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冯至《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上
-
(75)[
转载
]
冯至
《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上
少儿时代
公元
712
年正月
,
春天的绿色脚步
,
缓缓移到伊洛
河的下游
,
在
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
村
,
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
.<
/p>
像每个新生儿一样
,
光赤而稚嫩的身子偎
依在母亲怀中
,
贪婪
地吸吮着乳汁
p>
.
他的父母
,
亲戚
以及前来祝贺的人们
,
无论如何
也不会
想到
,
这个普普通通的幼儿
,
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
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
.
他就是杜甫
.
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
.
先世居于杜陵
(
今西安
市东南
).
杜甫
的十三世祖杜预
,
是晋代名将
p>
,
著名学者
,
封当
阳县侯
.
十世祖
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到襄
阳
(
今湖北襄樊
),
任魏兴太守
,
曾祖杜
依艺任巩县
(
今属河南
)
县令
,
遂迁居巩县
< br>.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
著名诗人
,
官至膳部员外郎
.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
/p>
(
今属山东
)
司
马
,
奉天县
(
今陕西乾县
)
县令
.
近世官职虽不如远祖那样显赫
,
但家境仍是富裕的
,
这为杜甫的
p>
成长
,
读书和漫游提供了良
好的条件
.
杜甫的母亲是
清河大族崔家的女儿
,
在杜甫尚未
<
/p>
记事时便死
去了
.
继母卢氏过门后
,
杜甫寄养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家
.
姑母
为人贤德
,
对幼小的杜甫关怀
备至
,
胜过亲子
.
有一次
,
两个孩
子同时患病
,
p>
她为了保住杜甫的性命
,
忍痛舍弃了儿子<
/p>
.
此事是
杜甫稍
大以后从仆人口中听到的
,
对他的触动
很深
.
天宝元
年
(742)
姑母逝世
,
他以无限悲痛
和崇敬的心情
撰写墓志
,
称
其为
有唐义姑
义姑
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
.
据
《列女传》
载
,
齐军来攻鲁
国
,
逼近郊外
p>
,
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
行
< br>.
妇人见形势危急
,
子侄不能两
全
,
便舍弃儿子
,
抱起侄子逃
难
.
齐军问其故
p>
,
答曰
:
弃子而行义
.
齐军感慨道
:
鲁郊妇
人犹能持节
,
何况朝廷
<
/p>
!
遂罢兵
.
此事
与
杜甫二姑所为十分
相像
,
故以
义姑
称之
.
杜甫后来的同情弱小
,
怜悯民瘼的思想
形成
,
与姑母的身教有一定的关系
.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
,
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无
可挽救地泯
灭于记忆的长河里
.
使杜甫到晚年仍然记忆犹新的<
/p>
,
是他
6
岁
p>
时在偃城
(
今属河南
)
见到的公
孙大娘舞
剑器
公孙大娘是
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
,
剑器
是一种戎装舞蹈
,
动作刚劲
,
节奏
铿锵
.
杜
甫晚年回忆当时公孙大娘的舞姿
,
说她忽而自空而
落
,
光彩夺目
,
如同后羿射落的九个太阳<
/p>
;
忽而拔地而起
,
凌
空飞腾
,
如同一群天帝驾着蛟龙
飞翔
;
她上场时神情端庄
,
如同
雷霆初止
,
天地一片
肃穆
;
她收舞时英姿卓立
,
如同江海停止翻
腾
,
凝聚
着清冷的光辉
.
这说明
,
幼年的杜甫就已对艺术有了较
强的感受力和丰
p>
富的想象力
.
舞蹈
,
书法
,
绘画
,
音乐
,
诗歌
,
是
彼此相通的
.
据说
,
当时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
< br>
舞蹈
之后
,
< br>书法大有长进
.
事实说明
,
p>
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
,
对此后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也起了一
定作用
.
杜甫
7
岁时
,
开始创作诗歌
.
儿童作诗
,
往往以
动物为题材
.<
/p>
初
唐诗人骆宾王也是
7
< br>岁时开始作诗
,
那首《咏鹅》诗确实写
得不错
.
