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与悲观
-
乐观与悲观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两种对人生不同的看法。
要
知道一个人的人生观,
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他对
人生是抱乐观或是抱悲观
的态度。
所以我们讨论乐观与悲观,<
/p>
也就是在讨论一般人所最关心的人
生观问题。
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
为的方向和作人的态度的根本看法。
这种看法普通多叫做“直观”或“洞
见”
。
这其中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
< br>一个人的任何行为,
都是以知识
为主宰,以见解为指导。
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假如见
解正确,则受其指导的行为,必然也趋于正
轨。观与行或知与行是永远
合一而不能分的。盲目者必冥行,无知者必妄为。真切笃实之
知与明觉
精察之行,永远是合一而不分的。悲观与乐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
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直接产生不同的行为,影响不同的生活。
乐与悲是人类共有的情绪。
乐观与悲观就是以乐同悲的情绪相伴随相辅
助去观察人生和世界,
所以又包含有情绪的成分。
无论悲观或乐观皆可
叫做“情绪观”
。
与纯理智的抽象的科学的看法不同。抽象的理智的看法
对于实际行为比较不容
易发生直接迅速的影响。
而包有情感作用的看法
或见解,为情绪
所渲染,生动、活泼、具体,容易产生直接行为,支配
实际生活。
悲观与乐观既然都是有情绪伴随辅助的看法,
当然都是主观
的,
随个人
的感触、性情、态度、环境而变易的。因此也可以说
悲观与乐观皆是不
好的看法,我们最好是不悲观不乐观,实事求是,不动感情,受纯理智
的指导,
勿陷于主观。
但在某意义下,
悲观与乐观仍然可以说是客观的,
因为悲和乐的情绪也可以有普
遍性必然性,
因此也有客观性。
凡人皆有
人情,
一个人虽欲个乐观亦不悲观也不可能。
而且情感之出于
本心发抒
得其正者曰正情、真情。基于正情真情而出发的乐观或悲观,于观认外
物、调理生活,亦有很大的价值。不过,基于悲乐的情绪来看人生和世
界
而得的知识,
同基于理智来看人生和世界所得的知识,
性质上有
些两
样罢了。
根据上面对于乐观和悲
观性质的解释,
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
“悲观”不是
“观悲”
。
对于一个人悲哀的情绪,尽可以用科学
方法研究。如象心理学
家分析悲哀情绪的状态,
穷究悲哀心理的
来源,
考察悲哀事实在神经上
所发生的作用。在作这种研究工作
的时候,心理学家本人并不“悲观”
,
他乃是在“观悲”
。
又如社会学家对于劳苦大众的贫穷愁昔,加以事实的
统计,
科学的调查,
也是“观悲”
,
而不是“悲观”
。
甚至当我们于
敌机轰炸、
敌骑躁蹭之后,去巡视灾区,慰问难胞,我们诚不免酒同情之泪,我们
观悲了,
同时又有悲哀的情绪了,
然而我们对
抗战的前途、
复仇的决心,
却并不悲观。
悲观乃是对于众人目前认为快乐的事情,
于其将来的前途怀
隐忧、
感痛
苦。乃是基于情绪的一种看法,即不仅是主观的情绪
,亦不是对于客观
事实研究的报告。
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分
辨“乐观”不是“观乐”
。
譬如,
参加
盛宴,
进戏园,
看热闹,
都可以说是“
观乐”
,
