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有全套教学反思)
-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
“
外国名篇名著
”
这一专题
编写的。本组教材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
“
我
爱阅读
”
、五年级下册第五组
“
中国古典名著
”
一脉相承的,目
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
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
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
4
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
安
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是单篇的作品;
一种是外
国文学名著
《鲁滨孙漂流
记》和《汤姆
?
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
< br>4
篇课
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
关注。
结合本组专题,
“
口语交际
?
习作
”
的内容紧紧围绕《鲁滨孙漂流记》,
“
回顾<
/p>
?
拓展四
”
各个
栏
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
事,
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二、教学目标
1
、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
、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
体会
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四、教学措施
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
,
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
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
向长
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
?
索亚历险记》等文
学名著。
五、教时安排
12
——
14
课时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
1
.会写
7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
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
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 br>
3
.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
果。
4
.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
.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
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
a
我年届七十,
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
颇
有以前没有过的感受。
因此我深深领悟到,
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
从小读到老的书。(任溶溶)
b
在安
徒生的童话世界里,
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
─
─
而是让女孩点完所
有的火柴冻死,
让
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化,
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
让刚刚
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自己的飞箱
──
但掩卷之后,
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
良
和爱,充满了感动和美。
c
丹麦大物
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对安徒生说,如果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
名,那么
,他的童话将使他不朽。
d
列夫
p>
•
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
“
p>
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
十年后,我终于读懂
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
”
e
p>
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
p>
血液、
梦想
……
一
切都在文字中,
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儿童和
成人的世
界里都广受欢迎。仅此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
来。
1
.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
.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
1
.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
发表于
1846
年。
当时有个朋友要求
他为一幅
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
苦难童年。
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
“
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
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
时候,
感到饿极了。
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
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
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
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导入新课:丹麦的安徒生是举世闻名的
“
童
话王子
”
,他的童话作品《丑小鸭》、《白雪
< br>公主》
、
《皇帝的新装》
、
p>
《拇指姑娘》
等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今天我
们来学习他的作品
《卖
火柴的小女孩》。
2
、读题,问:读了题目,有人问你,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女孩卖火柴)通过预习,
你应该知道文章其实还写了什么?(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
冻死在街头。
)理清课文思路:小
女孩卖火柴(
1
——
4
自然段);美好的幻
想(
5
——
11
自然段;冻死街头(
12
——
13<
/p>
自
然段)
3<
/p>
、提供词语和短语,把事情说清楚具体。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头赤着脚
又冷又饿
擦燃
幻想
暖和
喷香
美丽
慈爱
寒
冷
饥饿
痛苦
微笑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主动阅读童话,走近并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品读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和对美好
生活的渴望。
2
、在
“
读、说、悟
”
中努力达到
语言与精神的共生,同时尝试用现代的眼光解读童话,初步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p>
3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
积累短语,
品读文本,
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难点:在
“<
/p>
读、说、悟
”
中努力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共
生。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提供词语和短语,把事情说清楚具体。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头赤着脚
又冷又饿
擦燃
幻想
暖和
喷香
美丽
慈爱
寒
冷
饥饿
痛苦
微笑
……
)
二、走近小女孩,走进小女孩
过渡:
通过你们的回答,
知道小女孩幻想到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请快速的读
文
5
——
11
自然段,找出小女孩幻想到的句子读读。
1
、快速阅读,找出四次美好的幻想。
2
、
交流,质疑:此时,
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小女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美好的幻想?)
3
、再次快速读全文(特别是
1
——
4
自然段),寻找小女
孩幻想的原因。(寒冷、饥饿、
痛苦、孤苦)重点讲寒冷。
<
/p>
4
、交流。指导有感情地读好四次幻想的那种渴望心情。(动态生
成)
5
、四次幻想,引导感悟。
这幻想是(
)的!
6
、朗读小女孩最后的一次幻想,引导感悟。
过渡:小女孩想留
住奶奶,老师读:第
10
、
11
自然段,学生接读重点句。
7
、出示: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
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幸福的!)
8
、小结:这温暖、这食物、这欢乐、这疼爱、这一切的美好和幸福都来自幻想。
三、走进作者,走向积极
过渡:小女孩就是在这美好的幻想中死去,请读:
出示: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1
、
同学们,小女孩的死有什么反常吗?
2
、
安徒生写这童话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指名谈。
3
、
总结
:
齐读并记住安徒生的话:
梦想是极其珍贵的,
它是引导
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阶梯。
4
、作业。
板书:
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想
原因
火炉
寒冷
烤鹅
饥饿
圣诞树
痛苦
奶奶
孤苦
教后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
19
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
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
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
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
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
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引导
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
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从火柴的
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
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
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
总结
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还有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
p>
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精心设计开课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
/p>
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
在又冷又黑的晚上,
< br>在一年的最后一夜
——
大年夜,
小女孩还在
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
19
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
……
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
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3
、
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
程标准》
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
也就是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
< br>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
与文本对话,
领悟课文的内涵,
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
高大,
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
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
明
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
引导学生去体会,
幻景越是美好
,
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
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
p>
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
太可怜了。
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
和卖火柴的小
女孩一样一次次
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
从中,
深刻体会到卖火柴
的小女孩的
悲惨命运。
4
、
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
,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深刻的感受
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
、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 p>
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
2
、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的愿望。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
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
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
,
即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的人文性则
要
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
这两者是
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
虽然明白这一点,
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
< br>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
所以如
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
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
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
的。
15
凡卡
学习目标
1
.学会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
p>
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
粥、撇嘴、
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
梗、圣诞
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
”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
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
心情。
3
.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
课文
结尾
“
梦
”
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
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
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
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
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p>
这
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
2
.阅读
材料
:《在人间》片断。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
《凡
卡》
这篇小说写于
1886
年,
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
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
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
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
亲
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
十分同情
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今天,
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
卡的
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凡卡
二、检查预习:
1
.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
.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
/p>
三、
快速摸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
面内容?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
来的?
p>
根据学生
汇报
,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
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
“
p>
信
”
,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
.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
容。学生可能会这样概括:
生: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
生: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2
.抓住
“
指
望
”
,体会凡卡生活的无望。
(出示)
“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
”
:谁来说说,
“
< br>指望
”
是什么意思?
