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针评析

温柔似野鬼°
730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23: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气象预报员)


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针评析



新中国建国初期 的外交方针,


概括起来就是“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客”。


这是新中国领导人根据国际形势的总特点而制定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外交 方针。


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之时,


也正 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峙


之际。


与此同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已经觉醒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日益高涨,


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


枷锁

< p>


走上民族独立之路,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


民族解放的浪潮中风雨飘摇,


开始走向衰落。


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


不仅冲破了帝国主义


的东方战线,


有力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同时也得到 了社会主


义的苏联和东欧、


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同情和支持,< /p>


成为争取世界和平民主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美国顽固坚持与中国人 民为敌的立场,


企图以政治孤立、


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



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种国际形 势下,


新中国采取“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


净屋子再 请客”的外交方针,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 br>【摘要】



在解放战争后期


,< /p>


毛泽东先后提出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


这 就是



另起炉灶





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这三个基本方针的对象或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



另起炉灶



主要是对于旧国民政府外交而言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主要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特权


和残余势力而言


,


一边倒



则是相对于社会主义阵营而言的。



一边倒



方针是中共中 央在系统


总结历史经验、


综合考量国内外形势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


慎重谋略新政权的存在、


安全与发


展 的基础上确定的。



一边倒



方针在当时起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


特别有利于新政 权的巩固。


但是不可否认


,


由于它是时 代的产物


,


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的限制

< br>,


造成了新中国后来


一个时期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性。< /p>




【摘要】



新中国开国


,


是继十月革命胜利后


20


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


对建国时确


立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中国政府是 始终不渝地在贯彻执行。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建国后一定时期的上述总政策规范下的


具体方针政策。


对中 国和世界影响巨大。


本文从


“一边倒”


外交方针实行的缘由


,


作用和影响


,< /p>


以及经验教训角度进行了探讨


,


力求学术 上的实事求是与创新


,


对中


国的社会主 义建设有参考、启示作用。



本文的前言


,


简单的介绍了选题的意义、


主要内容、

框架结构、


创新内容与重点、


难点。



本文的第二部分


,


分析阐述了


“一


边倒”


外交方针缘起的内外原因。


客观因素


:


包括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影响


,


苏联对


“一边倒”的积极推动。美国政府 “扶蒋反共”政策和冷战遏制战略的实行等。


主观原因


:


主要有孙中山、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 br>,


为了保障新中国


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


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进步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中国


建国后的一定时期内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总政策下


,


不能骑墙


,


不能保


持中立


,


只能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



本文的第三部分


,


重点阐述了“一边倒”


外交方针历程中的两大关键步骤。刘少奇建国前的秘密访苏


,


做了全面疏通和探


讨工作


,


首 次使“一边倒”


“表现于行动。


”毛泽东立国后的正式访苏。经 过艰苦


努力


,


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


使得中苏结盟,“一边倒”的事实公诸


于世。



本文的第四部分


,


全面探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实践的积极作用。在国


际地位上


:


保证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方针的顺利 实施


,


使


得世界上众多国家对新中国予 以承认


,


并建立了正式大使级外交关系


;


使得新中


国在国际舞台上暂露头角。


在国家的独立和安全问题上


:


增加了安全系数

< br>,


人民解


放军的实力和素质上了一个新台阶


,


在帝国主义打我们的时候


,


请了一个好帮手


,


有了一个可靠的后方。在中国的经济、政治 、文化教育方面


: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与 发展


,


使得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并不断完善

< br>,


促进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良好



在解放战争后期


,


毛泽东先后提出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


这就是



另起炉灶< /p>





< p>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这三个基 本方针的对象或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



另起炉灶



主要是对于旧国民政府外交而言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主要是对于


帝 国主义国家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而言


,


一边倒

< br>


则是相对于社会主义阵营而言


的。



一边倒



方针是中共中央在系统总结历 史经验、


综合考量国内外形势和意识


形态的斗争、慎重谋略新政 权的存在、安全与发展的基础上确定的。



一边倒



方针在当时起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

< br>特别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但是不可否认


,


由于它是时代 的产物


,


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的限制

,


造成了新中国后来一


个时期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性。




【关键词】




新中国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 略酝酿于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加快


,


筹备和建< /p>


立新中国的事宜被提上了中共中央的工作日程


,

< br>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始从建立新政权的角度考


虑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制定问题。就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对象或着重点而言


,


它必须有针对

< p>
性地解决以下几个方面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扫 旧中国的屈辱外交,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真正独立统


一的国家,中国人真正站立起 来了。



一、制定外交工作的三大方针和五项原则


提出外交工作三大方针。早在共和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就根据他对国际局势的冷静观


察和精辟分析,


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1949


年春夏之间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


“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为确定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提供了战略指导。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 外交一刀两断,


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 关系一律不予承


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 ,对旧中国同外


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 和特权逐步加以


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 关系。



“一边


倒”,是指毛泽东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这


三大方针符合中国人民 实现国家完全独立的根本利益。



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规定的外交政策原则,新中国旗帜鲜明地站


在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 民主阵营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这是一种坚定不移地争取和维护世 界和平的对外方针。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同苏联及保加


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 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


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和越南 等一批人民民主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同愿意遵


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等项原则的其他一些外国政府陆续通过谈判,相继同印


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 等亚洲民族独立国家,以及瑞典、丹麦、瑞士和芬兰等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正式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同新兴的民族独立


国家、


特别是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1950

< br>年至


1951


年间,


中国同印度 、


缅甸、巴基斯坦等几个民族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3



12



31


日,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提出和平 共处五项原


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 处的原则”


(“平等互惠”后来改为“平等互利”)



并说:


“两个大国之间,


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


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


题都可以拿出来谈。”这是中国政府在比较完整意义上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由


此达成


《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中印谈判及所达成的协定,


是运用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第一个范例。



1954



6


月,周恩来总理利用日内瓦会议休 会期间,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在《中


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和《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 明》中,都明确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有关双方一致同意以这些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 系的原则。对于国家间不同意识形态问题,


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作了客观的阐释:“各 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他们的国家制度和生活


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革命 是不能输出的,同时一个国家的人民所表现


的共同意志也不应允许外来干涉。”基于达成 的相互理解,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指出如果这些 原则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将形成和平


和安全的坚固基础,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 平共处就有了保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


出,表明中国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 。



二、外交工作中的四件大事



第一,


签订中苏同盟友好互助条约。


194 9



10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



2


日,


苏联政府承 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就发到了北京。中苏两国决定互派大使。苏联成为第


一个承认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外国政府。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临着打破帝国 主义封锁的困境,因而巩固和发展中苏两个大国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