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巡山小妖精
859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03: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钟鼓楼)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


精选

< p>
)




一、高中诗词鉴赏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完成后 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

,


时当大火



流。霜威出塞早


,


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


,


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


,


无日不悠悠。



【注释】

< p>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



)


秋天。这年夏季


,


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


,



来太原


,


意欲攀桂以求闻达


,


然而辗转三晋


,


时历数月

< p>
,


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


,

< br>到了秋季便


写下了这首诗。



大 火


:


星名


,


二 十八宿之一


,


即心宿。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 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


,


这一联是起


,


以写景起头


,


是诗歌


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 中





就是 威力、威风


,


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 /p>




指边塞


,“




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

< p>
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


,


意义上递进


,< /p>


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


,


写的是诗人 梦境


,


含蓄地写出诗


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



D.


诗人虽心绪不高

< p>
,


而此诗格调自高


,


且带 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


,


意重而不觉其重


,


语直而不觉其直。



(< /p>


2


)本诗尾联颇受称道


,


尤其



悠悠



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1



C



(< /p>


2



①“


悠悠< /p>



本是忧郁的意思


,

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



思归若汾水



来看


,“


悠悠

< p>


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


以水喻情。大意是说


,


我思念归家之情时


时刻刻萦绕心头

< br>,


就如同汾河水一样


,


没有一天 断绝过。



为了强调自己的



思归



之情的深



,


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


,


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


【分析】(


1



C


项,

< br>“


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


,


写的是诗人梦境


,


含蓄地写出诗


人正处 在异域他乡



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



早秋



的景色中

< br>,


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 绕边城月



写的是梦境


,


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



写梦醒之后的状


况。故选


C





2


)此题注意从



比喻的修辞手法


”“


叠词的运用




情感的表达



的角度分析。



思归若汾< /p>



,


无日不悠悠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


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形象地把抽


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此处的



悠悠



要联系



思归若汾水



来看


,“


悠悠



有连绵不断的意思,


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 断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


C







①“


悠悠



本是忧郁的意思


,

< br>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



思归若汾水

< p>


来看


,“


悠悠




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


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


,


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


刻刻 萦绕心头


,


就如同汾河水一样


,


没有一天断绝过。



为了强调自己的



思归



之情的深远< /p>


,


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


,


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点评】(


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 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 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


)此题 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


诗句中最富 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


语等。答题 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


词语放回到 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



阅读下 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昔往鸧鹒



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



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



王赞 ,西晋文人。



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 天空


中。



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 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



思归


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 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 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


)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p>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 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

< p>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 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3


)本诗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两句可追溯到《诗经


·


小雅


·


采薇》中

< p>


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


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节选自《诗经


·


小雅


·


采薇》



参考译 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


长远慢 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答案】




1



B



(< /p>


2



C




3



< p>
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

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 有回


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 的心


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 法返


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


【分析】(


1



B


项,

< br>“


三至六句


……


导致自己与亲人 阴阳相隔


……


强烈控诉了战争的


残酷无 情



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 没有体现



阴阳相


< br>”




商参


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



B






2



A


项中,通过



不 能寐





起 彷徨



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


B< /p>


项中,通过



离思





孤雁





哀吟



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


C


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


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 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


相符;


D

< br>项中,通过



鸣悲


< p>



凉风





寒无衣



,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


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 思念和内心的哀婉。故选


C






3


)先看 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 br>是今昔对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




也是今昔对比。再看内容上和情 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


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 的期望。




故答案为:⑴

< p>
B


;⑵


C






< br>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


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 /p>



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 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


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 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


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 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


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


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 br>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


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 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


说的要


< br>知人论世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表现手法包括:用典、联


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 应、动静、正侧、直抒胸


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至于分析概括诗歌的思 想感情,不仅要借助诗词


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 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


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



阅读下 面的诗歌


,


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



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 一项是(






A.



秋 气



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





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始 至



两句写出游观之感


,


初来这里别有感触


,


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



C.



谁为



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


,


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


,


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 告诉他。



D.


整体看


,




孤生





索寞

< br>”




只白知

< br>”,


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


,




独游



相承 。




2


)对 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


,


不恰当的一项是(

< br>





A.



独 游亭午时



与郦道元



自非亭午夜分


,


不见曦月


”< /p>




亭午



都指中午


,“








意。



B.


