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读后感
-
《谈美》读后心得
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
,
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
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
的书。朱光潜先生在这部书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
学意义上的
“审美”
,
而是更多的在探讨自然美、
艺术美、
人生美,
这些我们在生活中看得见、
摸得着的美的事物。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究竟美在哪里?
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
有不同。正如书中提到的关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问题
所展示出来的,画家认为是美的古
松,在植物学家与商人眼中却只不过是一株客观实在的
,实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潜先生在书
中所说,正是因为植物学家与木商不能够跳出他们的
专业的实用范畴才不能发现古松自然的
“盘屈如龙蛇的弦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
不受屈挠的气概”
。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
可能也就是
常说的“审美无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说法。但是,等到后面
又谈到创造美的部分时,这种观
点未免又有一点片面了。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
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
艺术品真正是不朽的。
”
的确,
真正的艺术品自然会永垂不朽,
但如果
脱离了孕育它的历史环
境,再伟大的艺术品也是无从产生,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朱光
潜先生如此说,当然是为
了纠正人们对于审美无用的误解。
说动
人心魄的历史于我们无意义而
《短歌行》
于我们亲切,
其实是漫长的时间已经把厚重的历史和我们的实用的范畴远远的疏离开来,让我们有机会以
身处之外的心理来享受历史的跌宕起伏。艺术品作为一种对历史的记录或演绎,为我们带来
p>
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大概不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所能感受到的。
当局者迷,旁边者清。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
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
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朱光潜先生在书中也多
次提到,虽然艺术来自于生活,但
是艺术所用的情感却并不是生糙而是经过反省的。
p>
书中说,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
都不
能同时站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
位
的观赏者”
。
也就是说,
在艺术家亲身经历人生的大起与大落之时是无法将这种情感客观的表
现出来
,
而非要等
“痛定思痛”
,
心绪得以跳出之时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作为材料进行加工和
创作,产生艺术
品。而这种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也即是摆脱实用性的过程。
当然,除去艺术家的亲身经历,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
品是基于虚构的人生感受。既然
没有实际的亲身经历可以跳出,
就需要艺术家能够将自己融入所要刻画人的心境与生活中去,
去获得主观的情感已获得可
以客观刻画的材料。美的艺术的创作,既不可过于主观而物我不
分,也不可绝对客观而令
作品趣味索然。
此时说到底,发现美的过程即是脱离实用性、逐渐走向
客观的过程。人事景物,脱离了
我们的日常实用,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才有机会被我们所发
现。
既然发现了美,就要去欣赏美。我们常常感到,自然风
景是不变的,可是人与人对它的
感受却千差外别。这种对于事物的审美差异,正如朱光潜
先生书中所说,始于我们在欣赏时
的“移情作用”的差异。我们之所以对于同一审美对象
有着不同的审美感受,首先是因为我
们由于不同的心境和经历,对于物产生了不同的心理
活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心情
愉快时看秋风扫落叶或许会对自然的变化赞叹不已
,而当我们心灰意冷时恐怕再见此情此景
只会徒增心中的悲凉。根据书中的观点,我们的
移情作用往往是带有无意的模仿。我们听舒
缓的音乐感觉舒缓;听雄壮的节拍会感觉心潮
澎湃。我们之所以会因为不同的音乐产生截然
不同的情感,不是因为音乐本身有高低、长
短、急缓、宏纤之分,而是因为我们在聆听舒缓
的音乐时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调节拍进
行舒缓的活动,进而勾起了我们记忆里面某种舒缓
的人生体验,从而让我们产生了所谓的
“共鸣”
。
因此,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物的形象是人的情
趣的反照。我们虽在移情中模仿
着外物,却也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也在进行着某种
创作,而这种创作产生了我们千差
万别的审美体验。
然而,我们什么时候知道我们是在审美呢?审美的过程
似乎就像在做梦。我们在做梦时
通常不会意识到梦境,只有等梦醒之后才隐约对之前的梦
境有所唏嘘。同样的,我们对于一
件艺术作品的欣赏越入迷,我们就越难觉察到自己是在
欣赏它,也难以察觉自己在审美中所
享受的快乐。这种感受似乎与上面的“审美脱离实用
”以及“客观”的原则相悖,因为既然
我们已经沉浸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又如何断言我们
已经和作品脱离了实用的关系了呢?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感有两个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实际
人生中也有一种适当的距离,二
是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
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
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要说明这两点,就
要分明“快感”与“美感”二者。正
如之前所说,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感到满足,喝水、饮
食异能感到满足,这二者之满足究竟有
什么不同,是区分“美感”与“快感”的关键所在
。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我们因为满足
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快感总是与体验同时发生的
。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某种饭菜可口,这种体
验只是发生在我们品尝这种食物的过程之中。
相反的,我们从欣赏艺术作品所获得的满足却
发生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行为之后。
p>
“在聚精会神之中忘记自我”
,也正是指在审美的过程
中脱离了我们的实际人生从而进入到一种拜托了物质实用的
“物我两忘”
p>
境界了。
这样看来,
我们欣赏艺术作品而获
得美的满足也的确是一种脱离了主观与实用的感受。
那么在这里,我认为就有必要想一下我们在上面所提到
的“聚精会神的欣赏”中究竟在
想些什么。我们在阅读诗文时,常常有因为文章句子打动
内心而想入非非之时。这种联想的
行为在书中并没有被算作是审美的过程。究其原因,是
因为我们在联想的时候已经脱离了艺
术品本身,而转入对于我们实际人生的某种回忆性质
的思考中去,因此无功利的欣赏也就中
止了。当然,在我们从这种主观的联想中重新转入
对艺术本身的欣赏时,审美的过程也会延
续。
美感既然是我们内心脱离了“物我”的活动,那么我们
究竟要如何创造美呢?或者说,
我们创造出什么样的艺术才算美呢?这里朱光潜先生用了
七个章节来谈规律与创新的关系。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
“艺术家
从模仿人手,
正如小儿学语言,
打网球者学姿势,
跳舞者学步法
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
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
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我们在前面说
过,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
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
作者的观点认为,
好的作品一
方面来源于想象与情感的运用,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对格律、
规则
的因袭。我们在诵读诗文的时候常常一方面折服于作品或雄浑或细腻的构思,另一方面
