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大排名
-
中国历代王朝大排名
中国自秦以降,一共出过
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
外,还出过五十几个小
王朝,它们是: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
、西燕、南燕、西秦、南
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
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
三个;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陈,共五个;北朝的北
魏(含东魏、西魏)、北齐、
北周,共三个;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共五个;十国的吴、南唐、吴越、
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夏
、辽、金、南宋,共四个。
王朝的大小,主要是指有效
统治的地域而言。能够大致囊括
传统中国疆
域,也就是所谓“一
统天下”的王朝,是大王朝;否则就是小王朝。这里,大王朝不包括
东晋和南宋,也不包括
楚项、新莽、更始、武周和洪宪。小王朝中,不包括西域诸国、匈
奴、柔然、突厥、回纥、
朝鲜、安南、吐蕃、缅甸、琉球等藩属;西辽、大理、元朝四大
汗国、帖木儿帝国;残元、
南明;
大顺、
太平天国及其他历代农民割据政权;
民国时俄国控制的外蒙,
日本控制的满洲
国。
小王朝既然是大分裂时代的割据政权,
在评分上相对于大工朝已经处于劣势;
其政权的
好坏,
基本上也只产生和作用于局部,
对整个中国并无直接的大影响。
我主张大小王朝分开
来讨论,重点放在大王朝上。
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优劣,主要有哪些考量呢?
—,国势的强盛;
二、民生的安福;
三,政治的清明;
四、文化的发达;
五,结局和影响。
这些题目,还是大了一点。具体来说,应该包括:疆域,国祚
,军事,皇帝,摄政,治
世,变乱,纲纪,宫廷,效能,人口,民生,民族,文化,影响
,结局,等等。我们来看看
九大王朝的各项排名。
疆域
清、元、唐、汉、明、晋、隋、秦、宋
评说:
宋
朝的疆域最小,
似无异议,
甚至都可以将之列进小王朝中去。<
/p>
唐、
汉、
明、
晋
、
隋各朝的版图形状相差不大,
即自秦开始的中国“传统疆域”
,
只是边疆地区时有出入,
差
别较大的
是势刀范围。
元、
清情况较为特殊。
元
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与四大汗国及吐蕃
并列。
元朝本部也就是其实际统治的疆域,
包括中国和蒙古两部分,
超过中国传统疆域一倍
以上,但还是远不及清朝的面积。汉时的西域,唐时的吐
蕃,包括元本部的中国和蒙古,几
乎全都正式纳入了清朝的版图。
国祚
汉、清、唐、明、宋、元、晋、隋、秦
评说:
汉
四百一十年
(西汉
214
年,
东汉
196
年)
,
p>
清二百九十六年,
唐二百八十九年,
明二百
七十六年,
宋一百六十七年,
元—百六十二年,
晋四十五年,
隋三十七年,
秦十五年。
秦是中国的创立者,
从“始皇帝”算起是十五年;
从秦
王政即位算起是四十年;
从秦灭周室,
史家以秦代周纪年算起是
四十九年。
秦以外,