杜甫所咏的却非平凡
的鹅
,
而是神鸟凤凰
< br>(
诗已失传
).
在古人心目中<
/p>
,
凤凰是祥瑞之鸟
,
< br>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
.
杜甫
开口
便咏凤
,
这说明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
/p>
已萌生出对国家富强
的期盼
.
这似乎是一个预兆
,
因为杜甫终生都是心系国家<
/p>
,
心系
民族的
,
他对国家
,
民族的那份苦恋
,
真可感天地而泣鬼神
.
中
国有句老俗语说
:
三岁看大
,
七岁看老
.<
/p>
以杜甫观之
,
此言不
差
.
练习作诗的同时
,
杜甫还学写大字
,
很勤奋
,
很
刻苦
,
到
9
岁时
,
已写满了一口袋的习作
.
同写诗一样<
/p>
,
书法也是家传
.
祖
父杜审言和父亲杜闲都于书法
上
有一定造诣
.
杜审言曾自夸
其书法
p>
当得王羲之北
面
虽属虚张
,
但看来也确有相当的
水平
.
宋人蔡
居厚家藏杜闲所书《
豆卢府君德政碑
》
,
称其
书法
简远精劲
见《
苕溪渔
隐丛话》
).
杜甫在家庭翰
墨
的熏陶下
,
书法日有
长进
,
步入壮年后终于形成
瘦硬
的风格
,
明朝人胡俨曾见过杜甫书写的《赠卫八处士》
(
此
诗为杜甫
47
岁作
),
称其
字甚怪伟
杜甫晚年所作《李潮八分小篆歌》
中表述了
书贵瘦
硬方通神
的主张
,
瘦硬
p>
是杜甫的艺术审
美观
,
无论对书法
,
对绘画
,
对诗歌艺术都持有这种观点
.
杜甫十四五岁就已在诗坛崭露头角
,
他出入于文
人荟萃的场
所
,
与当时的文坛名流交往
.
郑州刺史崔尚
,
豫州刺史魏启心
p>
,
曾褒奖杜甫的文才有似汉朝著
名文学家班固和扬雄
.
这二人
< br>的年龄当大于杜甫几十岁
,
他们乐与少年杜甫交往
,
颇能说明
杜甫文才的超
卓
.
这期间
,
他还得到岐王李范的赏识
.
李范
是
睿宗第四子
,
好学工书
,
雅爱文士
.
杜甫经常出入
于李范
的府
第
.
中书令崔憬的弟弟崔涤任秘书监
,
与玄宗款密
,
此人也对杜
甫很器重
p>
,
常邀杜甫来家中作客
.
< br>杜
甫晚年飘泊潭州
(
今湖南
长沙
),
遇到
了当年著名歌唱家李龟年
,
曾感慨万端地写道
< br>
岐
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就是回忆
少年时与李
,
崔二
人的
交往
.
杜甫虽然成熟较早
,
但作为少年的他
,
< br>仍未完全
脱掉孩子气
.
幼儿时他身体不太好
,
经常闹病
,
在姑母的精心照
料下
,<
/p>
长到十几岁时
,
已经健壮得像个
黄犊
一天到晚欢蹦
乱跳没个时闲
.
他家的院子里种有梨树和枣树
,
八月秋风送爽
< br>时
,
树上梨黄枣红
,
他简直就像只顽皮的猴子
,
不停地爬上爬
下
,
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
这时的他决不可能想到
,
命运之神
已悄
悄地为他安排了一条艰难困苦的生活道路
,
他将在这条坎坷
的人生旅途上洒汗
< br>,
流泪
,
泣血
< br>,
哀歌
.
但此时
,
他距离这条道路
还远
,
p>
因为他还有一个颇为快意的青年时代
.
壮游足迹
唐代知识分子不囿于书斋生活
,
p>
读书之外喜好游
历天下
< br>.
特
别是盛唐时期
,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p>
已然成为时尚
.
杜甫出
生的那年
,
玄宗正好即位
.
