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笔下的毛泽东
-
斯诺笔下的毛泽东
斯诺笔下的毛泽东
(说不尽的毛泽东)
1936
年夏天,有位机智而勇敢的西方记者,为让世界了解
中国革命的真相,
只身冒险进入陕北苏区采访,他就是埃德
加·斯诺。
斯诺于
1905
年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
苦家庭,年轻
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厂学徒,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
工作,
1928
年到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任职,后在
燕京大
学任教(新闻系教授)并学习中文两年。期间,他与史沫特
莱、
宋庆龄、
鲁迅及中共地下党人有过接触。
1936
年
6
月,
他带着对中国革命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从北平出发,途经
西安进入陕北苏
区。
斯诺是第一个到陕北苏区采访的西方记者,通过
4
个月的实
地考察,
他
利用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
写成近
30
万字的
《红
星照耀中国》
(又名《西行
漫记》
)一书。作为一个严肃的、
对中国情有独钟的西方记者,
斯诺在书中对当时的所见所闻,
包括对毛泽东主席等各种人物都作了比较客观、公正和不
带
偏见的报道与评论。
在斯诺的笔下,当时毛泽东主席的形象就很不寻常。
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斯诺当年进入陕北苏区后不久,首先认识了周恩来,并由周
恩来同志引见,很快
就在保安(今志丹县)见到了毛泽东主
席。
在斯诺的第一印象中
,
毛主席“是个面容瘦削、
看上去很
像
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
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
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
/p>
面孔……”
斯诺第二次看到毛主席是在
陕北的一天傍晚。当时,斯诺看
到一个没戴帽子的高个子的人,在街上走着,他一边和两
个
年轻农民谈话,
一边认真地做手势。
斯诺起先没认出他是谁,
后经别人指点才知道是毛主席。使斯诺倍感惊讶的是,南京
p>
虽然悬赏
25
万元(银元)要其首级的毛泽
东却毫不介意地
和旁边的行人一起在走。
斯诺在苏区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毛泽东博学多才,对历史和
哲学更有深入的研究。<
/p>
斯诺说:
“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
他
(指毛主席)
,向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
个客人
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他就要求我改期再谈。
他花了三四夜的工夫专心读了这几
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
是什么都不管了。他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p>
而且也读过一些古希腊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
格尔、
卢梭等人的著作。”
斯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眼光也很锐利。
他认为毛泽东主席
好学上进、博取众长的精神惊人。毛主席不论走到哪里,那
两只装着文件和书籍的铁箱子总是不离身,即使在紧张的长
征途中也不例外
。一有空隙他就博览群书,对中外历史和古
今哲学更是爱不释手。
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 br>斯诺在苏区通过细心观察和了解,认为毛泽东主席是一个令
人极感兴趣而又复杂的
人。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
富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他自己和苏维
埃的缺点
的时候,他也笑得很厉害。
虽是初次接触,
斯诺很快就发现毛主席“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
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
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
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
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
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
感兴
趣的事”。
通过多次采访,斯诺还发现毛主席对世界形势非常
熟悉。因
为即使是在长征途中,红军也能收听到无线电的新闻广播。
在陕北,红军还出版自己的报纸。毛主席对世界历史,对欧
洲社会和政治,也有实际
的了解。他相信罗斯福是个反法西
斯主义者,中国可以跟这样的人合作。而希特勒和墨索
里尼
是走江湖的骗子、权术家,资产阶级的傀儡。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尚未发生时的
1936
年,毛主席对西方政治人物就有了<
/p>
比较清醒的认识,在斯诺看来,这是不简单的,有远见的。
p>
对于中日关系,
毛主席对斯诺说:
“今天中
国人民的根本问题
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
我们苏维埃的政策决定
于这一斗争。
”
因为“日本军阀希望征服全中国,
使中国人民成为他们殖民地
的奴隶”。毛主席还说:“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
国的敌人,
而且也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敌人。它特别是那些
< br>在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即美、英、法和苏俄各国人民
的敌人。
日本的大陆政策和海上政策一样,
不仅针对着中国,
而且也是针对那些国家的……”
关于国共关系,毛主席对斯诺
明确地说:“早在
1932
年,红
军就
提出媾和建议,并愿意在抗日的共同纲领基础上与南京
联合。”但是,当时这个“提议被
拒绝了”。现在共产党又重申
它原来的提议,愿意合作,停止内战,建立中华民族‘抗日
民
族统一战线’来抵抗侵略者。
只要南京同意建立民主的代议制
政府,对日抗战,还政于民和保障人民的公民权利,他答应
把红
军和苏区完全归中央政府管辖。
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
斯诺作为一个无党派背景的西方记者,说话写文章都比较直
率,
敢于直言。当他在苏区体验生活4个月后说:
“切莫以为
毛泽
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决不会有一
p>
个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他说:“但是,不可以否认,你觉
得
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
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
。
”斯诺认为毛泽东主席身上总
是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
而这力量是来源于“中国人民大
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
、
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
反
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
的程度”。因此,斯诺推断说:
“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
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作为)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
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能成为一个
非常
伟大的人物。”
当斯诺在陕北苏区认真观察这个“异乎寻常”
的人——毛泽东
主席和“异乎寻常”的群体——红军时,他由浅入深,由表及
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反复探索和思考。他反问道,如果
毛主席及其指挥
下的红军不是代表中国大众的迫切要求,没
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那么“红军抗击具有极大优势的军事联
合力量
(指国民党军队
及其地方反动势力)
达
9
年
(指
1927
年—
193
6
年)
之久,
这个非凡的记录应该拿什
么来解释呢?
当时的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
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如南京在同他们作战时能利用的
现代技术,他们是怎
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呢”。
斯诺通过调查研究,进
一步了解到毛主席及指挥下的红军之
所以能“战斗得那么久,那么顽强,
那么勇敢,
而且——正如
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
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