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和答案
-
【
2017
省】
p>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
1-2
题。(
5
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
半浮
①
,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
3
分)
A
.忆江南
B
.如梦令
C
.天净沙
D
.沁园春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 br>分)
答:
___________
【答案】
1
.(
3
分)
B
2
.(
2
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
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
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省市】
落梅
宋代: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
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
p>
①
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
②
p>
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
【注释】①莓
苔:苔藓植物。②谬:
(
mi
ù)
p>
1
.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
/p>
_____
押
_____
韵
1
< br>2
.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p>
3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
.律诗、
ang
< br>2
.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
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
的
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
暗指愈被贬谪的旧
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
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
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
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 br>
3
.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
”,寂寞凄凉,
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
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
2017
< br>省】
金城北楼
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
②
,体道
③
犹思塞上翁。
2
<
/p>
为问边庭更
④
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p>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
。②磻
(
p
á
n
)溪老:指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
.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
___
______
、湍上急流、
______
的金城美
景。(
2
分)
2
.下面对诗歌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
.“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
凡声势。
C
.
颈联借
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
.
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
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答案】
1
.
(
p>
2
分)积水连山,城头残月。
2
.
(
3
分)
C
【
2017
省】
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1
)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
选择一个回答。(
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p>
2
)“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
析。
3
(
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
)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 br>(
2
)四海之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
邻居一样近。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
/p>
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
2017
贺州】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
景。(
2
分)
答:
_________
(
2
)“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
2
分)
答:
_________
【答案】
(
1
)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诗人
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
悸。示例二
: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
4
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泪珠;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
2
)“抵万金”用夸的修辞手法,极
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
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
2017
】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诗歌标题的“酬”字本义是指“答”,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①
_______________
。
颔联中使用“闻笛赋”和②“
___
________
”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归之后
的感受。(<
/p>
2
分)
2
p>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
结合诗句容简要分析。(
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以诗为赠(回赠)(
1
分);②烂柯人(王质烂柯)(
p>
1
分)
2
.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
1
分)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1
分)
5
【省】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
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
.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p>
)
(
3
分)
A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手法
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
情景。
B<
/p>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
的生活。
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
来的情景。
D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
p>
表示多数。
2
.
“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2
分)
【答案】
1
(
3
分)
C
6
【解析】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2<
/p>
.
(
2
分)放弃
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省市】
江城子·密州出猎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郎。
酒酣胸胆尚开,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唐?会挽雕弓如满
< br>月,西北望,射天狼。
1
.这
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
者心目中的两位英雄
人物,他们是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
分)
p>
2
.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
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2
分)
<
/p>
3
.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否一致,
为什么?(
3
分)
【答案】
1
.权
尚
2
.“狂
”字为全篇定下了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
人举止神态之“狂”,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
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
志豪情。
7
3
.不一致,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
杀敌报国的壮
志豪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
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
【省六盘水市】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p>
1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p>
B
.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
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
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
.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
以
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
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
.“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
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
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
【答案】
<
/p>
1
.
(
2
分)
C
2
.
(
2
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
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
8
【省黔东南州】
武陵春
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上阙一个“_____
__
”字
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
阙作者通过“_____
____
”“_____
____
”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
的心虚,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
堪称新鲜奇特。
②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
“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倦、闻说
、也拟.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用夸、比喻(拟)或者化抽象为具
体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
,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省市】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有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9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p>
1
.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
分)
2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
p>
分)
【答案】
1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
1
分)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
围,
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1
分)
(共
2
分)
2
.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2
分)
【省】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
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
萍。
< br>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
1
.诗的第二联用“ ”和“ ”六个字形象
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
命运。
(
2
分)
2
.这
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
分)
【答案】
10
1
.
(
2
分)风飘絮
雨打萍(每空
1
分)
2
.
(
3 <
/p>
分)示例: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省】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
神。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的酒宴上酬答禹锡的作品。
B
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
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
这
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
隔世的感慨。
D
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
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
.这首诗
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
分)
p>
【答案】
1<
/p>
.
A
(是禹锡酬答白居易的作品)
2
.乐观豁达
意志坚定(坚忍不拔)
进取向上
11
【省】
渔家傲
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
1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2
分)
2
.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
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
2
分)
【答案】
1
.
(
2
分)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
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
.
(
2
分)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
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
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
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
落日,这是静;
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
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
绘了边塞特异
的风景。
【省市】
望岳
12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p>
)
(
2
分)
A
.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
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
的特点。
B
.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
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
.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
p>
时已薄暮。
D
.
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
“望”字,由远望写到近
望,再写到凝望。
2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
3
分)
【答案】
1
.
