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音调

巡山小妖精
944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6: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雾霾调查)


一、总述:诗词那些事儿



各位朋友好,我是< /p>


[


晓寒


]


。首先 ,你会来看我写的东西,证明你喜欢古典诗词,而且是个初学者。对于诗词这东西,


我读 过那么一两本书,知道些许皮毛。而自己,也经常在网上,看到很多所谓的诗词,说实话,有些不堪入目。




有感于自己的一点点爱好,也有感于现下 的各种技术贴,层出不穷,是五花八门。于是乎,虽然不才,愿意仿效一


下,讲一讲自己 的浅见。我会用我自己的说话方式,力求讲得通俗一些,不至于那么死气沉沉。也以此,求教于方


家、或者将那么点皮毛推广给连皮毛都不知道的初学者们。




学习诗词,最重要的是有耐心、忌心浮气躁。我希望能够看完 本文(计


1



4


千字)的朋友,将会对格律诗词有一


个初步的了解,起码能区分诗词的类别,知道为什 么词牌不能乱用。不是只拿一首词仿写了几句话,就可以冠以这


个词牌名了。

< p>



比如高中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沁园春


·


考试》




考试如此多娇,引无数考生尽通宵。



惜秦皇汉武,胆子太小;唐宗宋祖,不得不抄。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只把白卷交。




其实这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附庸之作,不严格地讲,都不能 命名为



沁园春


,但却为不知者津津乐道。




有 鉴于此,笔者将分作


10


个章节,来讲讲诗词那些事儿。




一、总述:诗词那些事儿



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



五、诗韵



六、关于新韵、平声韵



七、近体诗的格律



八、诗的对仗



九、关于词、曲和联



十、诗词之我见



< br>***


友情提示


***




我根据从简单到复杂、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顺序,将全文重 新排列了一遍。



初学者,看第七章



近体诗的格律



时,可以简单略过,先 看完后文,然后重新再去深入理解这一点。




附:



《自命本志令》


(半骈体)




题解:自,自己;明,声明;本,本来;志,意愿;令,短文。




大师有云:



治文先以骚选,则托体必高,摛词必雅,



精者求气韵,觕者 猎藻缋,皆可名家。




窃以为,所谓诗词文,皆有二要:一者曰形,二者曰神。



形,文字语言韵成格律之美也;神,应景应物而生胸中之臆也。



有形无神,势必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读之索然无味;



有神无形,便如有骨无皮、有气无力,观之少嫌不美。



由此思之,遂或有得焉:



过求于神, 非矫揉造作必鄙陋粗野;过求于形,则晦涩难懂生僻不通也。



是故文之形神俱备,犹如画之迁想妙得。



然则纵有千般才华好名声,亦不及无德无行之一言。



故余虽愚,愿勤勉为学,存善纳德。肆意涂鸦之劣作,亦添规格于其后。



欲以传古之风、扶正视听。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吾之责也。



是愿可行乎?




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




1


【诗的种类】




什么是诗我就不多讲了,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 此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就文学体裁而


言,诗分为两大类:古典诗歌、现代诗歌,本文 着重讨论的将是前者。古典诗歌简称古诗,时间上指


1840


年 鸦片


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


准确的定义是:

[


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


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 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



说白了就是用文 言文写的诗的统称。




古诗又分两类 ,


古体诗


(又称古风)


和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



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 。


由于初唐晚期,


作诗才


有了很多格律 、


声韵、


对仗方面的严格要求


(就像现 在写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一样,


也即是格律诗的官方定义)



所以


后人把唐代以前的诗以及后代继承汉魏六朝写法的诗都称为古体 诗。




考虑到当下一些五花八门的诗 作,


格律诗完全是谈不上,


就算是古体诗的要求也没能达标,< /p>


但它又是用文言文写的,


所以个人在本文中将添加一个类别:



自由诗




有点类似于



打油诗



的意思。


(按:


打油诗虽也很自由 ,


但有其本意,


所以笔者为免误导他人,弃而不用之)




本篇将主讲近体诗,至于古体诗和自由诗, 就是相对的要求越来越宽,笔者将作出简要区分。




2


【古典诗歌的字数规范】




普及知识:一般一首古诗,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每个符号为一句,每两句为一联。每一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四联分别叫做首联、 颔联、颈联、尾联


(首,头;颔,下巴;颈,脖子;尾,尾巴)





2.1[


古体诗


]




[


五言古诗


]


[


七言古诗


]


< br>[


杂言古诗


]


(杂言诗一般并入 七言古诗)




[

五言古诗


]


每句五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 都是偶数句,如李白《月下独酌》




[


七言古诗


]


