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
20
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
、
2
、
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
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
1
、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
、说
“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近义词。
3
、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
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
的钟声。抽生读
3
、
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
是多少年?
(大屏幕出示)
师
过渡:
早在八百多年前,
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
/p>
钟声。(齐读诗句)
4
、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又听到了什么?
5
< br>、
大家看,
一年又一年,
一代又
一代,
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
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
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p>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
?
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1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
首诗紧紧相
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板书枫
桥夜泊。
2
、自由读
3
、抽生读(读准确)
4
、师生读
(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
师过渡:读
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
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
你
想到的是哪
个词语?(愁眠)
1
、
2
、
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
把“愁眠”这
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愁眠”
是什么意思?
3
、提问:
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
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
感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
绿如蓝”,你会有寂静
的感觉吗?
为
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
是凄凉呢?
5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
么?咱们一
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月落
过渡: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
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
朦胧。在一片幽暗和
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师板书江枫
过渡:落叶飘零,江枫瑟
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
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板书渔火
6
p>
、过渡: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
乌啼
过
渡: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
么?师板书钟声
是的,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板书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
半
到客船)
7
、过渡: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
到了什么?师板书霜满天<
/p>
8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
,乌啼是景;江枫是景,
渔火是景;
霜天是景,
钟声是景。
这景那景,
都围绕着
(指抽眠)
——生齐读愁眠;都伴随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一层
又一层地笼罩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
9
、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生齐读对愁眠。师板书
对
10
、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
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
字吗?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想一
想,你选第几个?
过渡: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
枫是愁,
渔火
是愁。
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
极其简单的
“对”
字,
“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指愁眠)
p>
11
、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
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教师范读全诗)
< br>过渡: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
渔火点点,钟声划
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
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
念道——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12
、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
(擦去“乌
啼”)
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擦去“霜满天”)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
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师:
(擦去
“江
枫”)
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
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
看得见吗?
(擦去
p>
“姑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到客船
”)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
可以相
对了。(擦去“对”)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13
、
过渡: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PPT
放声效
p>
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
声敲打着愁眠,
声声陪伴着愁眠,
声声
抚慰着愁眠。
(在
“愁眠”
下面画上三
条波浪线)
14
、这钟声,仿佛在说
,张继啊张继……(学生用此句式说话)
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
样,
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这悠
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四、
拓展升华
过渡:
孩子们,
其实
“愁眠”
是人人会有
的一种心情。
这种心情,
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
历史。所以,古今中外,
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
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在师的引导下读诗句
1
、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
这个景物就是—明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
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
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
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
去的夜晚,诗
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
2
、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温暖
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3
、孩子
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
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
但是,
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
心弦,感
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
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
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枫桥夜
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4
、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
寄相思”
,
在中国诗人的心中,
又多了一种寄托
愁绪的美好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