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研究——《枫桥夜泊》课例研究报告
-
小学中段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研究
——《枫桥夜泊》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主题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自古以来
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
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
“课程标准”
,
十分
强调古诗文的
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
,
收有大量的优秀古
诗
文。
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
重在
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
积累
语言,
增加文化底蕴。
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是以
意境这一特殊形式反
映社会生活,表达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
重要内容。
古诗教学时引导学生赏析古诗的意境,
对培养学生对
古诗的鉴赏能力,
陶冶学生
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操,无疑具有重
要意义。
然而,
现实的古诗教学却使
我们望洋兴叹。
多教师反映很难把握古诗教学的
尺度,不是教的
浅显,就是教的深奥。古诗是特殊的文体形式,一般来说,语言
精炼,内涵丰富,意境深
远。听过很多常态的古诗教学,总感觉没把古诗的意境
表达出来,
有的把诗句分析的过细,
拓展的过多,
这样没有从整体上把握
古诗含
义,可是,不去咀嚼文字,凭学生的阅历,很难读懂。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参考,
对于古诗教学目标的定位,
也没有恰当的说法,
基
本上是“朗读”
“感受”
“体会”
“理解”等字样的表述。我们认
为虽然古诗教学
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但从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
的储备考虑,
应该在不同阶段有
不同侧重。对《语文课程标准》
仔细研读,梳理后可以发现:小学古诗教学可为
为三个阶段层次要求。第一学段(
1
——
2
年级)目标
定位侧重“感受”
。
第二
学段(
3
——
4
年级)目标定位侧重“体会”
。第三学段(
5<
/p>
——
6
年级)目标定位
< br>侧重“理解”
、
“感受”
p>
,就是感知古诗的含义和意境。
由此可见
,
小学中段古诗意境欣赏的教学有必要,
且很重要。
因为它是从第
二学段顺利过渡到第三学段,使学生顺利完成小学古诗教学任
务的一个转折点。
再进一步挖掘《课标》
,我们又欣喜地发现:
无论是在
“编写建议”
,还是“课<
/p>
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又或者是
p>
“教学建议”
,其实或多或少的给我们提供了
解决“小学中段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和渠道。
(二)问题的提出
经过前期的调研,
目前我校四年级学生古诗教学的现状如何呢?就学习兴趣
而言,
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
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
就学习的状态而
言,学生的古诗学习处于完全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状态
,对古诗的内容不理解,
容易遗忘,因此所积累的古诗不多,且不会运用;就学习的能力
而言,学生的古
诗学习停留于机械背诵阶段,自学能力不强。
分析以上问题,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一
是教师对古诗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充
分认识;
二是教师对古诗教
学的重视不够,
随着教材阅读篇目的大量增加,
教师
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讲读课文的教学上,
忽视了每单元的古诗教学;
三是缺乏有
效的教学方法,
很多老师过分注重
讲解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引导和方法培养;
四是缺少了课程资源和课外的延伸,
使得学生无法体会到古诗<
/p>
文字背后的东西,
更无从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上挖掘古诗的丰富内
涵;
五是学生
学习后的运用、迁移不多,使遗忘的几率增大。基
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行古诗
教学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三)确定的研究主题
我们在经过了
前期的大量摸底、
调研等相关工作后,
最终确立了以
“小学中
段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研究”
为本次课例
研究活动的切入口,
以期能突破之前古
诗教学的尴尬局面,
p>
为学生高段的古诗的意境把握奠基,
同时为他们打开一个更
为广阔的古诗学习空间,
使学生好学、
乐学、<
/p>
善学并最终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经
典。
那么,何谓“古诗意境”呢?我们认为,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
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简而言之,
就是情与景的
和谐统一。
那么怎样领会古
诗的意境呢?
首先,
要领会诗歌的意象。
一
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
意象便是构
成这建筑的砖石。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其次,
< br>要透过诗歌语言,
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
把握诗歌
的画面和气
氛,感受此时此景中作者的感情。
第三,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有意境的好诗,一般都写得情景交融,具有
较强
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四)关于课例的选择
唐代写夜泊的
诗不下十余首,
从白居易的
《浦中夜泊》
,
卢纶的
《夜泊金陵》
、
李九龄的《荆溪夜泊》到杜牧的《泊秦淮》等等等等,至今耳熟能详的怕只有张
继的《枫桥夜泊》了。这是为什么呢?
从古至今,在诗中
以“月”
、
“霜”或是“枫”为意象的诗成百上千,却没有
p>
哪一首堪比张继的《枫桥夜泊》
,能同时将其组合的巧、搭配的妙。
这又是为什
么?