B
2<
/p>
.这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
< br>出诗人的心胸气魄。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抒发了
自己
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省龙东地区】
13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千古传诵,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2
分)
p>
【答案】这两句特以“落红”和“春泥”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作
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或体现奉献精神)
。
【省市】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外,惟余莽莽;大河上
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
公试比高。须晴日,看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
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①这首词气势恢宏,意境壮美。上阕写的是
__
_______
,下阕写的是
________
,再现了一代伟人的豪迈气概。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答案】
①北国雪景,评说历史(英
雄)
(
1
分)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高原比作奔跑的蜡像;
14
同时,“舞、驰”两个又化静为动,使所描绘的景
物生机勃勃,生动活跃。
(
2
分)
p>
【省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
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p>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
诗。
(
2
分)
2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
句从抒情方法和容
上作简要分析。
(
3
分)
【答案】
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
挽回的败局)<
/p>
,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
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
2
分
。修辞
1
分,赏析
1
< br>分)
2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
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
作者的民族气节。
(
3
分。抒情方法
1
.
5
分,容分析
1
.
5
分)
【省黄冈市】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
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北部地区
,安史
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阳一带。
1
.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p>
)
(
2
分)
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
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
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
目凄然。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
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
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
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
2
.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
巫峡”“襄阳”“”四个地名,请分
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
处(
2
分)
3
.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
< br>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4
分)
【答案】
1
p>
.
B
(
2
分)
【解析】这种愁情不是“诗人与亲人书信
中断,思念亲人所至”,因
16
为
前面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句”。诗人的愁情是忧国思亲。
2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
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
/p>
2
分)
3
p>
.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
片衰朽景象,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
2
分)乙诗中的
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
后,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
泪是欣喜之泪。
(
2
分)
【省市】
渡送别
白(唐代)
渡远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
:指山。
⑴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p>
)
(
3
分)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
.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山,游览楚地风光。
C
.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
景象。
D
.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
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⑵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
1
)
D
17
(
2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
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省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楼
①
白
楼观尽,川迥②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下榻:指留宿处。行杯:浮杯,流觞。回:回荡,摆动
⑴诗中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
“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⑵请结合
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第二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
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p>
【答案】
⑴
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把愁心带走,把好
月送来,表现了白流放
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⑵身处楼,仿佛是在云间下榻,天上喝酒
,这是运用了夸的手法,写
出了楼的高耸入云,抒发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怀。
【省随州市】
劝学
18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①,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①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2
p>
分)
...
A<
/p>
.题目中的“劝”是勉励的意思,起统领全片的作用。
B
.首句写读书时间﹣﹣从“三更”读到“五更”,极言读书之刻苦勤<
/p>
奋。
C
.“黑
发”、“白首”借指青年,老年,两相对照,突出年少勤学的可
贵。
D
.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琅琅上口、富有节奏
感。
2
.补写下面的“劝学”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
《汉乐府•长歌
行》
)
p>
【答案】
1
.
B
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省市】
阅读杜甫《望岳》
,完成
1
~
2
小题。
(
6
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
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
的好处。
②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
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
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
气势。
B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
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
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
.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
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
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
.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
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
①描绘出了泰山将山南山北
的切断,形成的两种不同自然景观,
(
1
分)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
2
分)
②A(
3
分)
【省襄阳市】
渔家傲·秋思
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20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
1
)全词用语精炼传神。上片一个“____
__
”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
片一
个“________”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
分)
p>
(
2
)“浊酒一
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揭示了征人的矛盾心理,
请具体谈谈。(
2
分)
【答案】
(
1
)
(
2
分)
闭
泪
(<
/p>
2
)
(
2
分)征人们都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
没有达
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省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
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p>
1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国家之痛和
____
_______
的决心。
(
1
分)
(
2
)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
2
p>
分)
【答案】
(
1
)
(
p>
1
分)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报国、为国捐躯)
(
2
)
(
2
分)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伶仃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
的险恶和
21
境况的危苦(或巧用
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
【省市】
折柳
巨源
水边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
,“折柳”,乐府歌曲名。巨源,唐代诗
人,字景山。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
.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4
分)
2
.诗歌的最
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
4<
/p>
分)
【答案】
1
.写了柳、春风等意象。
(评分说明
:只要写出了此两者就给
2
分)
。表达
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意思相近便可。
)
(
2
分)
< br>2
.拟人: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
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
2
分)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
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
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
感。
(
2
分)
【省市】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22
唐·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p>
1
.“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
_________
,“暂凭杯酒长精
神”中“长“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
(
2
分)
2
.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br>2
分)
【答案】
1
.白居易(乐天)
振作
2
.写
作手法:用典(
1
分)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
岁月
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1
分)<
/p>
【省市】
渡送别
白(唐代)
渡远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2
p>
分)
2
.“山随
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
修辞手法,展
现了一幅
________________
_
的景象。
【答案】
1
.“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
23
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
2
分)
2<
/p>
.对偶。气势磅礴。
(
2
分)
【省市】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
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
神。
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
含什么哲理?
