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
精选
)
一、高中诗词鉴赏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完成后
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
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
,
时当大火
②
流。霜威出塞早
p>
,
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
,
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
,
无日不悠悠。
【注释】
①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
年
)
秋天。这年夏季
,
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
,
同
来太原
,
意欲攀桂以求闻达
,
然而辗转三晋
,
时历数月
,
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
,
< br>到了秋季便
写下了这首诗。
②
大
火
:
星名
,
二
十八宿之一
,
即心宿。
(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
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
,
这一联是起
,
以写景起头
,
是诗歌
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
中
“
威
”
就是
威力、威风
,
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
/p>
塞
”
指边塞
,“
河
”
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
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
,
意义上递进
,<
/p>
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
,
写的是诗人
梦境
,
含蓄地写出诗
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
D.
诗人虽心绪不高
,
而此诗格调自高
,
且带
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
,
意重而不觉其重
,
语直而不觉其直。
(<
/p>
2
)本诗尾联颇受称道
,
尤其
“
悠悠
”
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
1
)
C
(<
/p>
2
)
①“
悠悠<
/p>
”
本是忧郁的意思
,
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
“
思归若汾水
”
来看
,“
悠悠
”
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
以水喻情。大意是说
,
我思念归家之情时
时刻刻萦绕心头
< br>,
就如同汾河水一样
,
没有一天
断绝过。
③
为了强调自己的
“
思归
”
之情的深
远
p>
,
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
,
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
【分析】(
1
)
C
项,
< br>“
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
,
写的是诗人梦境
,
含蓄地写出诗
人正处
在异域他乡
”
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
“
早秋
”
的景色中
< br>,
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梦
绕边城月
”
写的是梦境
,
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
心飞故国楼
p>
”
写梦醒之后的状
况。故选
C
。
(
2
)此题注意从
“
比喻的修辞手法
”“
叠词的运用
”
和
“
情感的表达
”
的角度分析。
“
思归若汾<
/p>
水
,
无日不悠悠
”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
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形象地把抽
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此处的
“
悠悠
”
要联系
“
思归若汾水
”
来看
,“
悠悠
p>
”
有连绵不断的意思,
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
断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
C
;
⑵
①“
悠悠
”
本是忧郁的意思
,
< br>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
“
思归若汾水
”
来看
,“
悠悠
”
也
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
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
,
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
刻刻
萦绕心头
,
就如同汾河水一样
,
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
为了强调自己的
“
思归
”
之情的深远<
/p>
,
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
,
p>
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点评】(
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
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
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
2
)此题
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
诗句中最富
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
语等。答题
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
词语放回到
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
.
阅读下
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王赞
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②
。昔往鸧鹒
③
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
④
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p>
【注释】
①
王赞
,西晋文人。
②
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
天空
中。
③
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
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
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
“
思归
”
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
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
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
2
)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p>
)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
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
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
3
)本诗
“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
两句可追溯到《诗经
·
小雅
·
采薇》中
“
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p>
”
,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
p>
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节选自《诗经
·
小雅
p>
·
采薇》
参考译
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
长远慢
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答案】
(
1
)
B
(<
/p>
2
)
C
(
3
)
①
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
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
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
有回
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
的心
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
法返
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
【分析】(
1
)
B
项,
< br>“
三至六句
……
导致自己与亲人
阴阳相隔
……
强烈控诉了战争的
残酷无
情
”
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
没有体现
“
阴阳相
隔
< br>”
,
“
商参
”
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
p>
选
B
。
(
2
)
p>
A
项中,通过
“
不
能寐
”
和
“
起
彷徨
”
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
B<
/p>
项中,通过
“
离思
”
、
“
孤雁
”
和
“
哀吟
”
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
C
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
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
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
相符;
D
< br>项中,通过
“
鸣悲
”
、
“
凉风
”
和
“
寒无衣
”
,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
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
思念和内心的哀婉。故选
C
。
(
3
)先看
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
如
“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
< br>是今昔对比,如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
霏
”
也是今昔对比。再看内容上和情
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
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
的期望。
故答案为:⑴
B
;⑵
C
;
⑶
①
< br>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
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
/p>
内
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
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
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
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
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
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
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
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 br>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
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
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
说的要
“
< br>知人论世
”
。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表现手法包括:用典、联
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
应、动静、正侧、直抒胸
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至于分析概括诗歌的思
想感情,不仅要借助诗词
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
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
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
.