所有的朝代都从立国者建立的“小王朝”算
起,
至退出中原统治地区截止。因而不包括东晋、南宋、残元、南明:这一算法,与史家
通常定
义的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较为相符。
两汉实可分为两个王朝,
因为中间出现了大的断裂,
即王莽的新朝,
十五
年。
东汉末自
建安元年起,
习惯上认为
已进入曹魏、
三国时代,
因而东汉实际可只算作一百七十二年。
唐
代,
其中武则天的“周朝”也可算作
一个断裂,
也有十五年。
断裂是应该给予大大扣分的一
个重要参数。如果把连续性考虑进去,清朝的国祚应排诸朝之首。
军事
元、清、唐、汉、明、隋、秦、宋、晋
评说:
古
代国家的建立和守成,
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一个基本前提。
几乎每
个王朝的军力,
都是前期较为强大,后期逐渐衰弱。军事实力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外(征
讨、防御),一是
对内(平乱、掌控)。掌控也是一个因素,不能完全掌控的军事力量,
往往形成对自身安危
存亡的威胁。
如唐代的安史之乱、
藩镇之乱。
宋代是“积弱”的典型,
但它尚能守
住一百六
十八年的江山,
远远超过了晋。
对“中央军”的掌控,
是一个重要原因。
晋室根基丧失于八<
/p>
王之乱,就由于失去这种掌控力。各朝都有农民起义、诸侯反叛和割据之乱。秦、隋、晋、
元四朝一乱即亡,
说明其平乱能力甚差。
两百年以上的王朝,
军事实力都堪称强大,
元是一
个特例,
以强大的军事对外征伐,
建立了极为庞大
的帝国。
它的对外征伐几乎是战无不胜的,
除了两次东征日本的
失败。唐朝军力胜于汉,汉胜于明,似无异议。
现在比较唐、清两朝。
对外战争:
唐征高丽,
屡征屡败;
清在入关前即已收复朝鲜。
唐与北方民族
东突厥的战
争,
断断续续持续了一百二十年,
< br>而西突厥更是降叛无常,
未曾完全归顺;
清在入关前即收
服漠南蒙古诸部,入关后屡次讨准噶尔皆获大胜,蒙古族几乎全部成为清朝的国民。
p>
唐先后与
西突厥、吐蕃争夺西域
控制权,该地一直时降时叛;清
西征出兵必胜,
平定回疆,
将历史上的这一片
归属末明之地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唐与吐蕃
的战争,胜少负多
,而且往往全军覆没,甚至都城长安失守;清代六次对藏用兵,除一次稍
有失利外,都大
获全胜置其于保护国地位,有清一代。藏不敢叛。除了传统上的周边国家、
地域与民族,
清遇到了历代王朝未曾遭遇过的、使其丢尽了脸面的对手,那就是西方列强。
这是时代造
成的悲剧、作为中国的代表,清政府当然难辞其咎。
对内战争,
历代王朝中清的表现最为
出色。
先后有平三藩之乱,
收取台湾,
平诸次少数
民族、教门帮会、革命党起义,皆获成功。即使清势衰落,还有两次大的内部
战争,也取得
重大胜利,那就是镇压太平天国和平定新疆。唐的安史之乱、藩镇之乱、黄
巢之乱,朝廷都
措手无策,号令不行于四方,动不动就逃离长安,诸乱都遗祸绵延,终于
导致唐朝的倾覆。
皇帝
清、汉、唐、宋、隋、明、元、秦、晋
评说:
皇
帝优劣的排名,
主要根据一个朝代好坏皇帝的比例来定。
而皇帝
的好坏,
则依
据功业、
政绩、
才识、
品德等各项标准来划分。
我另作
《给历代皇帝评级》
一文,
可资参考。
摄政
清、唐、汉、宋、明、隋、元、晋、秦
评说:这里说的摄政,是指代替皇
帝掌握朝政的人。他(她)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