这
位天子在执政
初期的二三十年
间
,
尚能励精图治
p>
,
先后任用姚崇
,
张说
,
张九龄这些贤人为相
,
也能采纳
一些批评
,
建议
,
终于出现了
开元盛世
的大好局面
.
当时社会财富充足
,
国库
殷实
,
民生安定
,
道路畅
通
,
社会秩序
也好
.
这为读书人的漫游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他们被昂扬的时
代
精神所鼓舞
,
被祖国的大好
河山所吸引
,
走出书斋
,
广泛地
接触社会人生
,
广交天下诗友
,
寻求从政的道路
.
杜甫正是抱着这些心愿而开始漫游的
.
从
20
岁
起到
34
岁
止
,
共有三次长途远游
,
第一次是游吴越
.
开元十九年
(
731),
他从洛阳出发经水路抵达江
宁
(
今江苏南京
).
在秦淮河北岸
的瓦棺寺里
,
他
终于见到了渴望已久的晋代名家顾恺之的壁
画
.
瓦棺寺为
晋武帝时所建
,<
/p>
寺内建有高阁
,
高达
24
丈
,
极其
壮观据
《京师寺记》
载
,
东晋兴宁年间
,
瓦棺
寺准备重
修
,
寺僧
请人捐款
.
最多者也不过
p>
10
万钱
,
而顾恺
之出口便是百万
.
等
到兑现时
,
他让僧人粉好一面墙
壁
,
自己关在这间屋子里达
一月之久
,
精心绘制维摩诘的画像
,
画完身躯
,
将点眸子
,<
/p>
便对
僧人说
:
请
告
知世人
,
第一天来观此像者
,
捐
10
万钱
,
第二天
可
捐
5
万
.
世人皆知顾恺之丹青绝妙
,
前来观画者挤
满寺
院
,
不消片刻
,
便得钱百万
.
杜甫早已得知
这段
艺坛佳话
,
今日
得以目睹此画
,
心中异常兴奋
,
瞻顾之间
,
不禁深深遗憾未能与
这位艺术大师生在同时
.
离开江宁以后来到苏州
.
苏州是春秋时吴国国都
.
在苏州阊
门外
,
他凭吊了吴王阖闾的坟墓
.
此墓建在城西北的虎丘山上
,
传
说当时曾以扁诸鱼肠剑
3000
柄
<
/p>
作为陪葬
,
封土三日
,
有金
精结成白虎踞于坟上故将此山称为虎丘
.
杜甫前来凭吊时
,
此
p>
地已十分荒凉了
.
虎丘山中有剑池
,
相传是秦始皇为挖掘阖
闾墓而形成的深涧<
/p>
,
水深莫测
,
旁
有几丈高的石壁
.
杜甫游览了
剑池
,
又去游城西南的长洲苑
.
这里是当年吴王游猎的场所
;
水
汀沙渚间早已消失了帝王的踪影
,
唯留荷
花菱叶
,
在天水之
间吐着清香
.
城西北有吴
太伯庙
,
太伯是周朝祖先古公父的
长
子
,
传说古公预见其幼子
季历的儿子姬昌
(
< br>即后来的周文
王
)
会为君
p>
.
太伯深明大义
,
为让父亲的愿望顺利实现
,
便出走
避居
勾
吴
.
杜甫
怀着仰慕之情
,
几次拜谒太伯庙
,
p>
为其礼让精
神而感动落泪
.
杜甫原想从苏州东渡日本
,
古代传说那里是太阳
出生的地方
,
当然很吸引人
.
杜甫已经
租了航海的船只
,
却终究没能成行
,<
/p>
于
是南渡钱塘江
,
到了会稽
(
今
浙江绍兴
).
会稽是春秋时越国国
都
,
有勾践庙
.
杜甫凭吊了卧薪尝胆
,
终报国仇的
越王勾践
,
对
秦始皇
< br>
留在会稽的古迹也作了游览
.
会稽城南三里有鉴湖
(
又名镜湖
<
/p>
),
时当盛夏
,
杜甫站在湖边
,
享受着湖面
送来的
阵阵凉风
.
