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应用题
-
相遇问题
我们把研究路程、
速度、
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
关系的一类问题,
总称
为行程问题
.
在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中,
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行程应用题,
并
且已
经了解到:
上述三个量之间存在这样的基本关系:
路程=速度×
时间
.
因此,
在这一讲中,
我们将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
主要来研究行程问题中
较为复杂的一类问题——反向运动问题,
也即在同一道路上的两个运动物
体作方向相反的运动的问题
.
它又包括相遇问题和相
背问题
.
所谓相遇问
题,
指的就是上述两个物体以不同的点作为起点作相向运动的问题;
所谓
相背问题,指的就是这两个运动物体以同一点作为起点作背向运动的问
题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几个例子
.
例
1
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
30
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
走
6
千米,乙每小时走
4
千米,问:二人几小时后相遇?
分析
出发
时甲、
乙二人相距
30
千米,
以后两人的距离每小时都缩短
6
+
4
=
10
(千米),即两人
的速度的和(简称速度和),所以
30
千米里
< br>有几个
10
千米就是几小时相遇
.
解:30÷(
6
+
4
)
=30÷10
=
3
(小时)
答:
3<
/p>
小时后两人相遇
.
例
1
是一个
典型的相遇问题
.
在相遇问题中有这样一个基本数量关
系:
路程=速度和×时间
.
例
2
一列货车早晨
< br>6
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
45
千米,一列客
车从乙地开往甲地,平均每小时比货车快
15
千米,已知客车比货车迟发
2
小时
,中午
12
时两车同时经过途中某站,然后仍继续前进,问:当
客
车到达甲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分析
<
/p>
货车每小时行
45
千米,客车每小时比货
车快
15
千米,所以,
客车速度为每小
时(
45
+
15
)千米;中午
12
点两车相遇时,货车已行了
(
12
—
6
< br>)小时,而客车已行(
12
—
6
-
2
)小时,这样就可求出甲、乙两<
/p>
地之间的路程
.
最后,再来求当客车行完
全程到达甲地时,货车离乙地的
距离
.
解:①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
45×(
12
—
6
)+(
45
+
15
)×(
< br>12
—
6
—
2
)
=45×6+60×4
=
510
(
千米)
.
②客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是:
510÷(
45
+
15
)
=510÷60
=
8.5
(
小时)
.
③客车到甲地时,货车离乙地的距离:
510
—45×(
8.5
+
2
)
=
510
-
472.5
=
37.
5
(千米)
.
答:客车到甲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
37.5
千米
.
例
3
两列火车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
行
36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54
千米
.
两车错车时,
甲车上一乘客发现:
从乙车车头经过他的车窗时开始到乙车
车尾
经过他的车窗共用了
14
秒,求乙车的车长
.
分析
首先应统一单位:
甲车的速度是每秒钟
36000÷3600=
10<
/p>
(米)
,
乙车的速度是每秒钟
54000÷3600=
15
(米)
.
本题中,甲车的运动实际
上可以看作是甲车乘客以
每秒钟
10
米的速度在运动,乙车的运动则可以
看作是乙车车头的运动,
因此,
我们只需研究下面这样
一个运动过程即可:
从乙车车头经过甲车乘客的车窗这一时刻起,
乙车车头和甲车乘客开始作
反向运动
14
秒,每一秒钟,乙车车头与甲车乘客之间的距离都增大(
10
+
15
)米,因此,
14
秒结束时,车头与乘客之间的距离为(
10
+
p>
15
)×14
=
3
50
(米)
.
又因为甲车乘客最后看到
的是乙车车尾,所以,乙车车头与
甲车乘客在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之和应恰等于乙车车
身的长度,
即:
乙
车车长就等于甲、乙
两车在
14
秒内所走的路程之和
.
解:(
1
0
+
15
)×14
=
350
(米)
答:乙车的车长为
350
米
.
我们也可以把例
3
< br>称为一个相背运动问题,
对于相背问题而言,
相遇
问题中的基本关系仍然成立
.
例
4
甲、乙两车同时从
A
、
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两车在离
B
地
64
千米
处第一次相遇
.
相遇后两车仍
以原速继续行驶,
并且在到达对方出发点后,
立即沿原路返回,
途中两车在距
A
地
48
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两次相遇
点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
<
/p>
甲、乙两车共同走完一个
AB
全程时,乙
车走了
64
千米,从上
图可以看出:它
们到第二次相遇时共走了
3
个
AB
p>
全程,因此,我们可以
理解为乙车共走了
3
个
64
千米,
再由上图可知:
减去一个
48
千米后,
正
好等于一个
AB
全程
.
解:①
AB
间的距离是
64×3-
48
=
192
-
48
=
144
(千米)
.
