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余年寄山水
915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01: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旅游同行)



浅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内容接要】


现在,


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 识的掌握,


往往忽视


了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而家长也只重语 文、数学、外语的分数,也忽视了对


其子女的个性特长培养,从而,影响了小学生的个性 发展。




基于以上情况,无论从当今社会的需要看,还是面向未来的竞争挑战,我


们学校必须 更新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小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这不仅 对于


充分发掘学生聪明才智,


培养创新能力,

< br>发展个性特长有明显效果,


而且对于发


展潜能,全面提高 小学生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积极的突破作用。



【关键词】


个性发展



小学生素质



发展潜能



什么是因材施教?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 者,


应保护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引导他们发展


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天赋,


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

重视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不能因为其某些学科的成绩不理想,


扼杀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而应注重因


材施教,< /p>


给小学生创造自我选择的机会,


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


以适


应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孔子针对不同 学生,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


“孔


子教人,各因其材”< /p>


。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



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 生理和心理素质上,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

< p>
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有的态度和行 为的


综合特征。个性的培养,主要指个性化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


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对小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



在一切 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同一大纲、


同一教材、


同一进度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


使小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

< p>
考试的


机器;教育成了没有“人”存在的教育。对小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 往往拘泥于


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依此冠以“优生”


< p>
“差生”之名。事实上,小学生的个性差


异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 、需要等各方面,若单以个体智育成绩的好坏



评价甚至定格学 生、贴上“优”



“差”的标签,不仅曲解了个性差异、增加了 学


生身心负担、限制了他们的正常发展,而且违背了教育培养“人”的本意。

< p>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未来社会,


应试教育暴 露出了相当的弊端。


小学生


除了记忆知识外不会了动手、不会了 动脑、不会了交往、不会了生活,成了知识


的容器、


被筛选的对 象,


失去了发展他们自己、


成为掌握他们自己的时间和机会


的主人。小学生完全丧失了独立自由个体的地位,由“人”变成了“产品”

< br>,最


终培养出来的人都是整齐划一、缺乏创见的。要改变以往教育僵化落后的一面 ,


有效地、


全面彻底地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


就必须承认个性差异


的存在。

< p>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 /p>


要切实搞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并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差异,


立足于这 一基点开


展工作,才能摆脱形式主义,真正达到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的目的。



那么,


如何在教育、


教学 活动中尊重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下面


我具体谈谈自 己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如果要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个性发展,就应将教育选择的“遥控器”


交给学生,让 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找到动力。不要用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给


其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 条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个性特色。同时,教育


是慢的艺术。

< br>在教育方法上,


把握好节奏,


不弃不离,


耐心等待每个学生。


例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为了使学生能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索出“


1



=10


角”的结论,教师课前就布置学生拿一元钱到商店去买一些小物品。这样 ,在课


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活动经历,


交流时,


学困生对你买了什么,


用了几


角,

< p>
还剩下几角等问题,


由于是亲生经历,


他们也能清 晰地表达自己的活动过程。


在一些动手合作的活动中,


往往是优 秀生忙得不亦乐乎,


成了优秀生的独立活动。


要改变这种现象,


就要给每位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


如在教学

< br>《统计》


一课时,


要安排学生在小组中抛硬币,


并记录正反的次数。


教师提出了要求:


每一位学 生


都要自己抛三次,


并在别人抛的时候要报出结果,

< p>
还要帮别人记录三次,


轮流完


成活动。这样,每个 学生都有任务,都不空闲,即使学困生都正常地参与到了教


学活动中。

< br>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