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数的例子10个
-
数学大数的例子
10
个
【篇一:数学大数的例子
10
个】
筹算女杰王贞仪
女数学家王贞仪
p>
(1768
-
1797 )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
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
订策算证讹》一卷、
《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
/p>
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
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
也有用金属、玉、骨
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
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
上排布。应用
“
算筹
”
进
行计算的方法叫做
“
筹算<
/p>
”
,算筹传入日本称为
“
算术
”
。算筹在中国
起源甚早
,《老子》中有一句
“
善数者不用筹策
”
的记述,现在所见
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
渐为珠算所取代。
17
世纪初叶,英
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
到我国,也称为
“
筹算
”
。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
戴震等人曾加以
研究。戴震称其为
“
策
算
”
。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
< br>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
筹算进行增补讲
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
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
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
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
使用
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
< br>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
1903
年才开
始被使用,故
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
100
年。
数学会女前辈高扬芝
高扬芝
(1906
-
1978
)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
1930
年大学
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
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
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
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p>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
(
旧时叫高等微积分
)
、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
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
行人
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
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
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
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
能寻求到走出迷
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
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
快被唤醒催
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
《
cle
bsch
氏级数改正》,
1935
年在
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
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
行列式》
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
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
1935
年
7
月
25
日中国数学会在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
33
人出席,
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
议会评
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
1951
年
8
月,中国数学
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
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
63
p>
人中惟一的女代表。
20
世纪
60
年代,
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位数学女博士徐瑞云
徐瑞云,
1915
年
6
月
15
日生于上海,
1927
年
2
月考入上海著名的
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
更加
浓厚,因此,
1932
年
9
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
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
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
步青担
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
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
30
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
为苏步青
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
“
想不到助教
p>
竟能讲得这么好。
”
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
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
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
绩
经常是满分。
1936
年
7
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
系留
校任助教。
1937
年
2
月,
26
岁的徐瑞云与
28
岁的生物系助教
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
得亨伯特留学德国
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
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
意。而徐
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
凯屋独利的关门弟子。徐瑞云主
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
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
时国际上研
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
广撷博
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
1940
年底,徐瑞云获得
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
“
关于
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
”
,
1941
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
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
即离德回国,于
1941
年
4
月回到母校,
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
的讲台。
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
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
形式,徐瑞
云也参与其间。
1944
年
11
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
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
称赞道:
“
你们这里是东
方的剑桥!<
/p>
”
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
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
出的数
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1946
年,
31
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952
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身投
入
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
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
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
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
楷模,进入全国同
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
p>
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
1955
年由高等教育出
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数学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于<
/p>
1928
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
/p>
她从小耳濡目染,聪明好学,画感、乐感很强,祖父和父亲特别喜
欢她。读小学和中学时,她不偏科,文理兼优,这些对她后来从事
数学事业帮助很大。<
/p>
胡和生虽然爱好广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为一位画家,而是考上
大
学继续深造。抗战胜利以后,胡和生考进大学数学系,
195
0
年毕业,
又报考了浙江大学著名数学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
苏步青教授的
硕士研究生。
1952
年
院系调整,苏教授与她转入了上海复旦大学。
复旦是以苏步青为首的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
策源地,人才济济,加
之老一辈数学家的鼓励指导,同行的互勉竞争,托着这颗新星冉冉
升起。
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
,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
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例如,对超曲面的变形理论
,常曲率空间
的特征问题,她发展和改进了法国微分几何大师嘉当等人的工作。
19 60
-
1965
年,她研究有关齐次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的问题,给出
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空隙性的一般
有效方法,解决了六十年前意大
利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她把这个结果,整理在与
自己的丈
夫谷超豪合著的《齐性空间微分几何》一书中,受到同行称赞。她
早期在我国最高学术刊物之一《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共轭的仿射
联络的扩充
》
(1953
年
)
、《论射影平坦空间的一个特征》
(1958
年
)
、
《关于黎曼空间的运动群与迷向群》
(1964
年
)
等重要
论文。至今,
她发表了七十多篇
(
部<
/p>
)
论文、论著。她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
< br>全运动群、规范场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树,成为国际上有相当
影响和知名度的
女数学家。她的一些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
水平。例如,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她
撰写的专著《孤立子理论与
应用》,发展了
“
< br>孤立子理论与几何理论
”
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
1982
年,
胡和生与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4
年起担任
p>
《数学学报》副主编,并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1989
年被聘为
我国数学界的
“
陈省身数学奖
”
的评委;
1992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
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
年改称院士
)
,至今选出来
的数学家院士,只
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华裔算杰张圣蓉
张圣蓉
1948
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到台湾居住。
她从小聪慧,喜爱读书,对数学情有独钟。张圣蓉中学毕业后考入
著名的台湾
大学数学系,
1970
年获学士学位。她不满足于此,又以
p>
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
函数
”
是数学中最基
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数学家说过
“
函数
概念是近现代数学思想之花
”
。它的产生、发展实质上
反映了近现代
数学迅速发展的历程,同时也与函数论、解析数学的发展相辅相成。
张圣蓉选择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
“
函数论
”
作为攻读对象。
她的导师是一
位著名的函数论世界大师,她要同函数论专家一道去
摘取函数论皇冠上的明珠。
1974
年,张圣蓉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
博士学位,从此在美国从事函数论的研究工作。她对函数论
中复平面上的解析函数、多复
变函数以及有界函数的解析函数的逼近等高深领域都有涉猎,
1976
< br>年,
28
岁的张圣蓉通过对道格拉斯函数的研究撰写了世
人没有发现的这类函数特征的论文,这为第二年著
名数学家马歇尔解决著名的道格拉斯猜
测铺平了道路。张圣蓉一鸣惊人,
1977
年又撰写出另一篇令
函
数论专家惊叹的论文,证明了马歇尔攻克道格拉斯猜测中的一个未发现的难题。在清一
色的男数学家主
导的函数论领域,她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p>
【篇二:数学大数的例子
10
个】
猪八戒扛着钉耙边走边说:
“
猴哥跟老博士学了不少数学知识,他更
神气了,他看
不起我,我也去找老博士学学数学,长点儿能耐!
