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多布里昂代表作《勒内》形象研究
-
第一章
夏多布里昂:代表作《勒内》形象研究
夏多布里昂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成为
了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的榜样。他的思想和政治行动多有矛盾,一方面推崇王政主义,一方面
又崇尚自由,就连他自己也感到困惑。
在文学和政治之间,
夏多布里昂度过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文学是他的先天敏
感,政治则是他的后天
吸引;文学从情感上抚慰他内心的孤独,政治则成为他赢得权力的外
部手段。夏多布里昂
很晚才觉悟到:“我的文学生涯功成名就,产生了它应该产生的一切,
因为它只取决于我
。我的政治生涯在成功之中突然半途而止,因为它取决于别人”。在夏多
布里昂身上,文
学欲望和政治欲望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一、生平与文学成就
夏多布里昂(<
/p>
1768
年
9
月
4
日-
1848
年
7
月
4
日
)是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作家,政治家,
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
< br>
夏多布里昂子爵出生于圣马洛市一个古老的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曾是船长。幼年
时与父
母分开,
3
岁时,
父亲在布列塔尼购回家族曾经的领地贡堡,
夏多布里昂便在这里度过剩余的<
/p>
童年时光。夏多布里昂的父亲性情阴郁,沉默寡言,因此夏多布里昂的童年是在一种压抑和
沉闷的气氛中度过的。他自幼由乳母照管,听过不少“因果报应”的故事。
在多尔中学念书时,
又接受了耶稣会教士的熏陶。
每况愈下的家境,
使他时而忧郁感伤,
时而又自命不凡。孤独时,他迷恋于巨大的灌木丛,看着一片枯叶被风追逐,在枯苇飒飒作
响的干塘边发出无边的哀叹;狂热时,他向苍穹疾呼:“我,永远是我!”认为自己的性格
是:“精选的”和“绝无仅有的”。
中学毕业后,他先涉
足军界,在布雷斯特参加海军;可是事隔不久,他却志转兴移,宣
誓“从事教职”。随后
,他又不堪教会学校的清苦生活,无意披上僧侣的长袍,仍旧回到贡
堡祖业的领地,不时
徘徊于荒原之上,出没于中世纪的古堡之中。
作为幼子,他得
不到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心里充满了苦水;正当青春年少,雄心勃勃,
但在革命风雨中飘
摇的阶级地位,使他胆战心惊,怨恨相兼。他绝望、苦闷,甚至想轻生,
与任何人都合不
来,
只有他的姐姐吕西尔与之性格相投。
1786
年,
他仰仗长兄与路易十六的
首相的个人关系,谋
得了一个陆军中尉的职务,并被介绍给国王本人,成为路易十六的狩猎
侍从,开始跻身于
巴黎的沙龙和文人圈子,出入宫廷和社交界。
1789 <
/p>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夏多布里昂终日惶恐不安。不久,父亲去世,他便到美洲游
历,并写下了《美国游记》。路易十六倒台以后,他匆匆赶回法国,想用手中的宝剑为国王
效忠。随后,他与布列塔尼一个有钱女子结了婚,可是他又时时为这种无声无息的声生活所
p>
苦恼。婚后不久,他便扔下发妻,重返巴黎,在赌场、妓馆把一切钱财挥霍殆尽。
为逃避资产阶级革命者对贵族的控诉和镇压,他不时装出革命的样子,参
加市区会议和
人民会议,采取长裤党人的姿态。
1792
年
7
月,他与长兄一起出逃,参加
了贵族叛乱队伍,
