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
-------------
精选文档
----
-------------
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
中田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A
笔者受
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
对
2005
年国
家级教学成果奖
的获奖项目进行了分析。
本分析包括四个部分:
我国教学改革的
背景、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概况、我国高校教
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以及关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改革
的几点建议等。虽然,
2005
年的教学成果奖评选已经结束,但
这些成果对我国高校
今后的教学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
义。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毫无疑
问,
高等学校的改革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可以说,
教育系统本身――社会环境――国际影响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
了当今
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
1
.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挑战
知识经
济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知识的革命为基础的,
新技术使我们的学校教育面对一个全
新环境,
它不仅正在改变着
高校的教育方式、
< br>学习方式,
也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模式正在发生
革命性的变
革。
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全球化。
虽然全
p>
球化主要是经济领域的事情,但知识领域的全球化也正在形成。
可编
辑
-------------
精选
文档
-----------------
国际学术标准、世
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国际留学生市场的竞争、
国际合作办学、
国
际文凭与资格证书的互认等都是教育全球化的
具体表现。
2
p>
.市场机制的形成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
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及其相关的制度环
境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市场在高校
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大包大揽的
现象得到根
本性扭转。如学生由“包分配”转变为“面向市场自主就业”;
由“福利上学”转变为“缴费上学”等。
拓宽培养口径、
增强毕
业生适应能力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始于
1978
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经济发生了历史巨变。
在过
去的
26
年中,
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发展。
2000
年以来,
我国的人均
GDP
超过了
1 000
美元,经济的发展不仅极大地增
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
的需求,
而且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客观要求。
同时,
经济的发展也为高教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
物质基础。
3
.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凸现
了教学质量的核心地位
图
1
表明,
本次获奖情况的区域分布非常不均,
东部地区的
高校获得了绝对多数的奖项。
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各区
域内部的
分布也高度不均,如东部地区的奖项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
海、江苏等地,而同处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所获
奖项则相对较少
,
海南省甚至一项都没有获得;
中部地区主要集
可编辑
-------------
精选文档
-----------------
中在湖北、湖南两省,其他如山西、安徽、江西等地则较少;西
199
9
年以来,我国高校的规模得以持续扩张。
2004
年,
我国高等学校在学总人数达
2 000
多万人,
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
到
19
%以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如此庞大规
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何保障相应的质量成为所有高校都必须面
对的现实问题。<
/p>
为此,
教学评价、
教学基地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改革、跨专业培养等成为新的教学改革的热点
问题。
二、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
项目概况
2005
年
7
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本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
奖项目和名单
。其中,特等奖
3
项、一等奖
59
p>
项,二等奖
537
项。这里我们就这
599
项获奖成果的获奖学校区域分布、学校
所属、
学校层次、
项目类型、
学科分布
等分别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1
.获奖单位的区域分布概况
关于获
奖单位的区域分布,
我们统计的原则是按照获奖者的
排序,取排
名第一的获奖者所在单位进行分析,不重复计算。关
于区域划分,
目前中国有各种分类方法,
这里我们按照政府年度
统计的办法
,按地理位置,把中国分为三大区域:东部、中部、
西部①。
本次特
等奖共三项,
按照学校所在区域划分,
全部在东部地
区,而且集中分布在北京市。本次一等奖共
59
项
,按照区域划
分,东部
44
项,中部<
/p>
6
项,西部
9
项
。从二等奖的区域分布来
看,东部为
325
项,中部为
116
项,西部为
96
项。具体分布
可编辑
-------------
精选文档
-------
----------
情况见图
1
。
部地区则基本集中在陕西、四川和重庆,其他省区
如云南、甘肃、宁夏、新疆、贵州、广
西等都只有一到几项,而
青海、西藏等地则一项也没有。
这种分
布状况,
反映了高等学校的教育、
教学改革与经济发
展水准、
经济改革的程度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经
济改革力度大
的地区,教学改革也相对走在全国的前列;相应的,经济发展滞
后也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同时,
区域内
的分布不均也
表明,这种分布与传统上我国的高等学校布局具有密切的关系,
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高校集中的地
区一般获奖
的项目也比较多。
2
.获奖单位的所属、层次与学校类
型分布
本文所说的所属是指获奖单位属于什么部门,
即该校是国家
p>
部委所属学校、军事学校、地方政府所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层
次是
指学校属于研究型大学
(
本文指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
)
、教学
研究型学校
(<
/p>
本文指没有设立研究生院,但属于“211
工程”的
学校
)
,
还是教学型学校<
/p>
(
本文指非“211
工程”学校
)
;
类型是指
学校属于
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
以上统计表只是一个粗略的分类,
但
从表
1
的统计结果,
我
们可以看出,教育部所属的高校获奖数额除特等奖以外,一、二
等奖分别占一、
二等奖总额的
64
.