②两次相遇点的距离为
144
—
48
-
64
=
32
(千
米)
.
答:两次相遇点的距离为
32
千米
.
例
5
甲、
乙
二人从相距
100
千米的
A
、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骑车,
乙步行,在行走过程中,甲的车发生故障,修车用了
1
小时
.
在出发
4
小
时后,甲、乙二人相遇,又已知甲的速度为乙的
2
倍,且相遇时甲的车已
修好,那么,甲、乙
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
甲的速度为乙的
2
倍,因此,乙走
4
小时的路
,甲只要
2
小时
就可以了,因此,甲走
100
千米所需的时间为(
4
—
1
+4÷2)=
5<
/p>
小时
.
这样就可求出甲的速度
.
解:甲的速度为:
100÷(
4
-
1
+4÷2)
=10O÷5=
< br>20
(千米
/
小时)
.
乙的速度为:2
0÷2=
10
(千米
/
小时)
.
答:甲的速度为
20
千米
/
小时,乙的速度为
10
千米
/
小时
.
例
6
某列车通过
250
米长的隧道用
25
秒,
p>
通过
210
米长的隧道用
< br>23
秒,
若该列车与另一列长
1
50
米
.
时速为
72
千米的列车相遇,
错车而过需要几
秒钟?
分析
解这类应用题,首先应明确几个
概念:列车通过隧道指的是从
车头进入隧道算起到车尾离开隧道为止
.
因此,这个过程中列车所走的路
程等于车长加隧道长;<
/p>
两车相遇,
错车而过指的是从两个列车的车头相遇
算起到他们的车尾分开为止,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车头的相遇点为起
点的相背运动问题,
这两个列车在这段时间里所走的路程之和就等于他
们
的车长之和
.
因此,错车时间就等于
车长之和除以速度之和
.
列车通过
250
米的隧道用
< br>25
秒,
通过
210
米长的隧道用
23
秒,
所
以
列车行驶的路程为(
250
—
210
)米时,所用的时间为(
25
—
23
)秒
.
由此
可求得列车的车速为(
250
—
210
)÷(
25
—
23
)=
20
p>
(米
/
秒)
.
p>
再根据前
面的分析可知:列车在
25
秒内所走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车长,因此,
这个列车的车长为
20×25—
250
=
250
(米),从而可求出错车时间
.
解:根据另一个列车每小时走
p>
72
千米,所以,它的速度为:
72000÷3600=
20
(米
/
秒),
p>
某列车的速度为:
(
25O
-
210
)÷(
25
-
23
)=40÷2=
20
(米
/
秒)
某列车的车长为:
20×25
-250
=
500-250
=
250<
/p>
(米),
两列车的错车时间为:
(
250
+
150
)÷(
20
+
20
)=400÷40=
10<
/p>
(秒)
.
答:错车时间为
10
秒
.
例
7
甲、乙、丙三辆车
同时从
A
地出发到
B
< br>地去,甲、乙两车的速度分
别为每小时
60
千米和
48
千米,
有一辆迎
面开来的卡车分别在它们出发后
的
5
小
时
.6
小时,
8
小时先后与甲、乙、丙三辆车相遇,求丙车的速度
.
分析
甲车
每小时比乙车快
60-48
=
12
p>
(千米)
.
则
5<
/p>
小时后,甲比乙
多走的路程为
12×5=
60
(千米)
.
也即在卡车与甲相遇时,卡车与乙的
距离为
60
千米,又因为卡车与乙在卡车与甲相遇的
6-5
=<
/p>
1
小时后相遇,
所以,可求出卡车的速度
为
60÷1
-48
=
< br>12
(千米
/
小时)
卡车在与甲相遇后
,再走
8-5
=
3
(小时)才能与丙相遇,而此时丙
已走了
8
个小时,
因此,
卡车
3
小时所走的路程与丙
8
小时所走的路程之
p>
和就等于甲
5
小时所走的路程
.
由此,丙的速度也可求得,应为:
(60×5
-
12×3)÷8=
33
(千米
p>
/
小时)
.
解:卡车的速度:
(
60-
48
)×5÷(
6
-
< br>5
)-
48
=
< br>12
(千米
/
小时),
丙车的速度:
(60×5-12×3)÷8=
33
(千米
/
小时),
答: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
/p>
33
千米
.
注:在本讲中出现的“米
/
秒”、“千米
/
小时”等都是速度单位,如
p>
5
米
/
秒表示为每
秒钟走
5
米
.
习题六
1.
甲、
乙两车分别从相距
240
千米的
A
、
B
两城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已知甲车到达
B
城需
4
小时,
乙车到达
A
城
需
6
小时,
问:
两车出发后多
长时间相遇?
2.
东、
西
镇相距
45
千米,
甲、
乙二人分别从两镇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比乙每小时多行
1
千米,
5
小时后两人相遇,问两人
的速度各是多少?
