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牡丹亭》主题的多重意义
-
《园林与戏曲》期末论文
试论《牡丹亭》主题的多重意义
摘要
:
《牡丹亭》
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
历经千年而魅力不减。
“至情”
作为
《牡丹亭》
中重要的主题和内容,
其伟大之处就在于汤显祖超
越了一般的情
爱故事而赋予了多重意义内涵。
主要包括表面意义
上对情爱的追求,
深层意义上
个体生命对社会整体体制的突破和
以情抗理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至情主题多重意义
一.引言:
“情”
< br>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典不变的主题,
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内容。
多少年来,人们为戏曲舞台上的情所动,为情所困,甚至为情所伤。
“情不
知所
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
p>
情之至也。
”
1
明
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中“至情”的主题更是感
动了无数青春男女。
p>
戏剧中,
杜丽娘为情而死却又为情而复生这样带有传奇色彩
的爱情故事引起读者和观众心灵上的强烈反响。
《牡丹亭》成为我国戏曲
史上一
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这部不仅仅是打动下层平民女性的一部爱情戏曲,<
/p>
同时也是打动了许多男性士大夫的远远超越爱情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至情”
主题所蕴含的多重意义是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魅力根源所在。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而第十出《惊梦》正是全剧的高潮,自游园惊梦之
后,主人公杜丽娘的人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这《惊梦》这一出戏中,杜丽娘渐
渐对自身
情感、
欲望及自由的渴望有了较为清醒明确的了解,
个体突破束
缚想要
大胆追求自由和自我情欲满足的抗争由此展开。
因此本文
将重点从
《惊梦》
这一
出戏,并结合其
他内容场景分析展开讨论《牡丹亭》
“至情”主题所蕴含的多重
意义。
二.多层意义分析:
1.
表层意义:惜春之情和爱欲之情
太守之女杜丽娘在丫鬟春香的引领下第一次去后花园游玩赏春。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院。
”
(绕池游)黄莺鸣啭,争相报春,丽娘被一声声啼叫
1
《牡丹亭
·
题词》
,汤显祖著
唤醒,又是一年春
天,到处是缭乱美好的春光。杜丽娘为了游园精心打扮,花钿
罗衣缺一不可。
可是春水荡漾,
春光无限,
反而激起杜丽娘心中的
惆怅和莫名的
失落。
即使对镜梳妆、
精
心打扮,
姣好的面容又能给谁看呢?谁又能看到呢?在
春花烂漫
的花园里,
也只能独自一人欣赏,
没有情人可以相伴左右。
p>
脍炙人口的
《皂罗袍》唱道:
“原来姹紫嫣
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
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
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繁花似锦
的迷人春色被抛弃在这断
壁残垣中,
无人欣赏,
无人流连,
这不
正如同青春美好
的少女只能生活在小而且深的宅院里无人可以欣赏一样吗?而姹紫嫣红与
断井
残垣形成鲜明的对比,
自然引起了杜丽娘的感伤之情。
p>
这份感伤之情不仅是对春
色也是对自己的生活处境。
明媚春光勾起了杜丽娘心中无限的春情,
正值青春美
好
时期,却奈何只能独守空闺,关住满园春色。一曲《好姐姐》借景抒情:
“遍
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晚春的藤
丝如
烟似云,
只可惜荼蘼一开,
花事便
了,
春将离去。
“牡丹虽好,
它春光怎
占的先。
闲凝眄,
生生燕语明如剪,
呖
呖莺歌溜的园。
”
牡丹虽有天姿国色,
可春将归去,
它还没开放。
悠闲的注视着,
燕子的清脆叫声明快如剪,
黄莺流啭的歌声柔和润
圆。
p>
牡丹作为百花之王却因花开得太迟而没能占先,
丽娘实际上是用牡丹
来暗喻
自己的美丽,
这就流露出她对虚度美好时光的怨怅,
p>
有对美丽的青春被耽误的幽
怨和伤感。那成对的莺燕,更反衬出丽娘
的孤独寂寞。原只为消愁解闷,但游园
所观所感无不增添许多烦闷,
哀怨之情更无法排遣。
杜鹃、
荼蘼等无不对应着特
定的春天景象,
汤显祖由此完成了对人短暂的青春和生命的隐喻。
作者运用黄莺、
杜鹃、荼蘼、春藤、燕子等春天特有的意象向读者描绘
了浪漫的、无比明媚的、
姹紫嫣红的春天,
而充满生机、
活力的大自然很容易引起人生命的悸动和灵魂的
悸动。在杜丽娘游园中
,在满园春色中,汤显祖向我们传达的
“
情
”
是惜春之情,
是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以及杜丽娘独居
深闺、渴望爱情的感伤。
2.
深层意
义:个体突破体制,追求自由
接下来的《山坡羊》唱词借杜丽
娘自己之口完全袒露出来:
“没乱里,春情
难谴。蓦地里怀人幽
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捡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
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
和春光
暗流转?迁
延,这衷怀哪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明确表
达了对封建伦理体制的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