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加强青少年艰苦奋斗教育

巡山小妖精
937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6: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actor的动词)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加强青少年艰苦奋斗教育





诸镇康




3



4

< br>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


别是青少年树立 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书记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


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 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胡锦涛总书记提 出八个“为荣”“为耻”, 坚持以热爱祖国


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


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 荣、以违法乱


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不仅提炼了传 统


荣辱观的精华,而且注入了深邃的时代内涵,树起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标


杆。




联 想


2002



12


6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指出:“艰


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 p>
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


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总书记


对艰苦奋 斗的思想一直延续发展


. 2006


年,是‘十一五’计划开局 之年,是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节约型社会,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


一年。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弘扬艰苦奋斗的论述,对当代青少年具有深远的现实

< p>
意义


.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


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等古人的格言,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艰苦奋斗的民 族。从神话


传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到历史上卧薪尝胆、悬


梁刺股等故事,无不折射出艰苦奋斗的光芒。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蓬勃

< p>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艰苦奋斗的精神作用。我们党是艰苦奋斗精神的


忠实继承者和发扬者。艰苦奋斗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历来为我们党所继承、坚


持、发扬 和践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


孔繁森精神、抗洪 精神、航天精神„„这些激励着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


体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伟大精 神中,无不闪耀着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辉。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毅、邓小平 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艰苦奋斗


精神的实践典范。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不同时 期和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要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次,胡锦涛总书记又再次号召全党大力 弘扬艰苦奋斗作


风,语重心长,寓意深刻。




艰苦奋斗在新时期具有了新的内涵。今天发扬艰苦奋 斗作风,就是要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


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生活上艰苦朴


素,勤俭节约;在思想上保持高昂饱满的斗志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为远大理想

奋斗不息;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努力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在工作


中吃苦 耐劳,不畏艰险,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抢险救灾中不怕艰难困苦,


不怕流血牺牲,勇 猛顽强,一往无前;在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艰


苦创业,争创佳绩等等。这些 都是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


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艰苦奋斗无 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永远不


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过时,而是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 财富。其永恒的意义表现在:


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它能使人保持一种不畏艰 难、锐意进取的意


志,去战胜一切困难,达到理想的目标;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条件 优越时,


它能使人保持勤劳节俭之风,不沉醉于物质享受、不奢侈腐化,从而继续奋发< /p>


向上、开拓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代赋予艰苦奋斗的新内涵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上要锐意


进取;二是在学习上要永不满足;三是在工作上要不断创新;四是在 生活上要


朴实无华。要顺应时代要求,实践艰苦奋斗精神。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群,比如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创新观念和大局

< p>
观念、发展观念等,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不断进取拼搏;要努力学习“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和高科技知识,用新知识武装头脑,拓宽视野。



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在本世


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任务的艰


巨性、复杂性,意味着我们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严峻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必< /p>


须大力提倡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创业之基,兴业之本。




看现状,我们正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 既要打破旧体制的障碍,


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和社会秩序, 又要继续解决


一些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还要朝着实现现代化 建


设的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迈进。越是在艰难的创业时期,就越要求人们树立艰


苦奋斗的精神。今年党中央强调建设新农村作为工作重点,温家宝总理在全球

扶贫大会上说得好:“现在,全国农村仍然有近


3000


万 人没有解决温饱,城镇



2000


多万 人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还有


6000


多万残疾人需要 帮助。


中国消除贫困的问题相当艰巨,还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要使全国贫困< /p>


人口脱贫致富,广大居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任务相当艰巨。我们正在进行经


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部分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一些下岗失业人员,


全国城镇还有上千万企业职工和居民生活依然困苦。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经


过长期的 艰苦努力。





看世界,尽管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尤其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


革 与发展,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


段,综合国力 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第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 然比较落后。在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过程中,艰苦


奋斗精神仍然是我们抓住机遇,加快 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法宝。


任何畏缩、懈怠和盲目乐观,都会使我们丧失机 遇,延误中华民族的复兴。第


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矛


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价值观是文化


的核心,那么,精神支柱则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铸造强大精神支柱本


身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艰苦奋斗


恰 恰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第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西


方敌对势力对 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他们极力输


出其政治主张、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与我进行意识形态的较量。因此,大力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铸造中华民族复 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决不是一件可有可无


的事情,而是事关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 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看 未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了一个新


的历史起点上。”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


期尤为关键。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资源需求迅猛增长同国内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


步 加剧。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在增产的同时不注重节约,那么经


济和社会持续 健康的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强烈意识,发扬艰苦奋斗 精神,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


