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范文5篇

玛丽莲梦兔
850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22: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教头)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范文


5


< br>




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 看你说你,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


搅乱你的心。心如果乱了,一切就都乱了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


你的人,不用你解释。因为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 见人心。下面是的小编为


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1500






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后,感 受颇多,收


获颇丰。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历史是发展的 ,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


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的< /p>


;


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


观点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我是九十年代毕业的师范生,自踏上工作岗


位至今一晃已十多年了,这十多年中,课堂教学中遵循的主要是苏联教育理论


家凯洛夫的 教育学,即把一节课分解为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


新知、运用新知


(


作业


)


五个阶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其间我也在不断


汲取着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或多或少地悄然 发生着一些变化。但我总觉得这


些陆续吸收的理念,没有象《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中所讲 得那么全面、深入,


让人信服。它让我更加系统地了解到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 视野、素


质教育的实质、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各种教育观的发展历程以及教师如何进行< /p>


教育教学的研究等,真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阅读期间,我不止一次地在书中空 白处写下自己的随感,尤其是书中所举


到的一些实例,有的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最让我深 有体会的是书中第一章里所


提到的关于课堂教学革命的问题。“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我们 的课堂上常常出


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书中把这 种教


育称为“去问题教育”。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


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


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


那 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



1


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 地说:“我今天向


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 ,会喜形


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 /p>


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教育新理

< p>
念》


p8)


为此,作者极具眼光地发出呼吁,应倡 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所谓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也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 着更多的问题走出


教室。这种教育思想在书中的后面也反复提到。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 为目


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


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思想下的教

< br>育行为无形中保护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


争的 日益激烈,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


不败之地的关键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


培养。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 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


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 中有自己独立位置,关键在于能不能适


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这种适应绝不是消 极的、被动的适应,而是主


动的、创造性的的适应。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 穿教学在于教


师。





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它的 推陈出新。


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化结果为


过程的教学。分科教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的表现,学科的分化,并不能改

< p>
变现实世界是综合的这样的事实。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却将知识割裂了开


来。一位教初三数学的老师有一天突发奇想,向全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


题:我们教室 的体积有多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这简单,你告诉我们


长、宽、高。


'


老师说不知道。同学们又异口同声地说:“那就没有办法了。”

< p>
老师反问同学们:“你们就不能想想办法吗比如,量一量“同学们受此启发,


觉得茅塞顿开,又异口同声地说:“你给我们尺。


'


老师说没 有。“那就没有办


法了。


'


老师没有办 法,只好再次提示:“难道你们浑身不都是尺吗'“对啊


!


我< /p>


们的身高、臂长、掌宽都是尺啊。


'


很快 ,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关于这个问题的


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 ,可是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解



2


决一 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


(


《教育新理念》< /p>


p19)


这个例子


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 被割裂开来是多么可怕的事


!


我们的学生变成了高分低能


的“考试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长期以来,综合知识的学习

< br>与运用不被重视,这不仅是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个观念问题——把专门化看成


是高 级人才的象征,把简单知识的综合运用看成是低级人才的表现。如何使学


生具有综合运用 知识的能力成为我们的基本理念,把这种理念渗透在每门课、


每节课的教学中,是不容易 的。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


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给我们一线的教 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


我们只有不断自我更新,拓宽学科视野,跨学科进 行进修,提高将知识转化为


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 和现代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的能力


,


增强 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


性。





我信奉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这样 的教师: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


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


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且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 变化。我将为此


而不懈努力


!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





暑假,我读了丁昌桂老师的《名教 师是写出来的》这本书,这本书说明了


教育写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从专业发展 的角度提供了教育写作的路


径和方法。所以,我想就为什么要教育写作、教育写作写什么 、教学写作怎样


写这三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是为什么要教育写作





“鼓励从低起点的功利性追求起步,但绝不能因此停步,而应 向着更高的


目标与价值取向迈进,达到把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书


里是这么说的。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刚开始进行教育写作都是基本都是迫于外

< p>
界压力:或许是为了评职称、或许是学校要求、或许是为了考核、又或许是为


了稿费和荣誉……总之,目的都不单纯,很少有人为因为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



3


而自发的进行写作,这也就是说教育写作基本是从功利性追 求起步的,创作的


思想境界也不高。但是,起步低没关系,只要不停下来沾沾自喜,而是 追求更


好的目标与价值,那教育写作就有发展和提升的可能。





“教育写作,改变了教师述而不作 的定势,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


成了知识的生产者,从感性的实践者变为理性的思 考者。”“教师的实践智慧


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实践中淬炼,更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著名 特级教师孙双金


