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
张岱年: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
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
它集中表现在
《周
易》中的两句话,这就是:
< br>“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
方立天:中华民
族精神具体包括
“
重德精神
”
、
“
务实精神
”
、
“
自强精神
”
p>
、
“
宽容精神
”<
/p>
、
“
爱国
精神<
/p>
”
等五个方面。
刘纲纪:中华民族精神可概括为
“
理性精神
< br>”
、
“
自由精神
”
、
“
求实精神
”
、
“
应变精神
”
等四个
方面。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
p>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团结统一
、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
大民族精神。
”
此外,
实事求是的科
学精神、
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
及
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
胡适提出过国民性中四个主要弊端,
即贫穷、疾病、愚昧与自私,简称
“
贫弱愚私
< br>”
陈独秀:
中华社会之恶果盖
有四焉:
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
一日窒碍个人意思之自
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
戕贼个
人之生产力。
……
西洋民族
以法治为本
位,以实力为本位;中华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柏杨:
中国人不团结,
窝里斗,
是中国
人的劣根性。
中国人不习惯认错,
反而有一万个理由,
掩盖自己的错误。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
造成中国人
两个极端,不够平
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卑的时候,成了奴
才;自傲的时候,成
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尊。
鲁迅: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所以即使显凶兽相,
也还是卑
怯的国民。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少有韧性的反抗,
少有敢单身鏖
(á
o)
战的武人,<
/p>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见胜兆则纷纷聚集,
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
战具未必比
我们精利的凶奴蒙古满州,都如入无人之境。
「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
得有自知之明。
中
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文化系统。
它与古希腊文化同时产生,<
/p>
在
古代几乎同样的辉煌。更重要的是,
在
中世纪,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衰落的欧洲文明,独领风
骚,以自身的力量创造出人类文明发
展的第二高峰。
在近代之前,中国
传统文化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据不完全统计,
17
世纪前世界
创造发明
的总量,
75%
是由中国首先
作出的;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为资本主义
的兴起奠定了技术的基础
。
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人文
精
神和人文传统,这一传统将是人类在
21
世纪发展中至为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重振雄
风的内在基因。
< br>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系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
精神,
而民族精神中最具特色最为重要
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p>
首先是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
“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心态,
它包括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
的入世开拓精神;
“
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
/p>
”
的大丈夫气
概;
“
孔颜乐处
”
的乐观心情等等。这一
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走向
21
世纪的主体精神,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部分。
同时崇高和谐
统一的价值取向也十分重要。
在中华民族漫长曲折的历史上,
团
结与统一始终
占主导地位,
表现出惊人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p>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
是与它崇尚和
统一的精神分不开的,
求统一,
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这仍然是中华民族当代发展的重要保
证。
<
/p>
其他如
“
仁
”<
/p>
的人道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德为本的儒商精神、
遏恶扬善和日新变革
的精神心态等等,
都是中
华民族精神中的精要,
它为我们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个文化上的说明,
揭示出中华民族走向新世纪有其内在的深远的原因。
众所
周知,
21
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世
纪。经济全球化一方面
促进不同民族、
国家去遵循同一规则,推
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会消弭不同民族、
国家
的文化个性、
丧失自我发展的内涵支撑。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
/p>
是人的精神家园。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时时思考,时时注意,
否则,国家或民族就是要涣散、萎靡,严重
时可能要解体、
灭亡
。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科技,
可能亡国;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
就要亡种,亡种比亡国更可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p>
中国是世
界上惟一的历史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不
仅哺育了中华
儿女,
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东亚,甚至于世界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展现
了其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和吸纳外来文化的包容
能力。
富有远见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
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
义思想文化道德体系逐步形成。
然而,
< br>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滋长,
各种文化相互渗透、
相
互激荡更加突出,
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
而国家所能提供
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却
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人们处于文化饥
渴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思想文化交流呈
现分散性、便捷性、跨国界等特点,这既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面
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以各种文化形
式对我国进行文化
扩张和渗透。中外文化直接碰撞不仅发生在境外,
而且大量发生在境内,文化市场、文化资
源,文化阵地的争夺更加激烈。如何从我国
的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壮大、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
增
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在激烈的
国际竞争中确立并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势,
增强文化竞争能力,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
感,
维护国家安全,
p>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应该急切引起重
视
的大问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民
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先生对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
“
文
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和灵魂;
凝聚力量之所在,
创新力量的源泉,是民族的根。
”
< br>中华文化是我国
56
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全体中国人民
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
纽带和身份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
灵魂。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
“
每一伟大
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
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
”
这个
基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
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他认为,
中华
民族精
神集中表现于两个主题:
“
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自强不<
/p>
息
”
和
“
厚德载物
”
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
,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
p>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层面,
有各种不同的
概
括和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表述,如爱国团结、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
健有
为、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天人和谐、以人为本、贵公贱私、求同存异等都是贯穿古
代、现
代、
当代的基本精神。
这些精神
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
百折不挠的精神支
柱,
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
魂。
这种民族精神具有
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
其所包含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
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和重要的现实效应。
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
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