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诗经》相媲美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
-
可与《诗经》相媲美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时,从传世的古诗中
选录出的。这十九
首五言抒情短诗出现后,得到了诗论家的广泛赞誉,比如刘勰在《文心
雕龙》中
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其“一字千金”,张戒在《岁寒堂
诗话》中推其为“古诗第一”,并做出“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这样的评价,
吕本中在《吕氏童蒙训》中则说“诗皆思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
以说,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后人往往将其与《诗
经》相提并论。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及创作年代
谈
到诗词,首先要说的就是作者和创作时间,然而《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在这
两点上却是
模糊甚至存在争议的。
当初萧统编选这十九首诗的时候,就是
由于无法考证清楚诗的作者和创作年代,
因而总题为“古诗”,并以诗的首句为题,列入
“杂诗”一类。稍晚于萧统的南
朝梁陈间的徐陵编纂了一部诗集叫《玉台新咏》,他将《
古诗十九首》中的《西
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
河畔草》《庭
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八篇题为“枚乘杂诗”,后来甚
至有
人认为这十九首诗都是枚乘的作品。
对于这个观点,学者在研究后给予了否定。钟嵘《诗品序》中说:“逮汉李陵,
始著
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
也。自王(褒
)、扬(雄)、枚(乘)、马(司马相如)之徒,词赋竞爽,而吟
咏靡闻。”说的是五言
诗起自李陵,而枚乘的生活时代在李陵之前,那时还没有
五言诗出现
;
而且枚乘是“吟咏靡闻”,就是说他没有从事过诗的创作。
另外,《文选》中有陆机《拟古诗》十二首,凡是《玉台新咏》中认为是枚乘的
p>
作品,均已擬及,如《拟行行重行行》《拟迢迢牵牛星》等
;
又刘铄《拟古诗》
二首,也在《玉台新咏》枚乘诗之内。但陆、刘称其
为“拟古诗”,而不是“拟
枚乘诗”。陆机和刘铄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徐陵,其说法应该是
可信的。
正如钟嵘所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
《古诗十九首》中每首诗的作者如今已
难知其详。当今学界一般认为,这些
诗为中下层文人的作品,非一时一人之作。
至于这十九首诗的
创作年代,
从西晋陆机的拟作我们可以得知,
这一类的诗在西<
/p>
晋初期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肯定是西晋以前的作品。从《文选》的排序看,
是认为这些诗创作于汉代,
但不确定是西汉还是东汉。
当今学者研究认为,
从文
学发展的角度并综合现存的汉代诗
歌来看,
不到东汉末期,
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出
< br>现像《古诗十九首》这样成熟的五言诗,这十九首诗虽然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但
却
是同时代的产物。
《古诗十九首》的诗歌渊源
清初诗人
、文学家王士祯在其《渔洋诗话》中说:
“《风》
《雅》后有《
楚辞》,
《楚辞》后有《十九首》,风会变迁,非缘人力,然其源流,则一而已矣。”这
段话告诉我们一个文学现象,就是《古诗十九首》与《诗经》《楚辞》乃至乐府
诗有着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弄清这个关系,
对我们理解这十九首诗是很有帮
助的。
有学者提出:
《古诗十九首》可以兴感人之情意,可以考见得失,观察流俗。其
辞温柔敦厚,和而不流,言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写家庭之情感,陈政治之得
失,刺人伦之道,无不赅括,其中多托物比兴,用鸟兽草木为譬,足以资多识。
凡诗之性情、倚托、比兴三者,莫不包涵,其所以能独高千古,盖得助于《三百
篇》之遗
意。《三百篇》指的就是《诗经》,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古诗十九首》
与《诗经》的继承
关系,无论是题材内容、情感抒发、诗歌风格还是写作手法都
有《诗经》的遗风。
就题材内容来说,
《古诗十九首》是以游子
怀乡和思妇怀人为基本内容的,这类
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多有反映。如《诗经·小雅
·采薇》就是一首典型的思乡
诗,“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唱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
和思归情怀。《古诗
十九首》
还反映了士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
及人生观的转变。
这类诗歌在继承
《诗
经》
传统的同时,
又融入了汉代士人阶层的生命意识,
是因时代背景不同而产生
的思想改变。
就情感表现方式来说,
《古诗十九首》语言质朴凝练,有《诗经》之遗
风。诗的
作者还擅长引用和化用《诗经》中的诗句和典故。比如《迢迢牵牛星》中“迢迢
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提到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出现
了:“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就叙事和抒情手法来说,
《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的“赋”
“比”
“兴”,
像“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就是托物比兴。
就诗体来说
,
《诗经》以四言为主,
《古诗十九首》
对此有所突破,以五言为体。
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
人们情感的增加,
四言的形式已经不能承载所要
表达的内容了,
于是必然要产生新的形式。
这反映了文学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
辩证统一。
再说《古诗十九首》与《
楚辞》的关系。
《楚辞》以屈原的
《离骚》
《九章》
《九
歌》等为代表,从主题来看,主要反映了被流
放之人的失意、求索、怅然,以及
去国离乡的悲伤苦闷之情。
《
古诗十九首》同样是汉末失意文人的抒情作品,同
样反映了去国怀乡的流离之苦以及被时
代贻误的哀怨苦闷。
这是与东汉末年的社
会状况相符合的。当时
,宦官、外戚把持朝政,社会动荡不安,卖官鬻爵之风盛
行,
一
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由于没有门路,
只能游宦于世,
用诗歌将
自己的失
意、愤懑表达出来。
以《古
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为例。第一句“涉江采芙蓉”中的“涉江”
就是《楚辞·九
章·涉江》的题目,同时也活用了《涉江》的本意,即诗人起早贪
黑在江畔求索,
采鲜花和芳草,
以寄托所思。
后面的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活用了《楚辞·
九歌·山鬼》中的诗句“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句
意相同,并且在诗中都
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的关系。
这
里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乐府诗”。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
的一个专门
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
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
时,
重设乐府,
< br>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
< br>演奏之用。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就叫“乐府诗”,简称“乐府”。
《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继承了乐府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平浅自然的特点,
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等句,亲切而又
朴素
,浅近而又真切,无需注释,今人也能知道它所描述的意境和内容。同时,
《古诗十九首
》的语言还具有凝练和蕴藉的特点,契合了古代文人创作的习惯,
其凝练来源于典故的运
用,其蕴藉来自于真情实感的流露。
《古诗十九首》
还继承了乐府诗的质朴之风。
明代钟惺、
谭元春
合编的
《古诗归》
中则说“苏(武)李(陵)、
《十九首》与乐府微异,工拙浅深之外,别有其妙。
乐府能著奇想,著奥辞,而
古诗以雍穆平远为贵。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
;
古诗
之妙,在能使人思。然其性情光焰,同有一段千古常新、不可磨灭处”。这是道
出了《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在格调、境界上的差异。
从
诗的写作手法上来看,乐府诗长于叙事,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前者多采
用铺叙的手法,其人物形象比较鲜明
;
后者侧重融
情于事,人物形象带有普遍性。
前者多以事情本身的发展脉络和走向为结构,后者侧重以
情感的起伏转换为线
索。
总之,《古
诗十九首》从《诗经》《楚辞》、乐府诗中汲取了充沛的营养,同时
又有所发展,从而使
五言诗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人诗体。
《古诗十九首》的叙事内容
纵观这十九首古诗,其叙事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生命价值的叙事。
《古
诗十九首》中不乏对生命的描述,像《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磊磊
涧中石。人生
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就描述了人生命的短暂。对前两句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