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论文

温柔似野鬼°
652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04: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流浪歌)



失望与希望并存,现实与浪漫相融——李白在


744



755


北漫游与变乱前夕的诗作艺术



[


内容提要


]


李白作为我国诗歌界的珠穆朗玛峰,他的诗作是中国 古典诗歌中最灿烂辉煌


的一笔。


浪漫的艺术手法经常在他的作品 中出现,


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表现当前的现实和自


己的理想,甚 至在描写事物时,都注入自己的浪漫情调,可以说,他是一个浪漫的人,他的


诗亦为浪漫 之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夸张的艺术手法,


“举杯 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采用想象的艺术手法。可以看出李白不管悲还是喜,


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这也说


明了李白是个热爱自由的人,


在律诗成为主流的盛唐,


他却更多的选择了体例比较自由的古


诗和乐府诗。前人的乐府诗不仅数量大,


而且质量高,要超越是非常困难的,但 是太白凭借


他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让盛唐律诗的天空划出一道亮丽的乐府彩虹。< /p>


744



751


年,


政局转变的前夕,李白的作品风格也随着改变。



[


关键词


]


浪漫主义、 现实、理想、矛盾



[


正文


]


一、李白一生简述及成就



李白是我国 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名字在我国古典文学优秀作家的辉煌星座里


和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等相互照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是人民最熟悉最

< p>
热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和事迹,长期以来为人民传诵。



李白的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宝贵的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以丰富的现实内 容和巨大


的艺术成就而具有不朽的价值。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 也揭露


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 想


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 /p>


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


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

< p>
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的一生,基本都生活在 李隆基统治的时代,即历史上的盛唐。盛唐是李唐王朝发展


的最高峰,

< br>同时也是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这时社会经济相当繁荣,


但 也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矛


盾。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正逐渐激化。< /p>


李白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


他的大部分诗歌反映了


这个时代的精神。


诗人喜欢寄情于祖国的大好河山,


桀骜不驯的性格与雄浑豪迈的山水融合


在一起,便有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散发出独特 的艺术魅力。



二、


744

< p>


755


年间的十年漫游时期


天宝三年


(744)


春,李白离 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


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这一 次漫游,主要是在汴梁、齐鲁、江浙、燕赵一带。这一段时间最


值得一提的是,


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


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闻一多先生是这样热情地赞


美两位伟大诗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面:


“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


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


我们再逼紧了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


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


今李白和杜甫


——


诗中的两曜,

< p>
劈面走来了,


我们看去,


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 神奇,一


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



李 白漫游到齐州的时候,


曾经举行了入道仪式,


他的入道,


主要是为了挣脱社会的束缚,


憧憬自由的生活。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 学士李公新墓碑》说李白:


“好神仙非慕其轻举,


将不可求之事 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


”他自己也说:


“我本不弃世,世人 自弃我”




《送

蔡山人》


)这时期,李白的心情一直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p>


,对自己依




然充满了信心,


而另一方面,


又不能不忧思烦恼,


慨叹人事无常,


痛感鱼目混珍的社会现实,


使他的理 想与功业难以成就。所以他虽然放浪山水,纵情酣饮,求仙问道,但心中愁结始终


难以化 解,只是因为他性格豪放开朗倔强


,


往往能够强自解怀罢了。< /p>



三、李白在这十年的诗作特色



(一)


、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的生活和美好理想


中唐诗人张祜《梦李白》诗云:


“严陵死后到李白,布衣 长揖万乘君。


”把李白与东汉的


严光看作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布 衣长揖万乘君”的清高之士。他一生追求济苍生、安社稷、


建功立业,

< br>同时又向往遗世独立、


自由放任的浪漫生活。


李白的不惑 之年正是在这种环境中


度过,


他的心态交织着极度失望与希望东 山再起的深刻矛盾,


于是道出了


《行路难》

的心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


出 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


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


的李白,


要是在平时,


因为这美酒佳肴,


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


肯定是会


“一饮三百杯”


的。


然而,

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

< br>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


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


,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


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


有幸接近


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


,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 遇到冰塞黄河、


雪拥太行吗!


但是,


李 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



“拔剑四顾”

开始,


就表示着不甘消沉,


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


忽然想到两位


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


而最后终于大有 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


遇文王;


一位 是伊尹,


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 史人物的经历,


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


吕尚、


伊尹的遇合,


固然增加了对 未来的信心,


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 筵上瞻望前程,


只觉前路崎岖,


歧途甚多,

要走的路,


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

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


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 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


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 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乘风破浪会


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 /p>


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


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 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


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


复杂


变化。诗的一开头,


“金樽美酒”


< p>


“玉盘珍羞”


,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但紧接


着“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


叹“冰塞川”

< p>


“雪满山”


,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 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


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 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