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年级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问卷调查的分析
-
对三年级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问卷调查的分析
一、调查背景:
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
数学能力,
近年来逐渐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
的重视。
《数学课程标准》中更是多次提到了估算:“应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解决具体
问题的
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等等。从
某种意义上来讲,
估算的应用已大大超过精确计算,
估算能力的强弱
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慢和学习或工作效率的高低。
这一切
< br>的背后都反映了加强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而估算意识和估
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
有十分重
要的价值。
具体而言,
估算的功效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
p>
明显;
1
.有助
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
2
.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
3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感。
4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
5
.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
6
.有助于学生养成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
< br>
因而,
在小学阶段,
培养学生
的估算意识,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p>
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学生在遇到口算、
笔
算、
综合应用时,
运用估算的自觉性又如何呢?为此笔者自己所
任教的三
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估算意识和能力的问卷调查,
结果
并不乐观,
由
此也折射出在估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抽样调查,了解目前学生估算的意识及估算方法的掌
握
情况。
三、调查方式:
2011
年
3
月,
对本校三年级全体学生运用估算的意识和能力的问
卷调查,了解学生应用估算的自觉性及估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
p>
我们发现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以及不愿估算的原因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
1
.学生估算意识淡薄,没有体验到
估算的优越性。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
学生擅长于精确计算,
对估算的作用与
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
与感受,
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
习惯”。
具体表现在:
为估算而估算,
要求估算结果却
用精确计算等。
因此,
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价值与作用,<
/p>
弄清精算和估算之间的
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
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
算,是我们进行估算教学的目的。
<
/p>
如:
比较
5.6
×
0.96
和
5.6
< br>÷
0.96
的大小,
如果算出准
确的结果十
分麻烦,利用估算可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乘以比
1<
/p>
小的数,所得的积
一定大于被乘数,即
5
.6
×
0.96<5.6
;而一个不等
于零的数除以比
1
小的数,所得的商一定大于被除数,即
5.6
÷
0.96>5.6
< br>;根据估算结
果,直接可以判断
5.6
< br>×
0.96<5.6
÷
0.96
,大大缩简了判别的过程,
学生也真正体验到估算的优越性和必
要性,感受到估算的魅力。
2
、学生
不愿估算,厌其麻烦,缺乏兴趣,没有感受到估算的必
要性。
学生在练习时,
经常有这样的提示:要求先估算再笔算。目的很
明确:
让学生能自觉得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计算结果大致
的范
围,
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
但
是这样往往让学生觉得反正还要笔
算,就没必要估算。
如:在教学估算“
28+43
”时(二年级上
册
P31
)
,有相当一部分
学生是这样解释估算过程的:
20+40=60
,
8+3=11
,
60+11=71
p>
,
28+43
大约是
70
。
这些学生是用基本的口算过程解释估算,
即“算着估”
(先
计算再估计)
。
另外教材在安排一些估算习题时
,
往往学生能通过口算很快的算
出得数
,
而用估算反而更慢
,
更麻烦
,
没有很好的体现出估算的必要性
和优越性<
/p>
,
从而导致学生不愿估算。
估算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才智,
在一个不经意
的小细节中就可
以让你体验到估算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估
算与其他数学知识也
相辅相成的,估算以口算、
笔算为基础,而
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
会促进口算、笔算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而面
对枯
燥的计算,
估算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新的活力,
这对学生估算兴趣的培
养和习惯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作用。
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计算:
63
÷
0.98
是多少,先不急着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