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鉴赏
-
选修课教案:
》<
/p>
》
》
》
》
现
代
诗
鉴
p>
赏
《
《
《
《
《
◇泉州一中
谢贵荣
【教学目的】
诗歌是最能传递人类情
感的文学样式之一。古代人写的诗能感染、打动现
代人,现代人写的诗也能感染、打动将
来的人;同理,中国诗人写的诗能感染、
打动外国人(欧洲人乃至非洲人,白色人种乃至
黑色人种)
,外国诗人写的诗也
能感染、打动中国人。正如李白
的名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不仅深深地打动了现代人
,也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同样,基
督教的唱诗或赞歌,也深深感染着中国基督徒的心灵,
因为,悲天悯人的情感
不独欧洲人才有。
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它寄寓了人类共有的情感。
中学时代,
正是读诗和写诗的黄金时代。
有一句话说得好:
“童年是一场梦,
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
首诗,壮年是一篇散文,中年是一部小说,老年是一
种哲学。
”
愿我们每一位中学生,都能拥有一对明丽的如诗一般的眼睛,一双灵
巧的如诗一般的手,
一颗灵动的如诗一般的心灵。
1
【教学计划】
6
~
8
课时
第一节
诗的概念
一、诗的分类
1
、从形式上分:
古体诗(唐以前)
中国诗
近体诗(唐成熟)——格律诗
现代诗
(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
——新诗、自由诗
外国诗
2
、从内容上分
抒情诗
如赠别诗
叙事诗
如《木兰诗》
《回延安》等
哲理诗
如《惠崇春江晚景》
《登颧鹤楼》等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无二使安西】
唐
/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登颧鹤楼】
唐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惠崇春江晚景】
宋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鸦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同中。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二、现代诗的概念
现代诗在中国特指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发展起来的
“自由诗”
,
也叫
3
“新诗”
。
误区:并不是
1919
年以后写的诗都叫“新诗”
,但可称之为“现代诗”
。
如: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无题】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梅岭三章】
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苦恨多。
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本课所讲的就是“新诗”
。
三、最早的新诗诗人及新诗作品
1
、胡适与《尝试集》
胡适
(1891
~
1962
)
现代诗人、文史学家、
“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初
p>
名嗣糜,学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1891
年
12
月
17
日生于上海一个官
4
僚地
主兼商人的家庭。
1910
年考取庚子赔款第
< br>
2
期官费生赴美留学,在康奈
尔大学学习,获文学士学位;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就学于哲学家杜威,
深受其实
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
年夏回国
,
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
后又任英文<
/p>
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胡适曾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抗
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6
年参加国
民党政府召开的所谓“国民大
会”
,并担任“大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胡适离开大陆去美国。
1957
年,他出任台湾当局驻联合国“代表”
。
195
8
年,返台湾任
“
中央研究院
院长”
。
1962
年<
/p>
2
月
24
日病逝
台湾。
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
1915-1916
年便着手白话诗的试验,虽然还
留有旧诗的
若干痕迹,但采用自然音节和自由句式
,
开始打破传统的诗歌格
律
,
内容也表达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情绪。他的《尝试
集》是中国第一部
新诗集,
《尝试集》成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
但堪称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
品的是郭沫若和《女神》
)<
/p>
。
【老鸦】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二)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5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也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1917/12/11
【鸽子】
1917
年秋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
气
!
p>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
戏
。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
意
,——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
丽
!
《新青年》
1918
年第
4
卷第
1
号
〖赏析〗
1917
年,胡适留美归来执教北大,春风得意,将自己及几位朋
友比作自由翱
翔的鸽子,
表达出投身新文化运动的自豪感。
此诗每句字数不等
,
章节参差不齐,用韵顺便;语言中语化,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
< br>
2
、他新诗诗人及作品
第二节
新诗创作的三大思潮
新诗创作的三大思潮,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超实主义。早在两千多年
前,
亚里斯多德就曾在《诗学》中指出过:
“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
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去摹仿事物:照事物本来样子去
摹仿,
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
或是照事物应当有
的样子去摹仿。
”
6
现实主义:
“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去
摹仿”
,本来如此,实际如此。
浪漫
主义:
“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应当如此,希望如此。
超实主义:
“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
的样子去摹仿”
,
假定如此,
传闻如此
。
一、
现实主义新诗
1
、刘半农
(1891
~
1934)
名复,江苏江阴人。幼年生活贫寒,形成他
< br>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915
年《青年杂志》创刊后,为
该刊重要撰稿人。
1917
年开始用白话写诗,他重视群众口语
,注重向民歌借鉴,对新诗的形式和音节
多有探索,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其诗
风清新、朴素。一些作品以节
奏旋律的和谐著称。他所写的《相隔一层纸》
、
《学徒苦》等诗,揭露了贫富悬
殊的社会现象。<
/p>
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关心现实、
同情人民的民主主义倾向,
在
“五
四”时期的诗坛产生较大影响。
【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纸!