能是摄政王、外戚权臣、辅政大臣,
其权势应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
一般性的“权倾朝野”,不在此列
;实际掌权不足一年的,从略。
隋没有摄政人物,可将之作为“零点”;实权人物坏多于好(以年代论)的朝代,排在<
/p>
隋的后面;反之,排在隋的前面。其奸坏,以施政为主要考量,私德为次。
秦:赵高,二年。汉:
吕后。十五年;霍光,十九年;王莽,二十三年;窦太后,四年;
邓太后,十五年;梁冀
,二十年;董卓,三年;曹操,二十四年。晋:贾后,十年。唐:武
则天,四十一年;韦
后,五年。宋:刘太后,十一年;高大后,八年。元:铁木迭儿,七年;
燕帖木儿,六年
;篾儿赤伯颜,九年;脱脱,九年。明:张太后,七年;张居正,十年。清:
多尔衮,七
年;鳌拜,八年;慈禧太后,四十八年;载沣,三年。
其中,秦、晋全坏,尤以“指鹿为马”的宦官赵高最为恶劣,
应名列榜尾。太后与皇后
当权,
并不一定是坏事。
北魏冯太后、
辽萧太后,
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
。
九大王朝中,
称制、听政的皇后太后中。因乱政而留下恶名的
只有汉窦太后、晋贾后、唐韦后三人,掌权
时间加起来总共才十九年。其余几位都不乏可
圈可点之处。汉邓太后提倡经学,深好儒术,
自身也相当能干;
宋刘太后去世后。
名臣范仲淹对她的评价也是很正面的,
“今当
掩其小故,
以全大德”;
宋高太后,
也
勤勉问政,
尊重司马光一类学者名臣;
最贤明的一位当推明张太
后她执政的七年。可以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
汉、唐、清三个最强盛的王朝,都
各有一位“女强人”长期当政,即汉朝的吕后、中唐
的武则天、
晚清的慈禧、
这三位我都归到“正面形象”一类。
大多论者对吕
后、
尤其武则天
持有相当多的正面评价,对慈禧则以非难为主,
这是不公正的。吕后为政,尚能识大体,用
能任贤,
“黄老之治
”即为明证。
武则天是守成之主,
不是守社稷而是守治世,
p>
故能上承“贞
观”,下启“开元”。慈禧扶大厦之将倾,中兴清室,
撑危局近半个世纪,保证了大中国在
列强环伺的劣境中不至于被吞没和瓦解。
相比之下,
慈禧处境最为艰难,
最易获咎,
而实际
上的功劳最大。即以私德而论,慈禧也远远超过吕后和武则天。
治世
清、汉、唐、宋、明、隋、元、秦、晋
评说:
治
世即政治清明安定、
人民生活富足的年代,
这是衡量上朝优劣的
最重要的参数。
一般认为,
秦、
晋、<
/p>
元三代无治世。
其余六大王朝:
汉代有黄
老之治到文景之治,
约五十年;
汉宣之治,
二十五年;
明章之治,
二十一年。
隋代有开皇之治,
二十四年。
唐代有贞观之治,
二十三年;水徽之治,约二十年;开元之治,三十年;大中之治,十三年。宋代有太祖、太
宗“致治”,三十年;仁宗晚年,十年。明代有仁宣之治十一年;张大后当权,七年;弘治
之政。十八年。清代有康雍乾盛世,一百三十四年。
变乱
清、宋、汉、明、唐、元、隋、秦、晋
评说:
这
一项是“逆排名”,
越乱的排到越后。
所谓祸乱,
主要有:
一,
朝廷之乱;
二
,
诸侯之乱;三,民变;四外患。不包括建立王朝和统一中国的历次战争,如秦灭六国,
楚汉
之争,
晋灭东吴,
唐平群雄„„直
至扬州三日与嘉定三屠等;
也不包括成功的对外战争
(征
伐、抚平)。而朝廷之乱若仅限于宫廷,对整个社会民生无直接重大的影响,另作“朝纲”
p>
条,不列入本项。
乱世是治世的反面,
是判断一个王朝
