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中国精神再发扬(7.16)
-
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中国精神再发扬(
7.16
)
目录:
1
、
2
、
3
、
4
、
5
、
涵养赤诚奉献的时代品格
努力追寻崇高的精神境界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体悟人生的斑斓多彩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涵养赤诚奉献的时代品格
廖建华
人民日报评论
“奉献”二字,历来为人所尊崇,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奋进道路上,越是面临
艰
巨任务、严峻挑战,越需要无私奉献,越呼唤奉献精神。
新冠
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84
岁的钟南山院士无惧病魔、挺身而出,
“
95
后”女医生
4
天
3
夜骑行
300
公里返岗抗疫,北京基层社区防疫摸排工作者甚至睡觉时都抱着手
机……神州大地上传颂着忘我奉献的生动事迹。
在重大疫情考验面前,
p>
无数人迎难而上、
担当尽责,让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有了
更加鲜亮的底色。其中,一批又一批
共产党员逆行出征、无惧风浪,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
奉献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
。从“拼上老命大干一
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焦裕禄,到“为了独龙族群众早日脱贫
,再苦再累都值得”
的高德荣,再到“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黄旭华……
回望党领导人民奋
斗的不平凡历程,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不畏险阻、不怕牺牲,奉献生命和
热血,燃烧青春
和才智,挥洒辛劳和汗水,写就了辉煌灿烂的前进篇章。今天,奉献的内
涵没有改变,
奉献的意义更为凸显。无论是抗击疫情的战场,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场,
都需要不计
得失的真诚付出,都呼唤赤诚奉献的精神追求。
<
/p>
心有大我、心有大爱,方能赤诚奉献。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有了大我大爱的崇高
思想,就能许党报国、担当任事。反之,如果奉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计较于“小我”的
利益得失,就会争名逐利、精于算计,甚至挖空心思、违法乱纪攫取私利。坚持人民至
上,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坚守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公仆情怀,<
/p>
树立“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的高尚品格,涵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p>
干”的精神风范,才能在以奉献为美、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大爱情怀中,成就事业、
点亮人生,抵达崇高的境界。
奉献精神不是
与生俱来的,离不开经年累月的修身正己。从科学理论武装,到党性
教育引导,从传统美
德滋养,到斗争实践磨砺,都是砥砺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三十二
年如一日的守岛英雄王
继才,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的黄文秀……他们都
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
典范。经常和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有助
于增强埋头苦干的原动力、
忠诚奉献的精气神。
自觉接受经常性的理论学习、
教育熏陶,
时常反躬自省、修枝剪叶,注重涵养无私奉献、真诚付出的精神品
格,也是共产党人先
进性的一种体现。
奉献的人生最美丽,
忘我为民最幸福。
奉献有大有小,
只要真心奉献,
都是高尚的、
可贵的。有一分
热,发一分光,矢志奋斗、甘于奉献,我们就一定能在全社会传递更多
正能量,为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汇聚起磅礴力量。
努力追寻崇高的精神境界
向贤彪
人民日报评论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
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
的幸福,
就是在心灵召唤下,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
当选
“感动中国
2019
年度人物”
的樊锦诗,如此诠释自己的幸福观,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时代楷模”敦煌研究
院文物保
护利用群体的共同价值与高尚情怀。
人生幸福,蕴藏在个人所做的事情里。做事遵从本性与初心,是一种追求、一种境
界。有了这种追求与境界,就有了许多“奔赴”的故事:常书鸿从法国巴黎而来,只为
“探寻民族艺术的宝库”
;樊锦诗从首都北京而来,因为信奉“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
/p>
愿”
。有了这种追求和境界,就有了许多坚守的传奇:段文杰把一
生奉献给了莫高窟,
直到生命最后时刻,还清晰地呼唤“敦煌,敦煌”
< br>;李云鹤
23
岁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
< br>作,至今已经
64
年。有了这种追求和境界,就有了许多
奋进的佳话:他们用双手和简
陋的工具,清理出几百年来堆积在