说,写作改变了他的思维品质,使他怡情养性,静下心来。特级教师管建 刚认


为,不停地写作使他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技术,也提高了


教学效能。”这些也正说明了教育写作的发展与提升对教师的成长是很有帮助

< br>的。随着教育写作能力的进步,教师对教育与教学的思考也会逐渐深入。照本


宣科 、几十年如一日的机械式教学也许永远在原地踏步,而教育写作可能让教


师在反思中提升 、在创造中深化。积极的教育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积


极作用的,它能够锻炼教师 的思维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


的教学水平。





“教育写作是基于教育生活中问题 的观察,思考与表达,通过仔细观察,


勤奋思考,渐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增强了。”教育 写作有助于梳理教师在教学


中的获得的种种想法,能够让模糊的思绪变成清晰的思想,更 有利于提升教师


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因此,教育写作是必须的,是基本积极的。





其次就是教育写作写什么





丁昌桂老师说,教育写作是写问题,问题也就是矛盾。那么问 题从哪来呢


我想讲的是“问题从哪来”中的一个小小的点——问题是“从学习中思考辨析


而来”。





书中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


直被认为是歌颂北宋的繁荣的画作,我从来没有对这种理解产生疑惑。但是丁


桂 昌老师在书中写道:“看似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少了两种最常见的


动物——马 和羊。”他认为马匹和羊皮都是军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从而暗示


了北宋重文轻武的窘境 ,但是皇帝却只读出了歌颂,因此,北宋的积病没有得



4 < /p>


到救治,最终灭亡。丁老师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就是创造性解读,在这之


前我从未注意到《清明上河图》还能有此深意,这种解读开阔了我的思路。





第二个例子则是对《我不是最弱小 的》创造性、深入型解读。在之前的备


课中,我对这一课的理解一直流连于课内,却从来 没想过思考过为什么“一家


四口出行,居然只带一件雨衣”的问题。丁老师从作者入手, 终于从他的一本


著作中找到了原因


:


原 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孩子都有严重的心灵创伤,所


以设定一家四口只带一件雨衣, 是为了让孩子去经受风雨的洗礼,因为阳光总


在风雨后。那为什么又要保护蔷薇花呢因为 当时粮食匮乏,蔷薇花果酱要供过


冬使用,所以文中的深意是家长会等待时机在暴风雨中 教育孩子,保护更弱小


的花儿。





这就是从学习阅读中思考辨析,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读。因此 我们在进行


教育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像这样敏锐地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创新解读,写出


问题,解读问题。





最后就是教育写作怎么写





不仅文学创作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发 起步的,教育写业也是从思想感情的触


动起步的。面对同样的外在现象,有的人会受到触 发,而有的人却无动于衷。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没有对教育材料的高度 关注以及敏锐的


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抓住灵感、引发触动。





但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 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


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 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


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发,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 逝。所以仅仅有


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 ,朦


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


么这个触动,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如果把教育写作的过程是

< br>一个人形成的过程,那么触发就是构成人的骨架,它可以帮助你确定大体方向


和模 糊框架


;


而对这个触发进行深化,有意识地收集材料,则是为人 带来支撑点


与血肉


;


接着,对这些材料 进行熔炼、进行规划,、进行精简,也就是所谓的



5


“意化”,这个人才能变得“肌理匀称”;而通过序化,调整并规划教育写作的


文章结构,则让这个人的人体结构合理、和谐


;


再对教 育文章进行物化,则是为


这个人编织美丽合身的外衣


;


最后,对教育写作的成果进行“冷却”、“窖


藏”,就是让这个人沉淀出 出众的“气质”。





这就是教学写作的过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丁昌桂老师对教育写作的理解 实在太透彻


了,这本书只读一遍远远不够,只有常读常思考,才会常有新感受。





《老师的提包》读书笔记





这是一阵轻柔的微风,吹不散花香


;


是一场黄粱梦,短暂却令人魂牵梦绕。


这是世间绝美的爱恋—— “老师与我”。





一次偶然的机遇,她


(


大町月子,女主人公

< p>
)


在酒馆遇见了中学时的国文老


师,两人在日后相 处十分融洽,两人时常喝喝酒、聊聊天、旅


行······做着各种生活中琐碎的小事, 与普通朋友相处别无区别,但却


又是那么特别。这股爱淡淡的、凉凉的,如一杯茉莉花茶 ,还散发着缕缕清


香。在这琐碎中两人体会到对方的爱,即使,只是短短的三年。“老师 ,我们


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呢。”自老师去世后,月子在结尾说道。既温馨又含着淡淡


的忧伤,涩涩的味道,令人欲哭又止。





这本书为我们用诗画般的文笔,描绘了绝美的爱。令人感叹三 生,千丝万


虑,如轻烟被风吹散了一般境遇,美的令人神往。





爱,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性 别。只要心中有爱,任何事物都无法阻


挡你对爱的追求。人这一辈子追寻的除了或者的真 谛,剩下的不就是爱么如果


连自己的爱都无法去争取,活着,一点惬意的时光也不会拥有 多少。爱是一件


艺术品,令多少人沉醉其中是宝贵的财富——你的爱人。我们不能歧视每 一个


人纯真美好的爱,这都是可贵的,否则你自己也绝对不会获得多少爱的回报。




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