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中国首席潜航员”的深海生活_名人故事
-
叶聪:“中国首席潜航员”的深海生活
九天揽
月,五洋捉鳖。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潜到神秘海底,一探究
竟。
2008
年,
“蛟龙号”
研制成功后
,
他作为主创设计人员和试航员,
于
2
009
年
10
月
3
日,
在南海成功试潜
1000
p>
米;
2010
年
7
月
13
日,
成
功试潜
3757
米;
2011
年
7
月
26
日,成功试潜
5057
米。
2012
年6
月
27
日,蛟龙”号在当日进行的
7000
米级海试第
5
次下潜试验中,
最大下潜深度达到
7062
米,并在海底发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地
质多样性存在。由此,他被称为“中国首席潜航员”
。他先后荣获全
国五一劳动奖章、
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称号。
他叫叶聪
,
他笑称是
“深
海的哥”
,
他终于实现了将中国的载人深潜纪录刷新到
700
0
米的愿望,
成为万米深海世界第
3<
/p>
人。
A
p>
。一年后,他们这个团队拿出了“蛟龙号”草图,震惊全国
1
/
18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叶聪,
1979
年
11
月出生。叶聪父母的家在江苏黄陂城南的一个小区
里,
居室简朴,叶聪的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
< br>叶聪年少时,下河玩水、上树摸鸟,男孩子的各种淘气事,叶聪小时
候没少干过。
叶聪小学
3
年级时,舅舅送他一件皮衣,在和同学们一
起玩闹时,把皮服撕开了一个口子。叶聪找到针线盒,将皮衣缝好。
他用
的是白线,太显眼,叶聪将黑鞋油涂上。一多月后,这个秘密才
被母亲常耀俊发现。
p>
1989
年,
黄陂突降暴雨,积水严重,母亲急着上班,才
11
岁的叶聪
p>
找来
10
多根竹篙,扎起一个竹筏子,将妈
妈和邻居们送出去,晚上
再将他们接回来。受到母亲的表扬,邻居的称赞。
有一年暑假,
父亲叶大
群给他布置一个任务:
在屋顶上垒一块菜园子,
让叶聪把土运上
去。叶聪左右手各提一只篮子往上拎土,先后用坏
8
2
/
18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个篮子,终于把菜园子的土全部铺满。
叶聪在读高一的时候,
奶奶病重,<
/p>
叶聪就帮助伺候奶奶,
给奶奶洗脸,
喂饭
,分担了一部分家务。
1997<
/p>
年,叶聪从黄陂市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船舶工程。叶聪
的学
习成绩特别优秀,对画图也很感兴趣,不管是房子还是轮船,他
都喜欢,还喜欢工程类的
学科。
叶聪做事踏实,乐于助人,
是父母最为自豪的事情。叶聪大学刚毕业
后那一年,日子过得很
紧。
后来他们才知道,儿子在资助一位家庭贫
困的学生读书。<
/p>
叶聪是“幸运儿”
< br>,
2001
年
7
月,叶聪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来到江
苏无锡,
进入中
船重工集团公司
702
所工作,
叶聪刚
进所就被分到水
3
/
18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下工程研发部门,参与潜水器的研发,这对叶聪来说“如鱼得水”
。
在工作之余,他还主动“承包”了所里一个公共卫生间的清扫工作,
每天主动去清洁卫生间。
同事感到奇怪,
叶聪说:
p>
“我年轻多做点事,
好好锻炼锻炼。
”
p>
2002
年,
中国迎来了“蛟龙号”立项的大事。
2003
年,由于船舶研<
/p>
究的专业背景,
24
岁的叶聪在“蛟龙号
”项目中担任了总布置主任
设计师角色。叶聪这一张“白纸”也在短短的一年中变得色彩
斑斓。
一年后,这个团队拿出了“蛟龙号”的草图,震惊全国。
“蛟龙号”
顺利立项,开始了真正的研制,他们的目标深度是世界第一的
7000
米纪录,
这对于一个探访深海刚刚起步的国家
来说,
外国人都觉得是
天方夜谭。
从训练到独立完成深海航行,一名潜航员需要
4
年时间。首先,要有
一定的专业基础,做精细的作业
时需要镇定,操作动作要准确。
4
/
18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在潜海领域,既当设计师,又当操作者,世界罕见。他能成为
中国首
席潜航员,关键是从设计到深潜,他熟悉“蛟龙”号的每一个零件。
这其中,叶聪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一步步看
着“蛟龙
号”的诞生,叶聪对它的感情难以言喻。
< br>2007
年
4
月,叶聪结婚,蜜