受伤以后,先后侨居比利时、美国和英国,并开始文学创作生活。
p>
1797
年,他在伦敦发表了
第一部作品
《革命论》。在《革命论》中,他旁征博引,说明革命事出有因,另一方面又鼓
吹消极厌
世,主张躲进个人自由的避风港。书中充满了惆怅、怀疑和不安的情绪。在伦敦流
亡时期
,夏多布里昂得到母亲和姐姐被革命政权处决的凶耗,于是恢复了宗教信仰,他的重
要著
作《基督教真谛》是这次信仰转变的产物。
1800
年,他回到法国,
1801
年发表《基督教真谛》中的插入小说《阿拉达》,
1802
年
1
《基
督教真谛》
全书问世。
他的第二部小说
《勒内》
(
1802
)
也是
《基督教真谛》
的一章。
《基
督教真谛》赞美中世纪,宣扬基督教是一种尽善尽美的宗教。这本书发表在拿破仑与
教皇签
订“政教协议”之际,投合了拿破仑复兴天主教的意图,抓住了广大群众在大革命
动乱之后
希望恢复宗教活动的社会心理。夏多布里昂因而被任命为法国驻罗马公使馆的秘
书。但是,
夏多布里昂和拿破仑在宗教问题上的出发点是根本不同的,前者为了王政主义
而提倡恢复宗
教,后者仅想利用天主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久,他们便闹翻了,夏
多布里昂辞去了
外交职务,于
1806
年启程去近东旅行。回国后,他先后发表了《殉教者》(
1809
< br>)和《从
巴黎到耶路撒冷纪行》(
1811
),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但拿破仑拒不承认,于是旧怨新
仇日益加深。两
年以后,他发表了《论拿破仑和波旁王朝》一书,发泄了对拿破仑的不满,
成为他投靠波
旁王室的敲门砖。
果然,
1814
年波旁王朝复辟后,夏多布里昂便青云直上,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
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以致当上世人瞩目的驻英国大使,并于
1823 <
/p>
年出任外交大臣。对西
班牙的侵略战争是由他一手策划的。
1830
年的七月革命,彻底摧毁了波
旁王朝的统治,夏多布里昂的政治生涯也从此完结。
以后他便深居书斋,专事写作,先后
发表了《历史研究》、《论英国文学》等。夏多布里昂
从
181
1
年起就准备开始写自己一生的回忆录,直到去世前不久,他仍在继续这项工作。他把<
/p>
这本自传性的巨著题名为
《墓畔回忆录》
(或译
《墓外回忆录》
,
法文:
Mémoires
d'outre
-tom
be
,
直译为“坟墓外的回忆”)。《墓畔回忆录》不仅描述了
夏多布里昂坎坷多舛的一生,也记
录了他所处的变化巨大的时代,记录了他对这个时代各
个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对于当时文学
的看法。这本回忆录原计划在他死后出版,但是一直
纠缠着夏多布里昂的贫困使他不得不提
早出卖版权。
1848
年
7
月
4
日夏多布里昂在巴黎死于病榻之上。
他的遗体按他的遗愿,
葬
于圣马洛港口的格朗贝岛(Grand
Bé)上。
夏多布里昂的乐善好施和对金钱的蔑视:(雨果夫人回忆录)
夏多布里昂和他的太太的乐善好施在当时非常有名。在夏多布里昂先生书房里的壁炉上<
/p>
永远放着一叠五法郎一块的硬币;他的仆人时刻走进来,交给他一些信,一些乞丐、或真或
假的亡命客、旺代保王党、圣路易骑士等人的讨钱的信,他嘴里嘟囔着,随手在壁炉上拿
些
钱,包在信纸里,交给仆人送出去。夏多布里昂先生给人钱是不计数的,象他自己花钱
一样。
钱到他手便象水一样泻掉了。
一次,他到布拉格见逃亡在外的查理十世,查理十世问他有多少财产。
“我穷得象只耗子,”他说,
“我同夏多布里昂太太养的那些穷人胡乱地生活在
一起。”
“呵,可不能长此下去
呵,”查理十世说:
“看看,夏多布里昂,你要多少才能称富足
呢?”
