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数的例子10个

玛丽莲梦兔
897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7: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机柜配件)


数学大数的例子


10





【篇一:数学大数的例子


10


个】



筹算女杰王贞仪



女数学家王贞仪


(1768



1797 )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


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 订策算证讹》一卷、


《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 /p>


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


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


也有用金属、玉、骨 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


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 上排布。应用



算筹




行计算的方法叫做



筹算< /p>



,算筹传入日本称为



算术



。算筹在中国


起源甚早 ,《老子》中有一句



善数者不用筹策



的记述,现在所见


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 渐为珠算所取代。



17


世纪初叶,英 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


到我国,也称为



筹算



。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 戴震等人曾加以


研究。戴震称其为



策 算



。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

< br>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


筹算进行增补讲 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


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 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


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 使用


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

< br>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


1903


年才开 始被使用,故


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


100


年。



数学会女前辈高扬芝



高扬芝


(1906



1978


)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


1930


年大学


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


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


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p>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


(

< p>
旧时叫高等微积分


)


、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


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


行人 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


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 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


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 能寻求到走出迷


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


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


快被唤醒催 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



cle bsch


氏级数改正》,


1935


年在 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


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 行列式》


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 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


1935


< p>
7



25


日中国数学会在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


33


人出席,


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


议会评 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


1951



8


月,中国数学


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


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


63


人中惟一的女代表。


20


世纪


60


年代,


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位数学女博士徐瑞云



徐瑞云,


1915



6



15


日生于上海,


1927



2


月考入上海著名的


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


更加 浓厚,因此,


1932



9

< p>
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 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


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 步青担


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


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


30


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


为苏步青 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



想不到助教


竟能讲得这么好。



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 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


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 绩


经常是满分。


1936


< p>
7


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


系留 校任助教。


1937



2


月,


26


岁的徐瑞云与


28


岁的生物系助教


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 得亨伯特留学德国


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

< p>
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


意。而徐 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


凯屋独利的关门弟子。徐瑞云主 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


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 时国际上研


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 p>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


广撷博 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


1940


年底,徐瑞云获得


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



关于


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




1941


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


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 即离德回国,于


1941



4


月回到母校,


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 的讲台。


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


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


形式,徐瑞 云也参与其间。


1944



11


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


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 称赞道:



你们这里是东


方的剑桥!< /p>



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


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


出的数 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1946


年,


31


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952


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身投


入 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


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 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


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 楷模,进入全国同


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


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


1955


年由高等教育出


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数学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于< /p>


1928


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 /p>


她从小耳濡目染,聪明好学,画感、乐感很强,祖父和父亲特别喜


欢她。读小学和中学时,她不偏科,文理兼优,这些对她后来从事


数学事业帮助很大。< /p>



胡和生虽然爱好广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为一位画家,而是考上 大


学继续深造。抗战胜利以后,胡和生考进大学数学系,


195 0


年毕业,


又报考了浙江大学著名数学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 苏步青教授的


硕士研究生。


1952


年 院系调整,苏教授与她转入了上海复旦大学。


复旦是以苏步青为首的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 策源地,人才济济,加


之老一辈数学家的鼓励指导,同行的互勉竞争,托着这颗新星冉冉


升起。



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 ,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


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例如,对超曲面的变形理论 ,常曲率空间


的特征问题,她发展和改进了法国微分几何大师嘉当等人的工作。


19 60



1965


年,她研究有关齐次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的问题,给出


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空隙性的一般 有效方法,解决了六十年前意大


利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她把这个结果,整理在与 自己的丈


夫谷超豪合著的《齐性空间微分几何》一书中,受到同行称赞。她


早期在我国最高学术刊物之一《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共轭的仿射


联络的扩充 》


(1953



)

、《论射影平坦空间的一个特征》


(1958


< p>
)



《关于黎曼空间的运动群与迷向群》


(1964



)


等重要 论文。至今,


她发表了七十多篇


(


部< /p>


)


论文、论著。她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

< br>全运动群、规范场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树,成为国际上有相当


影响和知名度的 女数学家。她的一些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


水平。例如,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她 撰写的专著《孤立子理论与


应用》,发展了


< br>孤立子理论与几何理论



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



1982


年, 胡和生与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4


年起担任


《数学学报》副主编,并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1989


年被聘为


我国数学界的


陈省身数学奖



的评委;


1992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


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


年改称院士


)


,至今选出来 的数学家院士,只


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华裔算杰张圣蓉



张圣蓉


1948


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到台湾居住。


她从小聪慧,喜爱读书,对数学情有独钟。张圣蓉中学毕业后考入


著名的台湾 大学数学系,


1970


年获学士学位。她不满足于此,又以


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函数



是数学中最基 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数学家说过



函数


概念是近现代数学思想之花



。它的产生、发展实质上 反映了近现代


数学迅速发展的历程,同时也与函数论、解析数学的发展相辅相成。


张圣蓉选择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



函数论



作为攻读对象。


她的导师是一 位著名的函数论世界大师,她要同函数论专家一道去


摘取函数论皇冠上的明珠。



1974


年,张圣蓉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 博士学位,从此在美国从事函数论的研究工作。她对函数论


中复平面上的解析函数、多复 变函数以及有界函数的解析函数的逼近等高深领域都有涉猎,


1976

< br>年,


28


岁的张圣蓉通过对道格拉斯函数的研究撰写了世 人没有发现的这类函数特征的论文,这为第二年著


名数学家马歇尔解决著名的道格拉斯猜 测铺平了道路。张圣蓉一鸣惊人,


1977


年又撰写出另一篇令 函


数论专家惊叹的论文,证明了马歇尔攻克道格拉斯猜测中的一个未发现的难题。在清一 色的男数学家主


导的函数论领域,她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篇二:数学大数的例子


10


个】




猪八戒扛着钉耙边走边说:



猴哥跟老博士学了不少数学知识,他更


神气了,他看 不起我,我也去找老博士学学数学,长点儿能耐!




