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能读
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
背诵的目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
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
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
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点
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
采取吟诵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自古离情伤离别
,
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凄美、永恒的话题,
古
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
1.
关于送别诗,你知道哪些?
师:老师想在这里问大家,关于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
同学填写复习单,学生能找到两首送别诗。
2.
引出本课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
王昌龄的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
。
师:对于王昌龄,你了解多少?
王昌龄
(
698
—
757
)
,
字少伯,
< br>汉族,
河东晋阳
(今山西太原)
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
1
)释题。
师:谁知道又芙蓉楼现如今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
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
。
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
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他的名字叫什么?
(
辛渐
)
没错,辛渐,他
既是王昌龄的好友,
同时,
他还是王昌
龄的同乡。
辛渐就要回到故乡,
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
(
2
)齐
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过三读,学习古诗
(一)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
师:
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首古诗。自由读古诗,用上我们学到的三读法,分三步来读古诗:
一读,标好平仄,读准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三读,抓
关键词,悟出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上三步。
2.
生自由读,展示读
3
.
p>
(出示课件三)课件出示标完平仄符号以及停顿符号的古诗。
p>
师:
这首诗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
请同
学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自
由读两遍。
4.
学生自由读
。
5
.指名读
6.
男生读
,
女生读。
(二)二读,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说出大体诗意。
p>
1.
师: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后,我们再结合注释,大体了解整首诗
的
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注释,试着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p>
2.
通过注释,学生说一说诗歌的大体意思。
3.
生说诗意。是啊!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
清晨送走好
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
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看结合注释,
我们就能把古诗的意思说出来了,
看来结合注释真
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三读,抓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其实,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1.
时间。
师:咱们来看前两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这
两句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
“夜”
< br>“平明”
,其实王昌龄写了
两首古诗,
< br>这首古诗是诗人王昌龄清晨在芙蓉楼送别友人时写的,
还
有另外一首古诗是是王昌龄在头一天夜里与辛渐饮酒话别时写的,
我
们一起来读一下!
(课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
月心
。
”
是呀!窗外秋雨绵绵,而芙蓉楼
内,两人却在饮酒作别,此情此
景,会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能
,
(忧愁、
凄凉……)
那么,
这种情感,
在我们的前两句诗中,
哪个字最能体
现?
(寒、孤)
2.
情景预设:
“寒”
①师:这
里的寒,仅仅只是指的“寒冷的秋雨”吗?(不是)那还形
容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诗
人的心寒)
②诗人为什么心寒?是因为他的朋友也要离他远去
了,
所以王昌龄心
里很是不舍?
p>
师:是呀!因为对好友依依不舍,这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呀!
(出
p>
示课件)
,这是如今江苏省的地图,当时王昌龄在如今的南京市,古
时候称之为江宁,
他在那个地方任江宁丞,
送辛渐送到如今的镇江市,
古时候称之为润州,
这两地相隔
六、
七十公里呀,
这样的友情深不深?
(深)浓不浓(浓)就带着这浓浓的深情再读这两句诗。
③过
渡:是呀!朋友就要远离了,诗人对他依依不舍,一送就是
几十公里,再加上当时天气原
因,寒冷的天气,寒冷的心情,终于在
清晨一别友人,
“平明送
客楚山孤”
3.
预设:
“孤”
你还从哪个字能感受到诗人非常忧愁、苦闷呢?“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