。
我们现在
还能够看到史书记载,
唐太宗
特别宠爱、看中的儿子就是李治,
这是他立的太子,也就是后来很
有作为的唐高宗。李治从小,父亲就怎么教他啊?吃饭,
父亲就说
知道饭是怎么来的?饭可不就是说御膳房给你端上来就有饭,
< br>你得
知道这一粒一粒米当时怎么种的;
带他出去骑马,<
/p>
你以为你骑在马
上马就不辛苦吗?你得爱护你的马,得伺候它,让
它吃饱,让它休
息好。无论是长途旅行还是最后去打仗,马才是你的朋友。然后带
他坐船,
船跟水什么关系?水能载舟,
亦能覆
舟。
老百姓能托着你,
就能淹了你。
其
实你就看这历史记载,
你会觉得所有的言传都不如
身教,
所有的身教最好融在家庭稳定的风气和环境之中。
所以父亲
要有自己在孩子身边的这种沟通,父亲个人的形象,家国一体,你
得是稳定
的,你得有榜样楷模的样子。
主持人:
也让我们知道了在家庭环境之中,
在家教的过程当中父
亲应当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那这是父亲。母亲,我们知道在古时候
母亲没有受过太多的文化
p>
(教育)
,
那么现时期跟古代又不一样了。
在这个时候,家庭教育环节中,母亲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于丹:
其实我们看过去的母亲,
经济上
不独立,
甚至也不是识很
多字能够读书的人。
< br>但是母亲的价值观一般是非常清晰的,
所以过
去的母亲一
定是明辨是非的,
尽管他们不识文断字,
这跟现在的情
况是反过来的。
就是今天的母亲绝大多数都是识文断字的,
但还真
不一定明辨是非。
所以你说过去的母亲怎么做
人做事,
那例子太多
了。
就刚才咱们说
的陶侃,
他们家接人待物在当时都是有非常好的
口碑的,
这是取决于他妈妈对于是非的判断。
有一次他的朋友突然
在一个大雪的冬天,
带着人,
带着马被阻断在路上了
,
离陶侃家近,
说去他们家借宿一下吧。
但陶侃家家境太贫寒了,
这娘俩自己都没
有什么充饥过冬的东
西,
可他妈妈觉得,
人怎么能够亏待自己的朋
< br>友,有人来找你投宿,是一份信任,是信任就不能辜负。所以他妈
妈悄悄地把自己
一头青丝剪下来,
把自己那么茂密的头发编成假发
出去给卖了,
用自己的头发换回了米面,照样待客做了一桌子菜。
但是太冷了,他们家连柴火都没有,
娘俩在家是可以挨冻,怎么能
让客人挨冻呢?他妈妈就拆了几块旧楼板点火
,
让大家能够取暖。
出去
一看,这几位朋友还有马呢,人都吃不上,什么喂马呀?所以
他们当时只是能够睡在厚厚
的破草垫子上,
连褥子都不够,
但是他
妈妈就把草垫子撤出来,铡刀铡碎,用这个草垫子去喂马。陶侃这
个朋友一方面内心极其
地不过意,看着这一切,但是另一方面,他
就笃定地断定,有其母必有其子。他就一直想
,我日后但凡有一点
机会,
我要推荐这个孩子成为一个国家栋梁
。
他妈妈可以这样待客,
他从这个家里出来,
< br>家教门风一定不差。
所以陶侃后来是因为这样
的朋友引荐
,
一步一步做官,
然后才有了到陶茂到陶渊明这样的家
世。我们在现代教育中,有一个词叫原生家庭,也就是说一个孩子
出于什
么样的原生家庭会带来他对社会什么样的一种基本判断。
你比
如说我们现在看到心理学上有很多个案,
就是一个人成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