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范文5篇
-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范文
5
篇
< br>
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
看你说你,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
搅乱你的心。心如果乱了,一切就都乱了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
你的人,不用你解释。因为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
见人心。下面是的小编为
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1500
字
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后,感
受颇多,收
获颇丰。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历史是发展的
,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
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的<
/p>
;
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
观点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我是九十年代毕业的师范生,自踏上工作岗
位至今一晃已十多年了,这十多年中,课堂教学中遵循的主要是苏联教育理论
家凯洛夫的
教育学,即把一节课分解为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
新知、运用新知
(
作业
)
五个阶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其间我也在不断
汲取着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或多或少地悄然
发生着一些变化。但我总觉得这
些陆续吸收的理念,没有象《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中所讲
得那么全面、深入,
让人信服。它让我更加系统地了解到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
视野、素
质教育的实质、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各种教育观的发展历程以及教师如何进行<
/p>
教育教学的研究等,真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阅读期间,我不止一次地在书中空
白处写下自己的随感,尤其是书中所举
到的一些实例,有的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最让我深
有体会的是书中第一章里所
提到的关于课堂教学革命的问题。“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我们
的课堂上常常出
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书中把这
种教
育称为“去问题教育”。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
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
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
那
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
1
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
地说:“我今天向
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
,会喜形
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
/p>
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教育新理
念》
p8)
为此,作者极具眼光地发出呼吁,应倡
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所谓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也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
着更多的问题走出
教室。这种教育思想在书中的后面也反复提到。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
为目
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
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思想下的教
< br>育行为无形中保护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
争的
日益激烈,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
不败之地的关键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
培养。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
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
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
中有自己独立位置,关键在于能不能适
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这种适应绝不是消
极的、被动的适应,而是主
动的、创造性的的适应。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
穿教学在于教
师。
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它的
推陈出新。
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化结果为
过程的教学。分科教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的表现,学科的分化,并不能改
变现实世界是综合的这样的事实。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却将知识割裂了开
来。一位教初三数学的老师有一天突发奇想,向全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
题:我们教室
的体积有多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这简单,你告诉我们
长、宽、高。
'
老师说不知道。同学们又异口同声地说:“那就没有办法了。”
老师反问同学们:“你们就不能想想办法吗比如,量一量“同学们受此启发,
觉得茅塞顿开,又异口同声地说:“你给我们尺。
'
老师说没
有。“那就没有办
法了。
'
老师没有办
法,只好再次提示:“难道你们浑身不都是尺吗'“对啊
!
我<
/p>
们的身高、臂长、掌宽都是尺啊。
'
很快
,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关于这个问题的
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
,可是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解
2
决一
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
(
《教育新理念》<
/p>
p19)
这个例子
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
被割裂开来是多么可怕的事
!
我们的学生变成了高分低能
的“考试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长期以来,综合知识的学习
< br>与运用不被重视,这不仅是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个观念问题——把专门化看成
是高
级人才的象征,把简单知识的综合运用看成是低级人才的表现。如何使学
生具有综合运用
知识的能力成为我们的基本理念,把这种理念渗透在每门课、
每节课的教学中,是不容易
的。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
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给我们一线的教
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
我们只有不断自我更新,拓宽学科视野,跨学科进
行进修,提高将知识转化为
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
和现代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的能力
,
增强
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
