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现代诗歌鉴赏技巧

余年寄山水
797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15: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夏日天空战袍)



考试说明指出,


考生必须具备初步鉴赏文


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从


高考的实际来看,主要是 鉴赏诗歌的能力,


包括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

两部分。





现代诗歌鉴赏





(一)测试要点


< br>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


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阅读诗歌对 提高文


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



此,高考十分重视有关诗歌鉴赏的测试。那


么,


鉴赏 现代现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 景


。可以说,每


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如《大堰河,


我的保姆》


,是艾青


1933


年在狱中写成的,


艾青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


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


写下了这首诗。

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


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对有 些诗歌背景


了解得不特别细致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


理解,这要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


。现代诗歌总


会在诗中塑造艺术形象,阅读、鉴赏诗歌就


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


象,从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




第三,要理解诗歌的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


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

< p>
伤,或愤怒,或悲哀


……


无一不浸透在诗行


间。


所以必须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


和 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第四,要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


要求凝练而概括,


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圆


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 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



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颠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塑相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头沉思,




静默。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




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






外,还因指



暮色


”< /p>


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 的




,把







美丽



并列,寓有讴歌母

< br>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 p>
……”



诗句中,



你们



指诗歌的主要形象

< br>“


金黄


的稻束







D.



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




,这实际上就是稻束



低头沉思

< p>


的内


容。


< p>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以



金黄的稻束



为中心形象展


开联想, 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


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

< br>——


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


诗 歌赋予



金黄的稻束



以积极、


强烈


的视觉印象和消极、


静默



无言的听觉感

< p>
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


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p>





C. < /p>



金黄的稻束


”“


收获日的满月



等形


象都具有圆满的 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


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



疲倦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一句中的主


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


样站在


秋天的田里



沉思的

< p>


稻束






[


试题


分析


] 1



答案为


D.

本题考查现代诗歌


的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

< br>E


级。


《金黄的稻束》


这首诗, 以



稻束



为 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


过稻田、


路上、


天空、


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置,


表现了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 思。





2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 p>


的主体,


应该是



稻束




因为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在这伸向远 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


低首沉思/



, 中心话题是



你们


< br>,就是




黄的稻束

< p>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语言、


表达技巧,


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借技


巧, 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 诗人描绘


什么事物时,


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

< p>
怎样,而在于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写景


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


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 依赖于诗歌语言


的表述,


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


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


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 把握全诗的主旨,


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对诗人


臧克家在


1932

年写的《老马》一诗的


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


总得 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 p>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






A


.反映 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


还得靠老马拉车。





B



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


的命运。





C


. 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命运十分悲惨。





D


.揭示 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


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


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


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


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


人。本题

< p>
A



B


两项都是错误在不 懂得这种


技法。


C


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 时代背景来展


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


旨理解 错了。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把


头沉重地垂下





它有泪 只往肚里咽



这些


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 是在



忍受



而非






,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


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 为


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


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


语言的锤炼。


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 用词语的


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


要看表现方 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


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 br>也许


——


葬歌(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


一睡,

< br>/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


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


a< /p>


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


b


上你的


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


c

< p>
松阴庇


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


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 你睡,我让


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


缓缓的飞 。



第二节


abc

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


恰当的一项是


(



)


A


、照









B


、弄









C


、拨









D


、射












细品全诗,可知:


a


处,主语是



阳光



,宾


语是



眼帘





< p>


字显然不当,据下文




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可知

< p>
ab


两处用的是拟人


法,






“< /p>




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

< p>
a


处应选



< p>




飘、吹、掠



也都不能产生拟


人作用,所以


b


处应选






c


处,







松阴



搭配不当,




< br>和









字 搭


配不当。只有



< br>”


字,既能与





搭配,又


能与



庇护



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


C




三、读原诗,据 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 题,



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

< br>干扰


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


供的条件 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




一多先生的《也许


(


葬歌


)

< p>
》为例


(


原诗见上


)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 而


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



< /p>


A


.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


惜 ,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



通过对女儿的哀悼,

表达了诗人对现


实社会



咒骂的人 声



强烈的不满。





C


.表现 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


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


.通过 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


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


蝙蝠、


阳光、


清风、


松阴、蚯蚓、小草、黄土 、纸钱等事物及有


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




A


.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


.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


.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


.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 的


理解。


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

< br>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


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 /p>


B


项。


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 :这首诗


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


即是为亡

< p>
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


案应为


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 理解。


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


B


项不 正确。诗中


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


A


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


D


< br>“


展开丰富的


想象


< p>
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


C


项与悼


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 br>四、


找矛盾,


扣诗题,


把握意象 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


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


题、意象、意境等方面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


时,


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


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


再紧扣题目和旨趣, 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


辨出真伪来。



例如


(1999


年高考语文第


10



)




对下面这首


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艾青)




1938



11



1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