(
1
)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
,来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
有什么指望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
*
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
生活。
*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
比较好生活的。
*
他可能还想,莫斯
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
2
)多么美好的
“
指望
”
啊!
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
?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关
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
以情激情,
引导学生读好凡卡饱含悲情的信:
是啊,这一切
的一切,把小小的凡卡心中的指
望砸得粉碎。
在这个冰冷的世界
,
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残酷的人中间,
弱小的他能指望什么
p>
呢,
他只希望爷爷救救他,
救他离开这个魔
鬼般可怕的地方,
因为他已经看到死在向他招手
了。凡卡的信,
是蘸着血和泪写的,
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是对这个悲
惨世界的控
诉!请把这封信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
/p>
(
3
)凡卡在
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读他乞求爷爷的话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及急切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
.读凡卡的梦: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
是怀着这样的希望
睡熟了。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生自由谈自己的看
法)梦为心声,我们
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受到什么。
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急切的心情。
2
.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
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
看法。
引导重点:
*
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
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
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
p>
把孙子送到城里,
是爷爷唯一的
选择和希望
。
3
.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
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句想说的话。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
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二、有感情地朗
读全文,想想作品为什么这样打动人心?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
假如没有回忆
……
< br>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
……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1
.快速阅读,想想与《凡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
.说说作者的学徒生活怎么样?
3
.推荐读《在人间》。
板书设计: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
“
美好
”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教后反思:
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命
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
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我引导学生抓
课文的重点句,自主学习,
让他们多思多想,多方面
多角度地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读自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成功的喜悦。
抓课文重点段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自
读这部分内容,
然后抓课文的重点句
“
我没有指望了,
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
”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中,自主提问题:
“
凡
卡的生
活为什么没有指望了?
”“
文中
的狗过得好吗?
”……
学生提了不少问题,我从中选几个写在<
/p>
黑板上,提出自学要求:
“
(
1
)从课文找一找,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
2<
/p>
)读一读有关句
子。(
3
)划一划,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
最后我问:
“
凡卡为什么会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
活呢?<
/p>
”
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惨的命运是当时黑暗社会造
成的。
16
汤姆
•
索亚历险记
学习目标:
1
、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章的大意。即汤姆
•
p>
索亚的
历险经历,
2
、
欣赏作
品的精彩片段,
体会汤姆敢于探险、
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p>
感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评估设计:
1
、目标
1
,课堂上通过浏览课文,同桌互说,指名交流
,师生反馈来完成。
2
、
目标
2
的学习,
通过细读
、
品读课文,
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体会人物特点。
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不明之处,激发
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学习重点:
<
/p>
在快速阅读中了解梗概的大意,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p>
学习难点:
在
片断赏析过程中选取一个语言训练点(六个
“
怎样
”
,五个
“
如何
”
),让孩子展开想象进行
小练笔。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
、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
课题)给你们,它是美
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
《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
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
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
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
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学习梗概
1
、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
、学习梗概部分,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
p>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鬼屋历险
山洞历险
3
、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
挖出了强盗
“
乔埃
p>
”
埋藏的金币。
所以这篇小说还穿插着一个
谁的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格
外的惊险和引人入胜!
——
真正强盗
“
乔埃
”
p>
的故事。
4
、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
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
三、赏析精彩片断
1
、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
——
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
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
、梗概十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
子的心境?
——
虚惊一场。虚惊一场是
什么意思?受了一场不必要的惊吓,有惊无险。从精彩片断中找出虚惊一场的证据来。
—
—“
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簇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
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
“
快来看!他
俩被找回来了!
”
3
、
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
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
——
正所谓
“
大悲大喜,
先悲后喜。
”
大师就是大师
,
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一样。
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
/p>
现在我们以大喜
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4
、
汤姆
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
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
< br>你能否找到?
——
六个
“
怎样
”
,
五个
“
如何
”
。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
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
你能否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把第一个
“
怎样和如
何
”
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5
、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
、小说第二我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
的
领导
才能。本不
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
姆的
“
俘虏
”
,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
上了。
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
汤姆却暗自高兴。
< br>他身上还有着各
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出《汤姆
p>
•
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并
完成读书推荐
卡。
读书推荐卡
书
名
《汤姆
•
索亚历险记》
作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情节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1
、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
“
臭味相投
”
,你
能找出来吗?
2
、积累成语。
3
、马克
•
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
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
板书设计:
《汤姆
p>
•
索亚历险记》
梗概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无所不能
鬼屋历险
向往自由
山洞历险
精彩片断
先悲后喜,大悲大喜
幽默夸张
“
怎样
”“
如何
”
教后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
是美国大文豪马
克
•
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
故事的时代背
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
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
/p>
他和野孩子夏克,
各干出了许
多令人捧腹
的妙事。
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
竟施出诡计,
< br>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
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
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
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
丧礼,而他们却躲在
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
他为了正义,毅然
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
夏克破获了一桩
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
很难再寻,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