又乘
船游览了剡溪
,
那里山水秀异竹茂林深
,
使他大
开眼界
,
徜徉不已
.
开元二十三年
p>
(735),
他
24
岁时从吴越回到
巩县
,
准备参加这
年在东都洛阳举行的进士考试
.
他自视颇高
,
认为自己的文才
可以匹敌屈原
,
贾谊
,
可
以俯视曹植
,<
/p>
刘桢
.
结果却未能考取
< br>,
但
也不以为意
,
着手准备第二次漫游
.
开元二十四年
( 736),
他去漫游
齐赵
(
今山
东和河北南部
).
< br>这
期间
,
他结识了好友苏源明<
/p>
.
二人曾于春日登临邯郸赵王丛台
,
p>
缅怀古人
,
翘首放歌
.
又在冬天射猎于齐景公畋猎过的青丘
< br>(
今山东益都附
近
),
在<
/p>
皂枥林中
,
云雪冈上呼鹰逐兽
.
杜甫箭术不错
,
有一次
,
射下一
只大鸟
,
把苏源明乐坏了
,
称他
为晋代的将军葛强
(
征
南将军
山简的爱将
).
杜甫之父杜闲此时任兖州
(
今属山东
)
司马
,
杜
甫前往探望父
亲
,
登上兖州城楼
,
极目而望
,
但见浮云连绵于大海和泰山的上
空
,
平野苍茫
,
远远伸向青
徐二州
.
他的心神由空间
跃入时间
,
想到兖州东南的峄山上还留有秦皇的功德碑
,
曲阜城东还留
有汉景帝
儿子鲁共王所建的灵光殿
.
物是人
非
,
宇宙悠悠
,
登
临怀想之际
,
不禁生发万千感慨<
/p>
.
泰山素称五岳之宗
,
杜甫初次目睹它的雄姿
,
内
心产生强烈的
震动
,
写成名篇《望岳》
: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
,
决目此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p>
,
一览众山小
!
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象
,
表现了青
年诗人的凌
云壮志和阔大胸
襟
.
据杜甫晚年诗《又上
后园山脚》
,
可知杜
甫当
时于望岳之后确曾登上泰山
绝顶
,<
/p>
未能有诗传于后代
,
大约是笔力不敌《望
岳》而被作者自行淘汰了
.
这一时
期
,
他还游历了任城
(
今山东济宁
),
与
任城
许主簿同
游南池
,
那清澈的秋水
,
疏淡的秋色
,
给
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
又
与巳上人
,
张隐士交游
,
写<
/p>
诗赞美他们的幽雅居处和淡泊情
怀
p>
.
此次漫游齐赵共历五年之久
.
开元二十九年
(741),
他从山东回到洛阳
,
在
洛阳东面
,
偃师县
西北的首阳山下建造一座
土室
p>
即窑洞
),
名曰
<
/p>
陆浑庄
首阳
山有
他远祖杜预和
祖父杜审言的坟墓
,<
/p>
建造土室是为了便于
祭奠祖先
.
这年寒食节
,
土室建成
,
他写成《祭当阳君文》
,
表
示要以杜预为楷模
,
建功于当世
.
大约就在这一年
, <
/p>
他与司农
少卿杨怡的女儿成婚
.
夫妻恩爱
,
感情融洽
,
相依相守
,
白头偕
老
.
从天宝元年
(742)
到天宝三载
( 744),
杜甫居洛阳
,
其间曾与
秘
书监李令问
,
驸马郑潜曜等有过交往
,
拜访过初唐诗人宋之
问遗留下的山庄别业
,
游历过龙门奉先寺等地
.
天宝三
载三
月
,
翰林学士李白因傲岸不羁得罪
了朝廷权贵
,
被玄宗赐金放
还
,
路
过洛阳时
,
和杜甫初次相逢
,
二人一见如故
.
