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初二数学第二学期平行四边形单元 易错题综合模拟测评学能测试试卷

别妄想泡我
598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22: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大法小廉)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数学第二学期平行四边形单元



易错题综合模拟测评学能测


试试卷




一、解答题



1



综合与探究


< br>(


1


)如图


1

< br>,在正方形


ABCD


中,


E



AB


上一点,


F



AD


延长线上一点,且


DF



BE



CE



CF


之间有怎样的关 系.请说明理由.




2


)如图


2


,在正方形


ABC D


中,


E



A B


上一点,


G



AD


上一点,如果



GCE



45



,请你利用(


1


)的结论证明:


GE



BE



CD





3

)运用(


1


)(


2


)解答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完成下题:如图


3


在直 角梯形


ABCD


中,


AD


/


/


BC


(


BC



AD


)




B


90




AB


BC



12


E



AB


上一点,且



DCE



45




BE



4


,求


DE


的长





2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点


M



B C


边上任意一点,请你仅用无刻度的直尺,用连


线的方法,分别 在图(


1


)、图(


2

< br>)中按要求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





1


)在如 图(


1


)的


AB


边上求作一点


N


,连接


CN


,使


CN



AM





2

< p>
)在如图(


2


)的


AD< /p>


边上求作一点


Q


,连接

< br>CQ


,使


CQ


AM


.



3


< br>如图,在长方形


ABCD


中,


A B



8,


AD



6




动点


P



Q


分别从 点


D



A


同时 出发向



C



B


运动,点


P


的运动速度为每秒


2


个单位,点


Q


的运 动速度为每秒


1


个单位,当点


P


运动到点


C


时,两个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的 时间为


t



s






(< /p>


1


)请用含


t


的 式子表示线段


PC



BQ


的长,则


PC


________


BQ



________





2

< p>
)在运动过程中,若存在某时刻使得



BPQ


是等腰三角形,求相应


t


的值.

< p>


4



如图①,已知正方 形


ABCD


中,


E


F


分别是边


AD



CD


上的点


(



E



F

< br>不与端点重合


)



< p>
AE=DF



BE



AF


交于点


P


,过 点


C



CH



BE



BE


于 点


H








1


)求证:


AF



C H





(< /p>


2


)若


AB=2


3




AE=2


,试求线段


PH


的长;





3


)如图 ②,连结


CP


并延长交


AD

< p>
于点


Q


,若点


H



BP


的中点,试求



CP



的值.



PQ


5



如图 ,


M


为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BD


上一点


.



M



BD


的垂线交


AD



E


,连


BE


,取


BE


中点


O



< /p>



1


)如图


1< /p>


,连


AO



MO


,试证明



AOM


90







2


) 如图


2


,连接


AM


AO


,并延长


AO


交对角线


BD


于点


N


,试探究线段


DM



MN



NB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p>




3


)如图< /p>


3,


延长对角线


BD


Q


延长


DB


P


,



CP


,


CQ



PB



2,


PQ



9


,




PCQ



135



,则


PC



.(直接写出结果)



6



猜想与证明:如图①摆放矩形纸片


ABCD


与矩形纸片


ECGF


,使

B



C



G


三点在一条直


线上,


CE

< p>
在边


CD


上.连结


AF< /p>


,若


M



AF< /p>


的中点,连结


DM


ME


,试猜想


DM



ME



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拓展与延伸:



(1)


若将“猜想与证明”中的纸片换成正方形纸片


ABCD


与正方形纸片


ECGF


,其他条件不


变,则


DM



ME

< p>
的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_




(2)


如图②摆放正方形纸片


ABCD


与正方形纸片


ECGF

< p>
,使点


F


在边


CD


上,点


M


仍为


AF< /p>



中点,试证明


(1)

< br>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


提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 于斜边的一半


]








7



如图


1


,点


E


为正方形


ABCD


的边

AB


上一点,


EF



EC


,且


EF


< p>
EC


,连接


AF


,过点< /p>


F



FN


垂直于


BA


的延长线于点


N

< br>.




1


)求



EAF


的度数;




2


)如图


2


,连接


FC


< p>
BD



M


,交

< p>
AD



P


,试证明:


BD



BG



DG



AF



2


DM





8



如图< /p>


1


,在矩形


ABCD

中,对角线


AC



BD

< p>
相交于点


O


,过点


O


作直线


EF



BD


,且交


AC


于点


E


,交


BC


于点

F


,连接


BE


< br>DF


,且


BE


平分∠

< p>
ABD


.