“有多坏”的直接依据。
但乱世不象治世那样,
可
以一概而论。
盖“幸福的世道都是一样的,
不幸的世
道却各有各的不幸。
”年代较长的王朝,
祸乱也较多;
有些祸乱,
甚至是治世发生的,
如汉初黄老之治
时的吕氏之祸,
文景之治时的
吴楚七国之乱,清康熙年间的三藩
之变等等。惟其对整个国家的政治、民生环境影响不大,
所以不能完全以乱世累加年代之
长短来定,
而应以其造成的影响,
及朝廷平乱的能力、
表现
和善后作综合估量。
隋仅一乱,即“天下大乱”。自大
业七年各地民变,历七年而亡。秦因赵高之祸,引起
天下大乱,
仅两年三个月而亡。
晋因贾后之祸,
引起长达二十年的八王之乱
,
接着五胡乱华,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漫长、
< br>最黑暗的一段的乱世。
元代的主要乱因,
是内部的权位之
争,
包
括昔里吉叛变、乃颜之乱、海都内犯等,后有民变,历二
十年天下大乱而亡。
其他各朝的主要变乱如下——
汉:吴楚七国之乱、王莽纂汉、宦官之祸、外戚之祸、羌乱、
十常侍之乱、黄巾起义、
董卓之乱、诸侯割据。
唐:安史之乱、权宦用事;藩镇之
乱、回纥之患、吐蕃入寇、南诏之患、黄巢之乱。
其中,尤以安史、黄巢为烈,藩
镇、
宦官之祸乱为久。
宋:宋辽争战、西夏争战、王小波李顺之乱、蔡京乱政、方腊
之乱、宋江之乱、靖康之
耻。
明:
靖难之变、
土木之变、
安化王之变、
宁王之变、
土司之乱与徭变、
大同兵变、
倭寇、
海盗、鞑靼之犯、播州杨应龙之变、宁夏之乱、缅甸之役、朝鲜之役、魏忠贤乱政、辽东战
争、天下大乱、甲申之变。
<
/p>
清:
圈地占田、
服饰之易、
三藩之变、
文字狱、
两次台湾之变、
准噶尔之乱、
苗民起义、
缅甸之役、
< br>安南之役、
廓尔喀之役、
白莲教起义、
< br>海盗、
陕西兵变、
天理教起义、
箱民之乱、
天地会、捻军之乱、回温张格尔之变、徭民起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
太平天国、回
民起义、新疆事变、中法安南之战、甲午战争、列强租界、义和团、八国联
军入侵、英军入
侵西藏、日俄战争、革命党起义。
清代祸乱最多,
< br>但绝大多数发生在边疆、
藩属,
或仅限于局部地区,
p>
对中国的整个局势
并无重大影响。
影响较大
的是南方的太平天国与北方的捻乱,
也终于镇压成功,
没有动摇
国
本引起分裂,也没有引发骨牌效应和恶性循环(如汉、唐、明)。与西方列强的战争。
虽然
木断失利,割地赔款求和,也仍然保持了中国的庞大版图。
宋代祸乱最少,
< br>主要是外患。
最大的灾难是亡国时的靖康之耻,
但这比西
汉的王莽改制、
东汉末年的群雄混战、
唐代后期的大乱不已、<
/p>
明末的甲申之变仍然要好得多。
宋代方腊、
宋
江起义规模都很小,宋江被招安,方腊仅半年而平;远不及汉代(新莽)绿林、赤眉
、黄巾
起义,唐代黄巢起义,明代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宋太祖杯洒释兵权,虽为有宋一
代积弱之
远因,
但毕竟没有滥杀功臣、
诸侯反叛的弊端。
如果不是陷京陷帝、
大批中原百姓迁彼南方<
/p>
的靖康之乱,在此项排名上,宋甚至应越过清而位居第一。
纲纪
清、宋、明、汉、唐、隋、元、秦、晋
评说:
纲
纪即朝廷的法纪秩序。
一个社会是否整然有序、
整个体制是否运
作正常,
与朝
纲关系极大。
所谓“上梁
不正下粱歪”,
历代大的动乱产生,
住往就从纲纪的废弛开始。
历
来的昏暴之君与“乱臣贼子”,
也首
先从乱朝着手。
一是朝纲之既乱,
