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逸结合,健康生活 高考模拟作文解析与范文点评

余年寄山水
972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4: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humour)


劳逸结合,健康生活



高考模拟作文解析与范文点评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 敏则有功”,并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见


宰予昼寝,夫子说: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天道酬 勤,勤勉乃至睡眠不足在中国古代被褒扬。女性凭借“夙兴夜寐,靡


有朝矣”“鸡鸣入机 织,夜夜不得息”成就其贤德。男子依靠“头悬梁,锥刺股”


“俾夜作昼”“夙夜在公” 成就其事业。



透支身体,积劳成疾,甚至会失去生命。


2014


年,贵阳市经侦副大队长谢德


华,带 领民警加班加点连续


30


多天对一起非法集资案件进行调查取证 ,猝死在


工作岗位上,年仅


40


岁。< /p>


2017


年,安徽省


80


后基层医生方培虎,在值班时因积


劳成疾,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

< p>
31


岁。


2018


年重庆 法官黄学忠在开庭期间突


发晕厥送医急救,于当日不幸去世,终年


49


岁。



这引起了“三更灯火五更 鸡,正是考生刷题时”的我们的深思。处于新时代


的我们该怎样生活?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题目分析】



(一)材料解析



本次作文材料共三段 ,第一段选自《论语》,是经典名言:“勤则有功”意


思是说做事勤敏就出成效。就连孔 老夫子也认为“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


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 ”他看见宰予大白天睡觉就说“腐烂


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墙面不值得涂抹!对于宰予这 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


呢?”由此可见,孔夫子是赞成勤勉的,他反对大白天睡觉的 懒惰人。第二段是


说“天道酬勤,勤勉乃至睡眠不足在中国古代被褒扬。”女子成就其美 德,男子


成就其事业。第三段列举了现实生活中“透支身体,积劳成疾,失去生命”的一


组事例。材料一方面阐述了勤勉乃至睡眠不足在中国古代被褒扬,另一方面介绍


了当下因透支身体积劳成疾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两层之间形成对比。



(二)要求解析



1.


立意要求:本次作文的任务指令是:“


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该怎样生活?



材料说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本身构成对比,这就提示我们只能围绕这 两部分内


容来进行思考、联想,要始终围绕勤勉与身体健康两方面进行立意,不能仅仅考


虑其中一方面,也不能离开这两方面去谈其他的生活,否则就存在跑题风险;

< p>


2.


身份限制:题目中的任务指令要求说“



引起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


考生刷题 时”的


我们的深思


”,“


< p>
”指的是“透支身体,积劳成疾,失去生命”


的现象,而“


我们


”二字,就把写作者的身份限定为处于新时代中“三更灯火五


更鸡,正是考生刷题时”的


高三学生


,写作时一定要 有身份带入意识,要以一名


正在备考的高三学生的身份来写,要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来写 ;



3.


价值取向限制。勤勉乃至睡眠 不足,确实帮助很多人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所以在古代受到褒扬,说明勤勉有其积极意义 ,这是对勤勉的认同。但材料重点


应落在对“透支身体,积劳成疾,甚至会失去生命”的 新时代现象的思考上,命


题人在这里强调了过度透支身体的危害。命题人并没有完全否定 勤勉,但勤勉是


否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如何协调勤勉和珍爱生 命之间的关系


应是考生思考的最


佳方向。



4.


文体限制。引起“深思”,谈谈“看法”等引导语限定 文体为议论文。



【学生作文】



持中为上,器满则倾



南一若



《后汉书》曾记言:“志满则 覆,器满则倾。”凡事都应当有度,过则为失。


勤勉固然是优秀品质,但是更需着眼于劳 逸结合。一味的埋头苦干丧失的不只是


健康,还有对生活的感受。



子曰:“敏则有功。”人曰:“天道酬勤。”闻鸡起舞,披星戴月,是许多


人日常生活工作的真实写照。努力工作,升职加薪,熬夜学习,荣登榜首,是许

< br>多人的奋斗目标。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有太多令人眼花缭乱、令人渴望的诱惑,


它 们时时悬在人的眼前,驱使人不断地奔跑,直至精疲力竭。财富、名声、权力


哪个能有尽 头呢?如果不懂得“闲”字,丢失初心,即使到达终点又有什么意义


呢?我们永远在前行 ,但早已忘记是为了追寻何物,这便是我们至今难以得偿所


愿的原因。

< br>


闲适,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心境。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无论如何,


我们为了休息而工作,为了和平而战争。”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安逸,世上只有相


对的闲适,是它让苏轼在仕途失意时仍可于《定风波》中轻吟:“竹杖芒鞋轻胜


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它让关汉卿于《南吕



四块 立》中笑唱:“贤


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正是闲适,让人得以于失意之时仍可以 聊以自慰,


继续前行。



提倡劳逸相佐 并不意味着没有奋斗、没有拼搏。郭沫若先生曾言:“功不在


三更五鼓,读就怕一曝十寒 。”日常尽心全力的付出,持之以恒的坚持才是成功


的关键。当代“佛系”青年打着“木 不成材故成其大”的幌子,实则无所作为,


浪费生命,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不是我们所希 望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我们正


