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
-
小人物:
19
世纪俄
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典型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
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
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果戈理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又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多余人: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
19<
/p>
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
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
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受过
良好的文
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
“思想上的
巨人,
行动上的矮子”,
只
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
一边,
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
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
他们也很不满
俄国的现状,
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
然而他们又是
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
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
多余人的形象包
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
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
赫尔岑
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分类整理法
:
分类整理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的
90
多部作品联结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采用的一
种方法。
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
度出发把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
:
《风俗研究》
< br>,
《哲学研究》
,
《分析研究》
。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部分。又分为六个场景,
《私人生活
场景》
《外省生
活场景》
《巴黎生活场
景》
《政治生活场景》
《军事生活场景》
《乡村生活场景》
。此种方法将
诸多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使众多小说分门别类地各处于一定的系统中,
历史而全面地
描
写现实。
威塞克斯小说
哈代以其故乡英国西南
部农村
(古称威塞克斯地区)
为背景所作小说的总称
(又称性格与环
境小说)
。
小说反映了
19
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所激起的
剧烈社会变动,
农民
的破产,农村经济、
道德、
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痛苦;
同时对资本主
义社会的
法律、道德、宗教、教育制度多有批判;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氛。
含泪的笑:
<
/p>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独特的讽刺手法。
这一讽刺艺术的
形成,
是与他坚持的“真
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这一现实主义的创
作基本原则分不开的。
果戈理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
实地反映生
活,而且应该对生活进行批判,“要通过世界上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
不知道的
眼泪来观察生活。
”他嘲笑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
又深深地为
他的祖国的苦难而
悲痛,
为他所属的那个地主阶级堕落到如此猥
琐的地步而悲痛。
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
的交集,喜剧和
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批判力量
“卡拉马佐夫性格”
:
文学史将这一类人物性格命名为“卡拉马佐夫性格”
:邪恶自私、野蛮残忍、
卑鄙堕落,是
人类罪恶的集中营。
<
/p>
复调现象
作品中所有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各抒己见,各执其理,使作品具有多元的解读方式。
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
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
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
< br>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
其核心是“
不以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主义是
空想的,
客观上有麻醉人民、
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
但作为资产
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
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心灵辩证法”
<
/p>
“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氏心理描写手法的概括。
意
即不是静止地描写人的心
理,
而是写在外界影响下心理变化的过
程,
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识更替,
思
想情绪的瞬息万变,
通过人物复杂矛盾的全过程来反映人与社会的冲突。<
/p>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
“主要的是内在的、
精神的运动,要加以表现的不是运动的结果,
而是实际的运动过程。”
< br>托尔斯泰常以此塑造精神探索型人物:
安娜、
列文、
p>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安德烈公爵„„。
易卜生主义:
所谓易卜生主义,
p>
实际上是一种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
代表挪威小资产姐姐的开创性和
独立
性等思想意识,
体现了“自由农民之子”
< br>的精神传统和时代要求。
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尽管
没有脱
离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发展普遍规律,
但与资产阶级与伪人道主义格格不入。
他一方面
用人道主义批判封建残余,
另一方面又凭借
个人的精神反叛,
追求绝对个性解放的理想境界。
首先,易卜生主义表现为一种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绝对“自我主义”
其次,易卜生式人道主义是一种易卜生式的精神乌托邦。
第三,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是一种绝对的否定精神。
社会问题剧:
按照题材分类的一种戏剧类别。
主要指反映社会矛盾、
提出
社会问题的戏剧作品。
有广义
(
索
p>
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
莎士比亚和雨果的
创作)
或狭义的不同解释。
狭义社会问题剧专指
易卜生及其继承者的某些剧作。
19
世纪
70
和
80
年代,易卜生创
作了《社会支柱》
、
《玩偶
之家》
p>
、
《群鬼》
、
《人
民公敌》为代表的系列作品,后人称之为社会问题剧。这些剧本涉及当
时社会存在的政治
、宗教、道德、家庭婚姻,妇女教育,法律各种社会问题,让剧中人物直
接讨论这些问题
,对于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堕落,
婚姻不合理,家庭生活虚伪,思想庸俗狭
隘,民主政治破产等提出尖锐批评,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
英国的萧伯纳、
J.
高尔斯华绥,美国的
C.
奥德兹,都是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直接继承者。
象征主义
:19
世纪
70
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诗歌流派,强调用有物质
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
托,对比,
联想来表现作家要创造的意
境,用间接的象征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一战前波及欧
洲各国和各艺术领域。象征主义的先
驱是波德莱尔和爱伦
.
坡
硬汉子形象
是海明威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海明威明显地喜欢选择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
这
些面临孤独,
生死极限考验的人物作为表现对象。
表现他们在困境中,
在死亡面前无所畏惧
的人的尊
严和优雅风度。
冰山原则: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
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他说:
“冰山
运动
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
②
所谓
“冰山原则”
,
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
象,
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