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
芙蓉楼送辛渐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
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
(今
南
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
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
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
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
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
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
则是培养学
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
,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
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
的距离,使学生
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
p>
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
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间深厚
的情
谊。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
“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
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
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
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
1.
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
一篇篇美文佳作,
唐代被称为
“七绝圣手”
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
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
了什么?
(设计意图
:课堂伊始,播
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
外积累,
同时是为整堂课渲
染一种气氛,
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
绪,
< br>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
以达到
“未成曲调先有情”
的目的。
)
2.
学生谈感受。
< br>资料补充:
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
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
他们的
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
(
设计意图:
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
,
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
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
难舍难分。
)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
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
< br>读出它的节奏来。
)
2.
p>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
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
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再次练习朗读)
3.
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
响和感受。
(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
诵读,
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
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
定的画面,
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初步感悟诗
歌的空灵之美。
)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
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
你是从什么
地方
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
<
/p>
1.
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
1
)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
师: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
的确带点寒
意,
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
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
客楚山孤。
(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