月还没度完,叶聪就要出海,因为在海
上工作时间较多,陪妻子的时间很少。在海上工作
,由于海事卫星电
话比较贵,
1
分钟<
/p>
4
美元,用不起,只能发送电子邮件。叶聪一天会
发一封电子邮件,报告平安。如果忘了发邮件,妻子会担心:会不会
出事了!每
次出海,时间太长,妻子只能在家里祈盼丈夫平安,早日
安全归来。
2007
年
< br>9
月,
“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
第一
台载人潜水器,它的耐压结构,生命支持系统,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
5
/
18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海上试验来改进。而且,试验风险巨大,关键时刻,潜航员必须挺身
而出。
蔚蓝色的海洋,乘龙入
海,在神秘的海底,探索奥秘。这是人类从古
至今的梦想。终于,
2009
年
8
月,
< br>“蛟龙号”要下海了,主驾人选也
随即公布。叶聪当选是众望所归,他是设计师,
对潜器熟悉了解;他
是指挥部成员,和指挥部沟通顺畅;另外,他也是有经验的潜航员。
进入载人舱,温度高达
40
℃,湿度也很大,感觉不太舒服。随着不
断下
潜,舱内温度逐步下降,为了防冻,潜航员会不断添衣服。
潜水器完全没入水面之前,需要进行水面检查和注水,因此,摇晃得
很厉害,舱内非常闷热,叶聪只好不停地擦汗。之后,在巨大压铁的
带动下,
潜水器缓缓下潜,
随着深度增大,
周围逐步变
暗,
漆黑一片,
温度也变得很低。下潜过程中,他会和两位同伴
聊天、拍照,让舱内
6
/
18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的气氛轻松、融洽。
第一次下潜很浅,才
38
米,然后慢慢加深,借此,
还要调试一些设
备参数等。
38
米、<
/p>
100
米、
800
米……“蛟龙号”潜水器慢慢向下潜
入。在载人深潜试验中,都是叶聪驾驶潜水器。他
们对海区做调查,
包括风向、海水深度、盐度、密度等等。
潜航过程中的饮食非常简单,可带巧克力、饼干、三明治甚至
馒头等
食品,下潜人员需要补充大量的热量来抵御寒冷。
B
。
“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进行深海试验取得成功
叶聪每次下潜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
在海底工作约四五个小时。
通过
观察窗往外看,舱外一片漆黑,唯有电话的信号声响着。每隔
< br>20
分
钟,
潜水器驾驶员和水面
母船进行通话,
而船上的仪器不时向母船发
7
< br> /
18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送相应数据。
首次试验,遇到麻烦,下潜
50
米时。第一次把缆绳解开,
考察通讯
能力,
结果一入水,
对讲机就
熄火了。
叶聪在海底漂移了一个多小时,
只看到外面有光亮,不
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只好
不停呼叫:
“舱内
一切正常,请回答!
”喊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上岸。
上岸之后听
人说,有
10
多分钟时间看不到潜水器,大家都发慌了。
盛夏在海上颠簸,潜水舱暴露在露天甲板
上,甲板温度
60
―
70
摄氏
度,要接受炎热的考验。有一次遭遇
6
级风险的海况,巨浪涛天。那
次他也晕船了,但他咬牙坚持着,不能倒下
,他要对潜水器的设备安
全负责。
2009
年
10
月
3
日,叶聪驾驶的潜航器下潜到
1
000
米深海,首开中
国潜水深度先河。
8
/
18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在数千米深海中,
存在巨大风险。<
/p>
叶聪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潜航器支撑
故障,海底环境复杂,如果进入
到粘的泥沙里就可能陷住。渔民的渔
网,
工程船舶的管线,
p>
复杂的岩石也有可能困住潜航器。
叶聪说:
“潜
航员在几千米的深海下,
想得最多的,
是如何完成好祖国交的的任务,
不是自身的危险。
”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 br>2010
年
7
月
13
日,海上风平浪静,
“向阳红
9
号”驶向试潜点,
在这艘船的后甲板上的一个白色的潜艇
,身后还装
有
4
个螺旋桨,形似飞艇。
潜航员叶聪、刘开周与唐嘉陵,他们神采
奕奕地走进了“蛟龙号”
,那一刻,他们形象显得格外高大。
“布放潜水器!
”试验现场总指挥大声命令。
“蛟龙号”潜
水器缓缓接
近海面,在蔚蓝的大海上越来越小,逐渐浸入水中。
9
/
18
__
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