一是朝纲之能乱,
都
说明了王朝的弱点。
秦:焚书坑儒;二世矫诏夺位,杀长兄扶苏及其他十二公子、
十公主,杀宰相李斯、名
将蒙恬;宦官赵高指鹿为马,杀二世企图自代。
汉:刘邦大杀功臣;吕
后诱杀韩信,制造“人彘”之祸,杀三个刘氏赵王;诸吕伏诛;
武帝纵游幸、
营宫室与求神仙,
好用酯吏,
六七万人投入牢中净
身充为太监,
巫蛊之祸杀太
子,下罪已诏;霍光诸除异己上官桀
,废立皇帝,斩其故臣二百;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弄
权,
外戚
用事;
成帝荒淫致死;
王莽篡政;
窦宪
专权,
被逼杀;
安帝杀外戚邓骘,
废囚
太子;
宦官拥立顺帝,杀外戚阎显、阎景;大将军梁冀毒死质帝,骄奢淫佚;桓帝政变尽
诛梁党,
宦官得势专权;党锢之狱二十年,人才横遭摧残;董卓废立皇帝,滥杀朝臣,放
火烧洛阳皇
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闯官诛杀皇后;曹丕篡汉。
晋:武帝骄奢淫佚,大选宫妃
;贾后废杨太后,诛杨骏、杨母,诛楚王,任用族党;八
王之乱前后达二十年,晋室四十
八王全被石勒所杀,纲常尽废,为历朝所罕见。
隋:文帝杀功臣,杀诸子,独宠次子杨广,死迹可疑;炀帝穷
奢极欲,残害忠良,大营
宫室,造龙船游幸江都,为叛将所杀。
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建
成、弟元吉。高宗专宠武后。废王皇后及太子,元老
忠良相次被害;
武后垂帘听政。
诛族兄、
亲姐,
杀
两个太子,
废两个皇帝
(四人皆为其亲子)
;
代唐前,
实行恐怖统治,
任用酷
吏,
罗织罪名,
密告成风,
大杀将相朝
臣,
杀诸王公数十人、
支属数百人,
武
周初曾七年杀了七个宰相,
又穷奢极欲,
重用张氏兄弟;
中宗发动“五人之
谋”复辟,又有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政,太子发兵入宫
杀武三思及其亲党,自己也兵败被杀;
韦后毒死中宗,李隆基率兵入宫诛杀韦后、安乐公
主,睿宗复辟;玄宗杀太平公主,废杀太
子及另两子,强占儿妃,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当
道,屡兴大狱,安禄山叛变陷两京,马嵬坡
兵变逼杀杨贵妮、杨国忠,玄宗让位于太子;
安、史先后称帝;吐蕃入寇两京,代宗亡走陕
州;藩镇之乱四起,不服节制乃至反叛朝廷
,各自称帝,纲纪荡然无存;德宗亡走梁州,下
罪己沼;
自肃宗
至唐末,
先后有李辅国、
鱼朝恩等二十来个权宦当政为祸,
p>
由宦官统领禁军,
横行朝廷,有六个皇帝为宦官所立;宪宗暴卒,传
为宦官陈弘志所害;牛李党争四十年;穆
宗中毒而死;
敬宗为宦
官刘克明所害;
宦官仇士良弄权二十年,
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
废立
太子;武宗服金丹而死;宣宗服方土之药而死;部宗荒嬉作
乐;僖宗纵情娱乐,金吾大将军
张直方领文武百官迎黄巢入长安;
黄巢尽杀唐宗室,
称帝;
昭宗杀十一王,
自己与皇后被宦
官囚押,被纵火逼迫恸哭出宫;朱全忠废杀昭宣宗,火烧皇宫、长安
,篡唐。
宋:太子德昭自杀,太祖诸子皆死;群臣称颂福瑞,伪造天书,两宰相相互倾轧,结党
营私;
朋党之论,
庆历党议,
废后之争
,
濮议,
王安石变法失败,
元佑更化之
争,
三党之争,
绍圣绍述屡兴大狱,祟宁党议。徽宗荒淫,蔡京
乱政,宦官童贯当道,“花石纲”;靖康之
耻。
元:
忽必
烈与阿里不哥争皇位,
阿合马等三大奸臣误国;