< p>


1


)①求证:四边形


B FDE


是菱形;②求∠


EBF


的度数.




2


)把(


1


)中菱形


BFDE

< br>进行分离研究,如图


2



G



I


分别在


BF< /p>



BE


边上,且


BG


=


BI



连接


GD



H



GD


的中点,连接


FH


,并延长


FH



ED


于点


J


,连接


IJ< /p>



IH



IF< /p>



IG


.试探究


线段


IH



FH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


)把(


1


)中矩形


ABCD


进行特殊化探究,如图


3

< br>,矩形


ABCD


满足


AB


=


AD


时,点


E



对角线


AC


上一 点,连接


DE


,作


EF



DE


,垂足为点


E


,交


AB


于点


F


,连接


DF


,交


AC


于点


G


.请直接写出线段


AG



GE



EC


三者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


< br>9



如图,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B D


相交于点


O


,点

E



AC


的一点,连接

< p>
EB


,过点


A



AM



BE


,垂足为< /p>


M



AM



BD


相交于点


F






1


)猜想:如图(


1


)线段

< br>OE


与线段


OF


的数量关系为< /p>







2


)拓展:如图(

< br>2


),若点


E



AC


的延长线上,


AM



BE


于点


M



AM



DB


的延长 线相


交于点


F


,其他条件不变,(


1


)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仅就图(


2


)给出证明;


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 br>


10



E


在正方形


ABCD


的边


BC


上,点


F



AE


上,连接


FB



FD


,∠


ABF=


AFB




1


)如图


1

,求证:∠


AFD=



ADF





2


)如图


2


,过点


F


作垂线交


AB



G


,交


DC


的延长线于

< br>H


,求证:


DH=2 AG





3


)在(


2


)的条件下,若


EF=2



CH=3


,求< /p>


EC


的长.





【参考答案】


***


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解答题




1




1



CE=CF



CE



CF


, 理由见解析;(


2


)见解析;(


3



10



【分析】




1


)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证明△


CBE


≌△


CDF



SAS


),从而得出


CE=CF




BCE=



DCF

,再利用余角的性质得到


CE



C F





2< /p>


)延长


AD



M


,使


DM=BE


,连接


CM


,由△


BEC


≌△


DFC


,可得∠


BCE=


DCF


,即可求



GCF=



GCE=45°


,且


GC=GC



EC=CF


可证△


ECG


≌△


GC F



SAS


),则结论可求.




3


)过点


C



CF


< p>
AD



F


,可证四边形< /p>


ABCF


是正方形,根据(


2

< p>
)的结论可得


DE=DF+BE=4+DF


,根据 勾股定理列方程可求


DF


的长,即可得出


DE




【详解】



解:(

1



CE=CF



CE



CF




证明:如图


1


< p>



∵四边形


ABCD< /p>


是正方形,




BC=CD


,∠


B=



CDF=90°




又∵


BE=DF




∴ △


CBE


≌△


CDF

< br>(


SAS


),




CE=CF


,∠


BCE=< /p>



DCF



< /p>


∵∠


BCD=



BCE+



ECD=90°




∴∠


ECD+



DCF=90°


,即


CE

< br>⊥


CF




2


)延长


AD

< br>至


M


,使


DM=BE

< p>
,连接


CM




∵∠


GCE=45°




∴∠


BCE+



GCD=45°




∵△

< p>
BEC


≌△


DFC




∴∠


BCE=



DCF




∴ ∠


DCF+



GCD=45°


,即∠


GCF=45°




∴∠


GCE=


< br>GCF


,且


GC=GC



CE=CF




∴△


GCE


≌△


GCF


SAS


),


< br>∴


GE=GF





GE=GD+DF=BE+GD






3

)如图:过点


C



CF

< p>


AD



F





AD



BC


,∠


B=90°




∴∠


A=90°




∵∠


A=



B=90°



FC



AD




∴四边形


ABCF


是矩形,且


AB=BC=12



∴四边形


ABCF


是正方形,


< /p>



AF=12




由(


2


)可得


DE=DF+BE





DE=4+DF




在△< /p>


ADE


中,


AE


2


+DA


2


=DE

2




∴(


12-4



2


+


12-DF



2


=



4+DF



2





DF=6





DE=4+6=10





【点睛】


< p>
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

< p>
形的面积,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




1


) 见解析;(


2


)见解析


.



