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
12
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
文通过对
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
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
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
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
念。除
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
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
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
的镇定、
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
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
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
值。本组课文,既是对学生已有语文读写基本功的复习和
巩固,又是今后各
方面语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结
合导
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
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
目是综合运用以
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
感
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
p>
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2.
教学目标
(
1
)读读记记“含糊、僻静、恐怖、拘留”等词语。
(
2
)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
到生动
的革命传统教育。
(
4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
(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
被害的过程,感
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
2
)教学难点: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
的社会背
景来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
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通过
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
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
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来表达思想感情,
从而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p>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理
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
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怎样引导呢
?
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并在读课文前交流。了解当
时中国的
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及
李大钊生平。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
大钊被捕前、
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
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与同学讨论,
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
命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堂课犹如一出戏,需要通盘统筹,精心安排,因此,要搞好课堂教学
的
整体设计。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
上,本着面向全体学
生的原则,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作了如下安排:全文共学
习两课
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
革命精神,
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第二课
时,
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研
读训练,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前后
连贯、首尾呼应地叙述事情经过,表达思想感
情的,从而进一步理清文章思
路,训练语言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所强调、追求的“加强综合,
突出
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
的要求呢?又如何体现新的课程改革所注重的培养学
生“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关键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
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
机地结合起来,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注意教师的
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
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营造愉悦、平等、和
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争作学习的小
主人,培养学生敢想善问,
主动探究、富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据此,我对本课设计了如下
的教学环节:
一、
以题激趣,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在情
境激趣的基础上,设置悬念,以题激趣:是谁在回忆?
回忆的是谁?回忆的是哪些事?时
隔十六年了,为什么还要回忆?以此,抓
住题眼,触发情思,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文章的
学习中来,并结合课前预习
时所查资料,边读边想:通过自学,你可以自行解决什么问题
?对李大钊的
英雄形象,你产生了怎样的第一印象?此外,还存在哪些疑难等等。这样,
既可以了解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
又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扫除阅读障碍的参与意识,得到尝试质疑、自能读
书
的有效训练。
二、
主旨入手,拓展教学
扣住文章的主旨
部分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
课时,为了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主旨
部分,我引导学生质疑:李大钊在敌人面
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一种什么样的
力量占据着他的心?
——
对
革命事业的
信心。这一句贯通全文,是表现李大钊精神的主线。这里我抓住
“信心”一词展开教学。
在理解“信心”一词的基础上,围绕“信心”一词
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战争年代革命英雄
黄继光、刘胡兰、邱少云……是因为
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
相信革命事业必定胜利,
才使他们在敌
人面前英勇顽强,将生死置之度外。学生从战争时代的英雄人物联想到现实
生活
中的英雄人物,进而联系到身边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必将受到教育、
受到感染和熏陶。
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加以分析品位,展开联想,既激起学生
的学习兴
趣,又使其加快领悟文章的内涵。
三、品析语言,进入情境
言为心声。
从语言训练入手,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
自主学习“李大钊在处境相当
危险的情况下,坚持留在北京工作”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