“陛下,这只会叫你白费
用心计。你早上赏我四百万,晚上就一个子儿没有了。”
对
金钱的如此蔑视甚为可贵,
却有一点坏处,
这叫我们伟大的作家
逃不脱高利贷的魔掌,
生活节俭里面包孕着不依靠和自尊。曾给钱他花过的人自以为有权
干涉他的政见。有时,他
在众议院发表了一篇演说,或在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之后,第二
天便有人跑到他家里大肆咆
哮,以他的高傲,也只好忍受。由于经济拮据,他的晚年益见
困顿,甚至不得不预先出卖他
的《墓外回忆录》,把自己的尸首押钱来花。政府给他每年
养老金两万法郎,但是他死得迟,
市面情况又不好,
后来只肯给
一万二千法郎。
他自己承认不该活到那么久,
接受了这种减削。
二、代表作《勒内》形象研究
2
(一)写作缘由:
《勒内》是《基督
教真谛》的一章。它和《阿达拉》一样,都是抒情散文《基督教真谛》
中的插入小说,分
别写于
1802
和
1801
年。夏多布里昂怀着溃亡中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和感伤
主义的情调,并患有
大革命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里那种混杂着疲劳与烦躁,欲望与绝
望,既宣扬个人自
由,又看不出革命有什么意义的“世纪病”来开展他的文学创作的。《阿
达拉》和《勒内
》便是这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
《阿达拉》和《勒内》是法国
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夏多布里昂遵照母亲的临终遗言,
在小说中表明自己恢复了宗教信
仰。和他的其他的作品一样,小说在优美的景色描写和离奇
动人的情节中流露出哀愁感伤
的情调,
作者因此被认为是法国文学中贵族浪漫主义代表之一。
《阿达拉》写的是一个缠绵悱侧的爱情故事。印第安人夏克达斯被世仇部落俘虏后要处<
/p>
以火刑,部落酋长的女儿阿达拉爱上了他,两次放他逃走,但他却因爱她而不愿逃生。在执
行火刑的前夜,她与夏克达斯一起逃入原始森林。阿达拉由于不能与信仰异教的夏克达斯
结
合而十分痛苦。因为阿达拉是信仰基督教的,按教规是不能和非教徒结婚的,而且,她
的母
亲临终时曾发誓要她信奉基督教并献身天主。她怕自己受不住夏克达的热情进袭和违
背她母
亲曾代她把童贞献给上帝的誓言,
决定牺牲自己的爱情和
幸福,
背着夏克达偷偷地服毒自杀,
成了爱情与宗教矛盾的牺牲
品。夏克达斯后来也在神甫的感召下皈依了基督教。这个由爱情
与宗教信仰的冲突而造成
的悲剧,在政治上对于恢复基督教的权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阿
达拉的悲惨命运和北美
洲动人的异域风光,使这部作品成为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而它
充满忧郁的感伤情调
,则在艺术上为浪漫主义文学树立了一个典范。
(二)情节:
《勒内》是一部充满感
伤情调和抒写个人忧郁、孤独感情的典范作品。主人公勒内成为
影响一代法国青年患“世
纪病”的英雄。
小说主人公勒内出生时就断送了母亲的性命—
—母亲难产而死。亲人都抛弃了他,只剩
下他和姐姐阿美莉相依为命。
< br>勒内长到少年时,
由于不是长子,
父亲死后没能得到任何
遗产。
他虽然是贵族,也不得不和姐姐一起寄人篱下。他从小孤僻成性,独自受着贫穷和
情欲的折
磨,为了摆脱苦闷而出国周游,最后由于绝望而想一死了之。阿美莉赶来安慰他
。由于两人
的长期共处,阿美莉对弟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她深深地爱着勒内。这种
感情使她长期
处在思想痛苦之中。为了克制这种罪恶的激情,不犯下无可弥补的错误,她
决定到修道院修
行。她给勒内留下一封信,自己悄然地进了修道院。勒内追踪而至,
p>
正当阿美莉献身受洗礼
时,她在弟弟耳边
吐出了真情。由于恪守宗教道德规范,姐弟俩从此隔绝。姐姐不在身边后,
勒内才发现自
己一直以来之所以能够经受得住生活上的磨难,正是因为有姐姐在他身边为他
排除烦恼,
给与他生存的勇气和力量。
于是他开始在那所修道院边绕圈,<
/p>
希望能向姐姐表白。
走啊走,走啊走,直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走了
多长时间。可是姐姐为了断绝自己对弟弟的爱
意,加之她心软时身边铁石心肠的老修女又
用尽办法阻挠她,所以勒内一直没能见到她。阿
美莉不久去世。勒内离开了修道院,孑然
一身,孤独、忧郁,最后遁迹蛮荒异域。后来,他
参加了一场战争,并且最终收获到了他
想要的结局——死。小说至此结束。
《勒内》是一部自传性的
作品,夏多布里昂把自己的心灵寄托在他的身上,把他刻画成
了法国文学史上
世纪病
的典型。勒内作为
世纪病的典型,对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三)勒内——影响一代法国青年的“世纪病”形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