一年多的京
都生活
p>
,
使李白对腐败的朝廷加深了认识
,
他想
隐居名山以
求
精神的愉悦
;
而杜甫在洛阳居住期间
,
对世俗的伪劣也十
分厌恶
.
当他得知李白欲往梁宋漫
游
,
便欣然相约同往
.
这是
他的第三次漫游
.
梁
,
宋
(
今河南开封
,
商丘
)
是当时繁华城市
,
人口密集
,
建筑壮
观
.
汉文帝少子梁孝王刘武以淮阳
<
/p>
王徙封
于此
,
在
开封城东南建
东苑
又称兔园
),
园林规模宏大
,<
/p>
方圆
三百余里
.
梁孝王在其间赏游驰
猎
,
广纳宾客
,
当时名士司马
相如
,
枚乘
,
邹阳等均为座上客
.
园内有春秋时师旷吹乐之台
.
梁孝王增筑
曰明台
.
因梁孝王常案歌于此
,
故亦称吹台
.
杜甫
与李白
,
高适
(
时高适寓居于
梁宋
)
畅游梁园
,
登临吹
台
,
环顾
大野
,
思怀古人
,
并对当时玄宗崇尚武力
,
频动开边之战表示
忧虑
.
其后
,
他们又同游单父台
,
单父是春秋鲁国邑名
,
故址在
今山
东单县南
,
与宋州
< br>(
商丘
)
邻近
< br>.
孔子弟子宓子贱作单父宰
时
,
很得民
心
,
终日弹琴而单父治理得很好
.
后代人思
念他
,
称
其弹琴处为琴台
,
< br>即
单父台
杜甫他们登此台时
已是冬季
,
p>
天上万里风云
,
地上大泽霜冻
,
树叶纷飞
,
禽兽哀鸣<
/p>
,
萧飒的景
象唤起他们对时局的忧怀
p>
.
天子好武
,
边将
多以武功求宠
,
连年
战争消耗了大量的
人
力财力
,
这与宓子贱的鸣琴而治形成鲜
明的对比
.
抚今追昔深为国事而惆怅
.
不久
,
高适离开梁宋南游楚地
,
杜甫同李白渡过
黄河去王屋
山寻访道士华盖君
,
不料华盖君已死
,
唯余三五弟子守在清冷
的道观
,<
/p>
只得失望而去
,
于天宝
< br>
四载初到达齐州
(
今山东济<
/p>
南
).
当时李
邕的族孙李之芳作齐州司马
,
李邕作北海
(
即青州
,
今山东益都
)
太守
.
李之芳建造新亭
竣工
,
李邕前来观赏
,
得知
杜甫在齐州
,
便请求相见
.
李邕的诗文和书法闻名于当
时
,
声
望颇高
.
杜甫与他交游
,
度
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
所作诗篇中
p>
海右此亭古
,
济南名士多
< br>
一联
,
被清人何绍基书写
(
何氏改
海右
为
历下
挂
在大明湖历下亭上
.
困居长安
天宝五载
(746),
杜甫
35
岁
,
结束了长达十
几年的漫游
,
来长
安求仕
,
以实现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
然而
,
此时的玄宗皇帝已
然不是开明天子
,
他好
大喜功
,
穷兵黩武
,
信用奸臣
,
堵塞言路
,
昏庸迷信
,
生活极端
腐化
.
早在开元二十四年
(
736),
他就
任
< br>用李林甫为宰相
,
导致了乱政的发生
.
正直的杜甫
在这样的
朝政下而想
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
已如白日作梦
.
不过
,
他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
,
以为
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
,
迷途天
p>
子还是可以返回正路的
,
国家仍可回到开
元盛世的局面
.
于
是
< br>,
他积极寻求从
政的道路
p>
,
在艰难困苦中咬紧牙关
,
坚持既
定观念
,
困居长安达
10
年之久
.
他来长安不久
,
父亲便去世了
,
这使他的生活失
去了经济来
源
.
渐渐地
,
他需赖亲友的周济了
.
p>
有时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采
些草药
,
经过加工
,
拿到市场
出售以糊口
.
有时去买政府救济
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
食
.