“< /p>


回风一萧瑟



与苏轼


回首向来萧瑟处



< p>


萧瑟



都是拟声词


,


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去国魂已游

< br>”


与范仲淹



去国怀乡


,


忧谗畏讥





去国



都是说离开 国都。



D.


失路少所宜



与王勃


< p>
关山难越


,


谁悲失路之人





失路



都意为迷失道路。




3


)一般认为


,


这首诗分作两 层笔墨


,


前八句为一层


,


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


解》评说道


: “


以此景色


,


可喜可悲。



请据此评赏析



羁禽响幽 谷


,


寒藻舞沦漪


两句。




【答案】




1



C



(< /p>


2



D




3



< p>
上承



回风


< p>
四句的话


,“


羁禽响幽谷



不失



鸟鸣山更幽

< br>”


的意境


,“


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


< br>招摇


”,


涟漪生水之意趣


,


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


,


自谓适情。



再由



去国



八句反观


,“


响 幽谷



的偏是



羁禽


”,


一个





,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


捆缚的境遇


,“


舞沦漪



的又是


< p>
寒藻


”,“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


,


孤独寒凉


,


不无可思


,


所谓 寄情山水


,


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


【分析】(


1



C


项,

< br>“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 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


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



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


,


定当把我此 时的心意告诉




;故选


C




< br>(


2



D


项,两处



失路


< br>均指不得志;故选


D






3


)在结 构上,



羁禽响幽谷


,


寒藻舞沦漪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



回风



四句的话,


又下启



去国



八句。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

< br>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



羁禽响幽谷



不失



鸟鸣山更幽



的意境


,



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

< br>“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 /p>



招摇


”,


涟漪 生水之意趣


,


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


,


自谓适


情,这是


< br>可喜



之处;可是,



响幽谷



的偏是



羁禽


”,


一个


“< /p>





,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


拘系被捆缚的境遇


, “


舞沦漪



的又是


寒藻


”,“


< br>”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


,

孤独寒凉


,



无可思


,


所谓寄情山水


,


愈见愁绪 种种,这又是



可悲



之处。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


怪《唐诗直解》评说道

< br>:“


以此景色


,


可喜可悲。




故答案为:⑴


C


;⑵


D







上承< /p>



回风



四句的 话


,“


羁禽响幽谷


< br>不失



鸟鸣山更幽


< p>
的意境


,“


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



招摇


”,


涟漪生水之意趣


,


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


,


自谓适情。






去国



八句反观


,“


响幽谷



的偏是


< br>羁禽


”,


一个






,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


的境遇


,“

< p>
舞沦漪



的又是



寒藻


”,“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


,


孤独寒凉


,


不无可思


,


所谓


寄情山水


,


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 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 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


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 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 ,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隋堤怀古




张祜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



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



,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释】



本诗写于唐朝后期,当时的 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


声色犬马等现实享乐之中。

< p>


锦帆:陆楫《炀帝开河记》有



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


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句。



江都事:指炀 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


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的



怀古



点明了题材,



隋堤



则是怀古对象,让 人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B.


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



猛虎



自居,



自为



则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见一斑。



C.


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 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剧。



D.


尾联 点明隋炀帝的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诗人以无奈的叹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2


)诗人面对



隋堤



,思绪万千,试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 情绪。




【答案】




1



D



(< /p>


2




对隋炀帝 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


财,疏浚河流;颔 联用



锦帆东去



……


其极尽奢侈。


< p>
对隋炀帝的嘲讽。从诗的颈联和尾


联看,



本欲山河传百二



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 。而



谁知钟鼎已三千



则写出其霸业


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晚唐


统治者大都不 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


< br>对百


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 的深切同情


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


【分析】(


1



D


项,

< br>“


想象之景



错误,

< p>


绿树烟



是实景,是眼 前之景。故选


D






2




结合



隋季穷兵 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析,追叙隋炀帝用尽兵力开凿运河 、以



猛虎



自居的史事,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


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颔联由眼前的汴水联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这一切

已经成为过去,诗人张祜立足现实寄寓兴亡之悲伤。



结合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


已三千< /p>


”“


江都事


”“


回望



注释



等分析,他面对遗址陈迹,慨叹惋惜,追悼责备。



以史为




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 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