1917/10/
北京
《新青年》<
/p>
1918
年第
4
卷第
1
号
7
〖赏析〗
刘半农认为,诗贵在一个
“真”
,
“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
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便函算极好。
”
此诗承袭《国风》
优秀传统,
通过两个反差极大
的场景的对比描写,
鲜明、
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和贫富
的悬殊对立,具有极强的批判性。与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表现手法如出一
辙。
【情
歌】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8
教我如何不想她?
2
、田间
(
1916
~
1985)
原名童天鉴
,
安徽无为县开城桥人。自幼在农
p>
村生活
,13
、
1
4
岁时到无锡、南京等地求学。
1933
年进上海光华大学。
1934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发展了早期创作诗行简
短、节奏急促的特点并走向成熟,形成田间
独具的鼓点式的短行诗。此类诗精
练坚实,音调铿锵沉着
,
p>
善于表现战斗的情绪和气势
,
富于鼓动性。
闻一多曾称田
间为“时代的鼓手”
,说他的诗“朴实、干脆、真
诚”
,具有积极的“生活欲”
,
它“鼓
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
上”
(
《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
)
。这种崭新的诗歌形式在当时诗坛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
【坚壁】
狗强盗,
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
埋在哪儿?”
来,我告诉你:
“枪,弹药,
统埋在我的心里!
”
1943/6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9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
1938
〖赏析〗
田间的诗简短、干
脆,给人一种铿锵的力,如同“一声声鼓点”
,
令人热血沸腾,
精神振奋,不自禁地迈着坚定而沉着的步伐,一步步地走向战
场,迎击敌人。
二、浪
漫主义新诗
< br>1
、郭沫若
(1892
~
1978)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
学家、
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四川省乐山
县沙湾镇人。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生
于一个地主兼商人
的家庭。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资
质聪明,
嗜好文学,
平时读弹词,
< br>说佛偈。
1913
年
10
月,
郭沫若考取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因不满于学校当局而不愿
入学,同年年底赴日留学。在泰戈尔式的无韵诗的启迪下
,
激发了他创作新诗的
欲望。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
这时他由追随泰戈尔转而喜欢美国诗人瓦尔特·惠
特曼,惠特曼的诗风和诗形,使他找到了“喷火口”和“喷火的方式”
(<
/p>
《序我
的诗》
)
。
代表作《女神》出版于
1921<
/p>
年
8
月。在这以前
,
中国已出现不少写新诗的
人,也已有新诗集问世。但不少新
诗“以描写实生活为主题
,
而不重想象
”
,
着重
10
“
说理
”
而
“
缺少余香与回味”
,在形式上旧的气味较浓,
“多数作者急切里无
法甩
掉旧诗词的调子”
(朱自清:
《
〈中国
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
。
《女神》
却
以崭新的思想内容、豪放的自由诗体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为我国现代诗
歌开创了新的诗风,为自由体诗开拓了新的天地。
【天狗】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
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
宙底
Energy
底总量!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11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梁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四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1920/2/
初作
〖赏析〗
此诗以强悍、狂暴、紧张的诗句,为五四新时代的新人奏起了惊
心动魄的赞歌。它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
< br>音。
“天狗”那种能够吞掉“一切的星球”和“全宇宙”的豪迈气慨,正是五四<
/p>
时代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的表现。
2
、
贺敬之和《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p>
(1924
~
)
山东峄县人。幼年时因家庭生活
贫困,靠亲戚
帮助上学学习。
1940
年到延安,
进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他的作品大都采用
“长
句拆行”的“楼梯式”
,但注意吸取中国民
歌和古典诗歌的营养,对这一形式加
以改造。他注意运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比喻,讲
究诗的含蓄,把自由体的
12
灵活
开阔与诗行排比对称,音律的和谐统一起来,形成开阔与细致、豪迈与深
情、深刻思想与
感情的流动相结合的特色。
三、超实主义新诗
1
、李金发和象征派
李金发
(
1900
.
11
.
21-1976
.
12
.