每句七个字,全诗句数不 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br>


[


杂言古诗


]


参杂着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子句、八字句、九字句,字数不拘多少。如李白< /p>


《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幅有限,不具引)



< p>
2.2[


近体诗(律诗、绝句)


]




[


律诗

< br>]


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个字;七言律诗每 句七个字,共八句,全诗五


十六个字。如: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绝句


]


相当于是律 诗的上半部分,所以绝句也分为五言和七言,字数为相应律诗的一半,分别为二十字、二十八字。


如:




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另外,还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


(七言长律非常罕见 ,算是特例)


,每句五个字,共十二句,或更多。其


实可以说是 三首(多首)同韵脚的绝句排在一起。



如:钱起《湘灵鼓瑟》


(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1< /p>



【押韵】也叫叶韵(音协)


、协韵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 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简单的理解就是现


代汉语里同韵 母的字。



但凡是诗,都讲究押韵的,纵然是现代诗,没有定性 要求,但大凡是好的、优美的现代诗,都有押韵。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韵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读起来很通顺。




不单是诗,很多相声里的段子、平 常的顺口溜,还有一些格言里的句子,它都有押韵。




如:



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 五斤鳎犸。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


——


《经典绕 口令》



a


韵)



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 p>
——


《莫生气歌》



i< /p>



ü


的韵)




当然了,韵也有严格与宽泛之分。在古诗里面,上诉的





< p>




不能通押(通押: 也就是互相押韵的意思)


,而近


体诗对韵的要求又要比古体诗细 致的多。至于没有押韵的文言文诗,那就只能列为自由诗一类了。




2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的普通 话里,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阳,成为新四声: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俗的说 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原来的入声字则分别转入了后来四个声调


里面去了。




所以在我们研读古代文人的作品或 者学习古诗词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个声调的变化,有些我们现在读一声、二


声的字, 以前是入声。



(入声,短促、音调高,现下很多方言里都能体 会,如:白、屋、月、读、夕等。





如:杜甫《春夜喜雨》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湿这个位置,是不能用平声字的,而湿字刚好就是古入声字。




3



【平仄】




所谓平,指的就是旧四声里面的平声(包括新四声的一声、二 声)


;所谓仄,就是



不平

< p>


的意思,也就是上、去、入


三声(新四声的三声 、四声)





比如五言绝句的一种句式:平平仄仄平。


这个意思是:这五个字必须先两个平声,再两个仄声,然后一个平声。



如:黄河入海流。





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




这部分内容,我准备站在初学者的角度,以提问和解答的方式 来阐述。




【问题】


1


:为什么要有韵呢,没有韵的话,写起来多方便?




在上一章里已经说过,这是为了形成一种回环美。至于要深究 这个问题,这是属于声韵学的范畴。等学到最后,自


然就能够体会到了。诗歌是一种美学 的艺术,韵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初入此道而言,无法具体


解释其中的 道理,但是人对美都是有感觉的。所以历代文人,对这点,持疑问态度的不多,我也就不多讲了。




【问题】


2


:为什么要有格律,写诗不是为了抒发感情吗?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写进诗词中,不就够了吗?




诗贵传意、词贵达境。诗词都一样,意境为 先。情感,可谓就是一种意境。也正由于上诉问题,所以很多在意境上


已颇有造诣的人, 对格律往往不屑一顾。这是非常可惜的!格律的由来,自然有它的道理。




无论是文字还是歌唱等等,我们都会说有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感 情,而且用了感情的东西往往更美更动人。但是,并


不是说这就是唯一。比如我说一句话 :我很难过。而且是完完全全融入了真感情在里面的,可是别人能体会吗?未


必。所以我 们就会通过组织文字的方式,通过用艺术手法去加工,使其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感情。




格律,


就是一种更能表达感情、


产生美的艺术加工。


比如


[


平仄四声的适当交错,


提供了音律协美的规范;


再比如 对


仗的严格要求,保证了诗在建筑形式上的美观


]





打个比方:假如给你 一张大小适中的纸,要求在其上写一段话。格律好比字的多少、字体的大小与布局,而意境则

可以说是单个字的好坏以及这一段话的内容。不能只为了篇幅,而凑字数,这是对的。但如果能够做到每个字 写得


漂亮,而布局又美观,岂不是更好吗?所以说,格律其实就是一种能使得诗句更美的 规范,如同排比和对偶等修辞


手法一样。




一段没用修辞的文字,可能会比一段没用好修辞的文字要写得 好。但如果修辞用好了,一定会更有艺术效果。这就


是格律。




举例理解,


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天净沙

< p>
·


秋思》



< p>
枯藤二字是下降的调,老树是上升,


昏鸦


又是下降 (下句亦如是)