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也引发自己内心的





。对当 时统治者的规劝。对百姓的同情,对


国家命运的担忧。



张祜不仅仅对历史的兴亡特别关注,也不仅仅只有对现实的担忧,更


有 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他面对遗址陈迹不只是慨叹惋惜,也不只是追悼责备,更多


的 是面对现实,



以史为镜


< p>
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


的深渊而忧心 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精神。




故答案为:⑴


D







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诗中首 联写隋炀帝劳民伤


财,疏浚河流;颔联用


锦帆东去




……


其极尽奢侈。



对隋炀帝的嘲讽。从诗的颈联和尾


联看,



本欲山河传百二

< br>”


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而


谁知钟鼎已三千



则写出其霸业


成 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对当 时统治者的规劝。晚唐


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 隋炀帝的后尘。



对百


姓的同情,对国 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和关怀,以及对 国家命运的担忧。



【点评】




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 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


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 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


等进行分析概括。






2


)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


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


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p>




寒食还陆浑别业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释】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 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


常前往消闲度假。


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


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 城飞花、缤纷如雪的


美景。



B.


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


欣赏。



C.


颔联紧 扣标题中的




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


景。



D.


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 ,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


之情。




2


)尾联中的


< p>
野老



,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 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答案】




1



D


< /p>



2


)【示例


1


】指诗人自己。



尾联中的

< p>


酣歌



一词,是承接颈 联中的





而来,两联一


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


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 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 p>
【示例


2


】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


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



野老



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由颈 联写诗人自己


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 容更加丰富。



【解析】


【分析】(< /p>


1



D


选项



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 p>
错误,由诗歌注释



公务之


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 休闲时光。但没有信息体现



归隐之情



。故选


D






2





野老



指当地居 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


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 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


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 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


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 ,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



太平



,并非纯粹的粉


饰之词。




故答案为:⑴


D




⑵【示例

< br>1


】指诗人自己。



尾联中的< /p>



酣歌



一词, 是承接颈联中的





而来,两联一以


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 br>②


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


老人,怡然自 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


2


】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 p>


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

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



野老



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由颈联写诗人自己


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 歌内容更加丰富。



【点评】(


1


)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


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


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 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


题思 路。一般包括: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中


的人物形象,可以抓 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


接描写,即侧面衬托 ;



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本题中,将



野老



理解为


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


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


阐述。




6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


南吕


]< /p>


金字经



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 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


)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________



< p>
古调虽自爱,今


人多不弹




________






2


)赏析 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


)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 就像雨水冲洗着


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 调悠扬起伏,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第一 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


窗前竹< /p>


”“




”“< /p>


塞云


”“


暮天



,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





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 、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第一< /p>


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 /p>


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 /p>


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


【分析】(


1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


——


塞云黄尘,

< br>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意为



我虽然很喜爱


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表达





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


)相同 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



雨漱窗前 竹,涧流冰上


泉。一线清风动二弦



, 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


二首,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


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 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上,第


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 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



”“


窗前竹


”“




”“


塞云


”“


暮天



。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 乐。以



风寒



表现。分析了


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 的技艺,连续演


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 感受到演奏者技


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⑴



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 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


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 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


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



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第一首,从视觉角度


描写音乐。




”“


窗前竹


”“


泉流


”“


塞云


”“


暮天



,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


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





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


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第一首,不以单一 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


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 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

< p>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 /p>


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


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 br>令


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





2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


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


奏了。





7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



【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





【注释】



凤城,指都城。楚江,长江 中下游的别称。




1


)标题中的



京口



在今天的(






A.


无锡


B.


镇江


C.


南京


D.


苏州




2


)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去


”“


东流



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



B.