也
感叹于作品流畅的音律与和谐的结构。构思固然出自艺术家之手,而音律与体例则是世世
代代沿袭的产物。一种文体,创立之初往往新颖却粗糙,临近衰亡却华美而乏味。所谓的格
律,也不过是诗人一代代传下来,约定俗成的诀窍而已。前人发现这样作文朗朗上口,后人
便也模仿前人的格式,长久以来才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一种文体的衰败,其实是后人对于前
< br>人所创再无法创新,从而过于关注躯壳而失掉了对于生活本质的艺术的表达的结果。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
我们如
果想要懂得如何去创造美,
就要大胆的、
大量的去
欣赏美。对于创作而言,极重要的灵感就是出自持续不断的,广泛的审美所积攒下来的潜意
识活动。虽然艺术的门类繁多,但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却是相通的。只有多去欣赏美,我们才
能在潜意识里面积累足够多的情思,从而碰擦出宝贵的灵感火花。
我们中的大多数虽然无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但懂得以跳出实用的眼光去
“玩味”
生活,
p>
去欣赏人生,
我们也会从着
“无所为而为的
玩索”
中体味到无限的乐趣。
篇二:
《
读后感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回想起来
这已是我第三次读
《鲁滨逊漂流记》
这本书了,
通过
再一次的阅读,我有了更深的感触,收益颇丰。
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
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
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
,
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
p>
就
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却不坐叹命运不济,
< br>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
修建住所、
种植粮食、
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就
像在发现
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
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
“星期五”
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
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
办法解决的,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
的温暖,当他经历完千辛
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
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
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
鲁滨逊又是个彻头彻尾的
“经
纪人”
。
他热衷于航海,
并不因为什么
浪漫的追求,
而是完
全为了经济利益。他在海岛上曾发过几句金
钱无用的感慨,但说过以后立刻就把见到的钱币
一一收好,最后又一钱不落带回英国。<
/p>
在他看来,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是次要的,他被海
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
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
并许诺要
使他成为
“了不起的人”
。
然而一旦出
逃成功又有人出了个好
价钱,他只稍经犹豫、
略讲价钱就把那孩子卖了。
后
来他在荒岛上解救了一名土著,
给他起名
“星期五”
,
便顺
理成章地把他收为奴仆。从这些看来一个人
也要存在一些利益观念也要具备一些经济头脑
,
会分辨哪些对自
己有利哪些对自己有害不能满足于现状有事要做一些长远的打算才能更保险
一些。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
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
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
有强烈的真实感。另外,小说的语
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
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似乎在向读者讲
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小说啦啦啦„„了
,
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
,
p>
其中有
关人生意义的段落
,
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
?
保尔·
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
.
保尔他残废后
,
毫不
灰心
,
还要顽强的学习
,
p>
努力工作
,
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
失明了
,
这对于已经瘫痪的
人来说
p>
,
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
!
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
,
摸索着
< br>,
坚持写作
,
每写一个字
,
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
.
经过顽强的努力
,
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
《在暴风雨里诞生》
的前几章。读着
,
读着
,
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 br>,
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
,
仿佛就
在我的眼前
.
保尔这
样一个普通的战士
,
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
,
这是什么力量在鼓
舞着他呢
?
< br>我读完这本书
,
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
,
这是那最伟大
,
最壮丽的共产主
义事业在
召呼着他创造奇迹
,
这就是他
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
柯察金
,
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
,
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
,
我原来也
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
,
他的名字叫吴伟
:
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
.
十几年来
,
病魔缠着他
,
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
,
球台前
,
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
.
因
为他稍微活动一下
,
就脸色苍白
,
嘴唇发紫
,
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
.
在学校
里
,
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
楼
,
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
,
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
.
自从
,
吴
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br>,
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
,
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
我的智力不差
,
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
,
< br>我
长大后
,
我一定比吴伟强
p>
.
虽然
,
我不能背
起钢枪保卫祖国
,
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
,
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
,
贡献给人民
,
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
< br>,
有了奋斗的目标
,
有了
学习的榜样
,
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
!
我还要不断的学习
,
从这本
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
精神力量。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
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