阅读下
面的诗歌
,
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
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
①
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
一项是(
)
A.
“
秋
气
”
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
“
集
”
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
始
至
”
两句写出游观之感
,
初来这里别有感触
,
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
C.
“
谁为
”
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
,
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
,
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
告诉他。
D.
整体看
,
从
“
孤生
”
、
“
索寞
< br>”
到
“
只白知
< br>”,
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
,
与
“
独游
”
相承
。
(
2
)对
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
,
不恰当的一项是(
< br>
)
A.
“
独
游亭午时
”
与郦道元
“
自非亭午夜分
,
不见曦月
”<
/p>
中
“
亭午
”
p>
都指中午
,“
亭
”
有
“
正
”
p>
意。
B.
“<
/p>
回风一萧瑟
”
与苏轼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中
“
萧瑟
”
都是拟声词
p>
,
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
去国魂已游
< br>”
与范仲淹
“
去国怀乡
,
忧谗畏讥
”
中
“
去国
”
都是说离开
国都。
D.
“
失路少所宜
”
与王勃
“
关山难越
,
谁悲失路之人
”
中
“
失路
”
都意为迷失道路。
(
3
)一般认为
,
这首诗分作两
层笔墨
,
前八句为一层
,
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
解》评说道
:
“
以此景色
,
可喜可悲。
”
请据此评赏析
“
羁禽响幽
谷
,
寒藻舞沦漪
”
两句。
【答案】
(
1
)
C
(<
/p>
2
)
D
(
3
)
①
上承
“
回风
”
四句的话
,“
羁禽响幽谷
”
不失
“
鸟鸣山更幽
< br>”
的意境
,“
寒藻舞沦漪
”
著一个
“
舞
”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
“
< br>招摇
”,
涟漪生水之意趣
,
p>
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
,
自谓适情。
p>
②
再由
“
去国
p>
”
八句反观
,“
响
幽谷
”
的偏是
“
羁禽
”,
一个
“
羁
”
字
,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
捆缚的境遇
,“
舞沦漪
”
的又是
“
寒藻
”,“
寒
”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
,
孤独寒凉
p>
,
不无可思
,
所谓
寄情山水
,
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
【分析】(
1
)
C
项,
< br>“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
,
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
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
“
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
,
定当把我此
时的心意告诉
他
”
;故选
C
。
< br>(
2
)
D
项,两处
“
失路
”
< br>均指不得志;故选
D
。
(
3
)在结
构上,
“
羁禽响幽谷
,
寒藻舞沦漪
”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
“
回风
”
四句的话,
又下启
“
去国
”
p>
八句。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
< br>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
“
羁禽响幽谷
”
不失
“
鸟鸣山更幽
”
的意境
,
“
寒藻舞沦漪
”
著一个
< br>“
舞
”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
/p>
“
招摇
”,
涟漪
生水之意趣
,
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
,
自谓适
情,这是
“
< br>可喜
”
之处;可是,
“
响幽谷
”
的偏是
“
p>
羁禽
”,
一个
“<
/p>
羁
”
字
,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
拘系被捆缚的境遇
,
“
舞沦漪
”
的又是
“
寒藻
”,“
寒
< br>”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
,
孤独寒凉
,
不
无可思
,
所谓寄情山水
,
愈见愁绪
种种,这又是
“
可悲
”
之处。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
怪《唐诗直解》评说道
< br>:“
以此景色
,
可喜可悲。
p>
”
故答案为:⑴
C
;⑵
D
;
⑶
①
上承<
/p>
“
回风
”
四句的
话
,“
羁禽响幽谷
”
< br>不失
“
鸟鸣山更幽
”
的意境
,“
寒藻舞沦漪
”
著一个
“
舞
”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
“
招摇
”,
涟漪生水之意趣
,
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
,
自谓适情。
②
再
由
“
去国
”
八句反观
,“
响幽谷
”
的偏是
“
< br>羁禽
”,
一个
“
羁
”
字
,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
的境遇
,“
舞沦漪
”
的又是
“
寒藻
”,“
寒
”
p>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
,
孤独寒凉
,
不无可思
,
所谓
寄情山水
,
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
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
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
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
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
,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
.
