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10
爬山虎的脚
授课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讲读课文
时间
2
课时
<
/p>
1.
认识“均、柄、蜗”等
5
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
13
个生字。正确
读写
“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教学
2.
整
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目标
3.
通
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
观察周围事物
的能力。
教学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重点
教学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难点
第一
课时
(课件出示
1
)
< br>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
掌握本课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
【设计意图:激发兴
导入
(
)
分
钟
p>
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课件出示
2
)
(
出示图片
)
p>
引导学生
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
观察。
p>
(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的特点。
】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
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
卷须前端有吸盘
。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
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
地朗读课文,注意:
(
1
)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
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
“均、
柄、
蜗、
曲、
< br>萎”
(
课件出示
3)
“曲”
是多音字,读
q
ǔ和
q
ū;
“
萎”是上形下声。
b.
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
柄、萎、瞧、固”
(
课件出示
4)
指导书写:
“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
展;
“嫩”三部分
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
p>
为一点;
“均”的最后一笔是提;
“叠”<
/p>
上窄下宽,中间是
新课
教学
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
“隙”
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
要带钩;
“瞧”
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
(
)
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分钟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
2
)课文
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检查交流:
(
1
)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
课件出示
5)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
2
)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
共
5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
/p>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设计
意图:让学生归
纳总结,从而理清课文
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p>
】
第三部分(第
3
~
5
自然段)
:主要讲爬山虎脚的
特点,
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
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
些方面介绍了爬山
虎?
2.
填空。
(
课件出示
6)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
3.
指导朗读。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
。爬山
虎
【设计意图:回味全
文,提出问题,为深入
学习课文做准备。
】
伸
(
p>
)
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
分钟
继续学习。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
< br>、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
蜗
牛(
w
ō
w
ò
)
均
匀(
j
ù<
/p>
n j
ū
n
)
枯萎
(wéi wěi
)
.
.
.
二
、看拼音写汉字。
cāo chǎnɡ
l
á
o
ɡù
n
è
n y
è
(
)
(
)
(
)
三、按要求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1.
(近义词)弯曲——
牢固——
2.
(反义词)均匀——
引人注意——
【答案】
一、
w
ō√
j
ū
n
√
wěi√
二、操场
牢固
嫩叶
三、
1.
崎岖
坚固
2.
杂乱
视而不见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
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 br>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课件、两株爬山虎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导入
(
)分
钟
设计意图
1.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
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
《爬
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
1
自然段中,
课的知识,
引起学生的
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p>
兴趣。】
这节
课,
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大声齐读课题。
< br>
二、研读第
2
自然段
1.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p>
介绍爬山虎的
?
(教师板书:位置
颜色
样子)
2
.
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
(
多媒体显示
)
:
(课件出示
8
)
a.
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
b.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
新课
教学
(
)
分钟
c.
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
d.
叶子的样子:
。
(教师板书: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
3.
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
3
、
4<
/p>
、
5
自然段,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提出问<
/p>
1.
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
3
、
4
、
5
自然段,思
题,让大家一起讨论,
考:爬山虎的脚有
什么独到之处?
2.
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
3
自然段。你读懂了什
么?
解决问题,
p>
有助于理解
课文。
】
(
1
)结合插图
(课件出示
9
)
,爬山虎的脚的样
子很
独特。
a.
出示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
10
)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
面伸出枝状的六
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
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
师:
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
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
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
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
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
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
b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c
: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
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
:
出示画面: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加深体会。
(老
< br>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
你
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
2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 br>(课件
出示
11
)
a
: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设计
意图:通过朗
读,感受爬山虎脚的
b
: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美。
】
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
2
自然段,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
读……
c
:
想看到
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
(请
你睁大眼睛来看)
d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
用自
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教
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
这里,
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
的方法,那就是拿
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
老师
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
虎,
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
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
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
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
3
)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
(课件出
示
12
)
小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课
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
去看
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
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
也学着叶圣陶爷爷
一样用一
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
/p>
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
周围的事物)
2.
总结。罗丹也说过: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
/p>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让我们
用一双慧眼,
去观察,去发现。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
/p>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课件出示
1
3
)
1.
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
等)
,仿照
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设计意图:
< br>有助于学
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
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
p>
方法。
】
板书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