从南宋诗人陆游的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到明朝诗人高启
的“几
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再到清朝诗人王士祯的“十年旧约江
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最后到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
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为什么斗转星移
,物是人非之后,
这寒山寺的钟声依旧在我们耳畔回荡,久久挥之不散,这其中的奥秘何
在?
带着这种种的困惑,我们思考,我们猜测:也许正是这诗
中刻画的物、勾勒
的景、
孕育的情和暗藏的境使得它拥有如此魅
力,
永远蒙着那层神秘的面纱让我
们魂牵梦萦,
宛若蒙娜丽莎的微笑款款向我们逼近。
于是,
我们走近
了张继的
《枫
桥夜泊》
,走进了枫桥岸
边的奇幻世界,一探究竟。
(五)具体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研究小
组以此诗的教学作为本次课例,
试图通过此项研究解决以下三个
问题:
1.
寻找文本中的意象。
2.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3.
教师意境创设与学生意境领悟有效度的达成。
分析这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可以发现,
三者是教学的
预设与生成,
教与学
的关系处理等多个层面相互关联的。
三者环环相扣,
同时又层层递进。
从某个角<
/p>
度来说,
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既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
同时又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的需要;
既是新课程语文
标准的需要,
也是教师发展的需要;
既是语文课堂的需
要,更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需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就为更好的解决“小学中段
< br>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研究”
提供了有利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保障,
< br>其意义和价值不
可估量。
在本
次研究活动中,我们翻阅国内大量有关古诗意境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科学的研究方
法,
包括行动研究法、
教学调查法、
个
案研究法、
现场观察法、
文献资料法和数据统计法,一点点的探
索“小学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之路。由
于时间仓促,以下不当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
二、描述教学规划和方案
(一)学情分析
针对此次课例研究所授的《枫桥夜泊》一课分别在四年级(
1
)
、
(
2
< br>)班中进
行。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情况<
/p>
(是否喜欢学习古诗及理由,
预习
情况及
方法,
学生的学习目的,
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 br>学生是否能借助课堂中所引
导的古诗意境欣赏策略达到迁移到课外古诗阅读理解)
,故制定了《古诗意境欣
赏策略研究》学情观察量表(前期表和
后期表)
。学情观察量表如下:
《古诗意境欣赏策略研究》学情观察量表(前/后
期)
一、
对古诗教学的摸底调研
1
、你喜欢学古诗吗?为什么?
p>
2
、一般学古诗前你会预习吗?会从哪些方面预习呢?
3
、你觉得学古诗要掌握些什么?
<
/p>
4
、你觉得自学古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二、
对《枫桥夜泊》的摸底
1
、
《
枫桥夜泊》
写的是作
者路过
停船
所看到的
时候的景色。
2
、就本诗中的其中两句,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写一写。
3
、诗人为什么难以入眠?此时此刻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4
、通过预习,对本诗你有哪些收获,分项写出来。
5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会可以空着)
浦中夜泊
(唐)
白居易
暗上江堤还独立,水风霜气夜棱棱。
回看深浦停舟处,芦荻花中一点灯。
1
、这首诗写了什么?
2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p>
3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
根据前期学情观察量表中的三个调查部分得知:
1
、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文字简洁、意思简明的古诗,对于涵义丰富的古诗有些
捉
襟见肘。
2
、学生们都有预习的好习惯,
但预习的任务只是停留在读准字音和疏通诗意上。
3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古诗主要是领悟内容
和把握情感,
但缺乏必要的方法认识,
如想象、诵读等。
4
、对于诗意的理解成为学生最大的阻碍。
5
、无法捕捉诗中的意象。
6
、靠感觉猜测作者的心情,言之无据。
7
、缺乏联想,且想象单一。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出现的问题,执教者在第二轮教学备课中适
时做了调整。
“授人以鱼”
,
不如
p>
“授人以渔”
,
执教者将在另一个班级进行
的第二轮教学过程
中,
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将学习古诗的方法渗透其中,
并将解决以
下三
个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寻找诗中意象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教师创设意境与学生感悟意境应有效达成
< br>第二轮教学结束后,
虽说后期的学情观察量表与前期量表一模一样,
但在调
查结果上出现了明显变化:
1
、学生能捕捉意象,但意象是支离破碎的,且不能形成整体。
2
、学生能较为标准地体验到诗人情感,且言之有据
。
3
、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相关事物
或情境,学生思维较活跃。
(二)方案设计
第一轮《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执教者:欧晟龙
执教班级:
四(
1
)班
教学活动及提问
时
间
预期的学生反应
教师对学生课堂反
应的应对措施
设计意图说明
1
、古诗背景导入。
谁
能
说
说
对
题
目
的
理解。
3
分
钟
理解古诗的背景。
夜晚,张继把船停
在
枫桥边,所写的一首
诗。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的含义。
通过背景材料,提
高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p>
趣,加强学生的求
知欲。
2
、初步感知古诗的
意境。
6
分
钟
自由读,指明读,齐
读,师范读。
<
/p>
理
解
古
诗
的
感
情
基
调。
纠正字音,读通古
诗。通过对比,比
理解古诗的意思是
体会古诗感情的基
如体会“霜满天”
、
基础。
“霜满”的区别来
理解重点词“霜满
天”给诗人带来的
心理感受。
3
、感受古诗的画面
通
过
老
师
的
范
读
和
自己的理解,你仿佛
看
到
了
什
么
?
