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现代诗歌鉴赏技巧
-
考试说明指出,
考生必须具备初步鉴赏文
p>
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从
高考的实际来看,主要是
鉴赏诗歌的能力,
包括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
两部分。
现代诗歌鉴赏
(一)测试要点
< br>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
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阅读诗歌对
提高文
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
因
此,高考十分重视有关诗歌鉴赏的测试。那
么,
鉴赏
现代现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
景
。可以说,每
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如《大堰河,
p>
我的保姆》
,是艾青
1933
年在狱中写成的,
艾青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
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
写下了这首诗。
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
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对有
些诗歌背景
了解得不特别细致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
理解,这要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
。现代诗歌总
会在诗中塑造艺术形象,阅读、鉴赏诗歌就
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
象,从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
第三,要理解诗歌的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
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
伤,或愤怒,或悲哀
……
无一不浸透在诗行
间。
所以必须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
和
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第四,要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
要求凝练而概括,
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圆
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
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
2
题
金
黄
的
稻
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
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颠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塑相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头沉思,
静默。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
“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
p>
里
”
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
p>
“
秋
天
”
外,还因指
“
暮色
”<
/p>
降临之前。
•
B.
“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
的
脸
”
,把
“
皱
”
与
“
p>
美丽
”
并列,寓有讴歌母
< br>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
C.
“
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
的
诗句中,
“
p>
你们
”
指诗歌的主要形象
< br>“
金黄
的稻束
”
。
•
D.
“
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
河
”
p>
,这实际上就是稻束
“
低头沉思
”
的内
容。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歌以
“
金黄的稻束
”
为中心形象展
开联想,
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
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
< br>——
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
B.
诗
歌赋予
“
金黄的稻束
”
以积极、
强烈
的视觉印象和消极、
“
静默
”
无言的听觉感
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
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p>
•
C. <
/p>
“
金黄的稻束
”“
收获日的满月
”
等形
象都具有圆满的
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
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
“
疲倦
”
。
•
D.
“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
一句中的主
p>
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
样站在
“
秋天的田里
”
沉思的
“
稻束
”
。
[
试题
分析
]
1
.
答案为
D.
本题考查现代诗歌
的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
< br>E
级。
《金黄的稻束》
这首诗,
以
“
稻束
”
为
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
过稻田、
路上、
天空、
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置,
表现了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
思。
2
D
项
“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
的主体,
应该是
“
p>
稻束
”
,
因为
p>
“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在这伸向远
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
低首沉思/
”
,
中心话题是
“
你们
”
< br>,就是
“
金
黄的稻束
”
。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语言、
表达技巧,
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借技
巧,
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
诗人描绘
什么事物时,
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
怎样,而在于表达自
’
己的思想感情;写景
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
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
依赖于诗歌语言
的表述,
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
p>
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
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
把握全诗的主旨,
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对诗人
臧克家在
1932
年写的《老马》一诗的
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
总得
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p>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
面
•
A
.反映
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
还得靠老马拉车。
•
B
、
p>
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
的命运。
•
C
.
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命运十分悲惨。
•
D
.揭示
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
受着深重的苦难。
p>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
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
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
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
人。本题
A
、
B
两项都是错误在不
懂得这种
技法。
C
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
时代背景来展
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
旨理解
错了。
“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
、
“
它把
头沉重地垂下
”
、
“
它有泪
只往肚里咽
”
这些
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
是在
“
忍受
”
而非
“
挣
扎
”
,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
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
为
D
。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
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
语言的锤炼。
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
用词语的
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
要看表现方
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
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 br>也许
——
葬歌(闻一多)
p>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
一睡,
< br>/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
蝙蝠不要飞。
p>
不许阳光
a<
/p>
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
b
上你的
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
c
松阴庇
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
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
你睡,我让
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
缓缓的飞
。
第二节
abc
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
恰当的一项是
(
)
A
、照
飘
树
•
B
、弄
吹
片
•
C
、拨
刷
伞
•
D
、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
a
处,主语是
“
阳光
”
,宾
语是
“
眼帘
”
,
“
弄
”
字显然不当,据下文
“
无
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
可知
ab
两处用的是拟人
法,
“
照
”
和
“<
/p>
射
”
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
a
处应选
“
拨
”
。
“
飘、吹、掠
”
也都不能产生拟
人作用,所以
b
处应选
“
刷
”
。
c
处,
“
团
”
字
与
“
松阴
”
搭配不当,
“
树
”
< br>和
“
片
”
与
“
撑
”
字
搭
配不当。只有
“
伞
< br>”
字,既能与
“
撑
”
搭配,又
能与
“
庇护
”
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
C
。
三、读原诗,据
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
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
题,
往
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
< br>干扰
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
供的条件
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
•
一多先生的《也许
(
葬歌
)
》为例
(
原诗见上
)
p>
: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
而
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
•
<
/p>
A
.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
惜
,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
B
.
通过对女儿的哀悼,
表达了诗人对现
实社会
“
咒骂的人
声
”
强烈的不满。
•
C
.表现
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
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
D
.通过
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
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
蝙蝠、
阳光、
清风、
松阴、蚯蚓、小草、黄土
、纸钱等事物及有
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
•
A
.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
B
.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
C
.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
D
.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
的
理解。
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
< br>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
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
/p>
B
项。
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
:这首诗
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
即是为亡
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
案应为
A
。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
理解。
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
B
项不
正确。诗中
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
A
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
D
项
< br>“
展开丰富的
想象
”
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
C
项与悼
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 br>四、
找矛盾,
扣诗题,
把握意象
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
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
题、意象、意境等方面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
时,
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
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
再紧扣题目和旨趣,
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
辨出真伪来。
例如
(1999
年高考语文第
10
p>
题
)
:
对下面这首
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艾青)
1938
年
11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