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储备
-
高考文言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储备
1
、孤
古同
“
辜
”
,意思是:幼年死去父亲;古代帝王的自称等。
程度:造~。
苦心孤~(指刻苦钻研,达到别人不及的境地)
。
(
3
)请求、要求
8
、里中
指
同里的人。
《史记
·
张耳陈馀列传》<
/p>
:
“
秦
p>
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
2
、失怙
指丧父,即死了父亲。语出《诗
·
小雅
·
蓼莪
》
:
“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
清代
黄景仁
《和
容甫》诗:
“
两小皆失怙,
哀乐
颇相当。
”
现代戏曲家
洪深
《歌女红
牡丹
》
:
“
红牡丹幼年失怙,事
母尽孝。
”
失恃:自幼丧母叫失恃。
3
、丁忧
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
事
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
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
“
丁
”
是遭逢、遇到的意思。父忧
即父亲去世,母忧即母亲去世。
4
、髡钳
古代刑罚。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史记
·
季布栾布列传》
:
“
乃髠钳季
布,衣褐衣,置
广柳车中。
”
5
、奴隶制时期五刑
包括墨
,
劓
,
剕
(
也作腓
),
宫
,
大辟
(
即墨刑
-
在额头上刻字涂墨
,
劓刑
-
割鼻子
,
剕刑
-
砍
脚
,
宫刑
-
毁坏
生殖器
,
大辟
-
死刑
)
,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于西周时期写入吕侯编著的《
吕刑》
,是
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
五刑
是由五行相克而产生的。
“
火能变金色,故墨以变其肉;金能克
木,故剕以去其骨节;木
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宫以断其淫;水能灭火,
故大辟以绝其生命。
”
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从汉初的文景
帝废除肉刑开始,以自由刑为
主的封建五刑产生了,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徒、流、死
,最初在隋《开皇律》中作为刑罚体
系得以体现,随后由唐朝律疏(
《武德律》
《永徽律》
(唐律疏议)
)进一步完善,标志着中国刑罚
制度的重大进步。
以上几种主刑都是针对男性犯人而
言的,对于女性犯人,五刑则是指:刑舂,拶刑,杖刑,
赐死,宫刑
6
、唐至封建时期五刑
(
1
p>
)笞刑。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
(
2
p>
)杖刑。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
(
3
p>
)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
4
p>
)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
5
)死刑。分绞和斩二等。
而除主要的五刑之外,还有磔(俗称车裂或五马分尸)
、髡
(既剃发)
、髌(也作膑,割膝骨)
、刵
(
割耳朵
)
,醢(剁成肉酱)
p>
,枭首,弃市,族诛等。封建五刑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当然,五刑并非一定是上述两种情况,李斯死时也受五刑(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李斯,相也,
具于五刑)这里的五刑指的
劓(割鼻)斩趾(斩左右脚趾)笞(用鞭,杖或竹板打)枭首(将人
的头砍下悬挂以示众
人)菹(剁成肉酱)
7
、诣
(
1
)到、拜访,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阙。~前请教。<
/p>
(
2
)
(学业或
技艺)所达到的
9
、有司
指相关官员或有关部门。古代设官分职
,
各有专司
,
故称有司。
10
、风尘
比喻纷乱或污浊的生活,旧指仕宦。指作官的志向。出处
:
《
晋书
·
虞喜传》
:
处静味道无
风尘之志
,
高枕柴门<
/p>
,
怡然自足
11
、陵夷
衰落,衰败。
清
蒲松龄
《
聊斋志异
·
青凤》
:
< br>“
太原耿氏,故大家,第宅弘阔。后凌夷,
楼舍连亘,
半旷废之。
12
、哀诔
哀悼死者的文章。诔:古代叙述死者事迹或表示哀悼。
《晋书
·
潘岳传》
:
“
岳美姿仪,辞
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
”
13
、俦
同辈,伴侣:俦俪(同辈,同一类的人物)
。俦侣。俦列。俦类。
14
、掾
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史。~吏。~属。~佐。是中国
汉朝
时中央朝廷和地方官署内设办事机构
“
曹
”
的长官。
掾均由府主
(本府的长官)
自行任命。
三公
府掾、
刺史
府掾官秩可至四百石或三百石,此类高级掾
的任命需要向上一级官署上报备案;此外还有不
需要上报备案即可任命的下级掾,官秩百
石。县诸掾的官秩都在百石以下。
15
、乾没
(
1
)冒险侥倖。
《
晋书
·
张骏传》
:
“
霸王不以喜怒兴师,不以乾没取胜。
.