性。
我信奉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这样
的教师: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
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
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且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
变化。我将为此
而不懈努力
!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
暑假,我读了丁昌桂老师的《名教
师是写出来的》这本书,这本书说明了
教育写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从专业发展
的角度提供了教育写作的路
径和方法。所以,我想就为什么要教育写作、教育写作写什么
、教学写作怎样
写这三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是为什么要教育写作
“鼓励从低起点的功利性追求起步,但绝不能因此停步,而应
向着更高的
目标与价值取向迈进,达到把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书
里是这么说的。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刚开始进行教育写作都是基本都是迫于外
界压力:或许是为了评职称、或许是学校要求、或许是为了考核、又或许是为
了稿费和荣誉……总之,目的都不单纯,很少有人为因为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
3
而自发的进行写作,这也就是说教育写作基本是从功利性追
求起步的,创作的
思想境界也不高。但是,起步低没关系,只要不停下来沾沾自喜,而是
追求更
好的目标与价值,那教育写作就有发展和提升的可能。
“教育写作,改变了教师述而不作
的定势,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
成了知识的生产者,从感性的实践者变为理性的思
考者。”“教师的实践智慧
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实践中淬炼,更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著名
特级教师孙双金
说,写作改变了他的思维品质,使他怡情养性,静下心来。特级教师管建
刚认
为,不停地写作使他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技术,也提高了
教学效能。”这些也正说明了教育写作的发展与提升对教师的成长是很有帮助
< br>的。随着教育写作能力的进步,教师对教育与教学的思考也会逐渐深入。照本
宣科
、几十年如一日的机械式教学也许永远在原地踏步,而教育写作可能让教
师在反思中提升
、在创造中深化。积极的教育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积
极作用的,它能够锻炼教师
的思维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
的教学水平。
“教育写作是基于教育生活中问题
的观察,思考与表达,通过仔细观察,
勤奋思考,渐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增强了。”教育
写作有助于梳理教师在教学
中的获得的种种想法,能够让模糊的思绪变成清晰的思想,更
有利于提升教师
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因此,教育写作是必须的,是基本积极的。
其次就是教育写作写什么
丁昌桂老师说,教育写作是写问题,问题也就是矛盾。那么问
题从哪来呢
我想讲的是“问题从哪来”中的一个小小的点——问题是“从学习中思考辨析
而来”。
书中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
直被认为是歌颂北宋的繁荣的画作,我从来没有对这种理解产生疑惑。但是丁
桂
昌老师在书中写道:“看似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少了两种最常见的
动物——马
和羊。”他认为马匹和羊皮都是军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从而暗示
了北宋重文轻武的窘境
,但是皇帝却只读出了歌颂,因此,北宋的积病没有得
4 <
/p>
到救治,最终灭亡。丁老师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就是创造性解读,在这之
前我从未注意到《清明上河图》还能有此深意,这种解读开阔了我的思路。
第二个例子则是对《我不是最弱小
的》创造性、深入型解读。在之前的备
课中,我对这一课的理解一直流连于课内,却从来
没想过思考过为什么“一家
四口出行,居然只带一件雨衣”的问题。丁老师从作者入手,
终于从他的一本
著作中找到了原因
:
原
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孩子都有严重的心灵创伤,所
以设定一家四口只带一件雨衣,
是为了让孩子去经受风雨的洗礼,因为阳光总
在风雨后。那为什么又要保护蔷薇花呢因为
当时粮食匮乏,蔷薇花果酱要供过
冬使用,所以文中的深意是家长会等待时机在暴风雨中
教育孩子,保护更弱小
的花儿。
这就是从学习阅读中思考辨析,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读。因此
我们在进行
教育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像这样敏锐地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创新解读,写出
问题,解读问题。
最后就是教育写作怎么写
不仅文学创作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发
起步的,教育写业也是从思想感情的触
动起步的。面对同样的外在现象,有的人会受到触
发,而有的人却无动于衷。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没有对教育材料的高度
关注以及敏锐的
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抓住灵感、引发触动。
但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
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
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
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
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发,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
逝。所以仅仅有
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
,朦
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
么这个触动,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如果把教育写作的过程是
< br>一个人形成的过程,那么触发就是构成人的骨架,它可以帮助你确定大体方向
和模
糊框架
;
而对这个触发进行深化,有意识地收集材料,则是为人
带来支撑点
与血肉
;
接着,对这些材料
进行熔炼、进行规划,、进行精简,也就是所谓的
5
“意化”,这个人才能变得“肌理匀称”;而通过序化,调整并规划教育写作的
文章结构,则让这个人的人体结构合理、和谐
;
再对教
育文章进行物化,则是为
这个人编织美丽合身的外衣
;
最后,对教育写作的成果进行“冷却”、“窖
藏”,就是让这个人沉淀出
出众的“气质”。
这就是教学写作的过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丁昌桂老师对教育写作的理解
实在太透彻
了,这本书只读一遍远远不够,只有常读常思考,才会常有新感受。
《老师的提包》读书笔记
这是一阵轻柔的微风,吹不散花香
;
是一场黄粱梦,短暂却令人魂牵梦绕。
这是世间绝美的爱恋——
“老师与我”。
一次偶然的机遇,她
(
大町月子,女主人公
)
在酒馆遇见了中学时的国文老
师,两人在日后相
处十分融洽,两人时常喝喝酒、聊聊天、旅
行······做着各种生活中琐碎的小事,
与普通朋友相处别无区别,但却
又是那么特别。这股爱淡淡的、凉凉的,如一杯茉莉花茶
,还散发着缕缕清
香。在这琐碎中两人体会到对方的爱,即使,只是短短的三年。“老师
,我们
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呢。”自老师去世后,月子在结尾说道。既温馨又含着淡淡
p>
的忧伤,涩涩的味道,令人欲哭又止。
这本书为我们用诗画般的文笔,描绘了绝美的爱。令人感叹三
生,千丝万
虑,如轻烟被风吹散了一般境遇,美的令人神往。
爱,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性
别。只要心中有爱,任何事物都无法阻
挡你对爱的追求。人这一辈子追寻的除了或者的真
谛,剩下的不就是爱么如果
连自己的爱都无法去争取,活着,一点惬意的时光也不会拥有
多少。爱是一件
艺术品,令多少人沉醉其中是宝贵的财富——你的爱人。我们不能歧视每
一个
人纯真美好的爱,这都是可贵的,否则你自己也绝对不会获得多少爱的回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