p>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隋堤怀古
①
张祜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
②
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
③
,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释】
①
本诗写于唐朝后期,当时的
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
声色犬马等现实享乐之中。
②
锦帆:陆楫《炀帝开河记》有
“
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
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
句。
③
江都事:指炀
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
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的
“
怀古
”
点明了题材,
“
隋堤
”
则是怀古对象,让
人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B.
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
“
猛虎
”
自居,
“
自为
”
则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见一斑。
C.
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
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剧。
D.
尾联
点明隋炀帝的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诗人以无奈的叹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
2
)诗人面对
“
p>
隋堤
”
,思绪万千,试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
情绪。
【答案】
(
1
)
D
(<
/p>
2
)
①
对隋炀帝
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
财,疏浚河流;颔
联用
“
锦帆东去
”
写
……
其极尽奢侈。
②
对隋炀帝的嘲讽。从诗的颈联和尾
联看,
“
本欲山河传百二
”
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
。而
“
谁知钟鼎已三千
”
则写出其霸业
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p>
③
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晚唐
统治者大都不
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
④
< br>对百
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
的深切同情
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
【分析】(
1
)
D
项,
< br>“
想象之景
”
错误,
“
绿树烟
”
是实景,是眼
前之景。故选
D
。
(
2
)
p>
①
结合
“
隋季穷兵
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
分
析,追叙隋炀帝用尽兵力开凿运河
、以
“
猛虎
”
自居的史事,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
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②
颔联由眼前的汴水联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这一切
已经成为过去,诗人张祜立足现实寄寓兴亡之悲伤。
③
结合
“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
已三千<
/p>
”“
江都事
”“
回望
”
注释
②
等分析,他面对遗址陈迹,慨叹惋惜,追悼责备。
“
以史为
p>
镜
”
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
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
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也引发自己内心的
“
悲
”
。对当
时统治者的规劝。对百姓的同情,对
国家命运的担忧。
④
张祜不仅仅对历史的兴亡特别关注,也不仅仅只有对现实的担忧,更
有
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他面对遗址陈迹不只是慨叹惋惜,也不只是追悼责备,更多
的
是面对现实,
“
以史为镜
”
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
的深渊而忧心
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精神。
故答案为:⑴
D
;
⑵
①
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诗中首
联写隋炀帝劳民伤
财,疏浚河流;颔联用
“
锦帆东去
”
写
……
其极尽奢侈。
②
对隋炀帝的嘲讽。从诗的颈联和尾
p>
联看,
“
本欲山河传百二
< br>”
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而
“
谁知钟鼎已三千
”
则写出其霸业
成
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③
对当
时统治者的规劝。晚唐
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
隋炀帝的后尘。
④
对百
姓的同情,对国
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和关怀,以及对
国家命运的担忧。
【点评】
(
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
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
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
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
等进行分析概括。
(
2
p>
)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
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
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p>
寒食还陆浑别业
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②
。
【注释】
①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
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
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
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
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
城飞花、缤纷如雪的
美景。
B.
p>
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
欣赏。
C.
颔联紧
扣标题中的
“
还
”
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
景。
D.