猪八戒见到老博士倒地便拜,口中说:



师父在 上,徒儿八戒这边有


礼了。



老博士伸 手去搀扶猪八戒说:



请起,请起。




老博士问:



你想学什么呢?



猪八戒一拱手说:



您肯收我这个徒弟


了?人家都说我笨,我就跟您学学算术吧。




老博士说:



好,只要你肯学,我就收你这个徒弟!咱们边散步边


谈。< /p>



说着就带着八戒溜溜达达向前面走去。



前面是一个集市:日用百货、蔬菜水果、大饼油条


……


样样都有。


他们来到一个卖大饼的摊前,八戒一看到焦黄的香喷喷的刚烙 得的


大饼,就挪不动步了,馋得口水直流,就对老博士说:


“< /p>


徒儿肚子饿


得受不了,师父您给徒儿买几张大饼吃吧!

< p>



老博士说:



那要讲个条件,先要算一道题,算对了才给吃。


猪八


戒连忙点头说:



行!只要给 我吃就行。



老博士说:



这个大饼摊一



100


千克大饼他们已经卖出了


3/10


,把余下的

< br>2/5


卖给你。你算


算,你能吃到多少千克大饼呀?




猪八戒一手揪着大耳朵说:

< p>



2/5


的大饼卖给我 ,那还不好算。先


把一天做的


100


千 克大饼分成


5


份,


1

< br>份嘛是


20


千克,我拿其中的


2


份,那就是


40


千克呗。嘿!还真不少 ,够我吃个半饱!





他们都说我老猪不识数,那才叫胡说咧,只要一提吃的,我可从来


不犯迷糊。



说完,伸手去拿大饼。老博士说:



别动!你算得不


对!




猪八戒双手一摊说:



我觉 得没算错啊!




老博士说:



你应该吃


28


千克饼 才对。




猪八戒舔着嘴唇说:



真能吃上


28


千克 饼也行啊!



老博士看他怪可


怜的,就 说:



你从这些切好的饼里拿一块吃吧!




卖大饼的把大饼切成了各式各样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 底都一样


长,高也一样高。猪八戒看着这些饼说:


< p>
我特能吃,我得挑块大点


儿的。




老博士问:



你看哪块饼最 大?



猪八戒指着一块斜边最长的说:




块最大,你看这块饼有多长!


”< /p>



卖大饼的笑着说:


< br>这些饼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大小都是一样的。不


信,我给你称一称。



果然,卖大饼的用秤一称,每块饼都是


500



重。



猪八戒顺 手拿了一块边吃边问老博士:



师父,这是什么道理?




博士说:



如果饼的薄厚均匀的话,哪块饼的面积大,哪块饼就重。


< p>


猪八戒点点头说:



这 点我明白。



老博士又说: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底乘高的一半。这些饼的底和高都相等,它们的面积自 然也相等。



2


、聪明的小男孩


< br>从前,一个国王经常以给身边的大臣出难题来取乐,如果大臣答对


了,他将用小恩 小惠给点赏赐;如果答不出来,那将受罚,甚至被


砍头。



一天,国王指着宫里的一个池塘问:



你们 谁能说出池子里有多少桶


水,我就赏他珠宝。如果说不出来,我就要




你们每人

< br>50


大鞭。



大臣们被这突如其 来的问题难住了。



正在大臣们心慌意乱之际,远处走过来一个 放牛的小男孩。他问清


了事情的缘由之后说:



我愿意见见这位国王。




大 臣们把小男孩带到了国王身边。国王见眼前的小男孩又黑又瘦又


小,便怀疑说:



这个问题答上来有奖,答不上来可要被砍头的,你

知道吗?



在场的人都替这个小男孩捏了一把汗,可小男孩 却不慌不


忙地回答出国王的问题。国王无奈之下,拿出珠宝奖励给了小男孩。

< p>
小朋友们,你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



其实,国 王出的是一道条件不足的问题。在正常的思维模式下是无


法找出正确答案的。小男孩正好 抓住这一关键。他是这样回答的:



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 池塘一样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


池塘一半大,就是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三分 之一大,就是


3


桶水


……”

< p>


小男孩实际上打破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


分析,他的头脑多么聪明,多么灵活啊!



3


、黄金分割点


——


神秘的


0.618



2000


多年 前,数学家发现:一条线段分割成大、小两段,若小段与


大段的长度之比恰好等于大段与 全长的比的话,那么这一比值等于


0.618..........

人们把这个点叫做黄金分割点。



有趣的是:人的肚脐是人 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


脚跟的黄金分割点。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埃菲 尔斜塔都与


0.618


有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