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杜甫传》(1)
-
冯至《杜甫传》
(
1
)
目录
1
、少儿时代
2
、壮游足迹
3
、困居长安
4
、身陷贼中
5
、西窜与北征
6
、贬斥华州
7
、洛阳之行
8
、秦州同谷成都
9
、草堂岁月
10
、避乱与回归
11
、流寓夔州
12
、飘泊荆楚及病故
13
、结束语
少儿时代
公元
71
2
年正月
,
春天的绿色脚步
,
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
,
在
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
,
一个
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
.
像每
个新生
儿一样
,
光赤而稚嫩的身子偎依在母亲怀中
,
贪婪地吸吮着
乳汁
.
他的父母
,
亲戚以及前来祝贺的人们
,
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
,
这
个普普通通的幼儿
,
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
/p>
巨星
.
他就是杜甫
.
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
.
先世居于杜陵
(
今西安市东南
).
杜甫
的十三世祖杜预
,
是晋代名将
,
著名学者
,
封当阳县侯
.
十世祖杜逊
在东晋初年迁到襄阳
(
今湖北襄樊
),
任魏兴太守
,
曾祖杜依
艺任巩
县
(
今属河南
< br>)
县令
,
遂迁居巩县
.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
< br>官
至膳部员外郎
.
父亲杜闲曾任
兖州
(
今属山东
)
司马
,
奉天县
(
< br>今陕
西乾县
)
县令
.
近世官职虽不如远祖那样显赫
,
< br>但家境仍是富裕的
,
这为杜甫的成长
,
读书和漫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杜甫的母亲是清河大族崔家的女儿
,
在杜甫尚未记事时便死
去了
.
继母卢氏过门后
,
杜
甫寄养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家
.
姑母为
人贤德
,
对幼小的杜甫关怀备至
,
p>
胜过亲子
.
有一次
,
两个孩子同时
患病
,
她为了保住杜甫的性命
,
忍痛舍弃了儿子
.
此事是杜甫稍大
以后从仆人口中听到的
,
对他的触动很深
.
天宝
元年
(742)
姑母逝
世
,
他以无限悲痛和崇敬的心情撰写墓志
,
称其为有唐义姑
.
义姑
,
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
.
据《列
女传》载
,
齐军来攻鲁国
,
逼
近郊外
,
见一妇人抱子
携侄而行
.
妇人见形势危急
,
子侄不能两全
,
便舍弃儿子
,
抱起侄子逃难
.
齐军问其故
p>
,
答曰
:
弃子而行
义
.
齐军
感慨道
:
鲁郊妇人犹能持节
,
何况朝廷
p>
!
遂罢兵
.
此事与
杜甫二姑所
为十分相像
,
故以义姑称之
.
杜甫后来的同情弱小
,
怜悯民瘼的思
想形成
,
与姑
母的身教有一定的关系
.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
,
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
无可挽救地泯
灭于记忆的长河里
.
使杜
甫到晚年仍然记忆犹新的
,
是他
6
p>
岁时在
偃城
(
今属
河南
)
见到的公孙大娘舞剑器
.
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
的舞蹈家
,
剑器是一种戎装舞蹈
,
动作刚劲
< br>,
节奏铿锵
.
杜甫晚年回
忆当时公孙大娘的舞姿
,
说她忽而自空而落<
/p>
,
光彩夺目
,
如
同后羿
射落的九个太阳
;
忽而拔地而起
,
凌空飞腾
,
如同一群天帝驾着蛟
龙飞翔
;
她上场时
神情端庄
,
如同雷霆初止
,
天地一片肃穆
;
她收舞
时
英姿卓立
,
如同江海停止翻腾
,
凝聚着清冷的光辉
.
这说明
< br>,
幼年
的杜甫就已对艺术有了较强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
力
.
舞蹈
,
书
法
,
绘画
,
音
乐
,
诗歌
,
是
彼此相通的
.
据说
,
< br>当时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
孙大娘的舞蹈之后
,
书法大有长进
.
事实说明
,
这种激昂顿挫的舞
姿
,
对此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也起了一定作用
.