(
2
)贪求;贪
得。<
/p>
《
晋书
·
潘岳传
》
:
“
岳
性轻躁,趋世利
……
其母数誚之曰:<
/p>
„
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
‟
(
3
)
侵吞公家或别人
的财物。
”
《
宋史
·
河渠志三》
:
“
每兴一役,乾没无数。
”
16
、迁祧
古代帝王对世数远隔之祖,依制将其神主迁入远祖之庙。后亦比喻束之高阁。
17
、谶纬
p>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
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
衰落,
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
、清《七纬》等辑本存世。谶
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
代自然科学知识。
所谓的
“
谶纬
”
,
其实是
“
谶
”
与
“
纬
”
的合称。
“
谶
”
是秦汉间的巫师、
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
/p>
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
“
亡秦
者胡也
”
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
“
纬
”
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
“
经
”
的各种著
作。东汉时流传的
“
七纬
”
有《易纬》
、
《书纬》
、
《诗纬》
、
《礼纬》
、
《乐纬》
、
《孝经纬》和
《春秋纬》
,
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大概起源于
先秦时期,
《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
则较为晚出,通
常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谶,许慎《说文解
字
·
言部》云:
“
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
18
、仆射
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汉代仆射是个广泛
的官号
,
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
、水巷宫人皆有仆射。仆是
主管
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
,
故诸官之长
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
,
至于宋代。其他
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而言。
1
19
、埽
旧时治河
,
将秫秸、石块、树枝捆扎成
圆柱形用以堵口或护岸的东西。
“
凡塞河决
,
垂合
,
中
间一埽,谓之合龙门。
”
《梦溪笔谈》
20
、视事
< br>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任职。
“
视事三年
,
上书乞骸骨
,
征拜尚书。<
/p>
”
《后汉书
·
张
衡传》
21
、膏火
灯火(膏:灯油)
。比喻夜间工作的费用(多指求学的费用)
。
22
、刀笔吏
古时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从重写。指撰写
公文
或状词的人。典出
<
史记
·
萧相国世家》
: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
。后来协助刘邦统一
天下,建立大功,成了汉朝的开国丞相。
23
、功曹
是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选署功劳。东汉各州亦有功曹,而名称略有变更。属司
隶校尉者称功曹从事,下设门功曹书佐等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其他的功曹从事改称治中从事
< br>(见
“
治中
”
< br>)
,属员仍称功曹书佐。历代沿置。两晋、南北朝多改称西曹,也有并设西曹、功
曹,
官名有功曹从事、功曹史、西曹书佐、西曹参军等。
24
、休沐
类似于今日的星期日休假制度。我国古代的节假日制度由来已久。在汉朝已有,那时政
府就制定了官员五日一
“
休沐
”
(休息和洗头)的制度。据《汉书
·
霍光传》
记载:
“
光时休沐出。
”
王先谦补注道:
“
《通鉴》胡注:
< br>„
汉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
‟”
周作人的《休沐日》一文对
此解释说:
“
他们留着长头发,时时要洗,必须把它晾干了,挽好了髻,才能戴上纱帽,出去办公,
一整天的休息的确是必要的。
”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隋
朝。到了唐朝,官员的休假制度改为
“
旬休
”
或者
“
旬假
”
,即官员每十天休息一天。王勃《滕王阁序》道:
“
p>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
元朝大概也
是这样,及至明清时期,这一常规制度便被取消了。中华民国成立后,仿照西方的休假制度,把
星期天定为官方正式的休假日。
在那时鲁迅的日记里,
常常可以发现
“
星期休息
”
字样的记载,
可为
佐证。这样的制
度一直沿用至今且演变为双休日
25
、皂服
旧时小吏所着的黑衣服。亦借指小吏。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
治人》
:
“
明君之治,
务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
”<
/p>
26
、诮
根据给定字形解释。形声。字从言,从肖,肖亦声。责备。
27
、臧获
古代对
奴婢
的贱称。唐
皇甫枚
《
三
水小牍
·
王知古》
:
< br>“
臧获有不如意者,立杀之。
”
28
、百五
.