甚至有时竟过上乞讨的生活
:
朝叩
富儿门
,
暮
随肥马尘
.
残杯与冷炙
,
到处潜悲辛
.
《奉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
)
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实写照
.
饥卧动即向一旬
,
敝衣何啻联百结
!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p>
衣衫褴褛
,
经常挨饿
,
动不动就是十来天没米下锅
.
他
的族孙
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
,
为了叨扰
一顿饭吃
,
他每每前去走动
.
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
,
见长辈来
了
,
心里老大的不乐<
/p>
,
嘴上
不好说什么
,
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
打井水淘米
,
使劲摆动水桶
,
把水搅得挺
浑
;
到园中砍菜
,
放手乱砍一气
.
杜甫对此
感慨万
分
,
人一贫贱
,
< br>就连同族晚辈也要给点脸色看了
.
使他深受感激
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对他
的款待
p>
.
有一次杜甫闹疟
疾
,
很厉害
,
在生死线上徘徊了
100
来天
,
折腾得
面黄肌瘦
,
头
白眼花
< br>.
大病初
愈
< br>,
他拄着拐杖出门散步
,
来到王
倚家门
.
王倚
见杜甫这般模样
,
问清原委之后
,
十分
同情
,
虽说家境也
< br>不富
裕
,
还是买肉买酒
,
热情地招待了他
.
杜
甫于艰难困苦中受此厚
遇
,
激动得手脚
轻旋
,
病体顿时松快
了许多
,
写诗对王倚说
p>
:
但使残年饱饭
,
只愿无事
长相见
.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
饥饿之苦
,
可以
想见
.
杜甫曾一度把家属接到长安城南的下
杜城
,
不
久便因生计问题而被迫
迁移到长安东北
240
里的奉
先
(
今陕西蒲城县
)
,
寄居在县署公舍里
.
生活的艰难并未使杜甫后退归隐
(<
/p>
当然
,
他也时
时在诗中表
露隐逸的念头
,
但终未实践
),
这是一
个重要的契机
,
它使杜甫
始终处于理想
与现实的矛盾之
中
,
从而有可能对社会人生加
深认识
.
天宝六载
(747
),
也就是杜甫来长安的第二
年
p>
,
玄宗诏令天下
之士通一艺以上者皆到京都
就选
.
此时正值李林甫频频制造
冤案
之际
,
他怕参加考试的
人在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
,
便施
展阴谋诡计
,
把考生全部落选
.<
/p>
杜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这次考
试
,
不料竟
是这样的结果
,
他沉痛而且愤慨
,
在其后所作的多
首诗中表达了这种心情
.
考试的路子走不通
,
杜甫便向显要投诗
,
以求他
们的援引<
/p>
.
这
些投赠诗一般都是这样的格局
:
颂扬对方的功德
,
讲自己的经
国济世的抱负与才能
,
目前
的
困境
,
或
明或暗地呼唤对方给
予提携
.
他首先寄
希望于韦济
.
韦济作河南尹时
,
曾慕杜甫的诗
名而几次去
< br>陆浑庄寻访
,
向人打听杜甫的情况
.
杜甫得知后
,
作《奉寄河南韦尹丈
人》一诗
,
对韦济表示感谢
,
并希
望得到
他的汲引
.
天宝七载
(748 ),
韦济迁尚书左丞入京后
,
杜甫又有
《赠韦左丞丈济》诗
,
诗中颂
扬了韦家门第
,
并大声呼吁
:
老骥思千里
,
饥鹰待
一呼
.<
/p>
希望对方大力提拔
.
韦济也确曾
在百官会集
的场合为杜甫张扬过诗名
,
但于杜甫的进入仕途
却未能起到作用
.
这使杜甫感慨万端
,
在其后所作的《奉
赠韦
左丞丈二十二
韵》中
,
痛痛快快地发了一通牢骚
.
韦济之外
,
他还赠诗给汝阳王
,
赠诗给京兆尹鲜于仲
通
,
痛苦言道
:
有
儒愁饿死
,
早晚报平津
.