【分析】



< p>
1


)连接


BD



BD



AM


交于点


O


,连接


CO


并延 长交于


AB


,则


CO

< br>与


AB


的交点为点


N

< p>
.可先证明△


AOD


≌△


COD


,再证明△


MOB


< p>
NOB


,从而可得


NB


=


MB




(< /p>


2


)连接


MO


并 延长与


AE


交于点


Q

< br>,连接


QC


,则


CQ

< p>


AM


.理由如下:由正方形的性质


以及平行线等分线段可证


QO


=

MO


,从而可知四边形


AQCM


为 平行四边形,从而可得


CQ



AM




【详解】


< /p>


解:(


1


)如图(


1


),




连接


BD



BD



AM


交于点


O

,连接


CO


并延长交于


AB


,则


CO



AB


的交点为点


N


,则


CN


为所作.



理由:在



AOD




COD


中,



< p>
AD



CD


< p>




ADO

< p>



CDO


< p>



OD



OD



∴△


AOD


≌△


COD



SAS< /p>


),



∴∠


OA D


=



OCD





∴∠


B AM


=



BCN






A BM




CBN


中,





BAM




BCN




AB



CB






ABM




CBN



∴△


ABM


≌△


CBN



ASA


),




CN


=


AM





2


)如图


2


连接


AC



BD


交与


O


点,连接


MO


并延长与


AE


交 于点


Q


,连接


QC

,则


CQ



所求的线段

< p>
.




在正方形


ABCD


中,


OA


=< /p>


OB


=


OC


=< /p>


OD



AD


∥< /p>


BC





QO


=


MO




四边形


AQCM


为平行四边形,




QC



AM



【点睛】



本题考查了作图

< p>
-


基本作图,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利用正方形的性质求解.

< br>


3




1



8-2t


8-t


;(


2


< br>【分析】




1


)根据


P



Q


的运动速度以及


AB



CD< /p>


的长即可表示;



2


)分


PQ=PB



BP=BQ



QP=QB


三 种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


< /p>


解:(


1


)由题意可得:



DP=2t



AQ=t





PC=8- 2t



BQ=8-t




故答案为:


8-2t



8-t





2


)当


PQ=PB


时,



如图①,


QH=BH

< p>




t+2t=8




解得,


t=< /p>


8


7




3


4


8


< p>


3



PQ=BQ


时,




2t-t< /p>



2


+6


2


=



8-t



2




解得,


t=


7




4



BP=BQ


时,




8-2t



2


+6


2


=



8-t



2




方程无解;



8


7



时,△


BPQ

< br>为等腰三角形.



3


4


【点睛】



∴当


t=


本题考查的是矩形的性质、等 腰三角形的判定,掌握性质并灵活运用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注意分情况讨论思想的应用.



4




1


)见解析;(


2



PH= 3-


3


;(


3



【分析】


< p>


1


)先证△


ABE


≌△


DAF


,然后通过角度转化,可得


AF



BE


,从而 证平行;




2


)先在


Rt



ABE


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


BE


的长,在利用



ABE


的面积,求得


AP< /p>


的长,最


后利用


PH=BP



BH


求得


PH

< p>
的长;




3

< p>
)设


QP=a



CP=b


,可推导出在


Rt


< br>APE


中,


QE=QA=QP


, 然后分别用


a



b

表示


CP



PQ

< br>代入可求得.



【详解】




1


)证明:在正方形

ABCD


中,


AB=DA


,∠


EAB=



D=90°



又∵


AE=DF


∴△


ABE


≌△


DAF(SAS)



∴∠


ABE=



DAF



又∵∠

< br>DAF+



FAB=



EAB=90°



∴∠


ABE+



FAB=90°



∴∠


APB=90°




AF



BE



又∵


CH



BE




AF



CH



< br>2


)解:在正方形


ABCD


中, ∠


EAB=90°



AB=2


3




AE= 2




BE=


CP


=4




PQ


AB


2



AE


2



< /p>


2


3



2



2


2


=4



从而由


S



ABE


=


1


1


AB·


AE=


BE·


AP


得:


AP=


3



2


2


∴在


Rt



ABP


中,


BP=


AB

2



AP


2




2


3






2


3


2


=3



又容易得:



ABP


≌△


BCH



BH=AP=


3




PH=BP-BH=BP-AP=3-


3




3


)解:在正方形


ABCD


中,


AB=BC



AD



BC




CH



BP



PH=B H




CP=BC




∴∠


CB P-=



CPB


而∠


CPB=



QPE



CBP=



QEP



∴∠


QPE=



QEP



∴在

Rt



APE


< br>



QAP=



QPA





QE=QP=QA



在四边形


QABC


中,设


QP =a CP=b




AB=BC=b



AQ=a



QC=a+b




+(b-a)


2

< p>
=(a+b)


2





=4ab



b=4a





CP


b



=4




PQ


a


【点睛】



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 全等的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和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第



3


)问的解题关键是推导得出


QE=QA=QP




5


< br>(


1


)见解析;(


2

< p>


MN


2



BN


2



DM


2


,理由见解析;(


3


)< /p>


3


2



【分析】




1


)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


AO=MO=


1


BE=BO=EO


,得∠


ABO=



BAO


,∠


OBM=



OMB


< br>2


证出∠


AOM=


< p>
AOE+



MOE=2



ABO+2



MBO=2



ABD=90°


即可;




2


)在


AD


上方作


AF



AN


,使


AF=AN


,连接

< p>
DF



MF


,证△


ABN


≌△


ADF



SAS


),得


BN=DF


,∠


DAF=



ABN=4 5°


,则∠


FDM=90°


,证△


NAM


≌△


FAM



SAS


),得


MN=MF

< p>
,在


Rt



FDM


中,由勾股定理得


FM


2

=DM


2


+FD


2


,进而得出结论;




3


)作


P


关于直线


C Q


的对称点


E


,连接

< br>PE



BE


< br>CE



QE


,则△


PCQ


≌△


ECQ




ECQ=



PCQ =135°



EQ=PQ=9


,得∠< /p>


PCE=90°


,则∠


BCE=



DCP


,△


PCE< /p>


是等腰直角三角


形,得


CE=CP=


2


PE


,证△


BC E


≌△


DCP



SAS


),得∠


CBE=



CDB=



CBD=45°

,则


2



EBQ=



PBE=90°


,由勾股定理求出

< br>BE=


4


2


< br>PE=6


,即可得出


PC


的长.



【详解】



解:(


1


)证明: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ABC




B AD



90





ABD




ADB



45





ME



BD




 


BME



90





O



BE


的中点,



1



AO



MO



BE



BO



EO




2





ABO




BAO




OBM




OMB







AOM




AOE

< br>



MOE


< br>2



ABO


< br>2



MBO


< br>2



ABD


< br>90





2



MN


2



BN


2



DM


2


,理由如下:




AD


上方作


AF



AN


,使

< p>
AF



AN


,连接


DF



MF


,如图< /p>


2


所示:



则< /p>



NAF



90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B



AD




BAD




NAF



90








BAN




DAF

< p>




NAM

< p>


45








FAM


< p>
45





NAM





AB



AD





ABN




ADF


中,


< p>


BAN



< p>
DAF




< p>
AN



AF


< p>



ABN




ADF


(


SAS


)





BN



DF




DAF




ABN



45








FDM




ADB




ADF



90


< /p>





NAM< /p>



45








FAM


< /p>


45





NAM





AN



AF





NAM




FAM


中,


< /p>



NAM



< /p>


FAM




< /p>


AM



AM


< /p>





NAM




FAM


(


SAS


)





M N



MF





Rt



FD M


中,


FM


2



DM


2



F D


2




即< /p>


MN


2



BN< /p>


2



DM


2






3


)作


P


关于直线


CQ


的对称点


E


, 连接


PE



BE



CE



QE


,如图


3


所示:


< br>则



PCQ


< br>


ECQ



< br>ECQ




PCQ



135




EQ



PQ



9







PCE



360


< p>



PCQ


< p>


ECQ



90







< p>
BCE




DCP




PCE


是等腰直 角三角形,




CE

< br>


CP



2

PE




2



BC



DC





BCE




DCP


中,



BCE



DCP




CE



CP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