听
到
了什么?
4
、感受诗人内心的
情感。
“眠”什么意
思
?
谁
睡
< br>了
?
…
…
(
出
示
一
首
由
学
生
所说的
话组成的诗,
并
播
放
< br>音
乐
)
指
名
读、齐读
5
、想象诗人回到家
乡的情景。
(出示张
继
的
图
片
和
音
乐
以
及问
题)想象张继在
家
乡
会
是
一
幅
怎
样
的情景?
8
分
钟
回答诗中的景物,听
到的声音。
p>
体会这些景物给人的
感受。学生闭眼体会
引
导学生体会诗中
的孤寂、思乡等情
感,
从重点词语
“客
船”
、
“霜满天”
、
“对
通过重点词
语的理
解,想象诗中的画
面,进一步触景生
情。
所想画面,
师再引读。
愁眠”等体会。
8
分
钟
生:睡觉
生:船家、整个大地
生声情并茂地读这首
现代小诗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
通过学生对“眠”
想象,<
/p>
想到
“船家”
、
的理解从而产生丰
“整个大地”都睡
了。
学生在音乐中有感
情地朗读。
学生齐读。
富的想象并配合现
代诗拉近文本与学
生生活的距离,从
而更能体
会诗人的
心情。
想象诗人回到家乡<
/p>
的情景。与现在的
感受形成对比。
9
分
钟
学生想象,张继在家
乡的一些场景。
这是充满欢笑和幸
福的情景。
6
、感情升华
回
忆
故
乡
点
点
滴
滴
都是幸
福的,丝丝缕
缕都是甜蜜的(师引
读,男女生分读,齐
读)
7
、拓展古诗
历
史
上
也
有
许
多
写
6
p>
分
钟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古诗
教师动情引读
从文字到感情,学
p>
生
的
体
会
逐
渐
加
深。
2
分
读古诗
出示古诗南宋陆游
写的《宿枫桥》和
一
首古诗拓展其他
的古诗、音乐、图
枫桥的诗,谁来读?
钟
高启的《泊枫桥》
。
画,丰富学生课外
知识。
第二轮《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英
执教班
级:四(
2
)班
教学活动及提问
时
间
1
、
古诗背景导入。
2
< br>通过预习,谁能说说
题目的意思。
分
钟
理解古诗的背景。
夜晚,张继把船停在
枫桥边。
预期的学生反应
教师对学生课堂反
映的应对措施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的含义。
通过背景资料的介
绍,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让学生产
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2
、初步感知古诗的
意思。
6
分
钟
p>
3
、感受古诗中的画
面:通过刚才的朗读<
/p>
和理解,你仿佛看到
了
什
么
?
听
到
了
什
么
?
这
是
一
个
怎<
/p>
样
的秋夜图?
8
分
钟
p>
自由读,指明读,齐
读。理解古诗描绘的
景
物。
回答诗中的景物,听
到的声音。
体会这些景物背后作
者的思绪。
p>
纠正字音,读通古
诗。
理解重点词
“霜
理解古诗的意思是
体会古诗感情的基
设计意图说明
满天”
、
“对愁眠”
。
础。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诗中的孤寂、思想
等感情,从重点词
语“客船”
p>
、
“霜满
天”
、<
/p>
“对愁眠”等
体会。
< br>通过重点词语的理
解,想象诗中的画
面,进一步触景生<
/p>
情。
4
、感受
诗人内心的
情感:读着读着,哪
些
字<
/p>
触
动
了
你
?
此
时此刻,你有什么问
题想问张继?