3.
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
A
、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
A
地
4
p>
千米,
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
走到对方出发
点后立即返回,
在距
B
地
3
千米处第二次相遇,
求两
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
离
.
4.
甲、乙二人从相距
100
千米的
A
、
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先出发
1
小时
.
他们二人在乙出后的
4
小时相遇,
又已知甲比乙每小时快
2
千米,
求甲、乙二人的速度
.
5.
一列
快车和一列慢车相向而行,
快车的车长是
280
米,
慢车的车长
为
385
p>
米,坐在快车上的人看见慢车驶过的时间是
11
秒,那么坐在慢车
上的人看见快车驶过的时间是多少?
6.
前进
钢铁厂用两辆汽车从距工厂
90
千米的矿山运矿石,现有甲、<
/p>
乙两辆汽车,
甲车自矿山,
乙车自钢铁厂
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速度分别为
每小时
40
千米和
50
千米,到达目的地后立
即返回,如此反复运行多次,
如果不计装卸时间,
且两车不作任
何停留,
则两车在第三次相遇时,
距矿
山多少千米?
习题六解答
1.
解:
240÷(240÷4+240÷6)=
2.4
(小时)
.
2.
p>
解:①甲、乙的速度和
45÷5=
9
(千米
/
小时)
.
②甲的速度:(
< br>9
+
1
)÷2=
5
(千米
/
小时)
.
③乙的速度:<
/p>
9
—
5
=
4
(千米
/
小时)<
/p>
.
3.
解:①A、
B
两地间的距离:
4×3—
3
=
9
(千米)
.
②两次相遇点的距离:
9
-
< br>4
-
3
=
2
(千米)
.
4.
解:①乙的速度为:
[
100
—
2×(
4
+
1
)]÷(4×2+
1
)=
10
(千米
/
小时)
.
②甲的速度为:
< br>10
+
2
=
12
(千米
/
小时)
.
提示:甲比乙每小时快
2
千米,则(
< br>4
+
1
)小时快
2×(
4
+
1
)=
10
(千米),因此,相当于乙走
100
—
10
=
90
千米的路需(4×2+
1
)=
9
(小时)
.
5.
解:
280÷(385÷11)=
8
(秒)
.
提示:在这个过程中,对方的
车长=两列车的速度和×驶过的时间
.
而速度和不变
.
6.
解:①第三次相遇时两车的路程和为:
90
+90×2+90×2=
450
(千米)
.
②第三次相遇时,两车所用的时间:
450
÷(
40
+
50
)=
5
(小时)
.
③距矿山的距离为:40×5—2
×90=
20
(千米)
.
四年级下
第七讲
行程问题
在本讲中,
我们研究两个运动物体作方向相同的运动时,
路程、
速度、
时间这三个基本量之间有什么样
的关系
.
例
1
下午放学时,
弟弟以每分钟
40
米
的速度步行回家
.5
分钟后,
哥哥以<
/p>
每分钟
60
米的速度也从学校步行回家,
哥哥出发后,经过几分钟可以追
上弟弟?
(假定从学校到家有足
够远,
即哥哥追上弟弟时,
仍没有回到家)
.
分析
若经过
5
分钟,
弟弟已到了
A
地,
此时弟弟已走了
40×5=200
(米)
;
哥哥每分
钟比弟弟多走
20
米,几分钟可以追上这
200
米呢?
解:
40×5÷(
< br>60-40
)
=200÷20
=10
(分钟)
答:哥哥
10
分钟可以追上弟弟
.
我们把类似例
1
这样的题,称之为追及问题
.
如果我们把开始时刻前
后两物体(或人)的距离称为路程差(如例
1
中的
200
米),从开始时刻
到后者追
上前者路程差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称为追及时间,则从例
1
容
易看出:追及问题存在这样的基本关系:
路程差
=
速
度差×追及时间
.
如果已知其中的两个量,那么根据上式就很容易求出第三个量
.
例
2
甲、
乙
二人练习跑步,
若甲让乙先跑
10
米,
则甲跑
5
秒钟可追上乙;
若甲让乙先跑
2
秒钟,则甲跑
4
秒钟就能追上乙
.
问:甲、乙二人
的速度
各是多少?
分析
若甲让乙先跑
< br>10
米,则
10
米就是甲、乙二
人的路程差,
5
秒就是
追及时间,据此
可求出他们的速度差为
10÷5=2(米
/
秒);若甲让乙先
跑
2
秒,则甲跑
4
秒可追上乙,在这个过程中,追及时间为
4
秒,因此路
程差就等于
2×4=
8(米),也即乙在
2
秒内跑了
8
p>
米,所以可求出乙的
速度,也可求出甲的速度
.