,这就是一种结构美。



再比如周总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樱花红,三字是下,陌上是上,然后柳叶绿是上,池边是下。同理 。


再配上极为工整的对仗(这两句,任意哪个字或者多个字的组合都是对仗且平仄相反的 )


,也就可称为佳作了。




然而,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格律呢?因为相比古人而言,这确实挺难的。我们已经丧失了那 个语言环境,顶


多只能用通顺不通顺来去品读一下,而且格律没用好,很容易适得其反。 于是,当下很多人都排斥格律。但归根结


底,


【不是格律限制了 我们,而是我们驾驭不了它】




< /p>


因此,初学诗,还是要多注重意境的,提高意境为先、为上,因为格律使用不当、或是太死 ,就变成一种窠臼了。


(初学词,可以先不管词牌的深层感情,先选用一些小令再慢慢提 高。





而且,需要明白的是:



< p>
【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和格律而破坏诗句的自然;实在没办法的情况,偶尔出韵或是出律也是可以的 。




(除非参加科举考试

< p>
~





***


友情提示


***




这部分内容,有我自身见解在其中,但并非是个人臆造。



对于那些书面理论的理解,观者或许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其结果都将是共通的。






五、诗韵




1


【近体诗的韵】




近体诗一定要押韵,而且只能用平声的韵,这是两个硬性条件 。


(仄声韵是非常罕见的特例,或者归入古体诗一类,


后文第六 章再有讨论)



上面说过,古时候的韵和普通话的读音有些并不 一致,所以我们在诗词写作时,就一定要用到韵书了。




平水韵(佩文诗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



《广韵》

< br>,


《广韵》


的前身是


《切韵》< /p>



宋代时期,


江北平水人刘渊著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是为

< br>“


平水韵



,清代改称



平水韵





佩文诗韵



。因为< /p>



平水韵



是根 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用的韵,所以唐人用韵,


实际上也就是用平水韵。平水韵共


106


部,如下:




上平声


15


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 ,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


15


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 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


29


韵:



一董,二肿,


三讲,


四纸,

< p>
五尾,六语,


七麌(音语)


八荠,九蟹,


十贿,


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

< p>
十四旱,十


五潸(音闪)


,十六铣,十七篠(音小 )


,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

< p>
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




去声


30


韵:



一送,二宋,


三绛,


四寘


(音制)


,五未,


六御,


七 遇,


八霁,九泰,


十卦,


十一队,十二 震,十三问,


十四愿


(音


愿)


,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


(音个 )


,二十二祃


(音骂)


,二十三漾,< /p>


二十


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声


17


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 三职,十四辑,十五合,


十六枼(音叶,古同叶)


,十七洽。< /p>




注:



a.


上平声、下平声是因为平声字多,而分为平声上卷和平声下卷的 意思,跟阴平、阳平不能类比。



b.


一东的意思是:第一个韵部,为东字部,它还包括了同、童、空等等。



c.


一东、二冬等等这样类似的,为什么分成两个韵部,我估计只有天晓得了, 最有说服力的说法就是说很早的时候


读音是不一样的,也就分成了两个韵部。

< p>



举个例子: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按普通话来看,








”< /p>



明显不能通押;


但是古代汉语






“qí”




< p>



“ní”



这样就可以通押了


(现在的上海话


也是如此)< /p>


。它们都是属于上卷第四韵部支字部。




2


【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更宽的韵,即以邻 韵合用。



古体诗也一定要押韵,


但是 它不止可以用平声韵,


也可以用上去声韵


(且上去通押)


和入声韵。


(上去通押,


下文再


作解释)




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尾荠;去声实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 br>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这个表什么意思呢?比如第一类,把平水韵的一东二冬,合二为一,可以通押了。



而上去通押的意思,用第一类来说明,就是:上声董肿和去声送宋,平水韵中这四个 韵部的字都可以通押了。



但是任何声调都不能和入声通押!




3


【中华新韵(普通话韵)






1


【近体诗的韵】注释里的第三点,加上入声字的消失,引发了诸多争论。所以有不少学者都推崇用新韵 ,也就


是普通话韵。主要是按照普通话里的韵母来作为标准,其大致意思就是凡韵母相同 的一二声(一二声都是平声)字


都可以通押(或者更宽)


。如: 家、他、涯。




这样的好处有几点:



1


)不用时时刻刻参照韵书去作诗填词。



2


)古时候不同韵部,但现在韵母相同的字可以通押。如:先和咸。



3


)避免了古入声字的麻烦。



4


)某些特殊的古平声今仄声字使用起来也不用束手束脚。

< p>



我曾填过的一首《减字木兰花》


,本来其中有一句话:河滨广场,天远风高秋气爽。



要说在意境上,这句还过得去,按普通话来读,也是很工整的;可是





字在平水韵中是属于下卷第七韵部阳字部


里的,古平声,不能和




通押。



这样就相当麻烦了,所 以我只能弃而不用,改此句为:汝临河畔,天远风高秋意漫。




但是有很多学者和大家都提倡沿用平声韵,至于对【新韵到底是好是坏】的个人见解,笔 者将在下一章具体讨论。




还有,< /p>


如果古体诗也用普通话韵的话,


那就不存在之前那些划分了,


要么押平声韵


(一二声)



要么押仄声韵


(三四


声)


。< /p>





六、关于新韵、平声韵




1


【新韵是好是坏】




这个是很多学者争论的问题。新韵的优点,上文已经讲了。同 时,有更多的学者和大家,对新韵持反对意见。其理


由大致如下:




a.


平水韵有着悠久的历史,这 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体系,不可只图一时简便而废弃。


b.


普通话只是当下的官方语言,正如历朝历代都有其特定的官方语言,但历代的文 人都一直沿用平水韵。平水韵是


作为一种书面语言韵律的存在,不可以为当下口语所左右 。



c.


我们汉语中有大量的词汇、典 故、成语,都是历代文人按照原始的声韵结构或者说书面语言韵律而创作的。片面


的声韵 改革,则会使我们的语音体系逐渐走向简单化,古代文学也将从此没落。




其实个人来看,也比较倾向于平水韵,毕竟写的是古诗,为求 格调有古风,新韵当然就次之了。



之前提到的我那句



河滨广场,天远风高秋气爽。



改作



汝临河畔,天远风高秋意漫。




前者似乎就有些现代用语填入了古代框架的感觉,


好比古董花瓶里面插鲜花,


虽然有其美艳之处,


但始终不太搭调。




毛爷爷 的《浪淘沙


·


北戴河》


,其中上阕:大 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似乎也有点这样的感觉。然而这首词的意境是极好的,也许可以作为补救罢。




当然,


由于所学所知有限,


或者有时候没有注意,


我的部分作品里面还是用了新韵的,


因为韵书和现实口语的差距。



如:


《如梦令


·


水中鱼》




风起江山云踏,血染红尘如画。



试问水中鱼,岂会久甘人下。



谁怕,谁怕,莫等一头华发。




按古韵(词林正韵)来讲,



< p>






都在第十部,而





是合字韵入声,在第十九部;


< p>



是月字韵入声,在第十


八部。



所以对于新韵,个人持保留意见,偏向平水韵,也会 朝着那个方面去学习,但并不排斥使用新韵的作品。




2


【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 近体诗的格律来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有些拗口,


所以古人大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也有例外:柳宗元《江雪》


,不过这可以归入



古绝



,古绝的定义见于第 十章)




至于


[


平仄通押


]


就更不用说了,


现下网络上盛行的很多将仄声字和平声字通押


(韵母相同)

< p>
的诗,


是绝不足取的。


(类


比开头讲的《再别康桥》中的




” “




二字)




由此我想到当年一个朋友跟我拽文,说她就喜欢把

< p>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 p>
反过来念的情景,当时我并


没有深究过这个音韵的问题,

< br>只是觉得顺着读起来要更通畅,


但在她



创新主义





个性主义



的说辞下,


却有 点落败


的感觉,


不知道怎样才能用更合理、

科学以及正确的解释来回答她。


如今时移境迁、


物是人非,


我也只好笑笑罢了。





七、近体诗的格律




【格律不是一下子就能研究通透的,需要通过研读古人作品去 熟悉,实践去证明】




推荐入门资料: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诗词格律十讲》



< p>
上文说了,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


因为相比于近体诗 而言,


古体诗几乎不讲格律


(或者是特点不明显)



所以讲诗的格


律,也主要是讲近体诗。

< p>



1


【入律的古风】




古体诗就五言和七言的三字脚(句末三字)来说,有:仄平仄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四种格式。




如:开荆扉、吟松风、河星稀,这都是古风三字脚。



但是不普遍,也没有全部遵循,有很多反例,所以只能算是一种说法。




而这里要说的是一种入律的古风,其特点是:




a.


全诗用律句(指后文中格律诗的 基本句型)


,或基本上用律句;


(通常是七言)



b.


换韵,而且往往是平仄韵交替。



c.


往往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 不同韵的七绝的组合。




王维的《桃 源行》


、白居易的《长恨歌》


《琵琶行》等都属于入律的古风, 这里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2


【体诗的正格、变格及拗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