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火烧云》
-
年
级
内容标题
编稿老师
三年级
鲁希凤
学
科
语文
版
本
人教版
《古诗三首》
《火烧云》
【
本讲教育信息
】
一
.
教学内容:
学习第
五单元中的两篇讲读课文:
17
《古诗三首》
< br>、
18
《火烧云》
二
.
重点难点提示:
1.
了解古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展
开合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2.
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
.
和老师一起学习
(一)文章概述:
《古诗三首》
这三首
古诗,
诗人以生动、
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迷人的夜景,
p>
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
的无比热爱。
《独坐敬
亭山》是一首描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
《宿建德江》诗中描绘了诗人
< br>泊舟建德江时见到的景色;
《舟夜书所见》
是一首五言绝
句,
诗人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夜景图。
《火烧云》
火烧云
是日出或日落时候出现的红色云霞。
已故著名作家萧红细致观察了火烧云,
并且
把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时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描绘了出来,
使人们能从中感受到晚霞
的美丽景象。
(二)文章结构
《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
分(
1
、
2
句
)
:写眼前的“鸟”飞、
“云”去,表露了诗人的孤寂心情。<
/p>
第二部分(
3
、
4
句)
:写诗人凝视敬亭山,把自
己同“山”连在一起,暗指人世的无情。
《宿建德江》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
分(
1
、
2
句
)
:写自己在傍晚时的“愁”
。
p>
第二部分(
3
、
4
句)
:写傍晚的“野旷”和清澈的江水,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
《舟夜书所见》全诗分为两部分。
p>
第一部分(
1
、
2
句)
:写漆黑的夜晚,没有风,河面那一盏渔灯静态的美妙景象
。
第二部分(
3
、
4
句)
:写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
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
画面。
《火烧云》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
(第
1
自然段)
:讲天上霞光照到地上
的情景。
第二段(第
2
至
6
自然段)
: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
:讲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
(三)分析理解
《古诗三首》
1.
易读错的音:
泊烟渚
:读
b
ó
(√)
p
ō
(×)
第
1
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散作:
读
s
ǎ
n
(√
)
s
à
n
(×
)
2.
词语注释:
敬亭山:也叫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州市郊外。
烟渚:烟雾笼罩的水边沙洲。
日暮:傍晚,指日落西山。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风簇浪: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
渔灯:渔船上点的灯。
天低树:天空比树还低。
3.
诗人简介:
李白(
701
~
762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
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
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等人的气质。
“功成身退”是支配
他一生的主导
思想。
孟浩然
(
689
~
740
)
,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
260
多首,多为五言律
诗。
他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
乡襄阳的名胜。
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
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
气。
查慎行(
1650
~
1727
)
,字悔余,晚号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诗人。他的诗多以羁旅
生涯为题材,意
境清新,善用白描手法反映民间生活。
4.
理解字词,弄懂诗意,体会诗情。
古诗文
的一个特点是单音词较多。
学习古诗要先逐句逐词理解,
弄懂每
句诗的意思,
再
把每句诗的意思联系起来,体会全诗所描绘的景
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
1
p>
)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众鸟
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一群群鸟。尽:完了。孤云:孤单的云。闲:没
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成群的鸟已高
高地飞去,不再飞回;孤独的云也悠悠地飘走,不再
徘徊。
”这
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作者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相看
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厌:厌烦。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啊,美丽的敬亭山,只有你
–––––
我们终日相看,谁也不厌弃谁!
”
诗中“尽、闲”两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这两句
是写“动”见“静”
,以
“动”衬“静”
,这种“静”
,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寂和寂寞,这种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
以联想。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连在一起,表现
出强烈的感情。后
两句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
2
)
p>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第
2
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移舟
泊烟渚”
:移舟,行驶的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烟雾笼罩的小岛。
这句诗的意思是:
“小船停靠在水雾
弥漫的小岛旁。这一句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为下
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
“日暮客愁新”
< br>:日暮,傍晚。客,指诗人自己。新,增添。
这句诗
的意思是:
“日落西山只身飘零的我更加惆怅。
”
诗人本来想让行船停下来,
静静
地休息一夜,消除旅
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
然而生。
“野旷天低树”
:野旷,原野空旷辽
阔。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这句诗
的意思是:
“野地空旷啊天空比树木还要低。
”
这里的
“低”
与
“旷”
是相互依存、
互相映衬的。
“江清月近人”
这句诗
的意思是:
“江水清澈映出明月来把我陪伴。
”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
只有人在舟
中才能领略得到。<
/p>
这首诗写诗人于浙江旅途中夜泊建德江上,在船上见到的景色
,引起孤寂伤感的心情。
诗人借景抒情,用幽静而悲凉的环境氛围来烘托自己孤寂的情怀
。
(
3
)
p>
《舟夜书所见》
这首诗
题目的意思是: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舟:船。书:写、记。所见:见到
的东西。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
亮,
一片漆黑。
见:
同“现”
。
渔灯:
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
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
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
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
风簇浪”
。簇:读
c
ù
,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
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
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
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
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
闪动。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
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
荡漾。
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
闪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
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
奇画面。这些都是诗人亲眼
见到的,由于诗人观察得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
而且运用了“一点萤”
“满河
星”
这两
个形象贴切的比喻,
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
我们读
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火烧云》
1.
易写错的字:
烧:右上部分不要多点,应是“
”
喂:右下部分不要多撇,应是“
”
2.
词语注释:
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天边出现的各色云霞。
p>
紫檀色:像紫檀木一样的颜色。紫檀,常绿树木,木材坚硬,略带红色。
第
3
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霞光:阳光穿透云层射出的彩色光芒。
p>
恍惚:形容神态不清,精神不集中。这里是指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3.
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描写,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奇异。
p>
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作者从火烧云颜色
和形状的变化来描
写的。
讲颜色
,先讲从西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强调天空一片红艳。紧接着讲了颜色的
变化:
“极多”说明火烧云有多种颜色;
“一会
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不
仅突出颜色多,而且强调变化快。最后列举
一些颜色,并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
见过的颜色”
,
进一步说明颜色极多,绚丽多彩。
讲形状,一是把火烧云想象成各种
动物:马、狗、狮子„„;一是突出了火烧云形状变
化之快:
“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忽然、跑着跑着、一转眼”等词语准确地表明了
火烧云形
状不断的、快速的变化。
4.
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的方法。
p>
火烧云变化很快,
然而作者通过仔细观察,
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
把火烧云的变化生动、
具体地描绘出来,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出现
„„什么样„„后来怎样„„”的顺序,用上表示变
化快的词语,说说火烧云还会有哪些
变化吧。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60
分钟)
一
.
看拼音,写词语。
b
p>
ǎ
i
h
é
qi
é
zi
xi
ō<
/p>
ng
m
ě
ng<
/p>
mi
à
o<
/p>
m
é
n
(
)
(
)
(
)
(
)
ng
p>
zh
è
n
j
ì
ng
gu
ì
zhe
xi<
/p>
à
o
y
í
ng
y
í
(
)
(
)
(
)
二
.
选字组词
(喂
偎)
<
/p>
(
)养
(
)依
(
)软
(揉
柔)
(
)眼睛
空(
)
(旷
矿)
(
)山
必(
)
(需
须)
(
)要
近义词
三
.
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
凶猛
<
/p>
(
)
反义词
(
)
镇静
<
/p>
(
)
四
.
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p>
(
1
)舟夜书所见
A.
看书(
)
B.
读书(
)
C.
书籍(
)
D.
写、记(
)
(
p>
2
)孤光一点萤
A.
数量少(
)
B.
孤零零(
)
第
4
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