的根本出路,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 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 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提倡艰苦奋斗、勤俭 建国,并不是要人们


一成不变地再恢复到过去的生活方式上去,而是强调用艰苦奋斗、开 拓创新的


精神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艰苦奋斗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凡成 就大事业,做出大


贡献的人,无不是踏着一条艰苦努力、积极拼搏的道路走向成功的。< /p>



(



)


艰苦奋斗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




我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撰写上自黄帝、下至汉武


3 000


多年的


历史,


付出了毕生精力与 心血,


写成了


《史记》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革命导师马克思为探求无 产阶级革命的真理,用了


40


年的


时间 阅读了


1500


种书籍,最后留下了宏篇巨著《资本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 断提高,党和国家为青少年成


才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环境,这是青少年成才的良好时机。但 是,如果离开了自


己的艰苦奋斗、努力进取,青少年就难以成才、成好才。青少年求学是 成才道


路的新起点,而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没有艰苦奋斗是不行的。马克思说过,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


达光辉的顶点。中国也有一句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青 少年必须拿出刻苦钻研精神,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坚韧毅力,这样才


能学有所成、 学有所能。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老老实实下功夫的过程,


谁害怕下功夫,抱有侥幸 心理,幻想走捷径甚至“一步登天”,企图不学而求


知,其结果“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 勤而无获矣”。当然,学习要讲究方法,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懂得,任何好的方法都是要以 勤奋刻苦为前提,正如爱因斯


坦所说:成功=艰苦的劳动十正确的方法十少说空话。没有 勤奋刻苦、奋发向


上的精神,方法再好也将难以成功。



(



)


艰苦奋斗是磨 练意志的重要途径




意志 和毅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和素质。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曾经说


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 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只有意志坚强,才能经受考验,


方能战胜人生的挫折坎坷。然而 ,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风风雨雨的严峻也


不是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它是在不断 的磨练中产生的,是在长期的艰苦


奋斗中锻造出来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特别重视以艰 苦奋斗精神来磨练自己


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他认为,“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 最无益,一


日暴而十日寒”。作为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应当以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革命


前辈为榜样,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训练、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有

< p>
意识地磨练自己,锻造自己,把自己锻炼成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所作为


的人



(



)


艰苦奋斗是乐观向上的精神支柱




毛主席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

< br>人,无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不会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被艰


苦所 吓倒,而总是能够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古语说:“患在 不为,不患其难”。人生道路不平坦,关键在两条:一是坚定


信念,二是艰苦奋斗。有了 艰苦奋斗的精神,虽临“难”也能乐而“为”之,


因为人们可以在艰苦奋斗中形成崇高的 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顽强


的意志以及智慧和才能;有了这种理想、信念和意 志,就等于有了坚强的精神


支柱,就可以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正是这种坚强的精神 支柱,才使我们


的事业从艰难走向辉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所以,青年人要自觉 地发


扬这种精神,在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中,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



(四)


、艰苦奋斗是拒腐防变的根本保证




艰苦奋斗不仅是克服一切困难, 战胜一切敌人的重要因素,也是青少年


一代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

过好“权力、


金钱、


女色”关,经受“酒绿灯红”


的考验,保持政治本色的根本保证。艰苦奋斗是抵御“糖衣炮弹”的有效“防

腐剂”。古人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个历史规律和社


会真理 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不艰苦创业,


人们只想在前人创 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上,坐享其成,满脑子是金钱万能,成天


想贪图享乐,那么,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是没有不走向衰落和


垮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艰苦奋斗作风 不仅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关系


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着青少年一代的政治生 命。翻开中外历史,这种


事例并不少见:古罗马军团曾经四处征战,成为欧亚大陆最为强 大的军队,但


后来却因为骄奢淫逸而致使战斗力丧失殆尽,由此引发了古罗马帝国的四分 五


裂。素以能征善战著称的满清女真“八旗兵”,在短短几十年内不仅完成了我


国东北地区的统一,而且迅速挥师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强盛的封

建帝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子弟”逐渐放松了日常军事训练、战备值


勤而终 日沉湎于轻歌曼舞、锦衣玉食之中,最终走向堕落,成为纨绔、低能的


同义语

< p>


四、新时期青少年如何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几点思考



(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强烈耻感意识的民族。孟子“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



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从耻



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



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可歌可泣



的事迹,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个“为荣”“为耻”,这一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

< p>
辱观的深刻内涵


,


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会主义思想


,


以及社会主义基


本道德规 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


,


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 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