杜甫
7<
/p>
岁时
,
开始创作诗歌
.
儿童作诗
,
往往以动物为题材<
/p>
.
初
唐诗人骆宾王也是
< br>7
岁时开始作诗
,
那首
《咏鹅》
诗确实写得不错
.
杜甫所咏的却非平凡的鹅
,
而是神鸟凤凰
< br>(
诗已失传
).
在古人心目
p>
中
,
凤凰是祥瑞之鸟
,
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
.
杜甫开口便
咏凤
,
这说
明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
已萌生出对国家富强的期盼
.
这似乎是一个
预兆
,
因为杜
甫终生都是心系国家
,
心系民族的
,<
/p>
他对国家
,
民族的
那份苦恋
,
真可感天地而泣鬼神
.<
/p>
中国有句老俗语说
:
三岁看大
,
七
岁看老
.
以杜甫观之
,
此言不差
.
练习作诗的同时
,
杜甫还学写大字
p>
,
很勤奋
,
很刻苦
,
到
9
岁时<
/p>
,
已写满了一口袋的习作
.
同写诗一样
,
书
法也是家传
.
祖父杜审言和父亲杜闲都于书法上有一定造诣
.
杜审
言曾自夸其书法当得王羲之北面
,
虽属虚张
,
但看来也确有相
当的
水平
.
宋人蔡居厚家藏杜闲所书《
豆卢府君德政碑》
,
称其书法简
远精劲
(
见《苕溪渔隐丛话》
).
杜甫在家庭翰墨的熏陶下
,
书法日
有长进
,
步入壮年后终于形成瘦硬的风格
,
明朝人胡俨曾见过杜甫
书写的《赠卫八处士》
p>
(
此诗为杜甫
47
岁作
),
称其字甚怪伟杜甫
晚年所作《
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表述了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主张
,
瘦
硬是杜甫的艺术审美观
,
无论对书法
,
对绘画
,
对诗歌艺术都
持有
这种观点
.
杜甫十四五岁就已在诗坛崭露头角
,
他出入于文人荟萃的场
所
,
与当时的文坛名流交往
.
郑州刺史崔尚
,
豫州刺史魏启心
,
曾褒
奖杜甫的文才有似汉朝著名文学家班固和扬雄
.
这二人的年龄当
大于杜甫几十岁
,
他们乐与少年杜甫交往
,
颇能说明杜甫文才的超
卓
.
这期间
,
他还得到岐王李范的赏识
.
李范是睿宗第四子
p>
,
好学工
书
,
p>
雅爱文士
.
杜甫经常出入于李范的府第
p>
.
中书令崔憬的弟弟崔
涤任秘书监
,
与玄宗款密
,
此人也
对杜甫很器重
,
常邀杜甫来家中
作客<
/p>
.
杜甫晚年飘泊潭州
(
< br>今湖南长沙
),
遇到了当年著名歌唱家李
龟年
,
曾感慨万端地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
就是<
/p>
回忆少年时与李
,
崔二人的交往
.
杜甫虽然成熟较早
,
但作为少年
的他
,
仍未完全脱掉孩子气
.
幼儿时他身体不太好
,
经常闹病
,
在姑
母的精心照
料下
,
长到十几岁时
,
已经健壮得像个黄犊
,
一天到晚
欢蹦乱跳没个时闲
.
他家的院子里种有梨树和枣树
,
八月秋风送爽
时
,
p>
树上梨黄枣红
,
他简直就像只顽皮的猴子<
/p>
,
不停地爬上爬下
,
欢
声笑语飞满庭院
.
这时的他决不
可能想到
,
命运之神已悄悄地为他
安排
了一条艰难困苦的生活道路
,
他将在这条坎坷的人生旅途上
p>
洒汗
,
流泪
,
p>
泣血
,
哀歌
.
p>
但此时
,
他距离这条道路还远
,
因为他还有
一个颇为快意的青年时代
.
[NextPage]
壮游足迹
唐代知识分子不囿于书斋生活
,
读书之
外喜好游历天下
.
特别
是盛唐时期
p>
,
读万卷书
,
行万
里路已然成为时尚
.
杜甫出生的那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