但却并不一定是“乐观”
。<
/p>
因为赴宴会看热闹的人,心中也许感得异常孤寂悲哀,或兴“良
辰不再”
之叹,或有“众醉独醒”之感。足见乐观的人并不一定是参加快乐场合,
自己享受快乐,
而每每是对于众人认为痛苦悲哀没有办法的状况抱乐观
。
所以乐观多少包含有主观上轻蔑痛苦、
超越悲哀的态度,
p>
而并不是事实
上否认痛苦和悲哀的客观现象。
乐观和悲观既然是主观的态度,
所以一个人之抱乐观或抱悲
观并不一定
为客观事实所决定,
而是随个人痛苦或快乐的经验为
转移。
许多聪明的
年青人,家境甚好,涉世甚浅,然而每每稍受
挫折,便容易陷于悲观。
而饱经忧患、备尝艰苦的人,对于人生倒反而取乐观的态度,又
如白抗
战以来,许多安处在后方,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痛苦的人,或是住在租
界上当寓公的人,
往往对于抗战前途,
深抱悲观。
而在前线作战的将士,
在医院治疗的伤兵,从作战的痛苦经验中
,对于抗战的前途,反而养成
乐观的展望。由此足见真正乐观的人并不一定志得意满,快
乐舒服,生
活上毫无痛苦。同样,悲观的人也不一定垂头丧气,自苦自杀。当曹操
以一世之雄,破荆州下江陵,横架赋诗的时候,他所发出来的诗歌,却
是“忧思难忘”
、
“杜康解忧”的悲观情调。叔本华是著名的悲
观主义的哲学
家,然而他最怕死,最反对自杀。抱悲观主义的人不仅不自杀,有时愈
p>
悲观愈享乐,愈纵情肆欲,酣歌宴饮,以求目前一时的快感。在相反的
方面,乐观的人往往能够不怕死、肯牺牲。历史上许多忠臣烈士、先知
先觉,到了生死
关头,慷慨就义,然而他们精神上仍是乐观的,耶稣上
十字架,仍然祷告上帝,宽恕世人
。苏格拉底始终相信善人快乐,恶人
痛苦,当他被群众判处死刑时,他还说“我去死,你
们去活。
究竟谁好,只有上帝知道。
”其实许多圣贤豪杰在动心忍性困心衡虑的艰
苦生活中,
仍不减
少其奋斗的勇气,
大抵都由于他们精神上修养达到了
一种乐观的
态度,在那里支持着、鼓舞着他们的大无畏精神。
大概讲来,
除非到了颓唐衰乱、人心已死、生机毫无的末世,世界上的
人最大多数都是乐观者。
p>
不过多数人的乐观,
只是天真素朴不知人世艰
险的乐观,
而不是真正的批评的理想的基于学养的乐观。
悲观
论可以说
是恰好对于天真素朴的乐观论加以否定。
悲观论者提出
问题,
指出困难,
揭山艰险,显出人世狰狞面目的真象,使肤浅
轻易的乐观论者,遭受严
重的打击,
因而趋于深刻化。
因为肤浅轻易的乐观论者,
往往忽视现实,
把人
世看得太单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每致陷于懒惰懈怠,喜苟安,
不紧张,不知盘根错节
,艰难困苦,甚至处于覆巢积薪之下,作了釜底
游鱼,犹恬然自嬉,不知危惧。
对于这种最坏意义的乐观和对于这种素朴的乐观的流弊,
悲观论确有补
偏救弊的好处。
悲观论在这种意义下乃
是盛世的危言,
能给恬嬉自满者
以警惕和忠告。不过我们须知警
惕世人,向盛世贡献危言和忠告,乃出
于圣贤淑世的苦心,并不能算作悲观主义。如果,
警惕和忠告可算作悲
观论,那么也只有这种具苦心有深意的悲观论,才是比较健康无弊,
可
以为我们所承认的悲观论。同时,我们又须知道,肤浅轻易恬嘻苟安的
乐观乃是出于愚昧无知,不能说是真正的“观”
,
更说
不上是“乐观”
。
真正的乐观,根据
上文所说,应是基于真纯的快乐的情绪的看法。人类
最高尚、
最
纯洁、
最普遍、
且与快乐最不可分的情绪,
就是“爱”或“仁爱”
,
也可以说是同情心或恻隐之心。人
生最真纯的快乐,既出于仁爱,则在
此意义下,
人生真正的乐观
应是“仁爱观”或“同情观”
。
一个人用同情的了
解、仁爱的态度,来观察人生、欣赏事物,就是真正的乐观者。谚语常
说,<
/p>
“为善最乐”
,
其实亦可说是仁者最乐,
仁爱为快乐之本。因为仁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