2
.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请
< br>简要分析。
【答案】
1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
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生的事物必然蓬
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
2
.诗人以“沉
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
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事物
的层出不穷,显示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
宦的升沉达观开朗,哀而不伤,毫无命运不济的颓
唐落寞之感。
24
【省湘西州】
行路难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p>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
⑴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p>
(
3
分)
A
.诗的开头两句以夸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
悦
的心情。
B
.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
难险阻。
C
.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
朝廷重用的心理。
D
.诗的最后两句
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
心。
⑵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
⑴
B
⑵是一个积极、乐观、执着的诗人。
【省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
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5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
,“辛苦”和“寥落”两
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
.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
难形势,抒忧患之
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
.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
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
么修辞
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
果。(
6
分)
【答案】
1
.
(
3
分)
D
(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
2
.
(
6
分)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1
分)
,加强语气,表达为国
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 br>2
分)
。“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
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
1
分
)
,充分表达出作者的
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2
分)
【省市】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26
注释:①[蘸]zhàn
②[断
桥
]
指湖水浸过桥面
1
.“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
;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
的美丽。
2
.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
< br>【省株洲市】三、
(三)
(
6<
/p>
分)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⑴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
_____________
的诗歌
。
(从诗歌容角度作答)
(
2
分)
⑵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
4
分)
【答案】
⑴忧国伤时。<
/p>
(
2
分)
p>
⑵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大量与
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
(
2
p>
分)对比鲜明,分别表达
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
/p>
(
2
分)
(说明
:理解了三四句中的比
喻得
2
分,理解
了作者对两类诗歌对比鲜明的情感态度得
2
分)
27
【省市】
从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诗
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
由。
(
< br>3
分)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农耕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饥勤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答案】
田家。全诗是围绕“田家”
展开的,通过写“田家”的劳碌与辛苦来
表达诗人对其的同情。
【省市】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3
分)
2
.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
哪些情感?(
3
分)
【答案】
1
.
(
3
分)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
,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
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
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2
.<
/p>
(
3
分)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
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
的执着追求。
28
【省市】
减字木兰花竞渡
[
< br>宋
]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
/p>
1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
首词描会
的是
____________
(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
(
2
分)
2
.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
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主说理
由。
(
< br>4
分)
【答案】
1
.端午
2
.⑴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
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
渡
”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
动形象有气势
。
【省市】
一剪梅·舟过吴江
①
捷
一片眷
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②
。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29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
③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
旗。③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
香。
1
.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
(
3
分)
2
.“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
2
分)
3
.说
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
(
3
< br>分)
【答案】
1
.①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
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
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
其愁。
(
3
分)
2
.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
p>
(
2
分)
3
.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
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
(
p>
3
分)
【省宿迁市】
晴
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
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云。
30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
/p>
⑴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3
分)
⑵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
的感情?(
2
分)
【答案】
⑴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
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
虚实结合)
(任写
两点即可)
,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
象。
⑵“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
p>
,以及自己漂泊无
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
【省市】
阅读文天祥的《①》一诗,
完成题目。(
6
分)。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dàn)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p>
【注释】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
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
(后在后
来在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④长
淮:辽阔的江淮。
⑴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
2
分)
⑵赏析尾联。(
p>
4
分)
【答案】
31
⑴这句诗用象征手法,“坤维”象征家人和国家。
【手法】写出自己虽
然被元军追捕,藏身于船,但自己未曾放弃对家人和朝
廷的牵挂,“护国
抗元”的决心没有改变。
【境】
表现了他的爱国思家之情。
【情】语言含
蓄,情真意切。
【语言风格】
⑵运用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传佳讯”赋予晚鹊以人的情感和动
作,
【手法(宁可多写)
】诗人因能顺利由通州
出归,借傍晚时喜鹊边飞边
叫的情景,
【境】生动形象地表现自
己的欣喜心情,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
诚(能南归抗元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
【情】
【省市】
菩萨蛮
①
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p>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期闽。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
一种名贵的熏香。
⑴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
要赏析。
(
2
分)
⑵“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2
分)
【答案】
<
/p>
⑴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
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
p>
⑵思乡之情(思念亲人)
,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
/p>
32
忧)
。
【省市】
黄鹤楼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p>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p>
)
(
3
分)
A
.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
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
荒芜。
C
.
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
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
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
情。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
唱,历来
为人传诵。
【答案】
B
【省市】
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
韦庄
33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释】①敬龙:日本来唐朝学佛求经的和尚。②扶桑:传说中的日
出之处。③与师谁:
指敬龙法师,“与师谁”即“谁与师”。
⑴诗歌第二句中的“
东更东”意在强调什么?(
3
分)
<
/p>
⑵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分)
【答案】
⑴(
3
分)“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运用叠词,强
调了朋友此去
归家路途之遥远。
⑵(
3
分)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对其归去一帆
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
【省市】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
①
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⑴适当想象,描绘
一二两句的画面。
(
3
分)
⑵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
3
分)
【答案】
⑴在清澈的泉水上面,一块
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春风习习,绿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