4
%和
53
.
3
%,而教育部所
属的高校为巧所,仅占全国各类高校的
4
.
2
%。与教育部所属
学校情况相反,
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
94
.
0
%左
可编辑
-------------
精选文档
-----------------
右,而获得的
一等奖仅占
18
.
6
< br>%,二等奖也只有
35
.
2
p>
%,民
办高校获得的一、二等奖各只有
1<
/p>
项。
同时,
如果我们把我国的高等学校层
次按上文的分类法划分
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类的话,研究型大学获得了
69
.
5
%的
一等奖、
49
.
3
%的二等奖,教学――研究型大学获得
了
5
.
1
%的一等奖、
12
.
1
%的二等奖,
教
学型学校获得了
25
.
4
%
的一等奖和
38
.
5
%的二等奖。因此,本次教学成果奖在不同层
次学校之间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
的,研究型大学获得了总奖
项的
51<
/p>
.
3
%。
如果按
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
高专来划分,
普通本科院校则
占有了
91
.
5
%的一等奖和
95
.
2
%的二等奖,高职、高专获得
的奖项仅占一、二等奖的
8
.
5
%和
4
.
8
%。而在
2004
年全国
1 731
所高校中,本科学校的比例为
39
.
5
%,高职、高专学校
占
60
.
5
%。也就是说,占全国普通高校数
60
.
0
%的学校仅
获
得了整个奖项的
5
.
2
%。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2005
年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从学
校的隶属关
系来看,
主要集中在教育部所属的学校;
从学校的层
次来看,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从学校的类型来看,主要集中
在普通本科
院校;而地方学校、一般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获
得的奖项相对很少。
以上的结果说明:一方面,这些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力
度大的学校主要是那些教
学、
科研水平比较高的学校,
而相对于
可编辑
-------------
精选文档
-----------------
这些学校而言
,普通院校,特别是那些高职、高专,在教学改革
的潜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p>
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正视,
高等学校是分层次
和分类型的,
不同类型的学校,
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非常不
一样的,
教学
内容、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衡量和
评价各级各类
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时,是否只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
笔
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近年来,随着
毕业生面向市
场自主就业,
各个学校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不少高职高专
学校,
甚至一些民办高校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教育教学方面
的改革力度是很大的,<
/p>
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并不比一
些本科院校的改革力度小
。
当然,
这些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
和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并不一定一
致,但只要有自己的特色,就应该得到鼓励。人才培养模式应该
是多元化的,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都应该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
中办出特色。有特色才有
竞争力。但在我们的教学奖励中,对高
职、高专和民办大学的教学成果是关注不够的。<
/p>
3
.获奖项目的类型分析
从本次
获奖的
599
项成果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
几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基地与学科建设、
教学法和教
学手段等的更新、
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教育制
度与教育管理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与德育等。
根据初
步统计,各类项目数见表
2
。
可编辑
-
------------
精选文档
------------
-----
从表
2
可以看出,
本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题主要集中
在
8
个领域。
其中,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最为集中。
其次是
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法的改革也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
另
外,与人才培养相配套的教学基地与学科建设、实践教育
(
< br>包
4
.获奖项目的学科分布概况
由表<
/p>
3
可知,
从一等奖的获奖情况来看,
p>
人文社科类的获奖
数为
19
项,占
32
.
2
%;理工科类的为
21
项,占
35
.
6
%;
综合教改项目
(
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管理、文
化
素质、
未标明某一专业的专业建设、
未标明某一学科的教学方法
改革等项目
)
为
19
项,占
32
< br>.
2
%。从二等奖的获奖情况来看,
在
537
项获奖成果中,人文社科类为
151
项,占
28
.
1
%;理
科类为
133
p>
项,工科类为
116
项,占
46
.
4
%;综合教改项目<
/p>
137
项,占
25
.