300
多个洞窟里的积沙,修建了上千米的围墙;克服
饮苦水、
点油灯、风沙袭扰等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用一生心血守护敦煌艺术,却
“身在苦中
不知苦”……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对工作和事业的坚
守,对创新精神的弘扬,启示人们
在执着坚守中书写不凡业绩,成就壮美人生。守岛英雄
王继才,三十二年如一日,在荒
岛坚持升起五星红旗;
“水管家
”
曾治中,
勤于实践和钻研,
总结出灌
溉管理
“七字经”
,
被广泛推广应用;
助理工程师吴井泉,每天认真记录潮汐数据、研究规律,建立了一套
全新的潮汐数据模型
。太多的普通人,太多的平常事,都说明一个质朴道理:一个人把
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
力出了,成功就在其中,幸福亦在其中。
人因工作而自立,也
因工作而美丽。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滋养人生,可为精神赋
能。一个把工作当事业的人
,就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投入热情与精力,追求尽职尽
责、尽善尽美;就能兢兢业业
、埋头苦干,变困难和挫折为“垫脚石”
,在攻坚克难中
体味奋
斗的乐趣;就能不计名利、甘于奉献,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
系在一起
,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甚至“无我”的精神升华、人生跨越。
< br>向先进模范学习,不难照见自己的差距。我们也许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往往缺乏
一种深入骨髓的挚爱,或许只把它视为一种职业。我们也许曾把干好工作当作努力的目
标
,但往往缺乏做到极致的追求,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我们也许口头上表示过要淡
泊名
利,但往往缺乏无私与忘我的境界,时常患得患失。哲人有言:
“只有情感,而且
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
”永葆初心,把对国家、
对人民的情感融
入骨髓和血脉,倾注于工作与事业,才能释放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
p>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 br>”读懂人生幸福的真谛,努力追寻
崇高的精神境界,热爱工作、真情投入、无私奉
献,我们何愁不能自我实现,获得真正
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彭飞
人民日报评论
投身贫困山区的卫生院
,把医疗服务带到每一位困难群众身边;发挥专业所长,
为养殖户送去急需的防疫知识和
养殖技术;扑下身子、扎根泥土,从普通办事员历练为
当地发展的带头人……广袤大地上
,
“三支一扶”人员以及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成长
起来的年轻
人,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担当作为、无私奉献,诠释了青春的价值,谱写出
一曲曲奋斗赞
歌。
自
启动至今,
“三支一扶”计划已历经
15
个年头。这项政策专门组织高校毕业生到
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取得丰硕成果。相关服务领域,从最初的
教育、农业、医疗卫生、扶贫开发,逐步拓展到
农技推广、水利、农村文化、就业和社
会保障、贫困村整村推进、基层供销社等。通过“
三支一扶”计划,一大批有知识、懂
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走向基层、走入乡村,为
偏远落后地区注入了发展活力。如
今,
这支人才队伍已达近
p>
40
万人规模,
成为促进基层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三支一扶”计划是输送人才、培养人才的平台,也是年轻人
放飞梦想的舞台。长
期以来,高校毕业生比较缺乏“基层课”
“
实践课”
,而“三支一扶”提供了有效的学习
锻炼机会。
一位投身“三支一扶”计划的基层干部感慨:
“非常感谢‘三支一扶’
平台,
它锻炼了我的耐心和毅力,让我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 br>”在“三支一扶”的催
化作用下,一批又一批高校毕业生发挥所学所长,让青春和
才华绽放在农村基层的土地
上。近年来,报名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人数逐年增多。通
过“三支一扶”
,越来越
多年轻人认识到,基层同样大有可为。
今年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本来就
很重,
现在又叠加疫情影响,
做好各项工作的难度更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三支一扶”
岗位不仅是基层工作的一线
,也是脱贫攻坚的前线,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据人
社部、财政部消息,今年将招
募
3.2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比
p>
去年增加
5000
名。其中,对“三区三州
”等深度贫困地区实行招募计划单列,并将
52
个未脱贫县招募
需求全部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增加湖北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省份招募
< br>名额,扩大扶贫和支医服务岗位开发力度。随着“三支一扶”工作的持续开展,将会有
更多胸怀梦想、勇于担当的年轻人奔赴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扎根服务群众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