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说课稿
-
《古诗二首》说课稿
老师们:
你们好!
< br>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
思想品德课本第四
册第六课《古诗二首》
。
一、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这一课安
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两者相比,
《草》
难度较之
《春晓》稍大些。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
《春晓》再教《草
》
。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因为,
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
么让学生
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
习补充的两首诗歌
《咏鹅》
、
《夜宿山寺》
。当然,这两
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
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由此
可见,学好古诗
《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
/p>
(出示图
片并板书:草)
《草》
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
在这
之前所学的
《画》
和
《锄
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而《草》这首古诗中,
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
“
< br>离离
”
这个词,
在古诗中是指野
草茂盛
的样子,而现在
“
离
”
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像这样古今义发生
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习的古诗中还有很多。
那么,
< br>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
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
《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所作,
告诉人们春天
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
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全诗
p>
共四行,
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
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
后两行
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
顽强生命力。
《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
中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br>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
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p>
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
那么,
教
学重点是
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我制定了以下
5
个教学目标:
1
.掌握
4
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
/p>
“
离离、枯、荣、尽
”
< br>这些字词
的意思。
这个目标也是针对课后练习
1
的要求制定的。
根据课后练习
< br>2
、
3
的要求,
我又制定了接下去两个目标:
2
.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
.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
.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5
.初步了解学习古诗可以按
“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
”
p>
这五个步骤学习。当然,这仅仅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模式。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
把《草》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学
《春晓
》
,补充学习《咏鹅》
、
《夜宿山寺》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二、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
p>
落实重点、
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
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
五个步骤(贴卡片)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
.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
师可以渗透一
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
《春晓》这首古诗时,
一般先弄懂
“
春晓
”
< br>意思。
2
.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
(板书:白居易)他
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
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
p>
白居易
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
》这首诗。那白居
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
欲。
3
.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
识。通过这一个
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
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
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
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
生对
“
离离、枯、荣、尽
”
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
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
(板
书:
离离枯荣尽
)
“
< br>点
”
在什么上呢?
“
点
”
在学法上,
“
拨
”
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
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
办?学生可能会说
“
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
”
等。学生查阅
字典,联系
诗句,知道
“
尽
”
的定义项是
“
完
”
。对于
“
枯、荣<
/p>
”
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
冬生长
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
(幻灯出示:
)要求他们
想想,
“
枯、
荣
”
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
“
枯
”
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
“
荣
”
填在茂盛的
野草下
,
那么就理解字义了。
至于
“
离离
”
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
/p>
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
“
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
助解决吧!
”
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
养孩子自
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始终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突
破了灌
输式的教学模式。
如何让学生理解
“
离离
”
呢?我利用多媒体,
在大屏幕上出现一
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
么样?学生可能回答
“
很茂
盛、绿油油
、密密麻麻
”
等,那么
“
离离
”
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
“
离
”
现在的意思是什么
?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除了
“
离离
”
,
还
有
“
走
”
< br>。在古代
“
走
”
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