综合列式计算如下:
解:
乙的速度为:10÷5×4÷2
=4(米
/
秒)
甲的速度为:10÷5+4=6(
米
/
秒)
答:甲的速度为
6
< br>米
/
秒,乙的速度为
4
米
/
秒
.
例
3
某人沿着一条与铁路平行的笔直
的小路由西向东行走,这时有一列
长
520
米的火车从背后开来,此人在行进中测出整列火车通过的时间为
42
秒,而在这段时间内,他行走了
68
米,则这列火车的
速度是多少?
分析
整列火车通过的时间是
42
秒,
这句话的意思是:
从火车的车头追上
行人时开始计时,直到车
尾超过行人为止共用
42
秒,因此,如果我们把
火车的运动看作是车尾的运动的话,
则本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车尾与人的追
及问题,
开始时刻,
它们的路程差就等于这列
火车的车长,
追及时间就等
于
42
p>
秒,因此可以求出它们的速度差,从而求出火车的车速
.
解:
520÷42+68÷42
=
(
520
+68
)÷42
=588÷42
=14
(
米
/
秒)
答:火车的车速为
14
米
/
秒
.
例
4
幸福村小学有一条
200
米长的环形跑道,冬冬和晶晶同时从起跑线
起
跑,
冬冬每秒钟跑
6
米,
晶晶每秒钟跑
4
米,
问冬冬
第一次追上晶晶时
两人各跑了多少米,第
2
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少圈?
分析
这是一道封闭路线上的追及问题
,冬冬与晶晶两人同时同地起跑,
方向一致
.
< br>因此,当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他比晶晶多跑的路程恰是环
形跑道的一个周长(
200
米),又知道了冬冬和晶晶的速度,于是,根据
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就可求出追及时间以及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
.
解:
①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所需要的时间:
200÷(
6-4
)
=100
(秒)
②冬冬第一次追上
晶晶时他所跑的路程应为:6×100=600(米)
③晶晶第一次被追上时所跑的路程:
4×100=400(米)
④冬冬第二次追上晶晶时所跑的圈数:
(600×2)÷200=6(圈)
⑤晶晶第
2
次被追上时所跑的圈数:
(400×2)÷200=4(圈)
答:略
.
解答封闭路线上的追及问题,
关键是
要掌握从并行到下次追及的路程
差恰是一圈的长度
.
例
5
军事演习中,
< br>“我”
海军英雄舰追击
“敌”
军
舰,
追到
A
岛时,
“敌”
舰已在
10
分钟前逃离,<
/p>
“敌”舰每分钟行驶
1000
米,
“我”海军英雄舰
每分钟行驶
1470
米,在距离“敌”舰
600
米处可开炮射击,
问“我”海
军英雄舰从
A
岛出发经过多
少分钟可射击敌舰?
分析
“我”
舰追到
A
岛时,
“敌”舰已逃离
10
分钟了,
因此,
在
A
岛时,
p>
“我”舰与“敌”舰的距离为
10000
米
(=1000×10)
.
又因为“我”
舰在
距离“敌”舰
600
米处即可开炮
射击,
即“我”舰只要追上“敌”舰
9400
< br>(
=10000
米
-600
p>
米)即可开炮射击
.
所以,在这个问题中,
不妨把
9400
当作路程差,根据公式求得追及时间
.
解:
(1000×
10
-600
)÷(
1470-100
0
)
<
/p>
=
(
10000-600
)÷470
=9400÷470
=20
(分钟)
答:经过
20
分钟可开炮射击“敌”舰
.
例
6
在一条直的公路上,甲、乙两个
地点相距
600
米,张明每小时行
4<
/p>
公里,李强每小时行
5
公里
.8
点整,张李二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
发相向
而行,
1
分钟后他们都调头反向而行,再经过
< br>3
分钟,他们又调头
相向而行,依次按照
1
,
3
,
5
,„(连续奇数)分钟数调头行走,那么张、
李二人相遇
时是
8
点几分?
分析
无论相向还是反向,张李二人每
分钟都共走
4000÷60+5000÷60=150
(米)<
/p>
.
如果两人一直相向而行,
那么从出发经
过
600÷15
0=4
(分钟)
两人相遇
.
显然,
按
现在的走法,
在
16
分钟
(
=1+3+5+7
)
之内
两人不会相遇
.
在这
16
分钟之内,他们相向走了
6
分钟(
< br>=1+5
),反
向走了
10
p>
分钟(
=3+7
),此时两人相距
600+[150×(
3+7-1-5
)
]=1200
米,因此,再相向行走,经过
1
200÷150=8(分钟)就可以相遇
.
解:
600+150×(
3+7-1-5
)
=1200
(米)
1200÷(4000÷60+5000÷60)
=8
(分
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