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不能在这大好的时代虚掷光 阴,活着就要活出生命的


价值。



“每 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诚如尼采所言,我们要注意


日常学习生活,抓 紧时间,充分利用,而不是只知一味的闭门苦读,营造呕心沥


血的努力假象。懂得劳逸结 合,合理调剂生活,便像郝思嘉的山庄,站上去就可


以获得力量,否则便像是骑着瘦马的 堂吉诃德,悔不当初,徒劳无益。



愿我们终可以凭十年窗下苦 读,得一天星斗焕文章。得志时有“踏遍青山人


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豪情,休闲时有 “一首杜陵诗,几幅王维画,长天落霞,


方池睡鸭”的雅趣,持中守正,乐享人生。



【作文点评】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但不顾休息一味地“起舞”、


透支身体、 消耗生命,却是一种只顾眼前的短视行为。本文开篇引用名言指出凡


事都应有度,提出劳 逸结合的观点,接着从“勤勉”“闲适”两方面分别论述,


辩证的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表明了既要珍惜青春、不虚掷年华,又要合理调


节、劳逸结合的积极态度。全文思路清 晰,结构严谨,例证详实,说理性强。语


言表达很有功力。



休勤共用万事成





我常常自省自己太过懒惰,不勤不敏,如何成事?亦曾惋 惜悲伤众多为国为民


的工作者操劳过度,早离人世。于是便有休勤共用的领悟,有想把这 领悟说于天


下的志向。



勤,就像千年 来的儒学。讲究入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前是孔子领着


天下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 ,用天道酬勤的豪情抒写儒学青史;千年后是马克思


引领无数为国奋斗的好同志,用为了 人民的抱负奠定大国基石。但孔子也为颜渊


痛哭苍天,恩格斯也为马克思而悲痛不已,我 们更是为多少早逝的工作者们敬惋


喟叹。至勤至勉、以至呕心沥血,造成的遗憾终将无法 弥补。可天下好男儿、好


女儿哪个可曾退缩?他们心中装的不是自己,

< br>不是小家,


而是大家,


是国家。


“天


下兴亡为己任,中华复兴我担当”,古今成大事者必勤矣,孔子是、颜渊是、马


克思亦是。更有多少两弹元勋、人民公仆,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七十年来不曾


休,只愿祖国大好,致敬我辈勤敏楷模!



休,则是 勤的基础,就如始终逍遥的黄老道学。休,不是一味的休,而是以


休养勤,厚积薄发。汉 朝几代休养造就汉武辉煌,清朝几代休养成就乾隆盛世。


休是适当地调整,合理的休息, 而不是懒惰。国如此,人亦然。正如俗话所说的,


“吃饱睡足了”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气力。休也是打磨消化“勤”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休时恰好能思考所学,思 考过去未来,既能三省吾身,又能


修养性情。正如我国当前的发展,速度放缓就是为了民 生。休是停顿,也是前进,


片刻的休息反而是前进的加油站、成功的垫脚石。

< p>


休勤共用,劳逸结合,才是生活之道。当勤则勤,该休就休,以勤修业, 以


休养学,


把学习和休息安排妥当,


将 大脑潜力最大程度发挥出来,


无需三更灯火,


不必五更刷题,上 课时勤敏好学,下课后爱问多思,学习时聚精会神、全力以赴,


休息时大被一裹、安然入 睡,集孔儒之勤,学黄老之道,从容应对,张弛有度,


何事不成,何惧之有?

< p>


天下万般事,说着容易做着难,勤休共用也是这样。我当身体力行,践行 始


终,不愧小家,不愧国家,不愧为国为民早逝的先辈。



【作文点评】



本文从自己的切身感受 谈起,既写了儒家孜孜不倦、夜以继日的勤勉,又写


了道家休养生息、厚积薄发的闲适, 提出了休闲共用、劳逸结合,才是生活之道


的观点。全文立足高远,视野开阔,纵横驰骋 ,收放自如,思路清晰,说理性较


强。




劳逸结合,方得阳光生活



孔圣之言,自有其理。传承勤劳,亦不应弃。但若透支身体,积劳成疾,亦

绝不可取。平衡两者,其中之理,即劳逸结合,方得阳光生活之意。



世有愚者,埋头昧劳,自诩刻苦用功,怎知灯火之后,病魔冷笑。此只知劳,


不知逸者也。材料之中个个鲜活之生命转瞬间成为泡影,我绝不否认他们为工作


岗位做出 的贡献,可我知道,他们的亲人将会在送别他们时,怎样无助、痛苦的


放声哭泣,当他们 一个个轰然倒下后,留给人们的除却痛苦,亦应反思。“能者


多劳”绝不意味着“能者过 劳”,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也对社会上过劳


这一现象敲响了警钟。对于我们也是 一份告诫,学习固然重要,身体更是根本,


若用户给透支身体来换去学习成绩,就是本末 倒置。我们应常记清华“为祖国健


康工作五十年”的良言,遏止过劳之风的蔓延。



世有惰者,一心图逸,求取过分舒适,不知人生在世当有所为,此只 知逸,


不知劳者也。孔圣之言犹在耳畔,历史传承犹不遥远,过劳虽为戒,劳动不应闲。


若以劳则伤身为借口而不劳,只得一惰字而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考生刷


题时”此话虽有点夸张,但对我辈莘莘学子来说,苦,仍要吃;功夫,仍要下。

< br>吃得了苦,受得了甜。古有女子以勤勉成贤德,男子以勤勉成事业,只要劳在度


内 ,合理而劳,节制而劳,爱己、重任而劳,劳就是为人应担之义。手播之瓜,


亲手摘下, 破而食之,甘甜可夸。经过了适度至劳作,方可长享甘甜之成果。


世之智者,劳与逸合,不偏不废。以劳而成事因逸而舒心,既成事又舒心,


此身乐矣 。因上种种,我辈应如何行事已一目了然,且持坚盾抵制过劳之累害,


且把长剑大步流星 朝前走。劳与逸两者平衡,我辈亦能披荆斩棘为事业,品茶听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