5
%。
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是,
一些传统的学科教学改革普遍要比
新兴学科的改革活跃,如物理、化学、
数学、医药学科、管理、
财经金融、
英语、
教育学、
电子技术、
计算机与通讯、
机械工程、
农学等。
这反映了传统学科为了适应新的科技和社
会发展而加强
自身改造的必然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
2004
年,
我国高校在校生中,
理、
工、农、医类学生占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
51<
/p>
.
71
%,人文、社
科和管理类学生占
48
.
29
p>
%。从人文社科学生规模与理工农医
类学生规模的比例来看,二者的
比例为
0
.
93
:
1
。因此,差异
可编辑
-------------
精选文档
-----------------
不是很显著。但从获奖总数来看
,二者的比例为
0
.
63
:
1
,理
工类的获奖数大大
高于人文社科类。因此,学科分布很不均匀。
尤其是三项特等奖中,人文社科类一项都没
有。
三、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从以上
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几乎涵
盖了所有的
学科,
其中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
关心的改革
课题。可以说,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面广量大,
市场因素已越来越显示其对高校人才
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巨大影
响力。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
/p>
面:
1
.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趋向多元化
计划经
济时期,
总体来讲,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
单一,
培养口径过窄,
适用性差,
而且各高校缺乏主动创新精神,
培养的人才也缺乏特色和个性。
这种局面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
开始得到扭转,分层分类培养开始受到各类学校
的重视。
(1)
重点大学注重培养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宽口径、创新型人
才。在“211
工程”和
工程”的推动下;一些重点大学在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或高水平知名大学的过程中,
以培养具有国际
眼光的创新型人才
为重点,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教育目标。
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都注
重吸收当今世界高等教
育发展的经验,
把通识教育置于人才培养
的重要地位,
实行宽口
径的人才培养,
强调各学科的融合。
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
可编辑
-------------
精选文档
-----------------
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
成功地进行了本科教学体系的改革,
< br>初步建立了创新型生命科学
基础人才的培养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几年
来,该院
的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以及被
< br>SCI
收录的研究文章数目大幅度增长。不少学生已在国内外的科
研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如王俊同学本科毕业后被免试推荐为
本校的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科学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
“Nature”和”
Science”上。他的论文被评为
2002
年教育部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他本人现在已经被南丹麦大学和丹麦奥胡斯
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清华大学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即研究
型教学体系,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p>
在本科阶段为学生创造
探究式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
研究活动中逐步建立基
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
研究的学习模式。
其中,
一项大学生研究训
练计划
(SRT)
自
2001
p>
年实施以来,共设立
SRT
项目
2 339
项,
5
300
余名学生参加,
已有
2 461
人取得学分,
本科四年中参加
过
SRT
的学生比例达到了
50
%。
同时,一些重点大学还在人才培养制度上进行了大量的探
p>
索,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提出了“本――
硕
――博”相贯通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的计算机学院着眼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方式,从本科抓起,针
对本――硕――博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全过
程设计和动态管理。
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
本科生的科技自主创
可编辑
-------------
精选文档
-----------------
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得到显著提高。
2001
年,
该院学生获“微
软亚洲大学生软件开发大赛
”中国区和亚洲冠军,
2003
年,两
名学生进入了
Intel
未来科学家计划,
2004
年在法国获“全球
智能卡设计大赛”第一名等。<
/p>
(2)
地方院校以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
应用型人才。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
地
方性院校的发展如何定位是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那种盲
目追求学校发展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模式,对于地方
院校来说,
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
那些具有比较
优势和办学特色
的高等学校更受社会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地方、面向企
业、
面向人才市场,
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
用型人才逐步成
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如湖南
文理学院是一所升格不久的地方本科院校,
该校提出
的办学方针
是立足地方求发展。
在学校定位上,
将学校类型定位
为“教学型”;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级
人才为主;学科定位坚持“以应用学科为主,注重文理渗透、理
工结合,<
/p>
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与地方和区域经济文
化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逐步形成自身学科专业的比较优
势与特色品牌”。
通过以市场
(
< br>社会需求
)
为导向,
以地方为依
托,
同当地及周边地区
9
个县、市、常
德卷烟厂等
20
多家企业签署
了校县、
校企合作协议;与地方企业、中学等单位建立了百余个
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建立了数个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国家级、
可编辑