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

玛丽莲梦兔
878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02: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午夜湿院在线观看)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2.


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


3.


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 br>.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p>


通过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


,


体会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



2.


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入


21


世纪之后,


数学文化的研究更 加深入。


结合文学作品


,


将教材知识和 诗


歌联系起来


,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


产生文化共鸣,


体察社


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提升学生数学抽象和数 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使学生


感受到数学的文化品位;在公式的推 导过程中,体验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


事物的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 算的核心素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


在公式的记忆过程中,借 助于几何图形,展现了数学的统一美,提高学生直观想象


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 的科学精神


.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 和


S


n


公式的推导;会简单应用求和公 式


.


教学难点: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推导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思路的获得


.



三.教学策略及设计



本课在设计 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


利用数形结 合、


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思路,< /p>


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公式,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


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



.


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


教师的教法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


.


学生的学法突 出探究、


发现与交流


.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教学环节:














1


(



)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前,分发印有宝塔诗《花》的卡片


.


教师:我们常中的校园繁花似锦,不禁让我想起唐代张南史的一首诗《花》




问题


1


< p>
(播放媒体资料宝塔诗:花)





(唐)



张南史










深浅



芬葩



凝为雪



错为霞




莺和蝶到



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



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



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



一攀一折向天涯




【设计意图】


通过宝塔诗,


这种非常奇 特的诗体的外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用数学


的思想、方法来度量诗歌的写作形式,别有一 番风味,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


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 化品位。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


实,通过理性思维,追求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让学生 体会到数学与文学是相


通的,在文学作品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


教师:从数学的角度,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教师追问: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文学中写诗歌、写作文都是有字数要求的)



问题


1




这首诗的内容一共有多少个字?




:



S



2



4



6



8



10



12



14



2



1



2


3



4



5



6


< /p>


7




?



教师:根据诗中文字的对称性,我们也可以取其一半来研究


.


怎样快速求出结果?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从而引 出


S



1


< /p>


2



3




100



?



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会算,


闻名于世,


那么小高斯是如何快速地得出了答案的


呢?请同学们思考高斯方 法的特点,适合类型和方法本质


.


学生活动


1




(高斯用的是偶数个相加时首尾等距离配对,


变不同数的加法运 算为相同数的加法


运算,变加法为乘法,大大提高效率


.




特点:



首项与末项的和:


1



100


101




< p>


2


项与倒数第


2


项的和:



2



99



101






50


项与倒数第


50


项的和:



50



51



101




于是所求的和是:



101

< p>


50



5050



1



2

< p>


3




100



101


< p>
50



5050




教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预设:学生会用下发的卡片,进行实验操作,从图形倒置拼补上解决问题


.




2


(



)


合作探究,寻求策略



教师:到了网络 时代,不再过分讲究平仄,宝塔诗的句数不受


限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


2


:第


1


行到第


n


行一共有多少个 字?



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当项数为奇数时,首尾配对出现了问题,



需要将中间项或或第一项或最后一项“落单”,再进行配对


.< /p>


也可以添上一项



预设:有的学生在小学 奥数课上学过等差数列求和,会模仿记


忆公式


.


教师:你能说说公式是怎么来的?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何来操


作?



学生活动


2

:对项数分奇偶讨论


.


方法一:对项数分奇数、偶数讨论 ,认清当项数为奇数时,通过“落单”中间一项


或最后一项,转化化归成了项数为偶数来 研究


.


n


(


n



1)


学生计算后发现无论项数是奇 数还是偶数,结果都是


S



.


2


可见,


结果与项数的奇偶无关,

< p>
启发学生去寻找一个对项数为奇数偶数都通用的方



.


n


(


n



1)




















< br>将




S






2


2


S



n


(


n



1)


,为后面列方程组,利用加减消元法构造相同项做铺垫


.

< p>
方法二:倒序相加法避免了分类讨论


.


在原式的基 础上,再加一遍


1



2



3



n



项数变成了


2


n


个,让学生意识到实质还是把项数转化化归成了偶数个后,将


2


n



数重新分组配对求和< /p>


.


倒序求和的本质还是配对,只是换了一种表达形式,避开了


对项数奇偶讨论,



S



1



2



3



< /p>


n



S



n



(


n

< p>


1)



(


n



2)




1



n

(


n



1)



2


通过思考,避免了对项数的奇偶性进行讨论


.


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引


出倒序相加法做铺垫


.


教师:刚才从数式相加的角度,我们能从形的角度来理解吗?



动画演示:


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构成平行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中的


每行

n



1


个,一共

< br>n



.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


1


中的方法一,使学生对数列中常见的奇偶讨论,有了一次

< br>从而


S



1


2



3




n



很好 的体验;有了两种方法的比较,突出倒序相加法避免了分类讨论


.



教师追问:能将问题更具一般化吗?开头不一定从


1


开始,可以从……?





3



< /p>


问题


3


:第


5< /p>


行到第


n


行一共有多少个字?

< p>


教师继续追问:我们能继续从形的角度来理解


吗?



动画演示:



把“全等梯形”倒置,与原图构成平行四边形


.


平行四 边形中的每层字的个数均为


n



5


个,共


n



4



.



【设计意图 】通过特殊到一般,


一般,再一般的研究方式,


教会学生如何去 对待新


问题


.


1.

< br>在教师追问中,


首项数据从


1


改 变成


5



学生发现倒序相加方法避免了 分类讨论,


不过在使用倒序相加法的过程中,


需要正确地计算出 项数,


这也是学生在以后数列


求和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 p>
.


2.


学生活动


2


与教师追问中的动画演示,


借助了几何图形的直观性,


帮助学生直观


感知到任意项数的等差数列求和都可用倒序相加法,

< p>
从而避免了对项数


n


的奇偶性

进行讨论,进一步强化倒序相加法的理解和运用,为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打基础


.


3.


在教师追问中,通过改变首项的数据,使图形变成更具一般 性的梯形,为后面类


比梯形的面积公式,


加强对求和公式的记忆 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


究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类 比迁移能力


.


(



)


深入研究,推导公式



教师继续追问:能将问题进一步地再一般化吗?



预设:学生顺势提出等差数列求和


.


问题


4


:一般地,如何求等差数列


< /p>


a


n



的前


n


项和


S


n




设等差数列


< /p>


a


n



的首项为


a


1


,公差为


d




教师:


S


n


是什么?猜一猜,


S


n


化简的最终结果会和那些量有关呢?


< p>
学生:应该和


a


1


,


d


,


n


,


a


n


这几个基本量有关


.



学生活动


3

:大家依据前面积累的经验,发挥智慧,独立思考,推导


S


n


的表达式,


再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展示


.


【设计意图】


学生在前面的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倒序后再 相加,利用方程的思想,


推导出一般等差数列的前


n

< p>
项和公式,从而完成本节课的中心任务


.


在这个过 程中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推导,同时也复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基本性质


.


数列的前


n


项和定义< /p>



对于数列



a


n



,我们称


a


1



a


2< /p>



a


3





a


n

< p>
为数列



a


n

< p>


的前


n


项和,用


S


n


表示,



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