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
,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
之情。
(
2
)尾联中的
“
野老
”
,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
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答案】
(
1
)
D
<
/p>
(
2
)【示例
1
】指诗人自己。
①
尾联中的
“
酣歌
”
一词,是承接颈
联中的
“
酒
”
而来,两联一
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②
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
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
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
2
】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
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
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
“
野老
”
p>
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②
由颈
联写诗人自己
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
容更加丰富。
【解析】
【分析】(<
/p>
1
)
D
选项
p>
“
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
错误,由诗歌注释
“
公务之
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
休闲时光。但没有信息体现
“
归隐之情
”
。故选
D
。
(
2
)
p>
“
野老
”
指当地居
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
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
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
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
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
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
,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
“
太平
”
,并非纯粹的粉
饰之词。
故答案为:⑴
D
;
⑵【示例
< br>1
】指诗人自己。
①
尾联中的<
/p>
“
酣歌
”
一词,
是承接颈联中的
“
酒
”
而来,两联一以
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 br>②
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
老人,怡然自
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
2
】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
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
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
“
野老
”
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②
由颈联写诗人自己
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
歌内容更加丰富。
【点评】(
1
p>
)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
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
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
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
题思
路。一般包括:
①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
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中
的人物形象,可以抓
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
接描写,即侧面衬托
;
③
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本题中,将
“
野老
”
理解为
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
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
阐述。
6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
南吕
]<
/p>
金字经
•
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
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1
)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
“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
:
________
;
“
古调虽自爱,今
人多不弹
”
:
________
。
(
2
)赏析
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
1
)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
2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
就像雨水冲洗着
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
调悠扬起伏,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
第一
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
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p>
“
雨
”“
窗前竹<
/p>
”“
泉
流
”“<
/p>
塞云
”“
暮天
”
,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
“
寒
”
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
、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
第一<
/p>
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
/p>
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
/p>
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
【分析】(
1
)
“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
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
——
塞云黄尘,
< br>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
“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
意为
“
我虽然很喜爱
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
,表达
“
我
”
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
2
)相同
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
“
雨漱窗前
竹,涧流冰上
泉。一线清风动二弦
”
,
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
二首,
“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
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
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上,第
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
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
“
雨
”“
窗前竹
”“
泉
流
”“
塞云
”“
暮天
”
。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
乐。以
“
风寒
”
表现。分析了
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
的技艺,连续演
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
感受到演奏者技
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⑴
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⑵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
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
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
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
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
p>
①
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
第一首,从视觉角度
描写音乐。
“
雨
”“
窗前竹
”“
泉流
”“
塞云
”“
p>
暮天
”
,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
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
“
寒
”
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
p>
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
第一首,不以单一
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
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
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
1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
/p>
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
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 br>令
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
p>
(
2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
奏了。
7
.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
【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
①
。
【注释】
①
凤城,指都城。楚江,长江
中下游的别称。
(
1
)标题中的
“
京口
”
在今天的(
)
A.
无锡
B.
镇江
C.
南京
D.
苏州
(
2
)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去
”“
东流
”
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
B.
“
聚散
”
偏重
“
散
”
,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
“
浮沉
”
偏重
“
沉
”
,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
3
)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
(
1
)
B
p>
(
2
)
B
(
3
)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
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
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
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
< br>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
< br>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
解析】
【分析】(
1
)唐时润州治所在
京口,
“
京口
”
即今镇江市。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
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晋时置晋陵郡,南朝
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
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故答案应为
B
项。
(
2
)
“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
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
,说白云飘然北去,正
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
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
料。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
“
北去
”“
东流
p>
”
暗切亲友和自己
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
之。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
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
随之深沉起来。由此可知,
B
项,
“<
/p>
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
不正
确。
(
3
)颈联是实写。意思是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
书一封,
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
,诗人愁
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这一联以景写情然,在写景
叙事中,
表现自己的感情。尾联虚写,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
在京都洛
阳,还是在京口江滨?诗人一念飞驰,情牵两地,使平地而起的
“
宫阙
”
和高楼遥遥相对,<
/p>
给人可供眺望的印象。然千里相隔,云天杳杳,只能使这收摄于同一幅画面中的景象,仅<
/p>
存于想象之中,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故答案为:⑴
B
;⑵
B
;
⑶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
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
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
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
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
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
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
,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
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
,深化意境,令人产生
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 br>【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重在平
时积累。
根据课文《永遇乐京口
北固
亭怀古》可知
“
京口
”
在今天的镇江。
(
2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
既要对诗歌进行
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译文:
那年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游吴
门,那年深秋时节,火
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又将客舟照映。北去的云,合又分,分又
合,分和有定,东流的水
,涨又落,落又涨,起伏无心。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
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
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
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
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
3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
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
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
的作用和效果。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硕
少室
①
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
②
一峰雪。
p>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
/p>
过景
③
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p>
行人
④
与我玩
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注释】
①
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
10
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
五乳峰下有少
林寺。
②
见:同
“
现
”
。
③
过景:落日余辉。
④
行人:指王宁。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
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
B.