赠诗给左丞相韦见素
,
叙及韦
,
杜
两
家原是世交
,
盼望给
以照顾
.
又曾赠诗给河西节
度使哥舒翰
(
当时他的诗
友高适在哥舒翰幕府中掌书记
),<
/p>
提出愿去幕府
参谋
军事的请求
,
并赠诗给哥舒翰的判官田梁丘
,
寄望他
从
中帮忙
.
哥舒翰是个讲义气
,
重贤才的人
,
如果不是身患重病
,
还京居家的话
,
杜
甫很可能就此参军了
.
在投诗求引的同时
,
杜甫还直接向玄宗献赋
p>
,
以
求天子赏识
.
天宝十载
(751),
投献三大礼赋
(
《朝献太清宫赋》
< br>,
《朝享太庙
赋》
,
《有事于南郊赋》
).
玄宗看重了他的文才
,
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
,
命宰
相考他
的文章
.
那一天
,
杜甫来到中书堂应试
,
由李林甫出题
,
集贤院
的学士们都来监考
.
这次考试
,
杜
甫只是获得了一个
参列选
序
的资格
,
使他大失所
望
.
此后
<
/p>
,
杜甫又献
《封西岳赋》
和
《雕
赋》
,
仍不
见有任何进展
.
直到天宝十四载
(755)
十月
,
才
被授
予河西县尉的官职
.
县尉的官阶为从九品
,
主管一县治安
,
杜甫
p>
没有接受
,
改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
管理东宫宿卫
,
为
生活所
迫
,
只好就任
< br>.
一个身怀大志奇才的人
,
苦苦
挣扎了
10
年
,
才得
到一个小小官职
,
令人啼笑皆非
.
< br>现实生活折磨了杜甫
,
也深刻地教育了杜甫
.
他
再无青年时
代那种
轻狂
的心态
,
也失去了健康的体魄
;
但同时也磨炼出
一双透视生活的眼睛
,
思想感
情逐渐转移到挨饿受冻
的普通
百姓一边
,
创作出第一批闪烁着
现实主义光芒的诗篇
.
天宝十载<
/p>
(751)
四月
,
鲜于仲通讨伐南诏
,
率兵
8
万
,
至西洱河
,
p>
遭到惨败
,
士兵死了
6
万
.
于是征召长安
,
洛阳及河南河北的男
丁
,<
/p>
再伐南诏
.
人
们得知云南多瘴疠
,
不肯应征
.
杨国忠派遣御
史分道捕人
,
连枷送到军营
.
部队开跋时
p>
,
行者愁怨
,
父母
妻子
相送
,
哭声震野
.(
见
《通鉴》
卷
216)
杜甫目睹送别的
惨状
,
联想
了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非正义
战争
创作了《兵车行》
:
车辚辚
,
马
萧萧
.
行人弓箭各在腰
.
爷娘妻子走相送
,
< br>尘埃不见咸阳桥
.
牵衣顿足
拦道哭
,
哭声直上干云霄
!
道旁过者问行人
,
< br>行人但云点行频
.
或从十五
北防河
,
便至四十西营田
.
去时里正与裹头
,
< br>归来头白还戍边
.
边庭流血
成海水
,
武皇开边意未已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
千村万落生荆杞
.
纵有健妇把锄犁
,
禾生陇亩无东西
p>
.
况复秦兵耐苦战
,
被驱不异犬与鸡
.
长者虽有问
,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
< br>未休关西卒
.
县官急索租<
/p>
,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
反是生女好
.
生女犹得嫁比邻
,<
/p>
生男埋没随百草
.
< br>君不见青海头
,
古来白骨无人收
.
新鬼烦冤旧鬼哭
,
天阴雨湿声啾啾
!
这首
诗的深刻之处
,
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
一时一事的
描写上
,
而是通过征夫之口
,
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
背
景下
,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
p>
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
,
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
,
频举开
边之战
的卑劣心肠
.
作者
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
,
这标志着杜甫
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
这首诗
可以
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
这一时期杜甫还创作了《前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