武宗夺位,
p>
废杀皇后,
诛诸王;
铁木迭儿用事,弑杀英
宗;燕帖木儿政变,权倾人主,骄横荒淫;天顺帝失踪;明宗暴毙,
宁宗暴病而亡,
p>
皆死因不明;
顺帝混乱荒淫,
权臣专权乱国
,
奇皇后干政,
太子与权臣内讧。
明:朱元璋杀戮功臣,废丞相一职
,有“四大狱”,数万人被诛;靖难之变,建文帝失
踪。
成祖行
恐怖镇压,
惨酷屠戮群臣,
设特务厂卫;
汉王高熙之变,
被杀六百人;
王振乱政;
夺门之变,
曹石之变;
万贵妃承宠;
宦官用事;
武宗荒淫,
安化王之变,
宁王之变;
大礼议,
严嵩弄权二十年,迫害异己、忠良;世宗差
点被十几名女官勒毙,服方土之药毒死;高拱用
事,政争、矿税、建储之议,万历帝三十
年不理朝致,京林党议;梃击、红九、移宫三案,
穆宗、太昌帝服红丸死。魏忠贤乱政;
杀袁祟焕,祟祯自杀,文武百官投降李自成。
清:
多尔衮害死肃亲王豪格,
纳娶其妃;
顺治遗诏以十四罪自责,
民间盛传
其削发出家;
鳌拜专权诛杀大臣,
诸王争储位,
康熙废太子;
康雍乾三朝兴文字狱;
雍正极权,
削除群王,
诛杀异己,制裁重臣;乾隆巡游天下,劳民伤财,和珅专权
腐败;林则徐遭谤被撤;咸丰逃
英法联军至热河避难;
慈禧辛酉
政变杀顾命大臣,
垂帘听政,
不许同治与皇后接近,
皇后
(闻
同治死讯)绝食而死,戊戊政变杀六君子
,幽禁光绪于瀛台,不禁拳乱,皇室逃八国联军至
西安,逼杀珍妃;袁世凯与革命军议和
。有清一代,从未发生过宦官之祸与外戚之祸;没有
一个皇帝、皇后被废杀;仅康熙一朝
发生过储位之争,也不过太子被废而已;绝少杀功臣、
宗室;慈禧的辛酉政变与戊戊政变
,仅杀顾命大臣及六君子数人。
宫廷
宋、清、元、汉、唐、隋、秦、晋、明
评说:
宫
廷是王朝的核心,
其规模、
用度可直接比照出它的是否节俭奢糜
,
是否体察民
情、珍借民力,也可以看出政权的效能与风气。<
/p>
当然,
不能完全以节俭衡量朝廷
的廉能,国家富裕程度是宫廷开
支的基
础,只有穷奢极欲、“超
前”享受而伤民才值得鄙弃。
秦建阿房宫,仿修各国宫殿,大筑皇陵。后宫佳丽过千。
汉萧何建未央宫,
武帝营建章宫,
成帝作昭阳官,
王莽造九庙,
灵帝作玉堂殿、
万金堂。
高祖、文、景三帝,宫
女仅十几人;武帝、元帝时后官三千嫔妃,有六七万人投入牢中。多
被净身充为太监,如
司马迁。
晋武帝大选嫔妃,几千人入宫,灭吴后姬妾近万人。
隋文帝极为节俭;炀帝造迷楼,建
仁寿官、显仁宫,开西苑,造龙船及杂船几万艘,宫
女数千人。
武则天建万象神宫、“天堂”,铸
天枢,唐制,后妃一百二十人;玄宗时代,宫女四万
人,太监四千余人,其中三至五品的
太监逾千。
宋太祖限定宫中宦官为五十人,
历代皇帝都未超出此数。
真
宗大兴土木,
徽宗建延福宫、
万岁山,
征“花石纲”。
元以蒙古贵族子弟入宫侍候君主,
因而太监人数
不会很多。
世祖建
皇宫,极为雄伟。
明堪称太监帝国,
明末时竞达十万之谱;
宫女九千人。
太袒建南京宫殿,
成祖建北京宫
殿。明十三陵豪华奢侈,为历代皇陵之最。
清宫女一百三
十四人(不计慈宁官);康熙时太监仪四、五百人,最多为乾隆时的二千
八百余人,光绪
时减至不足两千人。清袭用明故宫,建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
以明清两代皇宫花费作比较,明每
年开支一百六十一万两。清每年开支三万两(
1690
年统计)
。清最大的败笔是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
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