三、四句
“
连
”
字,写岀晴峰的广袤;两个
“
峨
< br>”
字,突出雪峰的高峻。
C.
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
< br>
D.
尾句写送别远望,与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异
曲同工。
(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
1
)
A
(<
/p>
2
)
①
对自然风
光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
者对少室山绮丽雪
景的喜爱之情。
②
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
< br>“
行人与我玩幽境
”
一句透
p>
露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
③
与友人分
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的最后直言
“
惜
< br>别
”
,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
【解析】
【分析】
(
1
)
A
项,
开头两句
“
少室山峰三十六,其中几峰更特别
< br>”
没有运用拟人
手法故,本题选
A
项。
(
2
)开头两句,诗人写雪后少室众峰,能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
同中之异,别具特色。
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以
“
p>
半山青松
”
写晴峰,以
“
素色峨峨
”
应雪峰,一个
“
连
”
字,
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
“
峨
”
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第五、
六句写晴。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
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
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
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
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
“
少室雪晴
”
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最后两
句写他
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表现
了诗人
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学生进行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⑴
A
;
⑵
①
对自然
风光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对少室山绮丽
雪景的喜爱之情。
②
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
“
行人与我玩幽境
”
一句透露
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
③
与友人
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的最后直言
“
惜
别
”
,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
【点评】(
1
)本题考
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
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
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
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
/p>
2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
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
的情感。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
·
宿水口
南宋
·
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
1
)
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
“
以画入诗
p>
”
,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
2
)词的
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
1
)
①
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
、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
层次分明。
②
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
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
2<
/p>
)
①
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前两句,描
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
“
浮生
”
一词
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②
孤独寂寞。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
晚、黄
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p>
【解析】
【分析】(
1
)起首
“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
二句写远景。雨后初
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
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
“
系马短<
/p>
亭西,丹枫明酒旗
”
。两句转写投宿,兼
及近景,
“
系马短亭西
”
,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词
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
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
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
红枫也出现了
“
断虹远饮横江水
”
p>
中的
“
饮
”
字,带有
“
追琢
”<
/p>
的痕迹。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
2
)
p>
“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
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
“
浮生
”
语出《庄
子。刻意》
“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
词人这里借
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
“
事逐孤鸿
去
”
,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
深,故亦真挚感人。结尾
“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
,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
“
月黄
昏
”
< br>,则已暮色苍茫了。其上着以
“
又是
”
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尝尽了
千愁万苦。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p>
故答案为:⑴
①
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
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
次分明。
②
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
< br>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⑵
①
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
事无成,
“
浮生
”
一词意为
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②<
/p>
孤独寂寞。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
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
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
达技巧的能力。可以从画面意象的构成、色彩特点等方
面思考。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
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
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
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
(
2
)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
和文中的关键词语。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
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
达这类似
的情感。
②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
情的地方。
③
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
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
容
,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
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
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
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
度和情感。同时
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
白居易
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
者
?
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
扰
?
有吏征刍粟。
< br>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
①
肉。
【注释】
①
驽骀:指劣马。
(
1
)
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
< br>________
的同情和对
________
的呼
吁。
<
/p>
(
2
)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答案】
(
1
)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
(<
/p>
2
)
①
采用赋的
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
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
弃,再
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
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如
“
向
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
体现出悲壮与苍凉;
“
岂无市骏者
?
尽是凡人目
”
体现出对不识骏马
者的
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解析】
【分析】(
1
)本诗先言
“
骅骝失其主
”
,后言骏马
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
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
(
2<
/p>
)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
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
“
赋
”
的手法。赋,就是铺陈其事。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其
< br>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
< br>运,悲剧性逐层加重。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如
“
向
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p>
”
,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
在
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
的
同情。又比如
“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
,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开篇以
“
骅骝
”
的
身份出场,最后以
“
化作驽骀肉
”
结束
,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