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
.word
版本可编辑
.
欢迎下载支持
.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
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
创作经验……其中,
最大
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其中最为成功的人
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
/p>
《三国演义》
中的
“三绝”
——诸葛亮、
关羽、
曹操被称为
《三国演义》
中的
“三奇”
或
p>
“三绝”
。
<
/p>
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
:
“吾以为
《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
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
;
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
毛崇岗认为,
< br>《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
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
被视为
“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 br>(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
采取有效措施,
扫平各地割据势力,
结束了汉末
混乱局面,统一北方,
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
得到保证,<
/p>
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
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
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p>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
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 p>
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
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
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奸雄”形象。作者注意到人物形象的
丰富性、复杂性,并没有把这个形象简单化,而是肯定他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在强调他“
奸”的同
时,也刻画出他的“雄”
。
A
.曹操之“雄”
< br>曹操雄略冠时,智谋出众。作品注意揭示其智慧和谋略,并时时与其豪爽、豪迈的气度相联系,刻
画出一代枭雄的典型形象。
1
、气度豁达,志向远大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坦言: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
”
具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勇气,具有敢为人先、勇于承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
,曹操历数二十多年来自己讨董卓、除
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
刘表等功业,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
王”
,表现出超拔的雄豪之气。
2
、知人、爱才
历史上的曹操唯才是
举,
知人善任;
小说中对此虽然作了重大改动,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写出曹操知
人、爱才的一面;如善待关羽、敬佩赵云,等等。
3
、富有文采,诗风雄放
历史上的曹操富有文学才华,其诗雄浑奔放、古劲苍凉,小说对此多也有表现。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在气氛紧张的赤壁之战
前,穿插描写曹操诗酒豪放,充分展现其
1
文档来源为
: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 br>版本可编辑
.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
p>
.word
版本可编辑
.
< br>欢迎下载支持
.
雄豪情怀。
B
.曹操之“奸”
由于曹操信奉“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
学,所以其高才
往往与恶德相结
合,
因而小说最将其塑造成为一代奸雄。
《三国演义》
多方展示曹操的狡猾奸诈、
诡计多端、凶狠残暴、虚伪自私、飞扬跋扈、
荒淫无耻,把他写成一个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
成为一个恶德集中的箭垛式人物。<
/p>
1
、许劭评赞
小说一开始在曹操第一次出场时,曾借许劭之口,说曹操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为曹操
的形象作了基本定位。
p>
2
、
“捉放曹
”与杀吕伯奢
事见《三国演义》第
四回。小说通过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披露曹操“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
下人负我”的
人生哲学,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具体情节,展示其“奸雄”的各个侧面。
根据
《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
曹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多疑而杀了吕伯奢家人
,
但由于当时吕伯奢外
出,吕伯奢本人并未被杀。小说为了突出
曹操的自私残忍,虚构了曹操杀死吕伯奢的情节。
p>
历史上的陈宫与曹操杀吕伯奢之事没有任何关系,小说作者却把陈宫与曹操杀吕伯奢之事联系
起
来,把陈宫写成一位见证人,通过陈宫捉曹、放曹、随曹、弃曹这一逐渐变化过程,展
示出曹操残
忍奸诈的面目。
3
、许攸问粮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许攸是曹操旧友,袁绍谋士。官
渡之战中他截获曹操书信,
知曹操
粮
尽。初降曹操时,曾探问曹军粮草虚实。曹操一连四次说谎,最终不肯吐露实情。作者借此极写
< br>曹操之奸诈。
4
、
“借头欺众”
事见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不择手段,常有
灭绝
人性的欺诈残暴之举,借王垕人头欺骗众人、收买人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作
者由此说明,
曹操一生的功名是建立在对士兵和将领的欺骗和愚弄基础上的,是以他人无
辜的鲜血和生命换来
的。此事历史上并无记载,完全出于作家的艺术虚构,以展示曹操残
暴奸诈,与小说中爱民如子、
宅心仁厚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
5
、忌杀杨修
小说写曹操爱才与刘备爱才截然不同,刘备爱才建立在平等基
础上,体现了信任和尊重,他对诸
葛亮的态度可作明证;曹操爱才则是自己高高在上,充
满了猜疑
和欺诈,不容他人超
过自己。因此,小说一方面写他爱才,另一方面又写他嫉贤妒能。杀杨修
就是一个最典型
的例子。
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历史上曹操杀杨修是因杨修介入曹氏父子的内部争斗,而且有违
曹操意志,小说则将此完全归因于曹操对杨修过人才华的嫉妒。
写曹操杀杨修之前,作者还历数数事,写曹操嫉妒杨修的过程
:杨修曾破解曹操的“阔”
、
“一盒
酥
”
、
“梦中杀人”之谜,最后又窥破曹操“鸡肋”之意,于是曹
操找借口处死杨修。
6
、妄意二乔
铜雀台本建于赤壁之战以后,
与东吴
二乔无关,
小说却把铜雀台建筑的时间提前到赤壁之战以前,
并
在第四十四回、
四十八回写到曹操对二乔美色垂涎已久,
极写其
好色之丑行。
小说写曹操驱使无
1
文档
来源为
: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p>
版本可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