25)
原名李淑良,
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早
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
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
1
919
年赴法勤工俭学,
1921
年就
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
在法国象
征派诗歌
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
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
骚动,被称之为
“
诗怪
”
,成为我国第一
个象征主义诗人。其诗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讲求感观的享受
与刺激,重视刹
间幻觉。
【有感】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半死的月下,
13
载饮载歌,
裂喉的音
随北风飘散。
吁!
抚慰你所爱的去。
开你户牖
使其羞怯,
征尘蒙其
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与愤怒么?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赏析〗
以颓废的观念审视人类的生命与死亡,是象征派诗歌一个重要的
主题。歌咏死亡并非
冷落人生。诗中自有一种愤世的热情在内。
此诗的思想是一个
古老而颓废的主题:人生短促,时光难再,只能在酒与
爱的享乐里消除痛苦。诗人以酒与
爱来消磨人生,但他内心又充满了矛盾,生
14
命难道就应该在这种“羞怯”
(爱情的沉醉)与“愤怒”
< br>(发泄之痛苦)中度过
吗?诗人没有为自己找到答案,也并未想找到答案,于是全
诗结尾又回到生命
与死亡的主题上来: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诗歌采取“楼梯式”短句法,以新颖的断句法,故意割开排列,给读者强
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加了阅读效果。
2
、
冯至<
/p>
(1905
~
1993)
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河北涿县人。
1921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开始写诗。
192
3
年参加文学团
体浅草社。
1925<
/p>
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冯至曾经被鲁迅誉为
“中
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
《
〈中国新
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
。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15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
p>
〖赏析〗
此诗注重暗示,采用蛇、梦境、花朵等近似象征的形象,比
喻新
颖别致之至,曲折的、间接的表达了自己强烈渴望和深深的思恋之情。
诗的第一节告诉她,
如果梦见这
< br>“蛇”
,
不要害怕;
第二节写<
/p>
“蛇”
的乡思,
说它思念的草原,就是她
的乌丝;第三节写“蛇”悄悄地把她的梦境衔来。
3
、卞之琳
(1910
~
)
现
代诗人、翻译家、文学研究家。江苏海门人。
少年时代爱好古典诗词和新诗。
1929
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后,
较多接近英
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
,
开始写诗
。卞之琳的创作与提倡格律诗的新月派有
关联,但他的风格实际上更接近于象征派,曾与
象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一起编
过《新诗》杂志。他的诗歌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
的不满与思考,他
感觉敏锐,又善于将情思与理念深藏于诗意之中,有时却不免给人隐晦
之感。
【断章】
你站在桥是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10
4
、学生习作
16
【教室里的诗】
林安东
电风扇永远开着
电灯散出的光线永远被切断
第三节
那断续的灯光
让我想起可怕的坟场
一样是静悄悄的
一样是凉丝丝的
只是
这里坐满了人
那里躺满了鬼
这里的人被迫打开他们的脑袋
那里的鬼被迫结束了生命
我想
这是一样的
现代新诗的主要流派及代表诗人、作品
17
一、小诗派
冰心
(1900
~
1999)
p>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
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
长乐。父亲是一
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
1913
年,
随家到北京,
翌年秋
进
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
1918
年,
冰心抱着学医的
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
后来改变初衷,
转学文学,
1923
年以优异的成绩毕
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从
1919
年
p>
冬天起
,
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
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
记录下来。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
1923
年先后出版。这
300
余首无
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
,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
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
小,文笔清丽,意蕴
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
上别具一
格
,
很有影响。
【繁星(一)
】
繁星闪烁着
——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繁星(二)
】
18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春水(三三)
】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二、新月诗派
成立于
1923
年的新月社,主要成员都是英美留学生,他
们主张诗的“音
乐美、
绘画美和建筑美”
(即音节、
词藻、
节的匀称和句的对齐)
,
他们认为:
“自
然中有美的时候
,是自然美似艺术的时候”
,
“艺术虽不是为人生的,人生却正
是为艺术的”
,
“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
艺术的破产”
,要建立一种“纯粹的艺术”
。
< br>
1
、新月诗派的盟主:徐志
摩(
1897-1931
)
五四以后新诗的试作者以胡适、
冰心、
郭沫若三
人较为突出。
但胡适是
“但
开风气不为
师”之人,其诗集名为“尝试”
,无非是想替
新诗开辟一条道路
,引导人们向那个园囿走进,自己并
不想做那园囿的主人;况且胡适作为一个头脑冷静、
理
性过于发达的哲学家,做诗人是不合条件的。因为,诗
之为物
,
“感情”
、
“幻想”等等为决定性要素。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