下
面
请
同
学
们
< br>听
一
听
台
湾
作
家
张
晓
风
写的一篇散文。
< br>师:同学们,在张继
的
心
中
p>
还
有
什
么
惆
怅?
5
、想象诗人回到家
8
分
钟
回答:
“愁”
有什么“愁”?
聆听老师的朗读,体
会文章中的感情。
这个字正表达诗人
此刻的心情。
p>
教
师
有
感
情
地
朗
读。
学生朗读。
抓
住
全
诗
的
关
键
“愁”字。在前面
体
会的基础上,再
加上材料补充走进
诗人的内心,让学
生真正体会“愁”
,
通过朗读,表达这
种“愁”
。
8
学生想象,用笔写下
张继在家乡的情景。
这是充满欢笑和幸
福的场景。
想象诗人回到家乡
的情景,与现在的
感受形成
对比。
乡的情景。拿出笔,
分
想
象
张
继
在
家
乡
会
是一幅怎样的场景
?
6
、感
情升华:钟声
一声声、一下下,敲
打着张继的心坎,诗
人灵感顿开,有感而
发,提笔写下“枫桥
夜泊”
,然后写下这
意境深远的诗句。
7
、拓展古诗
历
史
上
也
有
许
多
写
3
p>
分
5
分
钟
钟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师一同背诵
从读到背,学生的
能力逐步提高。
读古诗
出示古诗南宋陆游
的《宿枫桥》和高
启的《泊枫桥》
。
一首古诗拓展其他
的古诗,一点带面。
枫桥的诗,谁来读?
钟
(三)课堂观察的重点和工具
1
、教案观察表
教案观察表(第一轮)
执教者:欧晟龙
观察者:熊晓露
张俊
曲婧
王英
教学活动
设
计
齐读课题之
后提问:
“枫
桥夜泊”
是什
么意思?
预期行为
学生的反应
夜晚在枫桥
边停泊。
教师的应对
接着提问
“有
补充的吗?
谁停的?”
非预期的行为
提升空间
学生的反应
这首诗是写
夜晚的,
夜晚
在船上看一
座
桥。
教师的应对
教师相机引
导学生理解
,
提前布置好一
些预习的作
业,并进行检
查,提高学生
对课文内容的
熟悉,提高课
堂效率。
学到这儿,
你
有什么问题
想问张继
吗?
你为什么
愁?
教师提问:
你
觉得张继脑
海中会想些
什么?再出
示张继图片
和配乐,
教师
提问:
“出现
了
家乡怎样
的情景?他
看到什么?
听到什
么?
他看见小孩
一起玩得很
快乐。
出示课件,
提
出问题:
“张
继脑海中出
现了家乡怎
样的情景
呢?他看到
了什么?听
到了什么?
问题与问
题之
间的过渡语还
需要琢磨,使
学生能
够准确
领会老师提问
的含义,并且
应多
留一些时
间给学生体
会,从而理会
诗文
内容。
教案观察表(第二轮)
执教者:王英
观察者:曲婧
张俊
熊晓露
欧晟龙
教学活动
设
计
预期行为
学生的反应
教师的应对
非预期的行为
提升空间
学生的反应
教师的应对
1、师:谁来
说说这首诗的
意思?
p>
2、师:月落
乌啼,寒霜满
天,
枫叶火红,
渔火点点,面
对这样的江南
秋夜,诗人含
愁难眠。在这
万籁俱寂的夜
晚,从寒山寺
传来阵阵钟
声,
< br>伤痛的心,
又被轻轻的碰
撞,张继的心
< br>随着钟声飞远
了。那我想问
问,他的心会
飞到哪里?
月
亮
落
下
了,乌鸦不
停叫着,
漫
天的寒霜,
我看着船上
的渔火难以<
/p>
入睡,城外
寒山寺的钟
声传到了渔
船里。
看来你读懂
了这首诗所
描
绘
的
景
象。
乌
鸦
p>
不
停
的
叫着,
p>
漫天的
雪花飘着。
注意是
“霜满
天”
,
这里是漫
天
的.
.
.
< br>.
.
.
(让
学生接填)
p>
引
导
学
生
正
确
的
理
解
适
中
的
< br>意境。
心会飞到诗
人的家乡
鼓励学生积
极
合
理
想
象。
顺着问
题
延
伸
提
问:那么诗
人飞回家乡
以后,他会
< br>做
些
什
么
呢?
诗
人
的
心
会
飞
到<
/p>
他
落
榜
之时
p>
落榜之愁深深
的印在诗人的
心里。
联
系
诗
人
的
生
< br>活实际,
体验诗
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