”
猪八戒见到老博士倒地便拜,口中说:
“
师父在
上,徒儿八戒这边有
礼了。
”
老博士伸
手去搀扶猪八戒说:
“
请起,请起。
”
老博士问:
“
你想学什么呢?
”
猪八戒一拱手说:
“
您肯收我这个徒弟
了?人家都说我笨,我就跟您学学算术吧。
”
老博士说:
“
好,只要你肯学,我就收你这个徒弟!咱们边散步边
谈。<
/p>
”
说着就带着八戒溜溜达达向前面走去。
前面是一个集市:日用百货、蔬菜水果、大饼油条
……
样样都有。
他们来到一个卖大饼的摊前,八戒一看到焦黄的香喷喷的刚烙
得的
大饼,就挪不动步了,馋得口水直流,就对老博士说:
“<
/p>
徒儿肚子饿
得受不了,师父您给徒儿买几张大饼吃吧!
”
老博士说:
“
那要讲个条件,先要算一道题,算对了才给吃。
”
猪八
戒连忙点头说:
“
行!只要给
我吃就行。
”
老博士说:
“
这个大饼摊一
共
100
千克大饼他们已经卖出了
3/10
,把余下的
< br>2/5
卖给你。你算
算,你能吃到多少千克大饼呀?
p>
”
猪八戒一手揪着大耳朵说:
“
把
2/5
的大饼卖给我
,那还不好算。先
把一天做的
100
千
克大饼分成
5
份,
1
< br>份嘛是
20
千克,我拿其中的
2
份,那就是
40
千克呗。嘿!还真不少
,够我吃个半饱!
”
“
他们都说我老猪不识数,那才叫胡说咧,只要一提吃的,我可从来
不犯迷糊。
”
说完,伸手去拿大饼。老博士说:
“
别动!你算得不
对!
”
猪八戒双手一摊说:
“
我觉
得没算错啊!
”
老博士说:
“
你应该吃
28
千克饼
才对。
”
猪八戒舔着嘴唇说:
“
真能吃上
28
千克
饼也行啊!
”
老博士看他怪可
怜的,就
说:
“
你从这些切好的饼里拿一块吃吧!
”
卖大饼的把大饼切成了各式各样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
底都一样
长,高也一样高。猪八戒看着这些饼说:
“
我特能吃,我得挑块大点
儿的。
”
老博士问:
“
你看哪块饼最
大?
”
猪八戒指着一块斜边最长的说:
“
这
块最大,你看这块饼有多长!
”<
/p>
卖大饼的笑着说:
“
< br>这些饼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大小都是一样的。不
信,我给你称一称。
”
果然,卖大饼的用秤一称,每块饼都是
500
p>
克
重。
猪八戒顺
手拿了一块边吃边问老博士:
“
师父,这是什么道理?
”
老
博士说:
“
如果饼的薄厚均匀的话,哪块饼的面积大,哪块饼就重。
”
猪八戒点点头说:
“
这
点我明白。
”
老博士又说:
“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底乘高的一半。这些饼的底和高都相等,它们的面积自
然也相等。
2
、聪明的小男孩
< br>从前,一个国王经常以给身边的大臣出难题来取乐,如果大臣答对
了,他将用小恩
小惠给点赏赐;如果答不出来,那将受罚,甚至被
砍头。
p>
一天,国王指着宫里的一个池塘问:
“
你们
谁能说出池子里有多少桶
水,我就赏他珠宝。如果说不出来,我就要
‘
赏
’
你们每人
< br>50
大鞭。
”
大臣们被这突如其
来的问题难住了。
正在大臣们心慌意乱之际,远处走过来一个
放牛的小男孩。他问清
了事情的缘由之后说:
“
我愿意见见这位国王。
”
大
臣们把小男孩带到了国王身边。国王见眼前的小男孩又黑又瘦又
小,便怀疑说:
“
这个问题答上来有奖,答不上来可要被砍头的,你
知道吗?
”
在场的人都替这个小男孩捏了一把汗,可小男孩
却不慌不
忙地回答出国王的问题。国王无奈之下,拿出珠宝奖励给了小男孩。
小朋友们,你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
其实,国
王出的是一道条件不足的问题。在正常的思维模式下是无
法找出正确答案的。小男孩正好
抓住这一关键。他是这样回答的:
“
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
池塘一样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
池塘一半大,就是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三分
之一大,就是
3
桶水
……”
小男孩实际上打破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
分析,他的头脑多么聪明,多么灵活啊!
3
、黄金分割点
——
神秘的
0.618
2000
多年
前,数学家发现:一条线段分割成大、小两段,若小段与
大段的长度之比恰好等于大段与
全长的比的话,那么这一比值等于
0.618..........
人们把这个点叫做黄金分割点。
有趣的是:人的肚脐是人
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
脚跟的黄金分割点。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埃菲
尔斜塔都与
0.618
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