聚散



偏重





,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



浮沉



偏重





,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


)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




1



B




2



B




3


)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


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


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


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

< br>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

< br>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 解析】


【分析】(


1


)唐时润州治所在 京口,



京口



即今镇江市。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


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晋时置晋陵郡,南朝 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


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故答案应为


B


项。





2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 ,说白云飘然北去,正


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 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


料。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



北去


”“


东流



暗切亲友和自己


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 之。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


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 随之深沉起来。由此可知,


B


项,


“< /p>


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不正

< p>
确。





3


)颈联是实写。意思是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 书一封,


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 ,诗人愁


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这一联以景写情然,在写景 叙事中,


表现自己的感情。尾联虚写,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 在京都洛


阳,还是在京口江滨?诗人一念飞驰,情牵两地,使平地而起的



宫阙



和高楼遥遥相对,< /p>


给人可供眺望的印象。然千里相隔,云天杳杳,只能使这收摄于同一幅画面中的景象,仅< /p>


存于想象之中,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故答案为:⑴


B

;⑵


B





⑶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 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


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 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


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 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


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 ,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


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 ,深化意境,令人产生


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 br>【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重在平 时积累。



根据课文《永遇乐京口


北固 亭怀古》可知



京口



在今天的镇江。





2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 既要对诗歌进行


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译文:



那年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游吴


门,那年深秋时节,火 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又将客舟照映。北去的云,合又分,分又


合,分和有定,东流的水 ,涨又落,落又涨,起伏无心。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


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 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


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 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3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 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


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 的作用和效果。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硕



少室



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



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 /p>


过景



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p>



行人



与我玩 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注释】



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


10


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


五乳峰下有少 林寺。



见:同






过景:落日余辉。



行人:指王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 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



B.


三、四句




< p>
字,写岀晴峰的广袤;两个



< br>”


字,突出雪峰的高峻。



C.


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

< br>


D.


尾句写送别远望,与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异 曲同工。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A



(< /p>


2




对自然风 光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


者对少室山绮丽雪 景的喜爱之情。



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

< br>“


行人与我玩幽境



一句透


露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



与友人分 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的最后直言



< br>别



,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




【解析】


【分析】 (


1



A


项, 开头两句



少室山峰三十六,其中几峰更特别

< br>”


没有运用拟人


手法故,本题选


A


项。





2


)开头两句,诗人写雪后少室众峰,能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 同中之异,别具特色。


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以



半山青松



写晴峰,以


素色峨峨



应雪峰,一个





字,


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




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第五、

六句写晴。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

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

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

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

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



少室雪晴



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最后两


句写他 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表现


了诗人 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学生进行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⑴


A







对自然 风光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对少室山绮丽 雪景的喜爱之情。



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



行人与我玩幽境



一句透露


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



与友人 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的最后直言






,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

< p>


【点评】(


1


)本题考 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 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 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 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 /p>


2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 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 的情感。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


·


宿水口



南宋


·


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




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



以画入诗



,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


)词的 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 、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


层次分明。


< p>
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


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 /p>




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前两句,描 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



浮生



一词


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孤独寂寞。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


晚、黄 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解析】


【分析】(


1

)起首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二句写远景。雨后初


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 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



系马短< /p>


亭西,丹枫明酒旗



。两句转写投宿,兼 及近景,



系马短亭西



,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词


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 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


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 红枫也出现了



断虹远饮横江水



中的





字,带有



追琢


”< /p>


的痕迹。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2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



浮生



语出《庄


子。刻意》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词人这里借 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



事逐孤鸿




,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 深,故亦真挚感人。结尾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 p>


,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



月黄



< br>,则已暮色苍茫了。其上着以



又是


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尝尽了 千愁万苦。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



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 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


次分明。



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

< br>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 事无成,



浮生


一词意为


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②< /p>


孤独寂寞。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


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 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 达技巧的能力。可以从画面意象的构成、色彩特点等方


面思考。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 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


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 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




2


)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


和文中的关键词语。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


达这类似 的情感。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 情的地方。



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


容 ,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 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


情感或借景抒情。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


度和情感。同时 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



白居易



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 者


?


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 扰


?


有吏征刍粟。


< br>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



肉。



【注释】



驽骀:指劣马。

< p>



1





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

< br>________


的同情和对


________


的呼


吁。



< /p>



2


)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答案】




1


)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



(< /p>


2




采用赋的 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 弃,再


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如




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体现出悲壮与苍凉;



岂无市骏者


?


尽是凡人目



体现出对不识骏马


者的 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解析】


【分析】(


1


)本诗先言



骅骝失其主



,后言骏马 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


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





2< /p>


)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


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





的手法。赋,就是铺陈其事。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其

< br>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

< br>运,悲剧性逐层加重。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如



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


在 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


的 同情。又比如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开篇以


骅骝




身份出场,最后以



化作驽骀肉



结束 ,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