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故名。清纳兰性德《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之一﹕
悠扬扑尽风前絮﹐又百五﹐韶光难住。
一说﹐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六天﹐故称
百六
。参见
一百五日
﹑
百六
< br>
。
29
、自牧
指自我调养,自我修养。
《易
·
谦》
:“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
30
、
缧绁
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
监狱
;
囚禁
虽在缧绁之中
,
非其罪也。
——
《
< br>论语
·
公冶长
》
31
、聝
形声。字从耳,从或,或亦声。
“<
/p>
或
”
指
“
边防巡逻
”
。
“
p>
耳
”
指敌人耳朵。
“
耳
”
与
“<
/p>
或
”
联合起
来表
示
“
边防战斗中击杀入侵者,割下其左耳以表功
”
。本义:割敌左耳以记功。说明:古人用两种
办法计
算杀敌之功:出示敌人首级或敌人左耳。在敌人被杀的数量少的时候,用首级数量评定功
劳。这就是
“
馘
”
;在敌人被杀的数量多时,用左耳代替首级计功。这就是
“
聝
”
。
32
、堞
形声字。从土,枼。枼亦声。
“
枼
”<
/p>
意为
“
薄片
”<
/p>
。
“
土
”
指
“
泥土烧成的砖块
”
。
“
土
”<
/p>
与
“
枼
”
联合
起来表示
“<
/p>
用泥砖砌成的薄型矮墙
”
。
33
、姑舅
丈夫
的父母,公婆。
《
尔雅
·
释亲》
:
“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
舅、君姑
;没,则曰先舅、先姑。
”
34
、五木
五种取火的木材。或指古代博具。以斫木为子,一具五枚。古博戏樗蒲用五木掷采打马,
其后则掷以决胜负。后世所用骰子相传即由五木演变而来。又指古代束身的刑具。
35
、反坫
(
1
)坫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
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2.
外向室。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
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管仲
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
孰不知礼?
36
、三归
娶三姓女子。
《论语.八佾》
:
管氏有三归。
37
、捃摭
(1)
采取,采集。汉司马迁《史记
·
十二诸侯年表序》<
/p>
:
“
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
p>
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
”
《周书
·
儒林传
·
熊安生》
:
“
乃讨论图纬,捃摭异
闻,先
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
”
章
炳麟《五朝法律索隐》
:
“
余为捃摭其
文,附以说解,令吏士有所取法
焉。
”
明谈迁《国榷》卷十八:
“
山西按察使番禺陈谔,初按湖广,捃
摭楚王细故,上素厌之。
”
(2).
指搜罗材料以打击别人。
宋苏轼
《与郑靖老书》之四:
“
某见
张君俞
,乃始知公中间亦
为小人所捃摭。
”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
窦群》
:
“
群等怨,遂捃摭吉甫阴事告之。
”
38
、牙帐
< br>(
1
)将帅所居的营帐。前建牙旗,故名。
(
2
)中国古代边境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羌、
p>
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的
“
首都<
/p>
”
称为牙帐。著名的有
回鹘牙帐城
等。
39
、从弟
共祖父不共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
“
从父弟
”
。即现在所谓的堂弟。
40
、中人
(1).
中等的人;常人。
(2).
中等人家。
(3).
宦官。
(4).
宫女。
(5).
指有权势的朝臣。
(6
).
居间
介绍或作证的人。
(7).
中国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