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及答案

巡山小妖精
965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6: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附送折磨)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

< p>


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br>




A

< br>.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 /p>


B


.“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 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


.“愁” 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 p>
D


.“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 的欢乐气氛,


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


.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



D



2


.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 ,色彩


鲜明。



或:“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红旗在寒风中毫不

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 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


情。

< p>


【解析】



1



D


“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 可能是愉悦的。



2


.开放性试题,从 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送 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


风刮得挺猛,辕门 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


再次传神地写出天 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


色,反衬得整个境 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


加生动。




2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



,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



赏析“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的表达效果。。



2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该句运用对比的表


现手法,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突出强调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


和依依惜别之情。



2


.从将别想到别 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


情,寄托了重逢 的希望,情深意长。



【解析】



1


.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 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


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 修辞,或表达方式,或


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 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


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 写出表达效果。诗句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把船夫捶鼓催促启程和朋友把酒挽留进行对比映


衬,突出地表达了作 者与好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和依依惜别之情。



2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句“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的意思是:今


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叙写的 是情景和思忖的结合。将送别之人


心中的不舍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抒发了词人希望再与 君重逢的迫切愿望。据此理解分析


作答。




3



阅读下 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对诗中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


.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


.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D


.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 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2


.简要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答案】



1



D



2


.示例


:


四海之 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


(


意思对即


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中的“无为”是“无


须、不必”。“歧路”指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儿女”指青年男女。


“沾巾”指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句子的意思是 :请不要在分别的岔路


口,像多情的少年男女伤心地痛哭,彼此泪落沾衣呀。据此,答案 为


D




2< /p>


.试题分析:考查对句意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


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中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


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据此理解分析作


答。




4



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


____ ____


的思想感情。



2

< p>
.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


.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


.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


.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



1


.思念家乡



2



A



【解析】



1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黄鹤楼》诗作以一



愁< /p>



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


分诗人登临 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


愁,做到了 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天净沙



秋思》小令很短, 一共只有五句二


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 人凄苦的心境。



2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


.《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



秋思》不是。



C

.“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里,


隔水相望 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


画面。< /p>



D


.“归乡途中”理解有误。《天净沙


·


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

< p>
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

< p>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


A




译文: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



秋思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


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


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


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


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5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句中“伴”字用的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 p>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 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


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 br>2


.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



1

< br>.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 蛉伴绿螳螂



意思是这一路盛开的


稻花 静悄悄的,谁来作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可以看出这里的“红的蜻蜓伴


随着 绿的螳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红蜻蜓与绿螳螂,不仅在色彩上很艳丽,在二者


之间 加一





字 ,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


的氛围里。更突 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使全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据此作答。



2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 田园


风光。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一句反问,突 出郊


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这成为千古名句。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 闹的


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据此作答。



译文:



一道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 在欢快地玩耍;农家正烹煮着豆荚姜芽社肉,空气中弥漫着


诱人的浓香。这一路盛开的稻 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6



阅读下 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诗题中的“岳”是指


______


,请写出“五岳”中另一座山的名称:


______



2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青未了”写出了山色郁郁苍苍,连绵无际,浩茫混涵,难以言 尽。



B


.颔联中的“割”字既写出了 山之高险,又表达了诗人志向之远大。



C

.颈联中的“层云”与“归鸟”写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巅远眺的景色。



D


.尾联中的“凌绝顶”和“众山小”表现诗人勇攀高峰、壮志凌云。




【答案】



1




泰山



填写“嵩山”“衡山”“恒山”“华山”任何一个均可




2



C



【解析】



1


.考查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理解。“岳”指泰山。中国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海拔


154 5


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


2154. 9


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


市)、南岳衡山(海拔

< p>
1300.2


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

< p>
2016.1


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

< p>
1491.71


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


市)。



2



C


错误,“层云”与“归鸟”是诗人“细望”中所见到的景色,不是登上之后看到的景


色。




7

< p>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徽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


射天狼。



1


阅读这首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出猎场景的。



2


.词中两次写到“射”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弓,《说文解字》的释义为“兵也,所以发矢 ”,后引申出“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


之意。在古诗词中,经由诗人的描绘,弓又具有 了表现英雄气概的内涵。下列诗句中,与


“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相近的一项是



(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乙)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韦庄《关河道中》)


< /p>


(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答案】



1


.示例:运用动作、肖像描写,写出了左牵黄色猎犬、右驾捕猎苍鹰的出猎者的雄姿, 写


出了头戴锦帽、身着貂皮猎装的跟随者千骑竞逐的浩大声势和壮观场面。



2


.示例:“亲射虎”,指亲自射杀猛虎,“射天 狼”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表达了作


者的英勇豪迈之情,抒发了其杀敌报国的雄心壮 志。



3


.甲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本题作答可依据“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所运用的 动作、肖像描写方法和交


代跟随者来概括作答。



2


.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 础上,结合诗


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 用答题格式


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词 句“


亲射



”是指亲自要射杀猛虎;“ 射天狼”中的“天狼”暗指当时的西夏,作者把射杀的目标


对准入侵者。通过这两个“射 ”,既展现了作者的英勇豪迈之情,又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


的壮志豪情。据此理解作答。



3


.试题分析: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 解。“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是“射箭的器


具,弓箭”。【甲】“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是“就是骑马追赶敌人的骑兵


,



路上大雪都把将士的刀和弓箭都覆盖了”,这里的“弓”含义是“射箭的器具,弓箭”。


【乙】“岂知天道曲如弓”的“弓”含义是“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丙】“可怜九


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弓”含义是“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故答案为甲。




8



诗歌赏析。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


山山 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p>


(乙)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


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



(2)


两诗一写秋景


,

一写春景


,


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


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


,


请简要 分


析两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 /p>


1


)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 幅凄凉孤寂的


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


)《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 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


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解析】



【详解】




1


)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点名时令:既营造了氛围,


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


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


)要求学生在


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野望 》中: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


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 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


的“采薇”之句。这里诗人借伯夷、 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


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南乡子》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


来渲染出思乡之情。潮退了,天晚了 ,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9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 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 /p>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 ,新岁独思家。



(注)①赊:遥远。②槎(

< br>chá


):这里指水生植物。




1


)下列诗句中的“东风”与本诗中的“东风”意思不同的一 项是



A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 放纸鸢。




B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

< br>.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一句以乐景 写哀情,请结合本诗作分析。



【答案】(

1



B




2


)草色青青,春花开放,河边的早春景物十分美好,可离家 远行的诗人无心欣赏;这美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